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由于受升学压力的影响,有些学校的课堂教学仍以教师、课本为中心,学生几乎没有亲自体验、探究的时间,教材虽然是新的,但课堂教学的要求、理念、方法是传统的,教师靠增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这说明教师对课堂设计、学习过程、学习的质量缺乏反思。笔者在新课程理念下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反复实践,提出一些措施和策略。
二、措施及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初中启蒙化学教学教材要特别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精心设计化学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获得体验,感受化学知识的神奇。在学生第一次上化学课时,笔者通常演示一组有趣实验:如“魔棒点灯”“清水变果汁”“白纸显字”“烧不坏的手帕”等,学生通过感知这些神奇的变化,达到引发、调动、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目的,兴趣一旦形成,将会转化为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动力。
(二)转变教师角色,调整教学行为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做到如下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知识探究转变,树立问题意识;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树立主体意识;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训练意识;由“师道尊严”向“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转变,树立情感意识;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树立特色意识;由研究教师教什么和怎样教向研究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转变,树立角度转换意识。从有效课堂教学的表象看,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否高涨,学习态度是否积极,师生、生生思维碰撞中有无新火花的迸现,课堂上学生是否做到了动口、动手、动脑,从主述反馈信息中都要求教师随时调整课堂的教学行为。
(三)精心准备课堂设计,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有力保障
集体备课是精心准备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重要途径,通常按以下四个阶段进行集体备课。
①集中备课。引领:由备课中心发言人在教研活动会上以“说课”的形成发言。说教材、大纲、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件准备、习题精选、教学理论等。合作:讨论发言人的内容。交流:由个人代表或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整合:由教研组长整合大家意见,小结备课情况。做好整个过程必要的发言记录。②实施教学方案。统一时间组织本组教师听课、观察,让研究课真正回归到日常教学中来。③教学反思。教师执教后对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表现以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分析。自我反思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④形成新教案。同一教案多次上课、多次反思、反复讨论,结合本班级实情,最终讨论定稿。把上次研究积累的经验作为下一次实践的起点,实现螺旋式上升。
(四)有效的教学行为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1)发现探究式
探究学习是以发现并提出问题为起点,充分调动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经历和体验,达到过程和结果的开放性。
案例1:鉴别食盐和纯碱
【教师讲述】食盐和纯碱是生活里的常用化学物质。它们均为白色固体,易溶于水。从外形上看,二者极为相似,难以区分。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鉴别它们。
【学生讨论】根据食盐和纯碱的不同性质,有多种方案鉴别它们。如:物理方法、手摸、口尝、观察是否潮解等。再如化学方法:用稀酸溶液(如稀醋酸、稀盐酸、稀H2SO4、稀HNO3等),碱溶液[如CaOH2溶液、BaOH2溶液等],盐溶液(如CaCl2溶液、BaCl2溶液,AgNO3溶液和稀HNO3等)优化答案时,选原理正确、现象明显、操作简便为最简方案。
【设计方案】①分别取白色粉末少许置于容器中,过几天后,有潮解现象发生的原样品为食盐,无明显现象的原样品为纯碱。
②用口尝两种的白色粉末,有咸味的原样品为食盐,有涩味的原样品为纯碱。
③用手分别蘸取上述溶液少许,有滑腻感的原样品为纯碱。
④分别取少许样品置于试管中,倒入少量稀醋酸(或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有气泡产生的原样品为纯碱,无明显现象的原样品为食盐。
⑤分别取少许样品置于试管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或Ba(OH)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样品为纯碱,无明显现象的原样品为食盐。
⑥分别取少许样品置于试管中,倒入CaCl2溶液[或BaCl2、Ca(NO3)2、Ba(NO3)2溶液等],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样品为纯碱,无明显现象的原样品为食盐。
(2)自主交往式
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个性发展,共同提高是自主交往式的基本特征。
案例2:哪里来的煤气
【问题背景】冬天,在某些高寒农村地区,仍沿有用煤(或炭)烤火的习惯。女孩:“爸爸,天气太冷,我要烤火”。爸爸迅速取来一些木炭放入炭火盆,用火引燃,很快炉火熊熊,然后打开门窗。女孩:“爸爸,冷风吹来特别冷,快关好门窗呀。”爸爸:“傻孩子,紧闭门窗会煤气中毒的。”女孩:“哪儿来的煤气呀?”
【问题】密闭容器中:①3gC和10gO2 ②3gC和2gO2 ③3gC和6gO2充分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什么?
【讨论交流】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生成CO2时,m(C)∶m(O2)=3∶8,生成CO时,m(C)∶m(O2)=3∶4,分组讨论以上三种情况。
【展示汇报】通过讨论,学生不仅总结出生成CO2和CO时消耗m(C)∶m(O2)范围,还历经了由C+O2■CO2和C+CO2■2CO生成CO的过程和体验,并用用数轴来表示方便记忆。将讨论结果同全班同学交流。
(3)过程活动式
学生用实验去探讨知识的全过程,是以激励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为基本特征的教学。
案例3:中和反应后溶液成分的探究
【问题提出】学生进行中和反应(用稀盐酸滴到含有几滴酚酞的NaOH溶液中),善于观察的同学发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时,各组所耗盐酸体积并不相同,问溶液里的成分(水、酚酞除外)有哪些?
【猜想假设】①酸碱完全反应:NaCl;②可能酸过量:NaCl、HCl;③有微量的碱过量不足以使酚酞变红:NaCl、NaOH。
【方案设计】①测溶液的酸碱性。②鉴定溶液中的阴离子。③鉴定溶液中的阳离子。
【学生实验】教师提供有颜色变化的反应及其操作的相关知识,完成本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各组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案进行验证,这样实验的开放性增加了,学生自主性增强了。
【交流展示】学生总结、汇报鉴定结果。学生通过讨论对反应之前为什么要加几滴酚酞,反应时为什么要逐滴加酸有了深刻的认识。
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新理念下的教学,我们都会千方百计从课堂这个主渠道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问题,望广大同行对此作进一步探究,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张华伟)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由于受升学压力的影响,有些学校的课堂教学仍以教师、课本为中心,学生几乎没有亲自体验、探究的时间,教材虽然是新的,但课堂教学的要求、理念、方法是传统的,教师靠增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这说明教师对课堂设计、学习过程、学习的质量缺乏反思。笔者在新课程理念下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反复实践,提出一些措施和策略。
二、措施及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初中启蒙化学教学教材要特别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精心设计化学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获得体验,感受化学知识的神奇。在学生第一次上化学课时,笔者通常演示一组有趣实验:如“魔棒点灯”“清水变果汁”“白纸显字”“烧不坏的手帕”等,学生通过感知这些神奇的变化,达到引发、调动、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目的,兴趣一旦形成,将会转化为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动力。
(二)转变教师角色,调整教学行为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做到如下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知识探究转变,树立问题意识;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树立主体意识;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训练意识;由“师道尊严”向“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转变,树立情感意识;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树立特色意识;由研究教师教什么和怎样教向研究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转变,树立角度转换意识。从有效课堂教学的表象看,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否高涨,学习态度是否积极,师生、生生思维碰撞中有无新火花的迸现,课堂上学生是否做到了动口、动手、动脑,从主述反馈信息中都要求教师随时调整课堂的教学行为。
(三)精心准备课堂设计,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有力保障
集体备课是精心准备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重要途径,通常按以下四个阶段进行集体备课。
①集中备课。引领:由备课中心发言人在教研活动会上以“说课”的形成发言。说教材、大纲、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件准备、习题精选、教学理论等。合作:讨论发言人的内容。交流:由个人代表或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整合:由教研组长整合大家意见,小结备课情况。做好整个过程必要的发言记录。②实施教学方案。统一时间组织本组教师听课、观察,让研究课真正回归到日常教学中来。③教学反思。教师执教后对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表现以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分析。自我反思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④形成新教案。同一教案多次上课、多次反思、反复讨论,结合本班级实情,最终讨论定稿。把上次研究积累的经验作为下一次实践的起点,实现螺旋式上升。
(四)有效的教学行为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1)发现探究式
探究学习是以发现并提出问题为起点,充分调动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经历和体验,达到过程和结果的开放性。
案例1:鉴别食盐和纯碱
【教师讲述】食盐和纯碱是生活里的常用化学物质。它们均为白色固体,易溶于水。从外形上看,二者极为相似,难以区分。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鉴别它们。
【学生讨论】根据食盐和纯碱的不同性质,有多种方案鉴别它们。如:物理方法、手摸、口尝、观察是否潮解等。再如化学方法:用稀酸溶液(如稀醋酸、稀盐酸、稀H2SO4、稀HNO3等),碱溶液[如CaOH2溶液、BaOH2溶液等],盐溶液(如CaCl2溶液、BaCl2溶液,AgNO3溶液和稀HNO3等)优化答案时,选原理正确、现象明显、操作简便为最简方案。
【设计方案】①分别取白色粉末少许置于容器中,过几天后,有潮解现象发生的原样品为食盐,无明显现象的原样品为纯碱。
②用口尝两种的白色粉末,有咸味的原样品为食盐,有涩味的原样品为纯碱。
③用手分别蘸取上述溶液少许,有滑腻感的原样品为纯碱。
④分别取少许样品置于试管中,倒入少量稀醋酸(或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有气泡产生的原样品为纯碱,无明显现象的原样品为食盐。
⑤分别取少许样品置于试管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或Ba(OH)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样品为纯碱,无明显现象的原样品为食盐。
⑥分别取少许样品置于试管中,倒入CaCl2溶液[或BaCl2、Ca(NO3)2、Ba(NO3)2溶液等],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样品为纯碱,无明显现象的原样品为食盐。
(2)自主交往式
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个性发展,共同提高是自主交往式的基本特征。
案例2:哪里来的煤气
【问题背景】冬天,在某些高寒农村地区,仍沿有用煤(或炭)烤火的习惯。女孩:“爸爸,天气太冷,我要烤火”。爸爸迅速取来一些木炭放入炭火盆,用火引燃,很快炉火熊熊,然后打开门窗。女孩:“爸爸,冷风吹来特别冷,快关好门窗呀。”爸爸:“傻孩子,紧闭门窗会煤气中毒的。”女孩:“哪儿来的煤气呀?”
【问题】密闭容器中:①3gC和10gO2 ②3gC和2gO2 ③3gC和6gO2充分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什么?
【讨论交流】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生成CO2时,m(C)∶m(O2)=3∶8,生成CO时,m(C)∶m(O2)=3∶4,分组讨论以上三种情况。
【展示汇报】通过讨论,学生不仅总结出生成CO2和CO时消耗m(C)∶m(O2)范围,还历经了由C+O2■CO2和C+CO2■2CO生成CO的过程和体验,并用用数轴来表示方便记忆。将讨论结果同全班同学交流。
(3)过程活动式
学生用实验去探讨知识的全过程,是以激励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为基本特征的教学。
案例3:中和反应后溶液成分的探究
【问题提出】学生进行中和反应(用稀盐酸滴到含有几滴酚酞的NaOH溶液中),善于观察的同学发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时,各组所耗盐酸体积并不相同,问溶液里的成分(水、酚酞除外)有哪些?
【猜想假设】①酸碱完全反应:NaCl;②可能酸过量:NaCl、HCl;③有微量的碱过量不足以使酚酞变红:NaCl、NaOH。
【方案设计】①测溶液的酸碱性。②鉴定溶液中的阴离子。③鉴定溶液中的阳离子。
【学生实验】教师提供有颜色变化的反应及其操作的相关知识,完成本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各组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案进行验证,这样实验的开放性增加了,学生自主性增强了。
【交流展示】学生总结、汇报鉴定结果。学生通过讨论对反应之前为什么要加几滴酚酞,反应时为什么要逐滴加酸有了深刻的认识。
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新理念下的教学,我们都会千方百计从课堂这个主渠道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问题,望广大同行对此作进一步探究,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