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张瑞图是明朝晚期创新主义书法家群的代表,其虽在政治上较为失败,但一反传统的书法艺术使其名垂我国书史。张瑞图的书法发展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早期是以研习、临摹为主;中期已经成熟,章法、笔法一反传统,有鲜明的个性;到晚期时则以禅学入法、平淡、自然为主。本文以张瑞图的行草书为对象,对其草书风格特征展开研究,探求明朝晚期创新书法艺术展现出的特点。
关键词:创新主义;书家群体;书法
前言:明朝晚期的书界,一批主张创新的书法家将元明贴学进行了突破、改造,以独特的创作个性,在书法史上挥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创新的书法家也被称作明朝晚期的创新主义书家群体。在其中,张瑞图(1570年-1641年,字长公,号果亭山人、二水等。)便是这一创新派书法家群中的代表,更是引领者。有研究者表示他是明朝晚期新书派出现的标志。本文对张瑞图的行草书进行分析,对其书法风格进行研究。
张瑞图早期书法风格
张瑞图早期的书法风格是指在天启元年之前,在此时期张瑞图的书法暂时还没有形成个性鲜明的特征。仍处于临摹传统书法的阶段。如《杜甫三美陂行诗卷》、《杜甫秋兴诗卷》等所见的书法作品。在用笔方面,是侧锋用笔,是古典式的侧锋书写法,较少的虚尖入笔,转折处比较圆润流畅,不能将成熟期的那种方折、劲健的特征展现出来。字体的结构也是以舒展为主。在章法方面,字与字的间距、行与行的间距都是中规中矩的。远不如成熟时期的字间距紧密,行间距宽舒的典型风格。根据几件临摹作品的特征看来张瑞图临摹学习的是明朝早期书法家祝允明的书法。但可以看出他并不是单纯的临摹学习祝允明,通过字里行间透露出他的个人创兴意识[1]。在书法的熟练程度及章法的气势正在逐步接近成熟期的风格。
张瑞图中期书法风格
张瑞图仕途上最为得意的时期是从天启元年(1621年)到崇祯元年(1628年),也是其书法风格到达成熟并在创作取得巨大成就的时期。其成熟期的主要是以行书、草书方面为主,下面就书法形式分析其书法特征。首先,在笔法方面。张瑞图在此时期的书法多为侧锋笔法,用笔体现出直锐方折的特征。自从六朝以来侧锋被多数书法家广泛应用,如,杨守敬的《评贴记》等,可以说之前的书法家并不是都用中锋用笔,而是中锋、侧锋兼用。张瑞图深入研究古人的笔法并创造出自己特有侧锋用笔。侧锋用笔具有在用笔过程中比较简单直率的特点,很多笔画不再重新回锋入笔,而是用尖豪直接起笔。例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藏的《長安古意》,从完整的一笔来讲,不过度的追求传统笔法中讲究的收笔和起笔的运行过程,而是更加注重点线和迅疾的笔势,与六朝书家给予立体感的侧锋笔法不同,整个笔迹较为简单。张瑞图成熟时期的行书草书的另一大特点是方折笔画大量运用[2]。例如:作品《陶诗册》,张瑞图在写笔画转折处时一律运用方折笔法,通过将方折笔法和直势用笔结合起来,使整幅作品的字势融为一体,风格别具一格。甚至有意识用方折的用笔夸大部分偏旁部首的写法。而在传统的写法中一般都用圆转曲折来处理转折处,像张瑞图的侧锋加方折直转的写法在书法史上是极为少见的,也正因如此,这才是他成功之处。其次,在结体方面。张瑞图成熟时期的行书、草书在结体方面基本是横势。如:《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在手卷册页中尤为突出。字的横面都没夸张的拉长,并加粗加重,而且将本身不是横向的笔画有意横向化,此外,还把横向的笔画依次错落排列。显得每个字的内部都较为紧密。最后是在章法方面。在章法上,字体大小变化不明显,通过结构的对比、上下之间错落体现整体的起伏变化,缩短整篇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在行距较宽的部分通过拉长个别笔画进行调节,从而达到整篇作品气韵流畅、变化和谐的效果。使整体有了虚实及节奏上的變化并在作品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得到充分表现。突显了张瑞图字间距小、行距宽的章法特点。
张瑞图晚期书法风格
崇祯元年,张瑞图遭遇不测成为庶民。从此张瑞图退隐山林,不谙世事,导致他的书风也从张扬转为深沉。在此变故之前张瑞图对佛学颇为关注,曾经还为自己取号为“白毫庵居士”,其充满了佛学的意味。自从成为庶民一直忘乎于山水花鸟之间,对过去的一切纷纷扰扰都不闻不问,也不允许其干扰自己的生活,从此专心钻研书法。张瑞图对以往过去的种种也不再放在心中,这个时期他的书法风格又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在东京所藏的“浪迹莫愁难问讯,题诗多在朗公房。瑞图。”轴等,更多的是展现张瑞图晚期的书法风格的简淡苍古、用墨大胆、平淡自然。并不像之前那样的张扬、锋芒毕露。从张瑞图行草书上体现的较为明显。这样的变化更多的体现了它内心深处的变化。在明朝后期,大部分的书法家都开始书写大字,但是像张瑞图这种不光字体大而且整幅尺寸也很大是非常少见的[3]。如,在美国所藏的“除却南邻呼酒伴,判无剥啄到荆扉。瑞图。”轴等,张瑞图的作品拥有高超的艺术水准,在晚明行草书中可见的如此作品的更是少之又少。总而言之,张瑞图是晚明的起领人物,他的书法别具一格,更好的将新奇与豪放融合在一起。张瑞图的作品中对他个人的个性展现的淋漓尽致,闪耀着自由驰骋的光辉,他通过书法展现他的性情、直抒胸臆,是不同于其他人的创造。
结论:
综上所述,张瑞图书法风格的演变是根据他一生的经历而来的,从最早期的临摹开始就凸显了它不为常人的特点,虽然是临摹却能将自己的创兴意识融入到其中为他的后来书法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期的张瑞图政治生涯正盛也是他书法最为成熟的时期,中期的书法更为跳荡奔突以及张扬。在明朝晚期,张瑞图仕途没落导致性情大变使他的书法变得朴厚宽博、对比强烈。张瑞图的书法艺术得到了后人的肯定与称赞并影响了当代书法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勇东. 浅析张瑞图行草书风及其美学价值[J]. 中国书法, 2017(22):209-211.
[2]邵仲武, 卢肖扬. 张瑞图书法成就与其仕途关系研究[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7(10):176-177.
[3]王开. 黄道周张瑞图行草书比较[J]. 书法赏评, 2017(1):40-43.
关键词:创新主义;书家群体;书法
前言:明朝晚期的书界,一批主张创新的书法家将元明贴学进行了突破、改造,以独特的创作个性,在书法史上挥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创新的书法家也被称作明朝晚期的创新主义书家群体。在其中,张瑞图(1570年-1641年,字长公,号果亭山人、二水等。)便是这一创新派书法家群中的代表,更是引领者。有研究者表示他是明朝晚期新书派出现的标志。本文对张瑞图的行草书进行分析,对其书法风格进行研究。
张瑞图早期书法风格
张瑞图早期的书法风格是指在天启元年之前,在此时期张瑞图的书法暂时还没有形成个性鲜明的特征。仍处于临摹传统书法的阶段。如《杜甫三美陂行诗卷》、《杜甫秋兴诗卷》等所见的书法作品。在用笔方面,是侧锋用笔,是古典式的侧锋书写法,较少的虚尖入笔,转折处比较圆润流畅,不能将成熟期的那种方折、劲健的特征展现出来。字体的结构也是以舒展为主。在章法方面,字与字的间距、行与行的间距都是中规中矩的。远不如成熟时期的字间距紧密,行间距宽舒的典型风格。根据几件临摹作品的特征看来张瑞图临摹学习的是明朝早期书法家祝允明的书法。但可以看出他并不是单纯的临摹学习祝允明,通过字里行间透露出他的个人创兴意识[1]。在书法的熟练程度及章法的气势正在逐步接近成熟期的风格。
张瑞图中期书法风格
张瑞图仕途上最为得意的时期是从天启元年(1621年)到崇祯元年(1628年),也是其书法风格到达成熟并在创作取得巨大成就的时期。其成熟期的主要是以行书、草书方面为主,下面就书法形式分析其书法特征。首先,在笔法方面。张瑞图在此时期的书法多为侧锋笔法,用笔体现出直锐方折的特征。自从六朝以来侧锋被多数书法家广泛应用,如,杨守敬的《评贴记》等,可以说之前的书法家并不是都用中锋用笔,而是中锋、侧锋兼用。张瑞图深入研究古人的笔法并创造出自己特有侧锋用笔。侧锋用笔具有在用笔过程中比较简单直率的特点,很多笔画不再重新回锋入笔,而是用尖豪直接起笔。例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藏的《長安古意》,从完整的一笔来讲,不过度的追求传统笔法中讲究的收笔和起笔的运行过程,而是更加注重点线和迅疾的笔势,与六朝书家给予立体感的侧锋笔法不同,整个笔迹较为简单。张瑞图成熟时期的行书草书的另一大特点是方折笔画大量运用[2]。例如:作品《陶诗册》,张瑞图在写笔画转折处时一律运用方折笔法,通过将方折笔法和直势用笔结合起来,使整幅作品的字势融为一体,风格别具一格。甚至有意识用方折的用笔夸大部分偏旁部首的写法。而在传统的写法中一般都用圆转曲折来处理转折处,像张瑞图的侧锋加方折直转的写法在书法史上是极为少见的,也正因如此,这才是他成功之处。其次,在结体方面。张瑞图成熟时期的行书、草书在结体方面基本是横势。如:《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在手卷册页中尤为突出。字的横面都没夸张的拉长,并加粗加重,而且将本身不是横向的笔画有意横向化,此外,还把横向的笔画依次错落排列。显得每个字的内部都较为紧密。最后是在章法方面。在章法上,字体大小变化不明显,通过结构的对比、上下之间错落体现整体的起伏变化,缩短整篇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在行距较宽的部分通过拉长个别笔画进行调节,从而达到整篇作品气韵流畅、变化和谐的效果。使整体有了虚实及节奏上的變化并在作品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得到充分表现。突显了张瑞图字间距小、行距宽的章法特点。
张瑞图晚期书法风格
崇祯元年,张瑞图遭遇不测成为庶民。从此张瑞图退隐山林,不谙世事,导致他的书风也从张扬转为深沉。在此变故之前张瑞图对佛学颇为关注,曾经还为自己取号为“白毫庵居士”,其充满了佛学的意味。自从成为庶民一直忘乎于山水花鸟之间,对过去的一切纷纷扰扰都不闻不问,也不允许其干扰自己的生活,从此专心钻研书法。张瑞图对以往过去的种种也不再放在心中,这个时期他的书法风格又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在东京所藏的“浪迹莫愁难问讯,题诗多在朗公房。瑞图。”轴等,更多的是展现张瑞图晚期的书法风格的简淡苍古、用墨大胆、平淡自然。并不像之前那样的张扬、锋芒毕露。从张瑞图行草书上体现的较为明显。这样的变化更多的体现了它内心深处的变化。在明朝后期,大部分的书法家都开始书写大字,但是像张瑞图这种不光字体大而且整幅尺寸也很大是非常少见的[3]。如,在美国所藏的“除却南邻呼酒伴,判无剥啄到荆扉。瑞图。”轴等,张瑞图的作品拥有高超的艺术水准,在晚明行草书中可见的如此作品的更是少之又少。总而言之,张瑞图是晚明的起领人物,他的书法别具一格,更好的将新奇与豪放融合在一起。张瑞图的作品中对他个人的个性展现的淋漓尽致,闪耀着自由驰骋的光辉,他通过书法展现他的性情、直抒胸臆,是不同于其他人的创造。
结论:
综上所述,张瑞图书法风格的演变是根据他一生的经历而来的,从最早期的临摹开始就凸显了它不为常人的特点,虽然是临摹却能将自己的创兴意识融入到其中为他的后来书法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期的张瑞图政治生涯正盛也是他书法最为成熟的时期,中期的书法更为跳荡奔突以及张扬。在明朝晚期,张瑞图仕途没落导致性情大变使他的书法变得朴厚宽博、对比强烈。张瑞图的书法艺术得到了后人的肯定与称赞并影响了当代书法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勇东. 浅析张瑞图行草书风及其美学价值[J]. 中国书法, 2017(22):209-211.
[2]邵仲武, 卢肖扬. 张瑞图书法成就与其仕途关系研究[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7(10):176-177.
[3]王开. 黄道周张瑞图行草书比较[J]. 书法赏评, 2017(1):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