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暑假结束了,按照常例,开学后每个孩子都会从家里带两本图书来园与同伴交流分享。很快,班级图书角的书架就被孩子们带来的图书填满了,这里成了孩子们课余餐后喜欢光顾的地方,他们或独自阅读,或与同伴选择共同感兴趣的书一起阅读。
我喜欢看的书
渐渐地,有些声音传到了我的耳朵,一些现象走进了我的视线。
“老师,亮亮每天都看这本书,我也想看,但都没有机会看。”周围的几个同伴也附和道:“对,我们也想看。”
“老师,这本书是我先拿到的,明明说是他带来的,一下子把图书拿走了。”
图书架上有些图书成了抢手货,大家都争着第一时间拥有它;有些图书却静静地立在那里,极少甚至无人碰触。
为了弄清其中的缘由,“我喜欢看的书”活动开启了。
首先,孩子们依据自己的阅读兴趣,把图书分成“喜欢看的”和“不喜欢看的”两类。但在具体操作时,他们觉得可以在喜欢和不喜欢两类之间再增加一类。就这样,班级的图书被分为“非常喜欢看的”“一般喜欢的”“不喜欢看的”三类。
其次,大家围绕分类的结果展开讨论:为什么有的书大家喜欢看,有的书却不被喜欢?
涛涛说:“我最喜欢看恐龙方面的书,我可以一边看一边和小伙伴聊恐龙,探究恐龙的秘密,恐龙真是太神奇了。”
雯雯说:“我喜欢看立体书,这类书很漂亮,里面的动物、车、人都会动,好像真的一样。”
明明说:“藏有秘密答案的书我最喜欢,和小伙伴一同挑战很有意思。”
……
大多数孩子介绍的都是喜欢的图书类型,没有人介绍不喜欢的类型及其原因。于是,我随手拿起一本《格林童话》,说道:“这本《格林童话》里面有好多故事呢,有的老师平时讲过,你们可喜欢啦,可现在你们为什么把它归到不喜欢看的这边呢?”
西西说:“因为书里面都是字,我们看不懂。”
丁丁说:“我们看不懂,需要有人讲给我们听。”
婷婷说:“《黑猫警长》这本书的图案太小,很乱,看着不舒服。”
呦呦说:“《三字经》这本书也都是字,看不懂,不好玩。”
……
接下来,孩子将分好类的图书摆在书架上,并用自制提示牌作为提示,有非常喜欢看的、一般喜欢的、不喜欢看的。大家商量好,下午放学时请家长来参观重新布置好的书架。
放学时,孩子们牵着家长来到图书角,对图书一一做介绍。一会儿,洋洋取下自己带来的《格林童话》走到我跟前说:“老师,妈妈让我把这本书带回家,等我长大一点再看。”我同意了,旁边也有孩子模仿他的行为,陆续从标有“不喜欢看的”或“一般喜欢看的”书架上取下自己带来的书,并表示会重新带本新书来。趁着这个机会,我和家长们聊起了“如何为孩子选书”的话题。从交谈中我了解到,家长平时为孩子购买图书时大致会出现这些状况:一是迎合孩子的喜好,孩子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二是符合家长的心理期望,家长希望孩子阅读什么图书,就买什么图书;也有少数家长在购书时会主动考虑图书的好坏,图书是否适合孩子现有的阅读水平。
通过观察孩子们在阅读时的种种表现,我觉察到这是一次可以转变家长观念的好机会。家长亲临现场,了解到什么书是孩子喜欢且适合的,什么书是孩子不喜欢、不适合的。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家长们自发地在班级群里分享交流为孩子选书的心得,我也借此平台向家长推荐如何选择适宜图书的好文章,进一步让家长知道挑选适合孩子阅读的图书的重要性。
流动小书袋诞生了
经过一段时间,班级图书架上满满地摆放着孩子们喜欢阅读的书籍。每天孩子们一有时间就会进入图书角,选择心仪的图书阅读,之前的告状声少了很多。
一天下午临近放学,心雨妈妈来电话,说临时有事要晚来一会儿接孩子。心雨知道后,迅速跑进图书角,选择了一本《七只瞎老鼠》津津有味地看起来。半小时后妈妈来了,可心雨并没有着急回家的意思。妈妈几次催促,心雨才拿着书走到我跟前,小声问道:“老师,我能把这本书带回家看吗?”看到孩子如此喜欢读书,我很高兴地答应了。
第二天一大早,牛牛就向我告状:“老师,昨天心雨把书带回家了。”当心雨拿着带回家的图书走进班级时,告状声此起彼伏。突然,一个声音传了出来,“老师,今天放学我也想带一本书回家看,可以吗?”“我也想!”“我也要!”怎么办呢?那就满足大家的要求吧。可是借书回家需要遵守哪些规则呢?我提醒大家思考。
经过讨论,大家认为需要规定归还的时间。经过协调,我们的借阅时间定为一周;其次,大家觉得带回家的书应该好好保护。
图书借阅有一段时间了,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比如,有的孩子忘记归还图书的时间;有的归还时图书出现了破损……
我想,问题还是留给大家想办法解决吧,因此我组织大家进行了谈话。孩子们提出,可以做一个表,记录图书的归还时间,登记是否归还;可以准备一个袋子装图书,这样图书就不容易损坏。
谈话之后,有的孩子马上开始设计图书登记表。同时我们号召每位家长和孩子一起,为自己提供的图书制作一个小布袋,这样大家在借阅和归还时,可以把图书放在布袋里,相对不容易损坏。
流动小书袋的最初想法就这样诞生了!
流动小书袋遭遇问题
流动小书袋漂流一段时间了,又有一些问题出现了。比如,有的孩子回家并没有看,说是家长没空讲给自己听;还有的家长反映不明白流动小书袋是怎么一回事……
在与配班老师商量之后,我们采取了分步骤引导和推进的方式。
第一,进行家长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家长对亲子阅读的认识、亲子阅读的方法。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及认真分析,我感到,当下家庭亲子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家长认为早期阅读是幼儿园的事情,极少抽时间陪伴孩子阅读;认为早期阅读就是识字学习,强调识字的重要性;大多数家长的指导方法单一,一味依照文字讲述,认为成人的“导读”或“代读”就是亲子阅读。 第二,根据调查现状,丰富流动小书袋里的资料。我们为每个书袋里准备了一本绘本、导读手册、家庭阅读手册。幼儿可以把自己喜爱的小书袋带回家,家长参阅导读手册后,与幼儿进行亲子阅读,之后共同完成家庭阅读手册。
为什么要增加这些内容呢?据家长问卷显示,在亲子阅读之前,很少有家长会提前阅读绘本,更多只是信手拈来地阅读。这样在引导幼儿阅读时往往会漫无目的。为此,在流动小书袋里,我们为每本绘本精心设计了一张导读手册,旨在向家长传递该绘本的信息和教育价值。
与此同时,“老师,这本书我看完了”是幼儿常说的一句话,大多数幼儿认为书看过一遍,就算完成任务了。其实,书中作者要表达的、所隐藏的内容是需要多次阅读才能体会的,且每次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因此我们投放了家庭阅读手册,旨在引导家长和孩子静下心,细细品味书中的故事,再将故事内容进行延伸。家庭阅读手册是对亲子阅读过程的描述和见证,改变了家长、幼儿对阅读的原有认知。
第三,召开家长会。会上老师介绍了流动小书袋活动的目的、意义以及注意事项。提醒家长在亲子阅读之前自己要先阅览,对图书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其次,鼓励家长以独特的方式进行亲子阅读;最后,关注幼儿阅读图书后的行为,把阅读融入生活。
流动小书袋,别样的精彩
经过多轮的流动,以流动小书袋为纽带,孩子、家长、教师间悄然发生了变化。
◆ 促进幼儿之间的沟通
流动小书袋这种轮流阅读的方式,不仅为幼儿的课余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还能增加幼儿之间的谈资,促进思维火花的碰撞。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幼儿自发地将绘本中的情景进行模仿表演。
◆ 促进家长之间的沟通
流动小书袋的实施为家长之间的学习交流提供了平台。家长可以从他人的家庭阅读手册记录中,了解其他幼儿的思维方式与表现,借鉴其他家长的教育理念与经验,从而扬长避短,让亲子阅读活动更加有效。
◆ 促进教师与家长间的沟通
通过对家庭阅读手册的定期阅览、分析、整理,教师能及时掌握亲子阅读的情况,了解家长的困惑与需求,并通过家园平台、周末沙龙等渠道与家长进行交流、讨论,以探寻合理、优化的亲子阅读模式。
一天,默默兴奋地从书袋里取出一个东西对我说:“老师,你看,这是妈妈和我用不能穿的裤子改成的袖套,上面还有我画的小兔图案呢。”“一对好漂亮的袖套!”我问她:“你和妈妈为什么要做这个,你们是怎么做的呢?”默默立刻从书袋里取出《爷爷一定有办法》这本书说:“我就是看了这本书后,想到可以用不能穿的裤子来做袖套,妈妈说这叫废物利用,我的袖子就不会脏喽。”多么棒的想法与做法。
陆陆续续,班级微信群里经常会有家长与孩子在阅读后进行亲子制作、亲子故事表演、游戏等形式的照片或视频,很多书袋里的家庭阅读手册变得越来越厚。
流动小书袋流动的不仅是书籍和知识,更能营造书香家庭的浓厚氛围,让家长、幼儿共同领略到阅读以外的美景。
流动还在延续,精彩仍将绽放!
我喜欢看的书
渐渐地,有些声音传到了我的耳朵,一些现象走进了我的视线。
“老师,亮亮每天都看这本书,我也想看,但都没有机会看。”周围的几个同伴也附和道:“对,我们也想看。”
“老师,这本书是我先拿到的,明明说是他带来的,一下子把图书拿走了。”
图书架上有些图书成了抢手货,大家都争着第一时间拥有它;有些图书却静静地立在那里,极少甚至无人碰触。
为了弄清其中的缘由,“我喜欢看的书”活动开启了。
首先,孩子们依据自己的阅读兴趣,把图书分成“喜欢看的”和“不喜欢看的”两类。但在具体操作时,他们觉得可以在喜欢和不喜欢两类之间再增加一类。就这样,班级的图书被分为“非常喜欢看的”“一般喜欢的”“不喜欢看的”三类。
其次,大家围绕分类的结果展开讨论:为什么有的书大家喜欢看,有的书却不被喜欢?
涛涛说:“我最喜欢看恐龙方面的书,我可以一边看一边和小伙伴聊恐龙,探究恐龙的秘密,恐龙真是太神奇了。”
雯雯说:“我喜欢看立体书,这类书很漂亮,里面的动物、车、人都会动,好像真的一样。”
明明说:“藏有秘密答案的书我最喜欢,和小伙伴一同挑战很有意思。”
……
大多数孩子介绍的都是喜欢的图书类型,没有人介绍不喜欢的类型及其原因。于是,我随手拿起一本《格林童话》,说道:“这本《格林童话》里面有好多故事呢,有的老师平时讲过,你们可喜欢啦,可现在你们为什么把它归到不喜欢看的这边呢?”
西西说:“因为书里面都是字,我们看不懂。”
丁丁说:“我们看不懂,需要有人讲给我们听。”
婷婷说:“《黑猫警长》这本书的图案太小,很乱,看着不舒服。”
呦呦说:“《三字经》这本书也都是字,看不懂,不好玩。”
……
接下来,孩子将分好类的图书摆在书架上,并用自制提示牌作为提示,有非常喜欢看的、一般喜欢的、不喜欢看的。大家商量好,下午放学时请家长来参观重新布置好的书架。
放学时,孩子们牵着家长来到图书角,对图书一一做介绍。一会儿,洋洋取下自己带来的《格林童话》走到我跟前说:“老师,妈妈让我把这本书带回家,等我长大一点再看。”我同意了,旁边也有孩子模仿他的行为,陆续从标有“不喜欢看的”或“一般喜欢看的”书架上取下自己带来的书,并表示会重新带本新书来。趁着这个机会,我和家长们聊起了“如何为孩子选书”的话题。从交谈中我了解到,家长平时为孩子购买图书时大致会出现这些状况:一是迎合孩子的喜好,孩子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二是符合家长的心理期望,家长希望孩子阅读什么图书,就买什么图书;也有少数家长在购书时会主动考虑图书的好坏,图书是否适合孩子现有的阅读水平。
通过观察孩子们在阅读时的种种表现,我觉察到这是一次可以转变家长观念的好机会。家长亲临现场,了解到什么书是孩子喜欢且适合的,什么书是孩子不喜欢、不适合的。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家长们自发地在班级群里分享交流为孩子选书的心得,我也借此平台向家长推荐如何选择适宜图书的好文章,进一步让家长知道挑选适合孩子阅读的图书的重要性。
流动小书袋诞生了
经过一段时间,班级图书架上满满地摆放着孩子们喜欢阅读的书籍。每天孩子们一有时间就会进入图书角,选择心仪的图书阅读,之前的告状声少了很多。
一天下午临近放学,心雨妈妈来电话,说临时有事要晚来一会儿接孩子。心雨知道后,迅速跑进图书角,选择了一本《七只瞎老鼠》津津有味地看起来。半小时后妈妈来了,可心雨并没有着急回家的意思。妈妈几次催促,心雨才拿着书走到我跟前,小声问道:“老师,我能把这本书带回家看吗?”看到孩子如此喜欢读书,我很高兴地答应了。
第二天一大早,牛牛就向我告状:“老师,昨天心雨把书带回家了。”当心雨拿着带回家的图书走进班级时,告状声此起彼伏。突然,一个声音传了出来,“老师,今天放学我也想带一本书回家看,可以吗?”“我也想!”“我也要!”怎么办呢?那就满足大家的要求吧。可是借书回家需要遵守哪些规则呢?我提醒大家思考。
经过讨论,大家认为需要规定归还的时间。经过协调,我们的借阅时间定为一周;其次,大家觉得带回家的书应该好好保护。
图书借阅有一段时间了,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比如,有的孩子忘记归还图书的时间;有的归还时图书出现了破损……
我想,问题还是留给大家想办法解决吧,因此我组织大家进行了谈话。孩子们提出,可以做一个表,记录图书的归还时间,登记是否归还;可以准备一个袋子装图书,这样图书就不容易损坏。
谈话之后,有的孩子马上开始设计图书登记表。同时我们号召每位家长和孩子一起,为自己提供的图书制作一个小布袋,这样大家在借阅和归还时,可以把图书放在布袋里,相对不容易损坏。
流动小书袋的最初想法就这样诞生了!
流动小书袋遭遇问题
流动小书袋漂流一段时间了,又有一些问题出现了。比如,有的孩子回家并没有看,说是家长没空讲给自己听;还有的家长反映不明白流动小书袋是怎么一回事……
在与配班老师商量之后,我们采取了分步骤引导和推进的方式。
第一,进行家长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家长对亲子阅读的认识、亲子阅读的方法。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及认真分析,我感到,当下家庭亲子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家长认为早期阅读是幼儿园的事情,极少抽时间陪伴孩子阅读;认为早期阅读就是识字学习,强调识字的重要性;大多数家长的指导方法单一,一味依照文字讲述,认为成人的“导读”或“代读”就是亲子阅读。 第二,根据调查现状,丰富流动小书袋里的资料。我们为每个书袋里准备了一本绘本、导读手册、家庭阅读手册。幼儿可以把自己喜爱的小书袋带回家,家长参阅导读手册后,与幼儿进行亲子阅读,之后共同完成家庭阅读手册。
为什么要增加这些内容呢?据家长问卷显示,在亲子阅读之前,很少有家长会提前阅读绘本,更多只是信手拈来地阅读。这样在引导幼儿阅读时往往会漫无目的。为此,在流动小书袋里,我们为每本绘本精心设计了一张导读手册,旨在向家长传递该绘本的信息和教育价值。
与此同时,“老师,这本书我看完了”是幼儿常说的一句话,大多数幼儿认为书看过一遍,就算完成任务了。其实,书中作者要表达的、所隐藏的内容是需要多次阅读才能体会的,且每次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因此我们投放了家庭阅读手册,旨在引导家长和孩子静下心,细细品味书中的故事,再将故事内容进行延伸。家庭阅读手册是对亲子阅读过程的描述和见证,改变了家长、幼儿对阅读的原有认知。
第三,召开家长会。会上老师介绍了流动小书袋活动的目的、意义以及注意事项。提醒家长在亲子阅读之前自己要先阅览,对图书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其次,鼓励家长以独特的方式进行亲子阅读;最后,关注幼儿阅读图书后的行为,把阅读融入生活。
流动小书袋,别样的精彩
经过多轮的流动,以流动小书袋为纽带,孩子、家长、教师间悄然发生了变化。
◆ 促进幼儿之间的沟通
流动小书袋这种轮流阅读的方式,不仅为幼儿的课余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还能增加幼儿之间的谈资,促进思维火花的碰撞。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幼儿自发地将绘本中的情景进行模仿表演。
◆ 促进家长之间的沟通
流动小书袋的实施为家长之间的学习交流提供了平台。家长可以从他人的家庭阅读手册记录中,了解其他幼儿的思维方式与表现,借鉴其他家长的教育理念与经验,从而扬长避短,让亲子阅读活动更加有效。
◆ 促进教师与家长间的沟通
通过对家庭阅读手册的定期阅览、分析、整理,教师能及时掌握亲子阅读的情况,了解家长的困惑与需求,并通过家园平台、周末沙龙等渠道与家长进行交流、讨论,以探寻合理、优化的亲子阅读模式。
一天,默默兴奋地从书袋里取出一个东西对我说:“老师,你看,这是妈妈和我用不能穿的裤子改成的袖套,上面还有我画的小兔图案呢。”“一对好漂亮的袖套!”我问她:“你和妈妈为什么要做这个,你们是怎么做的呢?”默默立刻从书袋里取出《爷爷一定有办法》这本书说:“我就是看了这本书后,想到可以用不能穿的裤子来做袖套,妈妈说这叫废物利用,我的袖子就不会脏喽。”多么棒的想法与做法。
陆陆续续,班级微信群里经常会有家长与孩子在阅读后进行亲子制作、亲子故事表演、游戏等形式的照片或视频,很多书袋里的家庭阅读手册变得越来越厚。
流动小书袋流动的不仅是书籍和知识,更能营造书香家庭的浓厚氛围,让家长、幼儿共同领略到阅读以外的美景。
流动还在延续,精彩仍将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