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名学生被家长送到学校的船边穿上救生衣,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在这里就读的学生的父母都是附近的渔民,送完孩子上学,他们要匆匆去打鱼赚钱。
6月临近立夏的一个早晨,山东省微山县高楼乡微西小学所在的湖面上开始热闹起来,划桨小船、柴油铁皮船、汽艇船……各种船朝着一艘长30米、宽8米的大船方向驶来。戴着红领巾的小朋友,身上绑着“泡子”(当地对自制救生衣的叫法),手中提着书包,坐或站在小船上,来到他们的学校——船上的微西小学。
微西小学建于1964年,隶属于微山县高楼乡,坐落在微山湖西南端,是目前微山湖地区唯一的船上学校,湖西是著名的微西湖景区,而学校位于渔民的养殖区与生活区,距离陆地约8公里,开小船需三十多分钟。
早些年,这所船上的小学也叫鸭墩子小学,1987年学生数一度达到200多人,一到五年级都有,后来许多渔民迁徙,如今只剩下一年级、二年级两个班的34名学生。
学校原本在岸边有三间小平房作为校舍,但2003年的一场洪水将它们损毁,自此,学生就全体搬到船上上课了。学校仅有的两名教师王升安、曹桂英夫妇自1977年以来,一直守护着这些孩子。
55岁的王升安是微西小学的第三任校长,也是任课老师,1999年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49岁的妻子曹桂英从1986年任教至今,仍是代课老师,每月只有300元生活费。每天早8点到下午3点的语文、数学、思想、美术、音乐、体育、手工和去年10月刚开设的计算机课,都由他俩来教。
王升安是个幽默乐观的人,上课的风格也是如此,结合当下热点“神十”升空,他在语文课让每个学生回答自己的科学梦想。“理想就是应该敢想的,从小连想都不敢想,那是不行的。”王升安说。
任教36年的王升安其实曾有2次改行的经历,也想过下海经商赚点钱,但中途都因学生和家长的一再请求继续在这所船上小学当老师。他发誓再也不改行了:“这就是命,教书的命。”
对于曹桂英来说,至今仍为代课老师让她觉得有些委屈。“如果能给正个名,哪怕不要啥待遇,站在孩子面前可能会更有自信。”如今他们最希望再多来一名老师。如果有支教的老师来,也特别的欢迎。“最好能呆够一年,怕孩子适应了就走孩子们会伤心。”曹桂英说。
整个微西小学其实就是一艘长30米,宽8米的铁皮船,船的地板用水泥铺成,墙面和顶都是铁皮材料。船上设有教室二间、多功能教室2间、办公室1间,总面积240平方米。微西小学所在地是必经的主河道,时常会有小型渔船和汽艇经过,每当有船经过时,荡起的波浪让校船左右晃荡。
微西村的陆地很少,即便有陆地,也只是鱼塘与鱼塘之间的土坝子。微西小学一百多平方米的陆地“操场”就建在土坝子上,操场上有一个生了锈的篮球架,是学生们最爱待的地方。操场是沙土地,这些玩耍的孩子经常滑倒擦伤手臂和膝盖,篮球也经常会掉入河中,但这不妨碍孩子们对操场的喜爱。
来拜访的人对船上的学习生活很不适应,但这里的学生却毫不在意,再颠簸他们也能继续在教室里学习。唯独船与陆地“操场”之间搭起的木板会时常因颠簸而脱落,学生们要经常在老师的指挥下把脱落的木板扶正。
在这里上学的孩子几乎都是当地渔民的子女。对于凌晨3点就要外出打鱼的渔民来说,没有时间接送孩子去陆地上的小学校,何况一天的油钱约12元,对于节俭的渔民来说,是不小的开销。
52岁的孙云刚每天开着铁皮柴油电动船接送孙子上下学,他9年前中风,手脚瘫痪,儿子为了给他治病,几乎花掉了所有的钱,目前儿子媳妇俩在外打工赚钱。孙云刚这几年恢复了一些,就承担起每天接送孙子上下学的任务,对于孙云刚来讲,这是让他最欣慰的一件事情。
王升安说,以前,一些渔民因各种原因家境困难,他会每天5点起来去远处把孩子接到自己家中,吃完饭后再一起去学校。
微西小学上午9点开始上课,一直到下午3点,中午休息半个小时。学校的条件有限,没有食堂。这里的孩子和老师一年四季中午都不吃饭,一直坚持到下午3点放学。饿了就吃点自带的零食。
在这所小学里,还有几名特殊的学生,一名叫小月(化名)的学生,8岁,因为患有一种免疫系统疾病,浑身溃烂,医生说活不到14岁。因怕担责任,其他学校都不收,父母将其送到离家最近的微西小学。王升安说,他没法不收,看到这苦孩子心就软了。每天,小月的父亲都会按时将其送到学校,上课的时候,每次老师提问,小月都会把带着红肿伤疤的手举得高高的。
责任编辑:靖力
6月临近立夏的一个早晨,山东省微山县高楼乡微西小学所在的湖面上开始热闹起来,划桨小船、柴油铁皮船、汽艇船……各种船朝着一艘长30米、宽8米的大船方向驶来。戴着红领巾的小朋友,身上绑着“泡子”(当地对自制救生衣的叫法),手中提着书包,坐或站在小船上,来到他们的学校——船上的微西小学。
微西小学建于1964年,隶属于微山县高楼乡,坐落在微山湖西南端,是目前微山湖地区唯一的船上学校,湖西是著名的微西湖景区,而学校位于渔民的养殖区与生活区,距离陆地约8公里,开小船需三十多分钟。
早些年,这所船上的小学也叫鸭墩子小学,1987年学生数一度达到200多人,一到五年级都有,后来许多渔民迁徙,如今只剩下一年级、二年级两个班的34名学生。
学校原本在岸边有三间小平房作为校舍,但2003年的一场洪水将它们损毁,自此,学生就全体搬到船上上课了。学校仅有的两名教师王升安、曹桂英夫妇自1977年以来,一直守护着这些孩子。
55岁的王升安是微西小学的第三任校长,也是任课老师,1999年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49岁的妻子曹桂英从1986年任教至今,仍是代课老师,每月只有300元生活费。每天早8点到下午3点的语文、数学、思想、美术、音乐、体育、手工和去年10月刚开设的计算机课,都由他俩来教。
王升安是个幽默乐观的人,上课的风格也是如此,结合当下热点“神十”升空,他在语文课让每个学生回答自己的科学梦想。“理想就是应该敢想的,从小连想都不敢想,那是不行的。”王升安说。
任教36年的王升安其实曾有2次改行的经历,也想过下海经商赚点钱,但中途都因学生和家长的一再请求继续在这所船上小学当老师。他发誓再也不改行了:“这就是命,教书的命。”
对于曹桂英来说,至今仍为代课老师让她觉得有些委屈。“如果能给正个名,哪怕不要啥待遇,站在孩子面前可能会更有自信。”如今他们最希望再多来一名老师。如果有支教的老师来,也特别的欢迎。“最好能呆够一年,怕孩子适应了就走孩子们会伤心。”曹桂英说。
整个微西小学其实就是一艘长30米,宽8米的铁皮船,船的地板用水泥铺成,墙面和顶都是铁皮材料。船上设有教室二间、多功能教室2间、办公室1间,总面积240平方米。微西小学所在地是必经的主河道,时常会有小型渔船和汽艇经过,每当有船经过时,荡起的波浪让校船左右晃荡。
微西村的陆地很少,即便有陆地,也只是鱼塘与鱼塘之间的土坝子。微西小学一百多平方米的陆地“操场”就建在土坝子上,操场上有一个生了锈的篮球架,是学生们最爱待的地方。操场是沙土地,这些玩耍的孩子经常滑倒擦伤手臂和膝盖,篮球也经常会掉入河中,但这不妨碍孩子们对操场的喜爱。
来拜访的人对船上的学习生活很不适应,但这里的学生却毫不在意,再颠簸他们也能继续在教室里学习。唯独船与陆地“操场”之间搭起的木板会时常因颠簸而脱落,学生们要经常在老师的指挥下把脱落的木板扶正。
在这里上学的孩子几乎都是当地渔民的子女。对于凌晨3点就要外出打鱼的渔民来说,没有时间接送孩子去陆地上的小学校,何况一天的油钱约12元,对于节俭的渔民来说,是不小的开销。
52岁的孙云刚每天开着铁皮柴油电动船接送孙子上下学,他9年前中风,手脚瘫痪,儿子为了给他治病,几乎花掉了所有的钱,目前儿子媳妇俩在外打工赚钱。孙云刚这几年恢复了一些,就承担起每天接送孙子上下学的任务,对于孙云刚来讲,这是让他最欣慰的一件事情。
王升安说,以前,一些渔民因各种原因家境困难,他会每天5点起来去远处把孩子接到自己家中,吃完饭后再一起去学校。
微西小学上午9点开始上课,一直到下午3点,中午休息半个小时。学校的条件有限,没有食堂。这里的孩子和老师一年四季中午都不吃饭,一直坚持到下午3点放学。饿了就吃点自带的零食。
在这所小学里,还有几名特殊的学生,一名叫小月(化名)的学生,8岁,因为患有一种免疫系统疾病,浑身溃烂,医生说活不到14岁。因怕担责任,其他学校都不收,父母将其送到离家最近的微西小学。王升安说,他没法不收,看到这苦孩子心就软了。每天,小月的父亲都会按时将其送到学校,上课的时候,每次老师提问,小月都会把带着红肿伤疤的手举得高高的。
责任编辑: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