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语言,它有着自己的专业特色,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从语文和数学的学科特点出发,分析其不同的教学口语特点,旨在供语文和数学教师在教学语言运用时借鉴。
关键词 语文 数学 教学口语 特点
教师的职业口语应该富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小学语文、数学教师,应有目的、有选择地调整自己的口语方式,形成口语风格,使教学口语与其学科特点之间达到一种默契与统一。
一、语文教师教学口语的特点
1.鲜明的示范性。口语对于语文教师来讲既是一种手段,更表现为一种示范。学生往往是在老师的教授中直观地、可感地接触到语言和文学。另一方面教师也在从事着一种更为生动、更为学生所接受的运用语言文学表情达意的现身说法的实际操作演示。语文教师口语的榜样作用,使得这一科目的教师口语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口语的规范性。要求教师在遣词造句及运用语言手段表达思想、传授知识方面,遵循汉语口语的规范。因为教师的口语格式、口语风格,甚至喜欢用的词汇,往往会成为学生的口语规范,直接影响他们的言语能力。
(2)反馈的及时性。语文教师的口语必须注意实效、抓住时效。所谓实效与时效就是指口语往往与所教授的内容存在着方向的一致性。反馈的及时性就使得语文教师口语的示范性从被动走向主动、能动,从不自觉走向积极的、有意识。
(3)口语的可欣赏性。真正显示语文教师口语示范性特色的是它的可欣赏性。这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树立的口语风格。绘声绘色地描述、条理清楚地讲述,旗帜鲜明地评述,都要在教师情与理的支配下去创造,通过口语的表达技巧去实现,通过态势语的协助去丰富。
2.自如的灵活性。具有时间长度、空间广度以及知识层面深度的语文知识,要求其执教老师的言语能力能够在其立体化的坐标系中纵横捭阖,这种口语的灵活具体表现在情与理、表与里、具体与抽象、纷繁芜杂与井然有序的知识链中做到张弛自然、收放自如、游刃有余。
因此语文教师的口语应该具备条分缕析的分类、高屋建瓴的概括、求同存异的比较、深入浅出的讲述以及议论、抒情、叙述等综合能力。
3.鼓动性。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第二信号系统即语言,调节和控制着人的情绪和情感。从这一认识出发,语文教师的口语具有能激荡起学生情感的性质,表现为鼓动性。在教师鼓动性极强的口语影响之下,学生们在真、善、美面前或感动、或兴奋、或憧憬,在假、恶、丑面前或憎恶、或鄙夷、或斥责。
二、数学教师教学口语的特点
1.确定性。数学教师的口语信息从发出到接受必须是一致的,具有确定性。理科教师在语音上应避免使用那些易发生歧义的同音字词,特别是意义截然相反的同音词。语汇上,首先是用词的准确与精确,在求证过程或评述同学的操作中,不出现表达猜测的副词,像“可能”“大概”,而应该明确“是”或“不是”。除此之外在讲课中还应减少褒贬及感情色彩浓烈的语词。语法上则慎用无主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尽量做到语法完整。
2.严密的逻辑性。数学的求证或解题过程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证明与反驳这些逻辑手段构架的。因此,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性也决定了其教学口语呈现出以下特点:
(1)环环相扣的言语链。数学教师的口语呈现出一种“因为……所以”“如果……那么”等关联词连结起来的环环相扣的因果、假设、选择等逻辑关系的言语链。另一方面,数学教师由于课堂中经常要进行解题演示,因此在他们的口语中应该注意用序列化的词语体现出求证程序先后,像“首先”“然后”“再次”“最后”“第一”“第二”“第三”等词汇,这种言语链显示着教师假言判断、选言判断以及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思想的逻辑性和实证的条理性。而学生也正是从这些关联词所组成的复述句中触摸到教师思维的脉络的。
(2)简洁、明晰的口语风格。知识的“序”即条理性,是逻辑性强的前提。而简洁、明晰的口语又可以使其达到这种“有序”状态。简洁明晰的教师口语为学生接受时尽快地编码提供了基础,为集中精力进行逻辑思维减轻了负担,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达到“有序”状态。而这种“有序”正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认识问题的思路。
(3)表达技巧固定化。在口语表达过程当中,教师的重音停顿等口语表达的技巧往往起着导向的作用。它们或强调、或暗示了教师的意图,引起学生注意的确定性。因此,数学教师在口语中的重音、停顿、语速等表达方式必须是固定甚至是程式化,表述概念的、演绎求证过程时多用能显示思维逻辑性的强调重音、强调停顿。
3.启发性。不管是形象思维还是逻辑思维,人们都是以语言材料为工具进行的。外在的语言刺激则会对人固有的思维产生影响力,成为他们思维的动力和方向。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疑问句式、设问句式对思维的作用力较大。因为疑问是创造的前提,逻辑思维的原动力,自问自答的设问既可以增强语言的逻辑力量,更重要的还在于它使得数学教师的讲述性口语始终在问和答、疑和解的线索中进行。这样学生的认识过程就是主动的、积极的。这是数学教师口语启发性的表现。
关键词 语文 数学 教学口语 特点
教师的职业口语应该富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小学语文、数学教师,应有目的、有选择地调整自己的口语方式,形成口语风格,使教学口语与其学科特点之间达到一种默契与统一。
一、语文教师教学口语的特点
1.鲜明的示范性。口语对于语文教师来讲既是一种手段,更表现为一种示范。学生往往是在老师的教授中直观地、可感地接触到语言和文学。另一方面教师也在从事着一种更为生动、更为学生所接受的运用语言文学表情达意的现身说法的实际操作演示。语文教师口语的榜样作用,使得这一科目的教师口语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口语的规范性。要求教师在遣词造句及运用语言手段表达思想、传授知识方面,遵循汉语口语的规范。因为教师的口语格式、口语风格,甚至喜欢用的词汇,往往会成为学生的口语规范,直接影响他们的言语能力。
(2)反馈的及时性。语文教师的口语必须注意实效、抓住时效。所谓实效与时效就是指口语往往与所教授的内容存在着方向的一致性。反馈的及时性就使得语文教师口语的示范性从被动走向主动、能动,从不自觉走向积极的、有意识。
(3)口语的可欣赏性。真正显示语文教师口语示范性特色的是它的可欣赏性。这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树立的口语风格。绘声绘色地描述、条理清楚地讲述,旗帜鲜明地评述,都要在教师情与理的支配下去创造,通过口语的表达技巧去实现,通过态势语的协助去丰富。
2.自如的灵活性。具有时间长度、空间广度以及知识层面深度的语文知识,要求其执教老师的言语能力能够在其立体化的坐标系中纵横捭阖,这种口语的灵活具体表现在情与理、表与里、具体与抽象、纷繁芜杂与井然有序的知识链中做到张弛自然、收放自如、游刃有余。
因此语文教师的口语应该具备条分缕析的分类、高屋建瓴的概括、求同存异的比较、深入浅出的讲述以及议论、抒情、叙述等综合能力。
3.鼓动性。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第二信号系统即语言,调节和控制着人的情绪和情感。从这一认识出发,语文教师的口语具有能激荡起学生情感的性质,表现为鼓动性。在教师鼓动性极强的口语影响之下,学生们在真、善、美面前或感动、或兴奋、或憧憬,在假、恶、丑面前或憎恶、或鄙夷、或斥责。
二、数学教师教学口语的特点
1.确定性。数学教师的口语信息从发出到接受必须是一致的,具有确定性。理科教师在语音上应避免使用那些易发生歧义的同音字词,特别是意义截然相反的同音词。语汇上,首先是用词的准确与精确,在求证过程或评述同学的操作中,不出现表达猜测的副词,像“可能”“大概”,而应该明确“是”或“不是”。除此之外在讲课中还应减少褒贬及感情色彩浓烈的语词。语法上则慎用无主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尽量做到语法完整。
2.严密的逻辑性。数学的求证或解题过程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证明与反驳这些逻辑手段构架的。因此,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性也决定了其教学口语呈现出以下特点:
(1)环环相扣的言语链。数学教师的口语呈现出一种“因为……所以”“如果……那么”等关联词连结起来的环环相扣的因果、假设、选择等逻辑关系的言语链。另一方面,数学教师由于课堂中经常要进行解题演示,因此在他们的口语中应该注意用序列化的词语体现出求证程序先后,像“首先”“然后”“再次”“最后”“第一”“第二”“第三”等词汇,这种言语链显示着教师假言判断、选言判断以及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思想的逻辑性和实证的条理性。而学生也正是从这些关联词所组成的复述句中触摸到教师思维的脉络的。
(2)简洁、明晰的口语风格。知识的“序”即条理性,是逻辑性强的前提。而简洁、明晰的口语又可以使其达到这种“有序”状态。简洁明晰的教师口语为学生接受时尽快地编码提供了基础,为集中精力进行逻辑思维减轻了负担,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达到“有序”状态。而这种“有序”正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认识问题的思路。
(3)表达技巧固定化。在口语表达过程当中,教师的重音停顿等口语表达的技巧往往起着导向的作用。它们或强调、或暗示了教师的意图,引起学生注意的确定性。因此,数学教师在口语中的重音、停顿、语速等表达方式必须是固定甚至是程式化,表述概念的、演绎求证过程时多用能显示思维逻辑性的强调重音、强调停顿。
3.启发性。不管是形象思维还是逻辑思维,人们都是以语言材料为工具进行的。外在的语言刺激则会对人固有的思维产生影响力,成为他们思维的动力和方向。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疑问句式、设问句式对思维的作用力较大。因为疑问是创造的前提,逻辑思维的原动力,自问自答的设问既可以增强语言的逻辑力量,更重要的还在于它使得数学教师的讲述性口语始终在问和答、疑和解的线索中进行。这样学生的认识过程就是主动的、积极的。这是数学教师口语启发性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