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导入是进入一堂新课的前奏或者说是铺垫,设计得好,能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帮助理解课文内容。传统教学往往忽略了这一环节,一上课,直接板书课题,现在,有很多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与这一课有关的资料图片,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其好处自不必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关系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导入得好,就能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所教的课文的情境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在教学时要十分注意教学开始的导入艺术。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结合课文重点内容来设计导入,本人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值得一试。
一、温故知新导入法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启动原有认知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把内容相关的作品或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串联起来,可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用这样导入:“春夏秋冬,四时更替,我们伟大的祖国四季如春,景色美不胜收。上一课我们领略了《春》的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现在让我们再来观赏一下老舍老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的美景吧!”
二、悬念导入法
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制造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启动思维。悬念的制造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状态。但万物都要有度,悬念的设置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恰当适度。不悬,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太悬,学生百思不得其解,都会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自始至终扣人心弦,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三、以情激情导入法
所谓以情激情导入法,是指教师在导入过程中以自己丰富的情感或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作诱发物激起学生的情思,启发学生的生活感受,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自动地去探求、领会教材,使教材的情境因素与学生的生活感受相互沟通,撞击出思想火花,形成非思不行,非说不可的教学态势。这种方法多可使用于诗歌、散文等抒情性较强的课文教学中。常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富于感情的导入语,可以为学生营造出一种适宜求知的学习氛围。教师运用丰富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多变的动作、真挚的情感作为传播媒介,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进入课文的环境气氛。从而把文学作品中的生活图景、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通过眼口等感官傳递到大脑,唤起读者的情绪体验,产生共鸣,从而进入课文角色。使学生有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食其味,如闻其声之感。
四、音乐激趣导入法
教师在安排一篇新课文的教学时,可以选用一段与课文相宜的音乐,直接导入新课,也可以在背景音乐的配合下,以较强的煽情性文学语言导入新课,从而较好地渲染课堂教学中所需要的某种气氛,激发学生情绪,开启学生心扉使其尽快进入角色,以收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例如,讲《口技》一课,教师可先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播放口技演员模拟各种声响的录音,有北风呼啸,海浪拍击,列车飞驰,机器轰鸣,战场厮杀,婴儿诞生的啼哭等,先让学生辨别,然后告诉学生这是口技表演,学生当然大为折服,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又如,讲授七年级下册的《苏州园林》一课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看苏州园林录像的精彩剪辑。学生欣赏了一幕幕优雅、美丽的园林景致后,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阅读,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及时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引导他们想想苏州园林与所见过的园林有什么不同;还想了解什么。让他们带着问题走向园林,这样,便自然地将学生带入课文。
五、诗词警句导入法
在我国文学园地中,诗词警句语言精练,内涵丰富,表现力强,有深刻的哲理,对于学生的学习不无启迪,可为我们导入新课提借丰富的材料。同时还可以横向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思古幽情,创造出相当的课堂氛围。如,在教学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时可用唐代诗人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来引入;学习《新闻两则》第一则可用毛泽东诗《七律·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导入,该诗反映了人民解放军胜利攻占国民党政府首都的历史事实,大气磅礴,对理解本文很有帮助;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可让学生抢答古往今来描绘春色、歌颂春天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吹又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学生兴趣盎然,在“春”意融融的课堂,不仅背诵了古诗人写春的诗句,同时也随着朱老先生的文笔,跟着他一道去领略那春天的山、水,春天的树、花、草、鸟、蜜蜂、蝴蝶,一起去沐浴春天的风、春天的雨!
六、对比导入
把问题相近或相似的作品放在一起对比,可起到深刻理解主题的作用。在讲授《范进中举》一文时,教师可这样导入:同是描写封建知识分子生活的作品,孔乙己最后在人们的笑声中死去。那么,范进的命运又会怎样呢?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两者不同的受害程度,从而加深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七、动手操作导入法
课堂上采用动手操作导入,可以大大活跃课堂的气氛。如:学习诗歌《使至塞上》,事先叫学生准备好画笔、颜料。正课开始,我就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比赛画画,请根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画一幅画,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学生一听,可来劲了,勾描的勾描,涂彩的涂彩,忙得不亦乐乎,整个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迎刃而解。
当然,导入的手段还有很多,如采用意蕴深刻的笑话或民间趣话导入,名人逸事导入,图画导入,文体介绍、文学常识导入,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归纳起来,不外乎直观式、悬念式、启发引导式等。不管采用什么样的灵活形式,只要能调动起学生对这堂课的兴趣,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课文角色,就算达到了目的。
总之,导入是整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先声夺人的导入设计要有牵一发动而全身之妙,做到“目中有人,胸中有数,手中有法”。所谓“目中有人’就是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根据教师自身的特长等情况来巧妙施导。所谓“胸中有数”就是要根据具体篇目的教学内容因势利导。所谓“手中有法”,就是导入方法要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名尽其妙,力求导出重点、导出情趣、导出新意。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结合课文重点内容来设计导入,本人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值得一试。
一、温故知新导入法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启动原有认知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把内容相关的作品或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串联起来,可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用这样导入:“春夏秋冬,四时更替,我们伟大的祖国四季如春,景色美不胜收。上一课我们领略了《春》的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现在让我们再来观赏一下老舍老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的美景吧!”
二、悬念导入法
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制造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启动思维。悬念的制造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状态。但万物都要有度,悬念的设置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恰当适度。不悬,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太悬,学生百思不得其解,都会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自始至终扣人心弦,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三、以情激情导入法
所谓以情激情导入法,是指教师在导入过程中以自己丰富的情感或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作诱发物激起学生的情思,启发学生的生活感受,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自动地去探求、领会教材,使教材的情境因素与学生的生活感受相互沟通,撞击出思想火花,形成非思不行,非说不可的教学态势。这种方法多可使用于诗歌、散文等抒情性较强的课文教学中。常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富于感情的导入语,可以为学生营造出一种适宜求知的学习氛围。教师运用丰富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多变的动作、真挚的情感作为传播媒介,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进入课文的环境气氛。从而把文学作品中的生活图景、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通过眼口等感官傳递到大脑,唤起读者的情绪体验,产生共鸣,从而进入课文角色。使学生有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食其味,如闻其声之感。
四、音乐激趣导入法
教师在安排一篇新课文的教学时,可以选用一段与课文相宜的音乐,直接导入新课,也可以在背景音乐的配合下,以较强的煽情性文学语言导入新课,从而较好地渲染课堂教学中所需要的某种气氛,激发学生情绪,开启学生心扉使其尽快进入角色,以收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例如,讲《口技》一课,教师可先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播放口技演员模拟各种声响的录音,有北风呼啸,海浪拍击,列车飞驰,机器轰鸣,战场厮杀,婴儿诞生的啼哭等,先让学生辨别,然后告诉学生这是口技表演,学生当然大为折服,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又如,讲授七年级下册的《苏州园林》一课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看苏州园林录像的精彩剪辑。学生欣赏了一幕幕优雅、美丽的园林景致后,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阅读,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及时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引导他们想想苏州园林与所见过的园林有什么不同;还想了解什么。让他们带着问题走向园林,这样,便自然地将学生带入课文。
五、诗词警句导入法
在我国文学园地中,诗词警句语言精练,内涵丰富,表现力强,有深刻的哲理,对于学生的学习不无启迪,可为我们导入新课提借丰富的材料。同时还可以横向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思古幽情,创造出相当的课堂氛围。如,在教学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时可用唐代诗人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来引入;学习《新闻两则》第一则可用毛泽东诗《七律·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导入,该诗反映了人民解放军胜利攻占国民党政府首都的历史事实,大气磅礴,对理解本文很有帮助;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可让学生抢答古往今来描绘春色、歌颂春天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吹又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学生兴趣盎然,在“春”意融融的课堂,不仅背诵了古诗人写春的诗句,同时也随着朱老先生的文笔,跟着他一道去领略那春天的山、水,春天的树、花、草、鸟、蜜蜂、蝴蝶,一起去沐浴春天的风、春天的雨!
六、对比导入
把问题相近或相似的作品放在一起对比,可起到深刻理解主题的作用。在讲授《范进中举》一文时,教师可这样导入:同是描写封建知识分子生活的作品,孔乙己最后在人们的笑声中死去。那么,范进的命运又会怎样呢?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两者不同的受害程度,从而加深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七、动手操作导入法
课堂上采用动手操作导入,可以大大活跃课堂的气氛。如:学习诗歌《使至塞上》,事先叫学生准备好画笔、颜料。正课开始,我就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比赛画画,请根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画一幅画,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学生一听,可来劲了,勾描的勾描,涂彩的涂彩,忙得不亦乐乎,整个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迎刃而解。
当然,导入的手段还有很多,如采用意蕴深刻的笑话或民间趣话导入,名人逸事导入,图画导入,文体介绍、文学常识导入,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归纳起来,不外乎直观式、悬念式、启发引导式等。不管采用什么样的灵活形式,只要能调动起学生对这堂课的兴趣,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课文角色,就算达到了目的。
总之,导入是整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先声夺人的导入设计要有牵一发动而全身之妙,做到“目中有人,胸中有数,手中有法”。所谓“目中有人’就是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根据教师自身的特长等情况来巧妙施导。所谓“胸中有数”就是要根据具体篇目的教学内容因势利导。所谓“手中有法”,就是导入方法要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名尽其妙,力求导出重点、导出情趣、导出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