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文关怀浅析我国高校贫困生问题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owell_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及高校体制改革的进一歩发展,高校贫困生群体深受政府和社会的极大关注。目前,国家建立了高校贫困生经济资助体系,党和政府、高校以及社会各界制定了多元化的资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贫困生的经济问题。但是高校贫困生的精神关怀也尤其重要,今年,在此层面上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一、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的涵义
  高校贫困生的人文关怀是指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给予贫困生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关怀,尊重贫困生的人格和尊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维护合理的权利和物质保障,注重贫困生的个性发展,增强与贫困生的情感沟通,关注他们的心灵活动和心理健康,塑造健全和完善的人格,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激发生命激情和创造力,促进高校贫困生自由全面的发展。
  二、加强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的意义
  (一)实现高校贫困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
  高校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自身的心理素质、思想状况具有特殊性,同时受社会不良因素以及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弊端的影响,这些都不利于高校贫困生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在高校贫困生的成长教育中要融入人文关怀因素,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的精神为指导,向他们传授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知识和社会道德规范,更主要的是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追求理想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高校贫困生的全面发展。
  (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强调贫困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多样性和多元化发展,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增强了高校贫困生自我确认、自我理解和自我实现的能力,提高了思想政治素质,在人才培养上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促进高校贫困生的全面发展,凸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高校贫困生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受社会不良因素和传统教育方式的弊端等方面的影响,在生活、学习、就业等方面面临很大压力,这使很多贫困生出现心理问题,阻碍他们的健康成长,对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提出了严峻挑战。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加强高校贫困生的人文关怀,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和情感需要,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帮助他们认识自我。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还应该注重激发高校贫困生的创造激情,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为他们提供精神激励和价值引导,从而增强校园的活力,最终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的建立。
  三、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的现实问题
  在社会、高校、家庭、贫困生自身等因素的努力下,高校贫困生的人文关怀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阻碍高校贫困生的全面发展。
  (一)社会资助方式重物质轻精神
  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已经引起了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广泛关注,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一套由政府、高校、社会共同参与的“奖、贷、助、减、补、免、勤”的资助体系。社会各界对高校贫困生都伸出援助之手,但这些大都是关于物质方面的资助,对贫困生的思想和精神关注不够。并且,此种过度的物质关注使他们的自尊心受挫,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心灵受到了伤害。因此,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不能仅局限于经济方面,还应在心理、知识、能力上给予全方位的资助。
  (二)高校校园人文环境有待优化
  当今社会物质化、商品化影响很大,使得高校校园的人文氛围淡薄,出现了重科技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现象。尤其是目前就业形势严峻,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高校在教育内容、方法等方面都倾向于关注贫困生的专业知识教育,忽视情感沟通教育。
  (三)家庭教育人文关怀重视不足
  高校贫困生绝大部分来自偏远的农村地区或城镇下岗工人家庭,父母的文化程度偏低,对孩子的情感和心理关注度不高。家长多采用“专制式”的教育方式,而不关注孩子的内心想法,这种对孩子的不理解、不尊重、强制式的方式扭曲了高校贫困生的人格。与此相反,有的家长采取“溺爱式”的教育方式,他们认为不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条件,所以省吃俭用尽量在物质上满足孩子,对孩子过于溺爱,使孩子抗挫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弱。
  (四)高校贫困生自我认知偏差
  进入大学后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的不同给高校贫困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其在自我认知方面出现偏差。经济上的贫困使他们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对自己的形象比较敏感,把贫困作为耻辱,更不愿意主动接受别人的关新和帮助。虚荣心强,拒绝学校以及社会提供的资助。他们对成功抱有的期望值过大,存在很强的自负心理。当美好愿望和现实发生冲突时,便会产生自暴自弃的消极情绪。
  四、加强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的对策
  (一)营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环境
  为了给大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环境,高校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创设有利于贫困生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首先,优化高校校园物质环境。把人文精神渗透在校园的自然环境中,让高校贫困生在物质文化环境中感受到催人奋进的力量。其次,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高校应为贫困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从思想上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在制度上渗透人文关怀的理念。最后,要优化校园人际环境。高校要鼓励老师、同学积极主动的与贫困生沟通交流,让他们在交流中形成尊重、理解和关爱的良好氛围,切身体会到人文关怀,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二)创造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
  良好的家庭氛围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学校和社会应采取多种措施增强高校贫困生家长的情感教育意识,增强其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及时帮助解决孩子的思想和心理问题,促进高校贫困生的健康成长。
  (三)提升高校贫困生自我教育能力
  首先,要尊重高校贫困生的主体地位。在对高校贫困生实施人文关怀的过程中,应积极引导高校贫困生建立信仰,不断超越自我,在面临困境时要保持自己的信仰。其次,培养高校贫困生的创新理念。高校应通过多种方式激发高校贫困生的进取心和求知欲望,鼓励他们独立发现问题,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批判精神,尊重他们的好奇心和与众不同的想法,实现自我超越。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东风路1号院河南财经学院家属院老干部处 张梦骄老师收
  18503887107
其他文献
课题编号:JRS-2013-1017  内容摘要:河北省各高校面临着毕业生就业难的考验,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的重要决策,课题组展开了本次调研活动,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家及我省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落实情况,准确把握我省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阶段性特征和主要矛盾,找准影响和制约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和高校学生最关心的突出问题,提出科学合理化建议
公务员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条件。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迫切要求在在更大范围内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局面
有效而全面的社会评价体系是帮助人们分析社会问题,制定政策方针的重要工具。随着国内乃至全球社会问题的凸显,各个社会发展要素背后的复杂关联使人们发现单一目标的政策方针会
在我国政府对公务员培训不断提升重视度的情况下,采取有效的方法促进公务员培训效率提升变得更加重要。加强公务员培训可以促进公共部门人力资本升值,但是培训不一定会取得好的
摘要: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有待提高是不争的事实。强化管理,建立健全校院两级督导机制,创建论文数据库等都能有效遏制抄袭,净化学术风气。还需要健全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评价体系。此评价体系涉及到对学生、指导老师和学院三个层面的多维评价,因此还需要做到更深层次的体系细化。配备一支高素质、德艺有成的指导教师队伍,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指导教师应加强质量过程控制。加强教育与管理,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