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孩子厌食看上去不饿,医生诊断身体没有问题,我们该怎么做呢?如果孩子总是吃不饱的样子,医生诊断身体也没有问题,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妈妈,我不饿”。母亲多少次听到孩子这么说!事实上,没有进食问题的孩子很少。吃饭问题,一般都让母亲们着急和担忧。她们会立即求助儿科医生,担心孩子有什么严重的身体问题。特别是长期持续的饮食问题,母亲甚至会产生很多心理反应,比如内疚,担心孩子厌食有其他原因,或者陷入抑郁。加之生活的其他不如意,有时母亲的抑郁可能会相当严重。
所以,有必要仔细看看这个问题了。也许孩子并没什么问题,而是父母观察到的“所谓的线索”引发的问题;有时候,孩子厌食确实隐含着严重的问题,是某种疾病的征兆。如果持续时间过长,显然父母确实需要咨询儿科医生。
“时间过长”指的是多长时间?一天,两天,还是更长?需要看厌食是否伴随其他症状。如果有,必须拜访医生。如果没有,则根据情况而定。4岁或6岁儿童少吃一顿饭的危害要小于更小的儿童。对小婴儿来说,“时间”被他们的感觉无限拉长,所以是个缓慢的过程。他们一天进食的次数会达到5次,而一个5岁的儿童一天4次甚至3次足矣。
和厌食的情况相反,有些孩子则出现了食欲过旺的现象。为什么?我们又该怎么做呢?以上两种情况,如果没有任何身体问题,就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检视一下了。但如果不能排除身体原因,还是请父母们咨询一下医生。
现在从心理角度看一看这些儿童,我们必须以更广阔的视角来看问题。我的意思是谈到孩子必然会提到母亲及其家庭,但进食问题涉及的面更广,也更深。事实上,给孩子喂饭对母亲来说有特殊的心理含义。母乳喂养的过程常常让母亲想起怀孕的时光。只有母亲们知道怀孕意味着什么。男人永远不可能彻底洞察和体会,虽然他们会在理智上理解女性,也能用自己的柔情走进妻子的世界。但只有女性才能体会到孕期带给她们的情感体验。母乳喂养过程会再次激活孕期体验,同样,给婴儿提供食物也会产生类似的体验,只是程度轻了一些。所以,这些活动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满足简单的生理需求。但是,过度的情感投入也具有两面性。一旦孩子进食看上去不顺利,母亲的反应常常过于迫切和担心。
可惜当问题真的很严重时,母亲的关注点却无法从惯常的地方移开,于是,获得“高度关注”的问题最终也被孩子无意识感知到了,奶奶姥姥们则负责关心新妈妈们遗漏的问题,于是“可担心的地方”越来越多。新生儿真的明白这些吗?读者们千万别忘了,我曾不止一次提到:孩子什么都知道,小婴儿知道的更多。从孕育在母亲体内到出生以及和母亲相处的几个月,已经让他们了解了很多。当然,他们的理解过程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习”过程。就如同孩子洗澡时身上会弄湿一样,会浸染在母亲和家庭氛围中,他们的心灵世界也具有了某种基调。所以,如果母亲喂奶时充满焦虑,孩子自然缺少食欲。
而且,根据医生的建议,很多母亲严格遵守母乳喂养时间表。我个人建议更加灵活一些。孩子不总是那么饿,有时候他们可能是想睡觉了。打断孩子需求会造成孩子的很多问题。母亲需要了解孩子,观察孩子的行为,尊重他们的人格。对的,婴儿也有人格:他们的需求不光是吃饱穿暖,人格的萌芽也需要父母的呵护。请父母牢记,刚出生的婴儿其实已经9个月大了。9个月的子宫生活体验也许会在他们今后的生活中刻下深深的印记。
如果孩子看上去不饿,医生诊断身体也没有问题,我们该怎么做呢?第一点:别担心。第二点:千万别逼孩子接着吃。他过一会儿一定会饿的。
我觉得说到容易做到难,于是话题又转入了一个和孩子无关的主题:其实,孩子的问题只是激发了母亲原本早已存在的焦虑而已。同时,母亲的过度关注也引发了孩子的焦虑,于是焦虑代代相传……
对于年长些的孩子呢?原因很相似。通常无躯体疾病的厌食多少和过度保护有关:过多的关心,被过多的爱包围,或者为了回避危险而处处禁止,处处小心(有些所谓的危险真的不值一提)。这一切都被孩子解读为“对个人世界的真正侵扰”,会让他们感觉异常不安和烦恼。孩子通常喜欢照顾者的关心,但当过度时——可惜大部分家庭都是如此,关心就变成了侵扰。4岁,6岁的孩子刚经历过和母亲融合的岁月,现在,他们必须竭尽全力从和母亲的纠缠中走出来,从一切威胁自己完整性的事物中走出来。他们当然要拒绝食物,食物记载着融合,象征着侵扰(食物入嘴象征着一个外在世界的物体进入体内),他们必须将其拒之门外。此时,让孩子不厌食的任务就很复杂了,父母需要在行为和策略上加以调整:相处中需要让孩子感觉自由,少控制——注意,对孩子来说,保护意味着控制。
孩子遇到人生第一个难题时出现的厌食属于一个特例。经典的场景就是入托儿所或者入小学。这种情况下找到厌食的原因并不难。我觉得每个母亲都会立即意识到该怎么做。对的,父母需要保护他们,但保护也有附加条件,给予适合他们年龄的保护,千万别用低于他们实际年龄的方式对待他们,这样会让他们的心理发展倒退。母亲(父亲也一样)应该和他们谈谈,试图去理解他们已经做出怎样的努力去忍受新环境,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接纳。当然,和老师的沟通也很必要。再给父母一个建议:别让孩子把挫折体验和厌食联系到一起,什么也别说,第一个问题一过去,厌食自然会消失。
有点贪食的孩子,问题则更严重些,可能得再写一篇文章才能说清楚。现在我只能说这一般不是家庭和母亲的过度焦虑造成的(有时候焦虑也是其中一个成因),而是来自家庭内部的问题和争斗,更多的来自一种“爱的剥夺感”。不幸的是贪食症(此类行为的学名)经过广泛的宣传,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它象征着“爱与食物”的关系,也就是说,食物在象征层面取代了爱。另一种贪食现象是源自幼时的习惯,来自被家庭过度珍视,过度提供食物的幼年体验,这种体验让孩子在今后的人生中对食物欲罢不能,一直持续到成年。应该避免这种情况,这不仅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有害,对心理的成长也没有好处。
妈妈,我不饿﹠妈妈,我还要吃
“妈妈,我不饿”。母亲多少次听到孩子这么说!事实上,没有进食问题的孩子很少。吃饭问题,一般都让母亲们着急和担忧。她们会立即求助儿科医生,担心孩子有什么严重的身体问题。特别是长期持续的饮食问题,母亲甚至会产生很多心理反应,比如内疚,担心孩子厌食有其他原因,或者陷入抑郁。加之生活的其他不如意,有时母亲的抑郁可能会相当严重。
所以,有必要仔细看看这个问题了。也许孩子并没什么问题,而是父母观察到的“所谓的线索”引发的问题;有时候,孩子厌食确实隐含着严重的问题,是某种疾病的征兆。如果持续时间过长,显然父母确实需要咨询儿科医生。
“时间过长”指的是多长时间?一天,两天,还是更长?需要看厌食是否伴随其他症状。如果有,必须拜访医生。如果没有,则根据情况而定。4岁或6岁儿童少吃一顿饭的危害要小于更小的儿童。对小婴儿来说,“时间”被他们的感觉无限拉长,所以是个缓慢的过程。他们一天进食的次数会达到5次,而一个5岁的儿童一天4次甚至3次足矣。
和厌食的情况相反,有些孩子则出现了食欲过旺的现象。为什么?我们又该怎么做呢?以上两种情况,如果没有任何身体问题,就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检视一下了。但如果不能排除身体原因,还是请父母们咨询一下医生。
马龙解析
给孩子喂饭对妈妈意味着什么?
现在从心理角度看一看这些儿童,我们必须以更广阔的视角来看问题。我的意思是谈到孩子必然会提到母亲及其家庭,但进食问题涉及的面更广,也更深。事实上,给孩子喂饭对母亲来说有特殊的心理含义。母乳喂养的过程常常让母亲想起怀孕的时光。只有母亲们知道怀孕意味着什么。男人永远不可能彻底洞察和体会,虽然他们会在理智上理解女性,也能用自己的柔情走进妻子的世界。但只有女性才能体会到孕期带给她们的情感体验。母乳喂养过程会再次激活孕期体验,同样,给婴儿提供食物也会产生类似的体验,只是程度轻了一些。所以,这些活动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满足简单的生理需求。但是,过度的情感投入也具有两面性。一旦孩子进食看上去不顺利,母亲的反应常常过于迫切和担心。
可惜当问题真的很严重时,母亲的关注点却无法从惯常的地方移开,于是,获得“高度关注”的问题最终也被孩子无意识感知到了,奶奶姥姥们则负责关心新妈妈们遗漏的问题,于是“可担心的地方”越来越多。新生儿真的明白这些吗?读者们千万别忘了,我曾不止一次提到:孩子什么都知道,小婴儿知道的更多。从孕育在母亲体内到出生以及和母亲相处的几个月,已经让他们了解了很多。当然,他们的理解过程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习”过程。就如同孩子洗澡时身上会弄湿一样,会浸染在母亲和家庭氛围中,他们的心灵世界也具有了某种基调。所以,如果母亲喂奶时充满焦虑,孩子自然缺少食欲。
马龙的话
而且,根据医生的建议,很多母亲严格遵守母乳喂养时间表。我个人建议更加灵活一些。孩子不总是那么饿,有时候他们可能是想睡觉了。打断孩子需求会造成孩子的很多问题。母亲需要了解孩子,观察孩子的行为,尊重他们的人格。对的,婴儿也有人格:他们的需求不光是吃饱穿暖,人格的萌芽也需要父母的呵护。请父母牢记,刚出生的婴儿其实已经9个月大了。9个月的子宫生活体验也许会在他们今后的生活中刻下深深的印记。
如果孩子看上去不饿,医生诊断身体也没有问题,我们该怎么做呢?第一点:别担心。第二点:千万别逼孩子接着吃。他过一会儿一定会饿的。
食物对孩子的心理意义
我觉得说到容易做到难,于是话题又转入了一个和孩子无关的主题:其实,孩子的问题只是激发了母亲原本早已存在的焦虑而已。同时,母亲的过度关注也引发了孩子的焦虑,于是焦虑代代相传……
对于年长些的孩子呢?原因很相似。通常无躯体疾病的厌食多少和过度保护有关:过多的关心,被过多的爱包围,或者为了回避危险而处处禁止,处处小心(有些所谓的危险真的不值一提)。这一切都被孩子解读为“对个人世界的真正侵扰”,会让他们感觉异常不安和烦恼。孩子通常喜欢照顾者的关心,但当过度时——可惜大部分家庭都是如此,关心就变成了侵扰。4岁,6岁的孩子刚经历过和母亲融合的岁月,现在,他们必须竭尽全力从和母亲的纠缠中走出来,从一切威胁自己完整性的事物中走出来。他们当然要拒绝食物,食物记载着融合,象征着侵扰(食物入嘴象征着一个外在世界的物体进入体内),他们必须将其拒之门外。此时,让孩子不厌食的任务就很复杂了,父母需要在行为和策略上加以调整:相处中需要让孩子感觉自由,少控制——注意,对孩子来说,保护意味着控制。
孩子遇到人生第一个难题时出现的厌食属于一个特例。经典的场景就是入托儿所或者入小学。这种情况下找到厌食的原因并不难。我觉得每个母亲都会立即意识到该怎么做。对的,父母需要保护他们,但保护也有附加条件,给予适合他们年龄的保护,千万别用低于他们实际年龄的方式对待他们,这样会让他们的心理发展倒退。母亲(父亲也一样)应该和他们谈谈,试图去理解他们已经做出怎样的努力去忍受新环境,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接纳。当然,和老师的沟通也很必要。再给父母一个建议:别让孩子把挫折体验和厌食联系到一起,什么也别说,第一个问题一过去,厌食自然会消失。
有点贪食的孩子,问题则更严重些,可能得再写一篇文章才能说清楚。现在我只能说这一般不是家庭和母亲的过度焦虑造成的(有时候焦虑也是其中一个成因),而是来自家庭内部的问题和争斗,更多的来自一种“爱的剥夺感”。不幸的是贪食症(此类行为的学名)经过广泛的宣传,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它象征着“爱与食物”的关系,也就是说,食物在象征层面取代了爱。另一种贪食现象是源自幼时的习惯,来自被家庭过度珍视,过度提供食物的幼年体验,这种体验让孩子在今后的人生中对食物欲罢不能,一直持续到成年。应该避免这种情况,这不仅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有害,对心理的成长也没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