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宫廷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很多人都认为繁荣的崇宁年间( 1102~1106)汴京胜景是这张画的主题。然而,张择端难道仅仅是借这幅画展示当时的社会风俗吗?恐怕未必!
请看卷首,有一队人马踏青归来,官人骑马、官太坐轿,好不惬意,其中有人挑着两只打来的山鸡,但这在当时却是犯了天条的。北宋初期就有圣旨,每年的二月至九月正值动物产卵和哺乳期,是不准打猎的。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三中记载:京师于高处砖砌望火楼,一旦发现火情,马上实行扑救。而整个《清明上河图》所展示的街道绵延十里,竟然没有一座望火楼。唯一看到的一个砖砌高台,原本正是一个望火楼,眼下却变成了一座凉亭。其下的两排营房变成了饭铺,甚至连城里的军巡铺(消防站)在节日里也被改成“军酒转运站”了。
再往前走,可以看到一个官衙模样的建筑,在门口横七竖八地躺着七八个士兵。他们身边有两个文件箱,看起来这是两班人马,一班去送文件,一班去捕人,现在却都躺在这里睡大觉、发愣。从这里可以看出北宋“冗官、冗兵、冗费”的恶劣现状。
再往前走,汴河上停泊着许多运粮漕船。有人说,这些船舶体现了当时汴京城的繁荣。其实,在繁荣背后恰恰隐藏着深刻的危机。这些都是私家的粮船,而非官粮。因为这些粮船的前后,没有一个官员或士兵看守。其实在北宋太宗朝的时候就立下规矩,在京畿要地,粮食必须由朝廷所掌控,私粮不得入内。而这里却有大量的粮船涌入,准备囤积居奇。没过七八年,汴京城的粮价就涨了4倍。
再往前看,来到拱桥这个地方。这是画中社会矛盾激发的高潮。有一条大客船满载着客人,桅杆眼看就要撞上桥帮了。怎么会发生这样的险情呢?按常理,在距离虹桥一定距离的时候,应该有专人值守,提醒纤夫停止拉纤、放下桅杆,以免桅杆撞上桥帮。但这些岗位都没有了,所以埋头拉纤的纤夫一直把船拉到桥边还不知道。
桥上更是险象环生。桥上拥挤的人群,完全是因为两边的占道经营造成的,把桥面的宽度压缩了许多。桥的两头,分别过来一队文官和武将,他们的马弁护卫在彼此争吵,互不相让,乱成一团。
画家把当时的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桥上和桥下,反映了北宋后期官员不作为、不恪尽职守所造成的非常尖锐的社会问题。
此外,画家还展现了宋代贫富的极度分化。饿汉与那些在酒樓里聚餐的雅士,纤夫与坐在车轿里的富翁和骑马的官宦人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还有那高贵的香料店、高档医铺等,与饥渴难耐的穷人更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张择端还在卷尾设计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局:问医、问道、问命三个场景。长卷结尾点题是古代画家常用的手法,张择端用他的画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这个国家的这些事,该有人管管了!
总之,《清明上河图》不仅是“神品级”传世佳作,更是以儒家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思想为本,深怀悲天悯人的忧患意识,深刻揭示出北宋末徽宗朝的世相百态。
(许灵芸荐自《解放日报》)
(本文选自:今日文摘 2020年01期)
请看卷首,有一队人马踏青归来,官人骑马、官太坐轿,好不惬意,其中有人挑着两只打来的山鸡,但这在当时却是犯了天条的。北宋初期就有圣旨,每年的二月至九月正值动物产卵和哺乳期,是不准打猎的。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三中记载:京师于高处砖砌望火楼,一旦发现火情,马上实行扑救。而整个《清明上河图》所展示的街道绵延十里,竟然没有一座望火楼。唯一看到的一个砖砌高台,原本正是一个望火楼,眼下却变成了一座凉亭。其下的两排营房变成了饭铺,甚至连城里的军巡铺(消防站)在节日里也被改成“军酒转运站”了。
再往前走,可以看到一个官衙模样的建筑,在门口横七竖八地躺着七八个士兵。他们身边有两个文件箱,看起来这是两班人马,一班去送文件,一班去捕人,现在却都躺在这里睡大觉、发愣。从这里可以看出北宋“冗官、冗兵、冗费”的恶劣现状。
再往前走,汴河上停泊着许多运粮漕船。有人说,这些船舶体现了当时汴京城的繁荣。其实,在繁荣背后恰恰隐藏着深刻的危机。这些都是私家的粮船,而非官粮。因为这些粮船的前后,没有一个官员或士兵看守。其实在北宋太宗朝的时候就立下规矩,在京畿要地,粮食必须由朝廷所掌控,私粮不得入内。而这里却有大量的粮船涌入,准备囤积居奇。没过七八年,汴京城的粮价就涨了4倍。
再往前看,来到拱桥这个地方。这是画中社会矛盾激发的高潮。有一条大客船满载着客人,桅杆眼看就要撞上桥帮了。怎么会发生这样的险情呢?按常理,在距离虹桥一定距离的时候,应该有专人值守,提醒纤夫停止拉纤、放下桅杆,以免桅杆撞上桥帮。但这些岗位都没有了,所以埋头拉纤的纤夫一直把船拉到桥边还不知道。
桥上更是险象环生。桥上拥挤的人群,完全是因为两边的占道经营造成的,把桥面的宽度压缩了许多。桥的两头,分别过来一队文官和武将,他们的马弁护卫在彼此争吵,互不相让,乱成一团。
画家把当时的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桥上和桥下,反映了北宋后期官员不作为、不恪尽职守所造成的非常尖锐的社会问题。
此外,画家还展现了宋代贫富的极度分化。饿汉与那些在酒樓里聚餐的雅士,纤夫与坐在车轿里的富翁和骑马的官宦人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还有那高贵的香料店、高档医铺等,与饥渴难耐的穷人更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张择端还在卷尾设计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局:问医、问道、问命三个场景。长卷结尾点题是古代画家常用的手法,张择端用他的画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这个国家的这些事,该有人管管了!
总之,《清明上河图》不仅是“神品级”传世佳作,更是以儒家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思想为本,深怀悲天悯人的忧患意识,深刻揭示出北宋末徽宗朝的世相百态。
(许灵芸荐自《解放日报》)
(本文选自:今日文摘 2020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