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青年的个人发展和价值观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且当今我国大力弘扬儒家传统文化,倡导人们积极学习儒家传统文化精髓,以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因此,关注青年在社会中的价值冲突,使传统的儒家文化对青年的思想价值产生积极影响,以促进青年道德品质的提升与个人全面发展,从而扩大儒家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促使青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达到教育青年健康发展,为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和谐发展而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研究儒家文化对青年价值观的积极影响与思想教育方法,不仅有助于青年个人思想素质的提升,更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发展有一定的意义和启示。
关键词:改革开放;儒家文化;价值观;阳明心学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促进青年更好成长、更快发展,是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生产力的发展,西方思潮的影响,传统儒家文化在青年中间的影响力日趋下降。但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儒家文化和思想早已浸透到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事准则中。社会价值观的活跃发展,反映了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但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重要阶段,青年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其价值观的培育和发展是不可忽视的议题之一。
一、改革开放后青年文化价值观冲突的表现
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的开放环境下,各种思潮涌现,与此表现出来的多元价值观,对青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作为一个实行改革开放仅39年的国家,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西方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冲突和矛盾。这其中表现出的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正是现代社会发展中价值观冲突所带来的矛盾表现。
在青年群体中,着重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表现为过度追求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人们传统的文化信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产生了动摇和对本体价值的怀疑。并且随着自由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传播,致使青年越来越注重个人利益的实现和个人的自由发展。但过度的自由主义与个人至上思想,一方面令青年仅将集体看作是短暂形成的圈子,而不是与自己利益相关休戚与共的组织,集体观念缺乏,因个人私立而损害集体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长期倡导的自由主义使一些青年错误的认为自由就是无人管束、放飞自我、随心所欲的代名词,而不是法律与社会规范条件下给予的自由。其次表现为拜金主义与利益至上。拜金主义将钱看成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尺度,认为钱是万能的,为了钱可以忽视或抛弃亲情、友情、爱情与家国大义。随着个人拜金主义观念的加深,人们对利益的追逐也日趋疯狂。对事物的评判标准不再是受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影响,而是通过利益来判定事物的好坏善恶,通过利益来主导个人社会行为。因此,青年的拜金主义与利益至上的思想,不仅危害青年思想的健康发展,更对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与道德思想产生冲击,对形成优秀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产生阻碍。最后则着重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轻视与忽视。当前社会中,一些青年人认为儒家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已经是时代的过去式,若要成为社会的“新青年”,就必须接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与世界文化保持高度的一致。这种思想的传播,使得青年对自身所接受的儒家傳统价值观产生了怀疑和误解,一方面加速了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学习,另一方面却对本国千年传承的儒家传统文化带有轻视之意。但儒家的传统文化在千百年来,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思想行为、生活习惯的方方面面,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根基。因此,在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的浪潮中,一方面要积极吸收先进的外来思想;另一方面,则不能忽视对儒家传统价值观的正确学习和把握,使青年认识到儒家传统文化对其理想信念、生活发展、个人精神品德塑造的积极意义,并将儒家传统文化继承发展下去。
二、阳明心学对青年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阳明心学作为宋明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儒家文化价值观的发展和传播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在当今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阳明心学其中一些理论和思想,仍旧对现代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和塑造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具体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1.消除社会不良思潮,培育个人道德品质
王阳明认为,“良知者,心之本体,即前所谓恒照者也。”(《传习录·答陆原静书》)可见,“良知”是一个人内心真正的基础,是一个人根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指导。并且王阳明在《大学问》中谈及作大人之学时,曾对《大学》中的观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加以评述。王阳明将这三个纲领与“致良知”学说相结合,认为人若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则必须做到“明德”“亲民”“至善”三各方面。“明德”即是要认识到个体的道德品质对成为社会真正人才的重要性。这不仅要知晓世间万事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更要经受住不良的诱惑和考验,通过对事物的判断和分析,认识到个人内心中的“明德”,并且将之外化为社会行为,从而真正体现出一个人的德行和价值。其次,“亲民”即是在“明德”的基础上,将个人明悟体味到的德行观念外化于个人行动中,达到尊敬师长,有爱他人,孝敬父母,进而推广及万物,对万物都存有仁爱之心,亲善之意,使“亲民”与“明德”融为一体,达到真正的“至善”。最后,“至善”则是“明德、亲民之极则也。”(《传习录·大学问》)即成为了真正的“良知者”。因此,通过研究学习阳明心学相关思想,青年在面对当下社会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时,首先应从个人做起,不仅要认识到这些思想对自身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危害,更要明白这些思想背后产生的根源和意义,从而更好的对这些不良的思想进行辨析和抵御,使个人的善恶观和思想品德得到升华和发展。随后由己及人,通过自身的“亲民”“至善”,从而在社会形成主导的价值取向,消除现今改革开放条件下产生的种种不良思想,使人们内心精神修养与社会物质发展共同进步。最后,现今的一些青年人,因为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对自身的价值思考和未来理想的不确定性和迷茫性,才会容易遭到不良思想的侵袭。而王阳明提倡的良知即是心之本体的观念,正贴合了现今青年对自身和未来的迷茫与思考,教育人们从“心之本体”出发,通过“明德”“亲民”,提升自我道德品质,达到“至善”之境。 2.加固集体利益观念,推动个人全面发展
王阳明认为,“至善之发现,是而是焉,非而非焉,轻重厚薄,随感随应,变动不居,而亦莫不有天然之中。”(《传习录·大学问》)即达到“至善”不仅仅体现在个人道德品质方面,更是体现人在社会中的行为和对“至善”的理解与实践。首先,“至善”即是“良知”,在致良知的道路上,应把握个人思想的导向和行为。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人人内心所固有的,而致良知则需通过静坐学习和事实磨炼两个方面来完成。可见,王阳明所认为的“良知”即是能使人和谐发展、顺应天理的事情,而不是一味追寻自我之欲,罔顾一切的思想行为。在一些青年对集体观念淡薄,愈发注重个人利益的背景下,使青年认识到自身的发展离不开集体的支持,而集体的进步,更离不开个人发展的推动。其次,通过“事实磨练”将集体的义利观外化于实践中。一方面在青年追寻个人理想的同时,将集体的利益融入到个人的理想之中,促使集体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青年对集体利益认识的加深,使得集体得到良性的发展,并进而推动个人的进步。最后,个人“知”“行”的统一,不仅加深了个体对“良知”理解认识,促使个人建立正确的义利观,将个人利益统一与集体利益之中,使集体利益得以维护;而且在个体静以明心,动以磨练的学习实践之下,使个人的品格素养得到提升和完善,有益于青年在现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正确认识自己,找准定位,树立远大的理想,从而推动个人全面发展,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3.形成价值评判标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王阳明认为,“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传习录·答聂文蔚》)“天命之性具于吾心,其浑然全体之中,而条理节目森然毕具,是故谓之天理。”(《传习录·博约说乙酉》)可见,“良知”即是“天理”,而“天理”既是一个人内心的根本宗旨,更是外化于社会之中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首先,对“天理”的体悟,有助于使人在社会不良思潮之中,明辨是非,认识到自己应做之事,抵御不良思想对自身发展的危害。通过对个人的自省和对“良知”本心的认识,达到个人道德培育和进步的目的。其次,通过对社会事物的评判和认识,使自身逐渐对本心有所明悟。并且因为良知是人人共有的,只要学会去“致良知”,就一定有所成就。因此,在个人不断的实践中,使个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观趋于正向发展,并逐渐影响社会风气,从而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价值观,消解社会矛盾,增加社会互信。最后,在个人的社会活动中,一方面“良知”通过本体的价值评判,由个体到群体,表现为个人对自我价值的正确认识和集体利益的良好发展;另一方面“良知”则通过社会中整体道德品质的提升,影响个体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行为,成为社会共有的判断善恶,明辨是非的行动准则和依据,由群体到个体,将“良知”表现为社会群体共有的价值基准,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与进步。
三、改革开放背景下,阳明心学对青年的思想教育方法
1.结合当下实际问题,解决青年根本困惑
我國目前制度法规还不够完善,青年在面对社会中滋生传播的各种思想时,个人分辨能力和判断能力仍旧不足,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诱惑和侵害。因此,首先要完善针对青年思想教育的制度体系,立足社会真正现状和青年的实际需求,通过制度法规体系的健全和完善,从制度体制上保障青年思想的正向发展。其次,要不断调整教育的方式方法,通过社会调查和走访,了解青年在社会中的根本困惑,同时也要立足社会导向,令青年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和地位,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婚恋观等。最后,应积极倡导培育青年的个人道德。教育青年在成长中,不盲从于社会潮流,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学会关注于自己内心的成长和发展,注重个体精神道德品质的培育和提高。
2.弘扬儒家文化精髓,影响青年思想价值
王阳明曾说,“吾平生所学,只是‘致良知’三字。”(《王阳明全书·寄正宪男手墨》)可见,阳明学说主要的宗旨便是寻“致良知”之道。弘扬阳明心学的“致之”学说,一方面使人们重新认识到学习传统儒家文化对个人发展的裨益之处,使人们形成积极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风气和习惯;另一方面,通过传统文化对青年的积极影响和教育,使人们改变对传统文化固有的死板印象,将传统文化融入自身日常的生活中,并对青年本身的思想价值产生一定影响。其次,要着力践行“知行合一”理念,使思想与实践齐头并进。王阳明认为,人们只有从“知”“行”两方面发展,才能真正践行“致良知”之道。因此,弘扬传统儒家文化,不仅要在个人精神层面上,对青年予以指导和教育,更要倡导“知行合一”,将所学践行与实际生活中,才能促使青年在当前社会中的综合发展与进步。最后,弘扬儒家传统文化,增强青年的民族认同感及民族凝聚力。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人思想生活的历史根基与来源。弘扬儒家传统文化,重塑民族文化精神信仰,不仅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重焕光彩,也加深了国人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
3.践行传统文化活动,促使青年全面发展
王阳明曾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阳明全书》卷一)即知而不行者,并没有完成真正的知,只有将所学运用于实践中,才是“知行合一”。由此可见,实践对于个人发展及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在弘扬儒家传统文化,培育青年道德价值的实践中,首先,要努力践行传统文化精神,形成中国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道德。其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意识形态领域,树立正确的导向,并通过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如诗词,成语,汉字,戏曲等文化载体,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结合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将传统文化形式与时政和国家导向积极结合,创新文化内容,创新传统文化发展形式,扩大传统文化传播与实践的载体,在青年中,树立文化自信,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N].人民日报,2017-04-14.
关键词:改革开放;儒家文化;价值观;阳明心学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促进青年更好成长、更快发展,是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生产力的发展,西方思潮的影响,传统儒家文化在青年中间的影响力日趋下降。但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儒家文化和思想早已浸透到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事准则中。社会价值观的活跃发展,反映了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但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重要阶段,青年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其价值观的培育和发展是不可忽视的议题之一。
一、改革开放后青年文化价值观冲突的表现
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的开放环境下,各种思潮涌现,与此表现出来的多元价值观,对青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作为一个实行改革开放仅39年的国家,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西方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冲突和矛盾。这其中表现出的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正是现代社会发展中价值观冲突所带来的矛盾表现。
在青年群体中,着重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表现为过度追求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人们传统的文化信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产生了动摇和对本体价值的怀疑。并且随着自由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传播,致使青年越来越注重个人利益的实现和个人的自由发展。但过度的自由主义与个人至上思想,一方面令青年仅将集体看作是短暂形成的圈子,而不是与自己利益相关休戚与共的组织,集体观念缺乏,因个人私立而损害集体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长期倡导的自由主义使一些青年错误的认为自由就是无人管束、放飞自我、随心所欲的代名词,而不是法律与社会规范条件下给予的自由。其次表现为拜金主义与利益至上。拜金主义将钱看成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尺度,认为钱是万能的,为了钱可以忽视或抛弃亲情、友情、爱情与家国大义。随着个人拜金主义观念的加深,人们对利益的追逐也日趋疯狂。对事物的评判标准不再是受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影响,而是通过利益来判定事物的好坏善恶,通过利益来主导个人社会行为。因此,青年的拜金主义与利益至上的思想,不仅危害青年思想的健康发展,更对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与道德思想产生冲击,对形成优秀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产生阻碍。最后则着重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轻视与忽视。当前社会中,一些青年人认为儒家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已经是时代的过去式,若要成为社会的“新青年”,就必须接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与世界文化保持高度的一致。这种思想的传播,使得青年对自身所接受的儒家傳统价值观产生了怀疑和误解,一方面加速了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学习,另一方面却对本国千年传承的儒家传统文化带有轻视之意。但儒家的传统文化在千百年来,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思想行为、生活习惯的方方面面,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根基。因此,在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的浪潮中,一方面要积极吸收先进的外来思想;另一方面,则不能忽视对儒家传统价值观的正确学习和把握,使青年认识到儒家传统文化对其理想信念、生活发展、个人精神品德塑造的积极意义,并将儒家传统文化继承发展下去。
二、阳明心学对青年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阳明心学作为宋明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儒家文化价值观的发展和传播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在当今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阳明心学其中一些理论和思想,仍旧对现代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和塑造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具体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1.消除社会不良思潮,培育个人道德品质
王阳明认为,“良知者,心之本体,即前所谓恒照者也。”(《传习录·答陆原静书》)可见,“良知”是一个人内心真正的基础,是一个人根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指导。并且王阳明在《大学问》中谈及作大人之学时,曾对《大学》中的观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加以评述。王阳明将这三个纲领与“致良知”学说相结合,认为人若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则必须做到“明德”“亲民”“至善”三各方面。“明德”即是要认识到个体的道德品质对成为社会真正人才的重要性。这不仅要知晓世间万事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更要经受住不良的诱惑和考验,通过对事物的判断和分析,认识到个人内心中的“明德”,并且将之外化为社会行为,从而真正体现出一个人的德行和价值。其次,“亲民”即是在“明德”的基础上,将个人明悟体味到的德行观念外化于个人行动中,达到尊敬师长,有爱他人,孝敬父母,进而推广及万物,对万物都存有仁爱之心,亲善之意,使“亲民”与“明德”融为一体,达到真正的“至善”。最后,“至善”则是“明德、亲民之极则也。”(《传习录·大学问》)即成为了真正的“良知者”。因此,通过研究学习阳明心学相关思想,青年在面对当下社会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时,首先应从个人做起,不仅要认识到这些思想对自身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危害,更要明白这些思想背后产生的根源和意义,从而更好的对这些不良的思想进行辨析和抵御,使个人的善恶观和思想品德得到升华和发展。随后由己及人,通过自身的“亲民”“至善”,从而在社会形成主导的价值取向,消除现今改革开放条件下产生的种种不良思想,使人们内心精神修养与社会物质发展共同进步。最后,现今的一些青年人,因为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对自身的价值思考和未来理想的不确定性和迷茫性,才会容易遭到不良思想的侵袭。而王阳明提倡的良知即是心之本体的观念,正贴合了现今青年对自身和未来的迷茫与思考,教育人们从“心之本体”出发,通过“明德”“亲民”,提升自我道德品质,达到“至善”之境。 2.加固集体利益观念,推动个人全面发展
王阳明认为,“至善之发现,是而是焉,非而非焉,轻重厚薄,随感随应,变动不居,而亦莫不有天然之中。”(《传习录·大学问》)即达到“至善”不仅仅体现在个人道德品质方面,更是体现人在社会中的行为和对“至善”的理解与实践。首先,“至善”即是“良知”,在致良知的道路上,应把握个人思想的导向和行为。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人人内心所固有的,而致良知则需通过静坐学习和事实磨炼两个方面来完成。可见,王阳明所认为的“良知”即是能使人和谐发展、顺应天理的事情,而不是一味追寻自我之欲,罔顾一切的思想行为。在一些青年对集体观念淡薄,愈发注重个人利益的背景下,使青年认识到自身的发展离不开集体的支持,而集体的进步,更离不开个人发展的推动。其次,通过“事实磨练”将集体的义利观外化于实践中。一方面在青年追寻个人理想的同时,将集体的利益融入到个人的理想之中,促使集体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青年对集体利益认识的加深,使得集体得到良性的发展,并进而推动个人的进步。最后,个人“知”“行”的统一,不仅加深了个体对“良知”理解认识,促使个人建立正确的义利观,将个人利益统一与集体利益之中,使集体利益得以维护;而且在个体静以明心,动以磨练的学习实践之下,使个人的品格素养得到提升和完善,有益于青年在现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正确认识自己,找准定位,树立远大的理想,从而推动个人全面发展,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3.形成价值评判标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王阳明认为,“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传习录·答聂文蔚》)“天命之性具于吾心,其浑然全体之中,而条理节目森然毕具,是故谓之天理。”(《传习录·博约说乙酉》)可见,“良知”即是“天理”,而“天理”既是一个人内心的根本宗旨,更是外化于社会之中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首先,对“天理”的体悟,有助于使人在社会不良思潮之中,明辨是非,认识到自己应做之事,抵御不良思想对自身发展的危害。通过对个人的自省和对“良知”本心的认识,达到个人道德培育和进步的目的。其次,通过对社会事物的评判和认识,使自身逐渐对本心有所明悟。并且因为良知是人人共有的,只要学会去“致良知”,就一定有所成就。因此,在个人不断的实践中,使个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观趋于正向发展,并逐渐影响社会风气,从而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价值观,消解社会矛盾,增加社会互信。最后,在个人的社会活动中,一方面“良知”通过本体的价值评判,由个体到群体,表现为个人对自我价值的正确认识和集体利益的良好发展;另一方面“良知”则通过社会中整体道德品质的提升,影响个体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行为,成为社会共有的判断善恶,明辨是非的行动准则和依据,由群体到个体,将“良知”表现为社会群体共有的价值基准,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与进步。
三、改革开放背景下,阳明心学对青年的思想教育方法
1.结合当下实际问题,解决青年根本困惑
我國目前制度法规还不够完善,青年在面对社会中滋生传播的各种思想时,个人分辨能力和判断能力仍旧不足,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诱惑和侵害。因此,首先要完善针对青年思想教育的制度体系,立足社会真正现状和青年的实际需求,通过制度法规体系的健全和完善,从制度体制上保障青年思想的正向发展。其次,要不断调整教育的方式方法,通过社会调查和走访,了解青年在社会中的根本困惑,同时也要立足社会导向,令青年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和地位,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婚恋观等。最后,应积极倡导培育青年的个人道德。教育青年在成长中,不盲从于社会潮流,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学会关注于自己内心的成长和发展,注重个体精神道德品质的培育和提高。
2.弘扬儒家文化精髓,影响青年思想价值
王阳明曾说,“吾平生所学,只是‘致良知’三字。”(《王阳明全书·寄正宪男手墨》)可见,阳明学说主要的宗旨便是寻“致良知”之道。弘扬阳明心学的“致之”学说,一方面使人们重新认识到学习传统儒家文化对个人发展的裨益之处,使人们形成积极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风气和习惯;另一方面,通过传统文化对青年的积极影响和教育,使人们改变对传统文化固有的死板印象,将传统文化融入自身日常的生活中,并对青年本身的思想价值产生一定影响。其次,要着力践行“知行合一”理念,使思想与实践齐头并进。王阳明认为,人们只有从“知”“行”两方面发展,才能真正践行“致良知”之道。因此,弘扬传统儒家文化,不仅要在个人精神层面上,对青年予以指导和教育,更要倡导“知行合一”,将所学践行与实际生活中,才能促使青年在当前社会中的综合发展与进步。最后,弘扬儒家传统文化,增强青年的民族认同感及民族凝聚力。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人思想生活的历史根基与来源。弘扬儒家传统文化,重塑民族文化精神信仰,不仅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重焕光彩,也加深了国人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
3.践行传统文化活动,促使青年全面发展
王阳明曾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阳明全书》卷一)即知而不行者,并没有完成真正的知,只有将所学运用于实践中,才是“知行合一”。由此可见,实践对于个人发展及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在弘扬儒家传统文化,培育青年道德价值的实践中,首先,要努力践行传统文化精神,形成中国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道德。其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意识形态领域,树立正确的导向,并通过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如诗词,成语,汉字,戏曲等文化载体,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结合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将传统文化形式与时政和国家导向积极结合,创新文化内容,创新传统文化发展形式,扩大传统文化传播与实践的载体,在青年中,树立文化自信,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N].人民日报,2017-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