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制酱汁 清澈不咸
清晨7点多,永芳亭第三代的大女儿张珠宜,将浸泡二个小时的长糯米,用竹栗箕装着,放入滚烫的热水中汆烫,将米烫至二分熟,沥干后,再倒进砖砌大灶的大炒锅里,加入油葱、酱油、盐巴将水分炒干,准备包粽子。
“我们用大甲溪的长糯米,配合收成时间,由于新米和旧米氽烫、炒干的时间都不一样,拿捏全凭经验。”这个经验靠第二代的长媳张林阿有来判断。
永芳亭肉粽的馅料十分简单,只包着用虾米、葱酥、胡椒拌炒的绞肉,却有股独特的香味。吃永芳亭的肉粽一定要淋上特制的酱油高汤与辣椒酱。酱油高汤是用绞肉爆香,加上酱油、蒜头煮成,清澈不成,客人常说,是为了酱汁来吃肉粽,甚至有小朋友干脆直接喝酱汁。
长媳撑家 隐忍辛酸
1935年出生于台中县石岗朴仔口的张庭,60年前在妈祖宫前的榕树旁,向庙方租了一个店面,卖起扁食(即馄饨),因为怕客人吃不饱,又加卖肉粽。
大儿子张钦源小学毕业后到店里帮忙。大榕树贯穿过店后头。客人常说去“树仔下”吃肉粽与扁食,反而不识永芳亭的店号!
张钦源20岁时,母亲脑部开刀,父亲帮他娶媳妇张林阿有进门。不到半年,婆婆过世,长媳担起家庭的重担,照顾四个弟妹,最小的小叔才9岁。
说到艰苦的过去,68岁的张林阿有透露:“嫁进门才20岁,连生了五个小孩,白天要包粽子,养12头猪,煮饭给全家人吃,先生卖肉粽凌晨2点才回来,我早上5点就得起来包粽子,心里的艰苦,包粽子时满蓄在心里,却不敢哭,只能忍到孩子睡了才哭,哭到眼睛都哭坏了。”
蒸炒三道 改良配方
向婆婆学了三天就开始包粽子,张林阿有说,她技术不纯熟,包好的粽子用水煮,常常煮得不是不熟就是太烂。
张林阿有想办法改良,先将米氽烫,用油葱拌炒,再用蒸的方式,三道蒸炒手续让肉粽熟透,仍保持肉粽软韧的口感;猪肉、糯米分别拌炒过,增加香味。改良过的肉粽,受到客人喜爱。
30年前,张钦源重新改良父亲卖的“白色”四神汤,去掉薏仁,改用当归、川芎、熟地、桂枝做成的药包来熬汤,熬出来的汤头变成“黑四神”,汤头香浓,搭配猪脚、猪肚、猪肠三种料,永芳亭除了肉粽、扁食外,四神汤也十分有名。
扁食肉馅 古法现包
1971年,慈济宫重新规划、整顿附近街廓,将摊贩从信义街移到庙东,永芳亭也迁到此地。搬到庙东后生意稳定,生意好时,张钦源每天卖上千个粽子及五六千粒馄饨,太太张林阿有在家包粽子绑绵线绑到手流血。遇到口蹄疫,营业额掉一半,还是有不少老客人忠心捧场。
扁食肉馅则是第一代传下来的做法,用猪的后腿肉去筋、去膜、去肥肉,放入冰箱冷冻室一天,取出后打成绞肉,磨成肉浆,拌上油膏与葱酥,做成的肉馅,在店里现包。张钦源的五个孩子,一放学就到店里帮忙包扁食、洗碗,有时小孩端错桌,张钦源便一巴掌打下去。只有二女儿张瑞敏,最受父亲疼爱。
张瑞敏念侨光商专夜校时,白天在店里帮忙,爸爸把制作馅料与酱料的秘诀都教给她。她结婚度蜜月回来第二天就回到店里做生意,怀孕期间也是顾店到生产的前一天,一直未离开老店。
父亲骤逝 店传男丁
6年前,张钦源突然过世,什么遗言都没有交代,张林阿有说:“先生自己走进医院,二天后却过世,让我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先生留下的家产,孩子们知道这不是祖传财产,是父母辛苦赚的,没有争什么。我很公平地分家,二男三女每人都有一份,没有人有异声。”
20多年前,张钦源就有先见之明,在庙东的巷尾贷款买了一间店面。让老大张明芳卖鸭肉面线,与老店的肉粽、扁食有所区隔,店面市价超过千万元。
老店由老二张明龙承接,倒是一直留在老店的张瑞敏,虽然最得父亲的信任,贡献很多,但在传男不传女的传统下。也很难说什么。
张瑞敏说:“我与大姐、妹妹结婚后都住在丰原,太姐与我几乎每天回娘家帮忙包肉粽、拌料,小妹在文化局上班,我的薪水比在外面上班更好,没有什么好计较的。”
姐弟轮班 维持口碑
张明龙接了老店,太太林宝玉接起老店总管的责任,林宝玉说,刚接时压力很大,因为公公很疼她,所以更要维持好口味,保持老一辈的信用与商誉。
目前,老店由张瑞敏负责早班,二弟张明龙夫妇顾晚班,最近张明龙因脑部开刀,仍在休养中。
张瑞敏很夸赞二弟,她说:“二弟接手的6年来。他们夫妻俩学好拌料和包粽的秘诀,有妈妈指点,永芳亭的好口味不会变。”
责任编辑:袁 红
清晨7点多,永芳亭第三代的大女儿张珠宜,将浸泡二个小时的长糯米,用竹栗箕装着,放入滚烫的热水中汆烫,将米烫至二分熟,沥干后,再倒进砖砌大灶的大炒锅里,加入油葱、酱油、盐巴将水分炒干,准备包粽子。
“我们用大甲溪的长糯米,配合收成时间,由于新米和旧米氽烫、炒干的时间都不一样,拿捏全凭经验。”这个经验靠第二代的长媳张林阿有来判断。
永芳亭肉粽的馅料十分简单,只包着用虾米、葱酥、胡椒拌炒的绞肉,却有股独特的香味。吃永芳亭的肉粽一定要淋上特制的酱油高汤与辣椒酱。酱油高汤是用绞肉爆香,加上酱油、蒜头煮成,清澈不成,客人常说,是为了酱汁来吃肉粽,甚至有小朋友干脆直接喝酱汁。
长媳撑家 隐忍辛酸
1935年出生于台中县石岗朴仔口的张庭,60年前在妈祖宫前的榕树旁,向庙方租了一个店面,卖起扁食(即馄饨),因为怕客人吃不饱,又加卖肉粽。
大儿子张钦源小学毕业后到店里帮忙。大榕树贯穿过店后头。客人常说去“树仔下”吃肉粽与扁食,反而不识永芳亭的店号!
张钦源20岁时,母亲脑部开刀,父亲帮他娶媳妇张林阿有进门。不到半年,婆婆过世,长媳担起家庭的重担,照顾四个弟妹,最小的小叔才9岁。
说到艰苦的过去,68岁的张林阿有透露:“嫁进门才20岁,连生了五个小孩,白天要包粽子,养12头猪,煮饭给全家人吃,先生卖肉粽凌晨2点才回来,我早上5点就得起来包粽子,心里的艰苦,包粽子时满蓄在心里,却不敢哭,只能忍到孩子睡了才哭,哭到眼睛都哭坏了。”
蒸炒三道 改良配方
向婆婆学了三天就开始包粽子,张林阿有说,她技术不纯熟,包好的粽子用水煮,常常煮得不是不熟就是太烂。
张林阿有想办法改良,先将米氽烫,用油葱拌炒,再用蒸的方式,三道蒸炒手续让肉粽熟透,仍保持肉粽软韧的口感;猪肉、糯米分别拌炒过,增加香味。改良过的肉粽,受到客人喜爱。
30年前,张钦源重新改良父亲卖的“白色”四神汤,去掉薏仁,改用当归、川芎、熟地、桂枝做成的药包来熬汤,熬出来的汤头变成“黑四神”,汤头香浓,搭配猪脚、猪肚、猪肠三种料,永芳亭除了肉粽、扁食外,四神汤也十分有名。
扁食肉馅 古法现包
1971年,慈济宫重新规划、整顿附近街廓,将摊贩从信义街移到庙东,永芳亭也迁到此地。搬到庙东后生意稳定,生意好时,张钦源每天卖上千个粽子及五六千粒馄饨,太太张林阿有在家包粽子绑绵线绑到手流血。遇到口蹄疫,营业额掉一半,还是有不少老客人忠心捧场。
扁食肉馅则是第一代传下来的做法,用猪的后腿肉去筋、去膜、去肥肉,放入冰箱冷冻室一天,取出后打成绞肉,磨成肉浆,拌上油膏与葱酥,做成的肉馅,在店里现包。张钦源的五个孩子,一放学就到店里帮忙包扁食、洗碗,有时小孩端错桌,张钦源便一巴掌打下去。只有二女儿张瑞敏,最受父亲疼爱。
张瑞敏念侨光商专夜校时,白天在店里帮忙,爸爸把制作馅料与酱料的秘诀都教给她。她结婚度蜜月回来第二天就回到店里做生意,怀孕期间也是顾店到生产的前一天,一直未离开老店。
父亲骤逝 店传男丁
6年前,张钦源突然过世,什么遗言都没有交代,张林阿有说:“先生自己走进医院,二天后却过世,让我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先生留下的家产,孩子们知道这不是祖传财产,是父母辛苦赚的,没有争什么。我很公平地分家,二男三女每人都有一份,没有人有异声。”
20多年前,张钦源就有先见之明,在庙东的巷尾贷款买了一间店面。让老大张明芳卖鸭肉面线,与老店的肉粽、扁食有所区隔,店面市价超过千万元。
老店由老二张明龙承接,倒是一直留在老店的张瑞敏,虽然最得父亲的信任,贡献很多,但在传男不传女的传统下。也很难说什么。
张瑞敏说:“我与大姐、妹妹结婚后都住在丰原,太姐与我几乎每天回娘家帮忙包肉粽、拌料,小妹在文化局上班,我的薪水比在外面上班更好,没有什么好计较的。”
姐弟轮班 维持口碑
张明龙接了老店,太太林宝玉接起老店总管的责任,林宝玉说,刚接时压力很大,因为公公很疼她,所以更要维持好口味,保持老一辈的信用与商誉。
目前,老店由张瑞敏负责早班,二弟张明龙夫妇顾晚班,最近张明龙因脑部开刀,仍在休养中。
张瑞敏很夸赞二弟,她说:“二弟接手的6年来。他们夫妻俩学好拌料和包粽的秘诀,有妈妈指点,永芳亭的好口味不会变。”
责任编辑:袁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