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一号“蓝色经济”的呼唤

来源 :太空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shouhu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在召唤
  
  蔚蓝色的海洋,烟波浩淼,碧绿清澈,曾给人类无限的遐想和取之不尽的宝藏。
  在今天的世界上,由于资源日趋紧张,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发展的目光投向了广袤的海洋。海洋,将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向海洋进军,是人类进入新千年吹响的号角。


  海洋,具有迄今为止无法估量的、可供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大量资源。仅以食物为例,专家认为,海洋给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相当于世界所有耕地的1000倍,仅每年提供的水产品,就至少可以养活300亿人。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蓝色产业,同样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我国有北起辽宁、南到广西18000多千米的曲折绵延的海岸线,6500多座大小岛屿像项链一样镶嵌在海岸线上。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各国享有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规定,我国拥有38万平方千米的领海和近300万平方千米的可管辖海域,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4%,相当于20个山东省或30个江苏省。在世界海洋大国中名列第九。此外,在东太平洋公海海域中部,还拥有7.5万平方千米的多金属结核矿区的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发权。我国广阔的海域和漫长的海岸带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迫切需要大面积开发和利用。
  


  开发海洋,离不开海洋卫星
  
  海洋卫星遥感具有大面积、连续、动态、实时的观测优势和高分辨率、高精确度、可重复观测、与计算机系统完全兼容等优势,微波遥感器还具有全天候的特点。因此,被誉为“数字海洋”系统的“千里眼”。在卫星面前,浮标观测、船只观测等传统的海洋观测方法,就显得相形见绌。
  在海洋卫星的研制中,美国和苏联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美、苏先后发射了海洋资源调查卫星、海洋目标监视卫星和大型海洋电子侦察卫星等。仅1978年,美国就连续发射了3颗专门用于海洋观测的海洋卫星,形成了海洋卫星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潮。迄今为止,国际上已先后发射了10多个系列的数十颗海洋观测卫星,特别是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遥感器的综合遥感探测能力上,都有了飞速的发展,开始了海洋卫星由实验型向实用性的转变,掀起了海洋卫星发展的第二个高潮。


  由于海洋卫星可以提供大范围的海面瞬间信息,揭示海洋瞬息万变的空间特征,获取用其它方法无法获得的各种海洋要素,因此,它可以准确的进行海浪预报,不仅对海洋渔业生产、钻探、海上作业等提供帮助,还将有力地避免和减少海上航行灾难性事故的发生。海洋卫星获得的资料对潜艇的活动、海上石油平台设计、指导海洋调查船的现场作业等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利用星载合成孔径雷达进行浅海水深和水下地形探测,具有重要的经济和军事意义。利用海洋卫星图像资料还可以发现海洋油污染,估算污染的范围,监测污染的扩散。一些发达国家利用卫星资料已建立了卫星海洋污染监测系统。
  海洋卫星同样受到了我国海洋科学工作者的青睐,从1994年开始,我国就接收国外海洋卫星遥感图像资料,进行海洋研究和实际应用,在海洋研究上,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如,“八五”期间,我国有关部门完成了国家“863”课题《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海洋应用研究》、《中加航天合成孔径雷达海冰应用试验研究》,利用卫星资料,探讨东沙群岛西北海区内波的空间特征及其产生机制的研究;我国有关单位与加拿大遥感中心合作,于1995年在辽东湾开展了利用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海冰监测应用试验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1990年1月下旬,由于受来自西伯利亚的一股强寒潮袭击,我国大面积持续降温,辽宁省部分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偏低7~9度,最低气温达零下30多度,一时间,辽东湾里,海冰迅速发展,皑皑的海冰对在渤海上作业的钻井船造成极大的威胁,有关部门立即利用海洋卫星图像资料进行海冰和气候监测,迅速作出海上钻井船南撤的重要决策,避免了可能发生的重大损失。
  
  中国海,呼唤海洋卫星
  
  许多专家认为,虽然我国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迫切需要海洋卫星等高科技手段的介入。
  我国一些地区在海洋开发的热潮中,由于对近海滩涂海洋植物对海岸的保护和在抵御台风等方面的巨大作用缺乏研究和认识,加上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一些地方肆意砍伐、大规模围滩造田、围滩建场,致使我国珍贵的红树林惨遭厄运,据有关方面测算,我国海滩70%的近岸水域遭到污染,66%的红树林被砍,95%的珊瑚礁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海洋和海岸带的不合理开发,导致一系列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因此,合理开发,有效保护海洋已经成为中国资源、环境和发展的不可分隔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综合管理力度不够,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缺乏宏观决策和统一规划,秩序较为混乱,盲目、过量掠夺性捕捞,已使我国近海渔业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一些优质鱼类濒临灭绝,渔业作业手段的落后,不仅消耗了资源,而且制约了渔业产量的提高。


  海洋污染是目前海洋环境面临的重大问题,比如,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近海海洋赤潮倍增,仅2000年,就发生了28次,面积累计超过10000平方千米。我国沿海约有250多处油污染源,而目前由于我国缺乏对海洋环境进行实时监测的手段,无法迅速及时的发现污染源和及时区分责任,严肃实施惩罚。
  我国是海洋灾害的重灾国,平均每年损失几十亿元人民币,严重年份高达上百亿,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海上和海岸带经济活动的日趋频繁,海洋灾害的损失正在逐年上升。
  几十年来,我国在中国海区域调查、海岸带和海岛调查上取得了一些基础性数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我国海洋资源的调查,手段落后,缺乏动态连续的数据资料,且资料老化,精度不高,覆盖范围不广,满足不了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发展的中国,呼唤着海洋卫星。
  


  中国海洋一号卫星
  
  令人可喜的是,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主持研制的海洋一号卫星终于于2002年5月15日升空。 c
  海洋一号卫星是一颗三轴稳定的准太阳同步轨道试验型应用卫星,卫星质量约365千克,设计寿命两年。海洋一号卫星装载的有效载荷设备包括,一台10谱段分辨率为1.1千米、幅宽1600千米的海洋水色扫描仪,一台4谱段分辨率为250米、幅宽500千米CCD相机,一套X波段数据传输系统。
  海洋一号卫星由长征四号B型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与“风云一号”卫星一起发射,由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实施工程测控,并接收工程遥测数据,卫星通过星上数据传输系统,将数据传回地面,由设在北京和三亚的用户地面站接收并进行数据处理。卫星轨道高度为798千米的准太阳同步轨道。
  海洋一号主要用于海洋水色、水温环境要素探测,它将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河口港湾的建设和治理,海洋污染监测和防治,海岸带资源调查和开发,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




  海洋一号卫星入轨后,完成的主要任务是:
  利用10谱段水色扫描仪和4谱段CCD相机获取我国近海及沿岸的可见光和红外海洋水色资料,实时向北京及三亚用户地面接收站发送图像数据;利用10谱段水色扫描仪获取我国境外的可见光和红外海洋水色资料,并存储在数据存储器中,当卫星经过设在我国境内的地面站时,由存储器回放存储的数据;考验星上各系统在空间环境中长寿命工作的能力。
  海洋一号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成功,不仅对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科学的研究、海洋污染的监测和防治等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我国现代小卫星研制技术的发展将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据了解,继海洋一号卫星发射之后,我国还将研制发射一系列海洋卫星,这些卫星性能将更加先进,用途更加广泛。
  在未来的岁月里,遨游在太空中的中国海洋卫星,将为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海洋强国,大展风采。★
  (孙宏金)
其他文献
星空,像一块巨大的磁铁,给人们以强烈的吸引。千百年来,许多有志之士,在荆棘丛生的探索道路上,与星辰作伴度过终生。  在上古时代,太阳出没就已经成为人们判断时间和日期的依据。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发明了用土圭测定日影长短来确定季节和一年的长度方法。古埃及人是从天狼星的位置来估计尼罗河泛滥的时间。  东汉时期的著名天文学家张衡(公元78~139年),经过认真统计中原地区肉眼可以看到的星星数目,研究和解释
期刊
期刊
据媒体报道,我国自行研制的太空机器人已经“长大”,具备了娴熟的技能。目前,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空间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正在打算送它到国际空间站打工。这个名叫“E先生”的小家伙只有两条“腿”,没有躯干,也没有脑袋,很像“人”字的一撇一捺。“E先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能“手脚并用”。在太空干活时,它一条“腿”站定,另一条“腿”一抬起来,就变成一只灵活自如的“手”,能够从容完成拧螺丝、拔插头、抓拿浮游物体等精细
期刊
在载人航天任务中,保证航天员生命安全是第一原则,因此,在回收救援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最大。对回收飞船和救护航天员的任务要求是快速、有效、安全。回收救援工作是多样而复杂的,有基本条件区别很大的飞船正常返回回收和应急返回回收,有陆上和海上回收援救,白天和夜间的回收援救,好坏天气条件下的回收援救等等。所以,要制定不同的回收程序和援救预案。有适合于应对各种条件下,而又轻便有效的航天员装备;也要有强有力的地面
期刊
搞航天的圈内人士都知道,运载火箭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取得连续成功是很不容易的。长征四号乙火箭总设计师李相荣率领该型号线上的人马能够在三年里连续五次取得圆满成功,确实不容易。因此,将他誉为"常胜将军"实不为过。    成功背后的意义    2002年10月27日中午,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指挥中心大厅内,长征四号乙火箭总师李相荣刚刚从发射现场的地下控制室赶到大厅,即被迎上前来的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
期刊
五十年代的西子湖畔一所部队小学校,有一个不起眼儿的小男孩,叫叶培建,40年过去以后,这个不起眼的小男孩已经成为一名出色的卫星专家。  用叶培建自己的话说,他孩提时代,跑不快,跳不高,往往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官兵抓强盗"的游戏时,总是排不上"大王"和"二王",甚至"三王"都排不上,只配当小兵。上中学时就大不一样了,学习成绩跑在最前面,仅用两年时间就读完了初中的全部课程,被学校保送到浙江省湖州中学,这是
期刊
目前,海洋卫星大致有以下三类:  一类是海洋水色卫星。这类卫星用于探测叶绿素浓度、悬浮泥沙含量等,以及浅海水下地形、海冰、海水污染和海流信息,其典型代表是1997年8月入轨的美国SeaStar卫星。  另一类是海洋地形卫星。1992年8月升空的Topex-Poseidon和GFO是当今最精确的海洋地形探测卫星。它用于探测海洋水色海平面高度的空间分布、海冰、波高、海面风速和海流等,其在地球物理、海洋
期刊
今年3月25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神舟三号飞船,这艘飞船的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完全一样,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又一新的里程碑。飞船按照预定轨道环绕地球飞行108圈以后,于4月10日圆满返回地球。  收看完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神舟三号飞船起飞、入轨和返回着陆的电视后,有读者问,从电视上看神舟三号飞船的外形像蜻蜓,返回舱的形状像一口大钟,它们的形状为何是这样的呢?  影响载人飞船构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要考
期刊
探索宇宙的奥秘,预测宇宙的未来,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表彰的就是这一领域的两项重大成果。瑞典皇家科学院于去年10月8日将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和美国科学家里卡尔多·贾科尼,称他们“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打开了人类观测宇宙的两个新“窗口”。    中微子是一种基本粒子,和其他粒子之间只有弱相互作用和引力作用。1
期刊
星光闪烁的夜空,向我们展现了深远而广阔的宇宙。人们早就研究宇宙。宇宙以其辽阔无垠和构造之美令人神往,以其取之不尽的能源和物质财富引人瞩目。在梦想和政治推动下,人类在不断探索登天之路。    登天之路有多长呢?    人们在航天活动中谈论的天,目前有两种定义,一种认为,天是指地球大气层以外无限遥远的空间,另一种定义认为,天是指地球大气层以外至太阳系内的空间。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宇宙航行应划为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