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夜的小城,灯影闪烁,春风柔和。结束了“4·23”世界读书日“书香抚松 阅读在身边”“全民阅读我先行”主题活动,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身心疲惫而又兴奋。这项活动从策划到舉办,不过短短四十几天,而这一次的探索和尝试,让我们不仅重新认识了这座建县只有百余年的小城的文化底蕴,更加认识了生活在这座小城中普通百姓的文化情怀。
活动确定之初,县文广新局和图书馆等活动主办和承办单位的工作人员既认真完成常规工作,又积极参与筹备,不仅献计献策,而且加班加点,没有人因忙碌而退缩,因工作量加大而抱怨。而其他基层单位,无论是文化馆还是剧团,都主动参与其中,热情协助配合,利用各自的优势为活动提供各种服务。活动前两天,恰逢活动负责人图书馆馆长出差,文化馆馆长主动到现场,帮助安排和督促活动细节。虽然县教育局并非活动主体,却毅然担当起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启动仪式开场百人诵读《少年中国说》的任务。作为文广新局的党组书记和主要负责人,我深深地为我县文化人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尽管时间紧、任务重,但在各方面的协调和配合下,准备工作始终顺利进行。
除了表彰之外,主体活动是图书交换和捐赠。自从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和局机关微信公众平台先后发布换书、捐书倡议,图书馆就开始源源不断地接收到用以交换和捐赠的书籍。其中既有以机关单位为主体的集体参与,也有县领导、机关干部和普通职工,还有退休老者、青少年学生、农民、商人的积极响应……有的送来了自己曾经读过的好书;有的拿来了平生积攒的珍贵挚爱;有的郑重地在书籍扉页写下留言,希望获得者能够珍爱这些文字,也希望这些文字能够带给新主人心灵的感动和慰藉……一份倡议,唤起了小城人民沉睡已久的文化情怀,如同春日里温暖的风,吹过人们的心灵,吹来春暖花开。
这一天并不是周末,然而文化广场上还是聚集了从小城各处赶来参与的人。人们提前到达现场,热情地帮助工作人员整理书案,同时翻看那些提前送达的书籍,默默确定心仪的书目,好在活动开始时及时交换。许多单位尽管事务繁杂,却还是鼓励职工多读书,读好书,选派代表前往现场,感受读书氛围。这是一场来自知识的邀约,没有物质的奖励,没有精神的光环,人们纷纷赶赴,是因为对书籍的向往,对文化的敬畏。一个下午,近五千册图书完成交换,近三千册图书被捐赠,这是这座小城的慷慨品质,懂得付出和分享,懂得“崇文厚德,知新求进”。
我抬头远望,不远处的小山上,以彩灯环绕的“欢迎您来抚松”六个大字泛着五彩的光。“欢迎您来抚松”,这些年,抚松总在不知不觉间发生着变化,绿地更绿了,天空更蓝了,道路更加宽敞干净了,楼房更多了。更重要的是,文化广场和文化活动室多起来了,文化活动队伍壮大了,人们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笑容也更灿烂了。物质的文明日新月异,精神的文明也随处可见。
忽然想起初到文广新局,曾经以为一座小小的县城,并不会有太多关于文化的工作可以牵扯精力。然而,越是了解,越是对生活工作于这一片土地上的人们感到敬佩。抚松县文物管理所,一个只有五个人的基层单位,担负着全县五十七处县级以上遗址遗迹、一处未定级遗址、四百余件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作。同时每年进行田野调查、资料整理等大量工作,每年下乡踏查百余天。很多时候风餐露宿、废寝忘食。本都是考古调查门外汉的他们,在工作实践中生生将自己历练成抚松历史文化专家级人物。这个春天刚刚开始,他们仅有的五个人的队伍又开始分工进行《抚松文物志》的编写和大青川南山遗址考古调查。他们用脚步和心血,寻访这一方土地上曾经存在的文明,讲述这一方土地上曾经发生的故事。
县图书馆始终担当着引领全民阅读、保存地域文化珍贵资料的重任,尽管人员和经费有限,却收集馆藏文献四十八万册,每年接待读者六万余人次。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成立了全国首家“人参资料馆”,近几年又成立了“蓝莓”“长白山中草药”“矿泉水产业”等主体借阅区,集文化、科研、教育功能于一体,被评为国家一级馆、最美基层图书馆。年年组织“元宵节灯谜晚会”、“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人参节“人参故事大赛”等大型活动,成为抚松文化保护、传承和传播的重要阵地。
山里红剧团七十余年不间断地坚守、传承戏曲艺术,老一辈山里红人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送戏下乡,形成了可贵的“背夹子”精神。时至今日,年轻的山里红人依然执著坚守,他们在国家体制改革的浪潮中勇于担当,率先转变思想,展现了文化工作者思维活跃、敢于创新的精神和品质,既传承了抚松文艺传统,又提升了抚松文艺形象。
县文化馆承担着全县群众文化的组织和引领任务,利用有限的资源,挖掘群众文化最大的潜力,带领多个文艺团体走出抚松、走向全国乃至世界。他们用实际行动推翻了“东陲无文”这一古老偏见,让文化的光辉在参乡大地熠熠生辉。“国家一级馆”“全国服务基层服务农民先进单位”……每一项荣誉的背后,都有文化馆人不懈的努力和坚守,他们的“群众文化服务配送创新机制”曾被全国文化馆年会列为优秀案例进行展示。他们常年根据群众需要开展文化服务,培养文艺人才,传播文化能量,培育文化自信。“走过大荒三百里,居然此处有桃源”,抚松县文化馆在每一个热爱文化的抚松人心中,都种下了一座美丽的桃花源……
还有人参博物馆,作为全国唯一一家公益性人参主题博物馆,馆藏文物达到五千余件。二〇〇八年建馆之初,就为宣传“参乡抚松”“人参文化”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新华书店更是展现了抚松文化人的宽广胸襟和担当精神。多年来,在文化扶贫的领域里,新华书店总是走在前列,为贫困农民送化肥,为少年儿童送图书,他们用知识的光辉温暖了这一片土地,慰藉了这一片土地上的风云岁月……
每一个人都有值得讲述的故事,每一个集体都有值得书写的情怀……抚松这一片厚重的土地,曾经孕育过楛矢石砮的文明,曾经承载过满清崛起的重担,这里沉淀了厚重的文化基因,赋予了生活于这一片土地上的人们浓浓的文化情怀。
文化工作从来不是一项可以迅速获得回报的工作,而这些普通的文化工作者依然甘心执著坚守。当我们行走于这片土地上,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与我们如此亲近,仿佛融进我们的血脉,让我们借着这份情怀,去热爱这一片土地,珍视这一片土地上孕育的文化内涵……
(作者系抚松县文广新局党组书记、局长)(责任编辑 徐文)
活动确定之初,县文广新局和图书馆等活动主办和承办单位的工作人员既认真完成常规工作,又积极参与筹备,不仅献计献策,而且加班加点,没有人因忙碌而退缩,因工作量加大而抱怨。而其他基层单位,无论是文化馆还是剧团,都主动参与其中,热情协助配合,利用各自的优势为活动提供各种服务。活动前两天,恰逢活动负责人图书馆馆长出差,文化馆馆长主动到现场,帮助安排和督促活动细节。虽然县教育局并非活动主体,却毅然担当起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启动仪式开场百人诵读《少年中国说》的任务。作为文广新局的党组书记和主要负责人,我深深地为我县文化人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尽管时间紧、任务重,但在各方面的协调和配合下,准备工作始终顺利进行。
除了表彰之外,主体活动是图书交换和捐赠。自从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和局机关微信公众平台先后发布换书、捐书倡议,图书馆就开始源源不断地接收到用以交换和捐赠的书籍。其中既有以机关单位为主体的集体参与,也有县领导、机关干部和普通职工,还有退休老者、青少年学生、农民、商人的积极响应……有的送来了自己曾经读过的好书;有的拿来了平生积攒的珍贵挚爱;有的郑重地在书籍扉页写下留言,希望获得者能够珍爱这些文字,也希望这些文字能够带给新主人心灵的感动和慰藉……一份倡议,唤起了小城人民沉睡已久的文化情怀,如同春日里温暖的风,吹过人们的心灵,吹来春暖花开。
这一天并不是周末,然而文化广场上还是聚集了从小城各处赶来参与的人。人们提前到达现场,热情地帮助工作人员整理书案,同时翻看那些提前送达的书籍,默默确定心仪的书目,好在活动开始时及时交换。许多单位尽管事务繁杂,却还是鼓励职工多读书,读好书,选派代表前往现场,感受读书氛围。这是一场来自知识的邀约,没有物质的奖励,没有精神的光环,人们纷纷赶赴,是因为对书籍的向往,对文化的敬畏。一个下午,近五千册图书完成交换,近三千册图书被捐赠,这是这座小城的慷慨品质,懂得付出和分享,懂得“崇文厚德,知新求进”。
我抬头远望,不远处的小山上,以彩灯环绕的“欢迎您来抚松”六个大字泛着五彩的光。“欢迎您来抚松”,这些年,抚松总在不知不觉间发生着变化,绿地更绿了,天空更蓝了,道路更加宽敞干净了,楼房更多了。更重要的是,文化广场和文化活动室多起来了,文化活动队伍壮大了,人们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笑容也更灿烂了。物质的文明日新月异,精神的文明也随处可见。
忽然想起初到文广新局,曾经以为一座小小的县城,并不会有太多关于文化的工作可以牵扯精力。然而,越是了解,越是对生活工作于这一片土地上的人们感到敬佩。抚松县文物管理所,一个只有五个人的基层单位,担负着全县五十七处县级以上遗址遗迹、一处未定级遗址、四百余件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作。同时每年进行田野调查、资料整理等大量工作,每年下乡踏查百余天。很多时候风餐露宿、废寝忘食。本都是考古调查门外汉的他们,在工作实践中生生将自己历练成抚松历史文化专家级人物。这个春天刚刚开始,他们仅有的五个人的队伍又开始分工进行《抚松文物志》的编写和大青川南山遗址考古调查。他们用脚步和心血,寻访这一方土地上曾经存在的文明,讲述这一方土地上曾经发生的故事。
县图书馆始终担当着引领全民阅读、保存地域文化珍贵资料的重任,尽管人员和经费有限,却收集馆藏文献四十八万册,每年接待读者六万余人次。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成立了全国首家“人参资料馆”,近几年又成立了“蓝莓”“长白山中草药”“矿泉水产业”等主体借阅区,集文化、科研、教育功能于一体,被评为国家一级馆、最美基层图书馆。年年组织“元宵节灯谜晚会”、“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人参节“人参故事大赛”等大型活动,成为抚松文化保护、传承和传播的重要阵地。
山里红剧团七十余年不间断地坚守、传承戏曲艺术,老一辈山里红人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送戏下乡,形成了可贵的“背夹子”精神。时至今日,年轻的山里红人依然执著坚守,他们在国家体制改革的浪潮中勇于担当,率先转变思想,展现了文化工作者思维活跃、敢于创新的精神和品质,既传承了抚松文艺传统,又提升了抚松文艺形象。
县文化馆承担着全县群众文化的组织和引领任务,利用有限的资源,挖掘群众文化最大的潜力,带领多个文艺团体走出抚松、走向全国乃至世界。他们用实际行动推翻了“东陲无文”这一古老偏见,让文化的光辉在参乡大地熠熠生辉。“国家一级馆”“全国服务基层服务农民先进单位”……每一项荣誉的背后,都有文化馆人不懈的努力和坚守,他们的“群众文化服务配送创新机制”曾被全国文化馆年会列为优秀案例进行展示。他们常年根据群众需要开展文化服务,培养文艺人才,传播文化能量,培育文化自信。“走过大荒三百里,居然此处有桃源”,抚松县文化馆在每一个热爱文化的抚松人心中,都种下了一座美丽的桃花源……
还有人参博物馆,作为全国唯一一家公益性人参主题博物馆,馆藏文物达到五千余件。二〇〇八年建馆之初,就为宣传“参乡抚松”“人参文化”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新华书店更是展现了抚松文化人的宽广胸襟和担当精神。多年来,在文化扶贫的领域里,新华书店总是走在前列,为贫困农民送化肥,为少年儿童送图书,他们用知识的光辉温暖了这一片土地,慰藉了这一片土地上的风云岁月……
每一个人都有值得讲述的故事,每一个集体都有值得书写的情怀……抚松这一片厚重的土地,曾经孕育过楛矢石砮的文明,曾经承载过满清崛起的重担,这里沉淀了厚重的文化基因,赋予了生活于这一片土地上的人们浓浓的文化情怀。
文化工作从来不是一项可以迅速获得回报的工作,而这些普通的文化工作者依然甘心执著坚守。当我们行走于这片土地上,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与我们如此亲近,仿佛融进我们的血脉,让我们借着这份情怀,去热爱这一片土地,珍视这一片土地上孕育的文化内涵……
(作者系抚松县文广新局党组书记、局长)(责任编辑 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