认识你我的偏见

来源 :方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hysko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给本科生上刑事诉讼法课程,讨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这一做法系2012年修法时新增,仅适用于未成年人犯罪。课堂上播放一个案例,犯罪嫌疑人——姑且称之为小韩——是安徽某高三毕业生,高考后的暑假无所事事,沉溺于网吧,钱花光之后持刀抢劫一女士,获得现金数百元。案件侦查过程中,犯罪嫌疑人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也寄到,来自省内一全国重点高校。考虑到犯罪嫌疑人系初犯、偶犯,兼之认罪态度好,改造条件佳,检察机关决定不起诉。
  严格说来,按照案发当时的法律,小韩并不适合被不起诉。修改前的刑事诉讼法规定,只有当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才可以按不起诉处理。而小韩所涉乃持刀抢劫,即便作为未成年人,应该也难逃刑罚。于是我让学生们暂时抛开法律规定,仅基于社会常识和生活经验,看有多少人认为不起诉是适当的,结果全班几乎全部举手。我又继续追问:如果小韩没有考上重点大学,而仅仅是一个初中毕业即失学的农村青年,到城里打工,依然因为沉溺网络而持刀抢劫,还有多少人认为他应当被不起诉?结果举手的人屈指可数。
  有学生说,尽管自己不愿意承认,但一个现实却是:其一,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青年,和一个只读过初中的农民工,如果同样被不起诉,他们对于社会的贡献也将不一样。其二,可以读重点大学的青年,相对更可能有一个更美好的前途,因此再犯罪的几率较低,社会危害性较小。因此即使从公共利益出发,似乎前者也比后者更有资格享受“无罪一身轻”的自由生活。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个“有文化的流氓”,远比一个“普通流氓”造成的损害大。不仅如此,面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如此低的现状,一个农民工对社会的贡献,有相当可能更高。既然如此,为何在法学院的课堂上,面临同样的罪行,那些长期接受公平、正义、平等等观念熏陶的大学生们,绝大多数依然认为这个考上重点大学的抢劫犯更有资格获得新生?
  也许有人说,这是来自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怜悯心。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作为一个有着常识和良心的社会成员,眼看一个有着光明未来的年轻人,仅仅因为一时的迷糊和冲动,整个人生可能就此彻底改变,难免会感到惋惜、痛心和同情。这种同情,其实是“将他人的痛苦带入自己心里”,为他人的痛苦而痛苦。这种恻隐之心,基本不需要任何证据和条件,属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或者按孟子的说法,属于“不虑而知”的直觉。
  在人类的刑事司法史上,对于罪犯的同情确实一直促使司法更加文明、更加宽容。就在百年之前的清末,北京菜市口的百姓还习惯于将凌迟处死视为一种娱乐事件。鲁迅笔下的民国百姓,也会为看被砍头的革命党,踮着脚层层围观个水泄不通,甚至会以馒头蘸其鲜血治疗痨病。但是今天,不用说凌迟、车裂抑或斩头,就连枪决这种死刑执行方式,已经被普遍认为不够人道,因此逐渐被电椅或注射所取代。而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甚至连死刑本身都被认为过于残忍,因此即使针对极端恶劣的犯罪,最严酷的刑罚也仅仅是无期徒刑。更不用说在侦查阶段,曾经长期泛滥的刑讯如今已是过街老鼠。
  然而就如边沁所言,所谓人类的良心,依然具有功利的成分,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赞成和反对”。人们对他人遭遇的恻隐之心,尽管一定程度上发自天性,但是仍以自我为中心。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抢劫犯,相比一个初中毕业就失学的农民工,与法学院学生的距离显然有差别。学生们更容易将前者视为同类,而将后者视为“他们”。此其一。其二,一个本来可以享受大学校园的书香与浪漫的青年,如果身陷囹圄,旁人可能觉得太过遗憾。相比之下,一个在建筑工地汗流浃背的农民工,即使进入监狱从事苦力劳作,其落差可能也小很多,因此旁观者更容易接受。所以归根结底,所谓公平、正义、平等,更多只是未加论证和考验的粗浅认识,可以被我们每个人——尤其是法律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宣扬,但是一旦深入我们的内心,可能每个人都潜藏着更为深层次的偏见。现代法律的一大任务,当以最为敏锐的眼光,发掘司法制度和实践中隐藏的偏见,并尽力作出适当的调整,回归真正的公平、正义和平等。
其他文献
"双一流"建设为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带来新的机遇与动力。在此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必须以学科建设为导向,从学科资源评价角度思考数字资源保障的契合度,对数字资源的绩效
大学是我国教育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的责任与义务,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大学教育事业既迎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为了能够提高教
备受关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今年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数据中心,增加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报告对“新基建”的部署,让人们充满了更多期待。科技创新驱动“新基建”快速发展,让中国经济不断释放新动能。战略地位凸显   “新基建”之新,新在技术和产业。一轮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潮,往往伴
<正>我国人口众多,城镇化进程正在大规模快速推进,城市人口聚集客观上给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与人民健康带来巨大的挑战.世界著名医学杂志Lancet最近发布了"健康城市:释放城市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及社会对学生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社会背景下的就业需求为大体导向,不仅在每一个家庭、学生身上,在学校当中更是要迎合社会分工,需求作出改革,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