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小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工具。如何结合小学数学课程的特征,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从认知发展理论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设计,并总结教学经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教学融合
2012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强调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推动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数学思维,但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其心理发展处于“前运算阶段”,这要求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为数学模型。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深度融合的教学设计
1. 教材与学情分析
在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时,数学教师需对教材与学生学情进行充分了解与掌握。教师在课前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致分析,归纳出重点、难点与核心知识点,还要将其与以前学过的知识建立联系。教师还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便捷性,结合学生学情与教学内容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力较差,很难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他们对事物的理解与认识是以具体形象为主的,充满好奇心。此外,对教师的崇拜也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这些学情,将有利于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教学。
2. 构建信息技术教学环境
当前学校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教学硬件条件,如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电视、电脑等。小学数学教师可将多媒体教学工具引入课堂,先让学生熟悉多媒体信息技术,然后再开展课堂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营造氛围,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作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策略选择与过程设计
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情况、教学内容、学习环境等因素,也要考虑到信息技术的便捷性,采用能够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设计上,设计导入教学、新授课教学设计、巩固教学设计三个环节。在导入环节,教师要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将抽象符号具象化,且教师的语言要生动,能够及时捕捉学生的兴奋点。在授课环节,运用多媒体课件突出重点与难点,且注重展现形式的新颖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巩固阶段,要强调既学既练,通过巩固复习深化记忆,查缺补漏。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
1. 课前分析
以小学一年級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为例,先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加减混合”是两个不同计算符号组成的连续计算,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方法与步骤,难点在于要求学生记住第一步计算结果,然后用该结果进行第二步运算。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结合信息技术,以生活化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培养学生懂得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2. 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
第一步,创设情境并导入教学活动。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教学视频播放给学生,向学生展示“加减混合运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观看完视频后组织学生复习“连加、连减”,并小组讨论,用图片的形式提出问题,然后引出课题,用PPT展示教学内容。
第二步,师生互动,新授知识。播放视频,并引导学生列出算式,最后用PPT课件演示算式过程、运算方法与运算规律。
第三步,趣味闯关,巩固练习。教师继续播放教学视频,然后引导学生拿出铅笔。先取出3支放在桌面上,再取出2支放在桌面上,然后从桌面上拿走4支。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个过程用算式表达出来,进行巩固练习。最后教师通过PPT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
3. 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能够将抽象的数字符号运算转变为具象的物体运算,使学生在进行“加减混合运算”学习时更容易。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可知,整个过程包含视频情境导入、视频内容展现、视频游戏闯关,各情境之间建立了一定的联系,将45分钟的课堂教学活跃起来,使学生保持了较长时间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与探究的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莉.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7(10):166-167.
[2]杜三喜.中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7,14(14):84-85.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教学融合
2012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强调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推动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数学思维,但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其心理发展处于“前运算阶段”,这要求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为数学模型。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深度融合的教学设计
1. 教材与学情分析
在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时,数学教师需对教材与学生学情进行充分了解与掌握。教师在课前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致分析,归纳出重点、难点与核心知识点,还要将其与以前学过的知识建立联系。教师还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便捷性,结合学生学情与教学内容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力较差,很难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他们对事物的理解与认识是以具体形象为主的,充满好奇心。此外,对教师的崇拜也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这些学情,将有利于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教学。
2. 构建信息技术教学环境
当前学校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教学硬件条件,如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电视、电脑等。小学数学教师可将多媒体教学工具引入课堂,先让学生熟悉多媒体信息技术,然后再开展课堂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营造氛围,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作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策略选择与过程设计
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情况、教学内容、学习环境等因素,也要考虑到信息技术的便捷性,采用能够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设计上,设计导入教学、新授课教学设计、巩固教学设计三个环节。在导入环节,教师要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将抽象符号具象化,且教师的语言要生动,能够及时捕捉学生的兴奋点。在授课环节,运用多媒体课件突出重点与难点,且注重展现形式的新颖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巩固阶段,要强调既学既练,通过巩固复习深化记忆,查缺补漏。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
1. 课前分析
以小学一年級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为例,先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加减混合”是两个不同计算符号组成的连续计算,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方法与步骤,难点在于要求学生记住第一步计算结果,然后用该结果进行第二步运算。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结合信息技术,以生活化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培养学生懂得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2. 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
第一步,创设情境并导入教学活动。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教学视频播放给学生,向学生展示“加减混合运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观看完视频后组织学生复习“连加、连减”,并小组讨论,用图片的形式提出问题,然后引出课题,用PPT展示教学内容。
第二步,师生互动,新授知识。播放视频,并引导学生列出算式,最后用PPT课件演示算式过程、运算方法与运算规律。
第三步,趣味闯关,巩固练习。教师继续播放教学视频,然后引导学生拿出铅笔。先取出3支放在桌面上,再取出2支放在桌面上,然后从桌面上拿走4支。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个过程用算式表达出来,进行巩固练习。最后教师通过PPT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
3. 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能够将抽象的数字符号运算转变为具象的物体运算,使学生在进行“加减混合运算”学习时更容易。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可知,整个过程包含视频情境导入、视频内容展现、视频游戏闯关,各情境之间建立了一定的联系,将45分钟的课堂教学活跃起来,使学生保持了较长时间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与探究的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莉.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7(10):166-167.
[2]杜三喜.中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7,14(14):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