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谁没有体验过这样的经历?考试前焦虑不安;受到领导批评后眼前一片空白,不愿上班;和配偶争吵后,气得上街乱逛,买一堆不合时宜的东西泄愤……
像这样的举止,偶尔一次不要紧,如果经常这样,可就要小心了!因为不知不觉中你已经成了“感觉”的奴隶,陷入情绪的泥潭而无法自拔,这不仅扰乱了自己的生活秩序,也干扰了别人的工作、生活,丧失了别人对你的信任。
对此,日本精神科医师莫瑞达提出了一套个人成长术,以帮助陷入情绪困扰的患者。后来,人们将这套方法引入西方,并加以诠释推演,使得人人不但不受情绪左右,还可借情绪引发的压力,发挥潜能,创造新生活,称为“建设性的生活”。这种建设性的生活,大致按三个步骤来实施。
首先,要确知自己的感觉究竟是什么。
中国人比较内向,容易压抑内心真实的感觉,心情很懊丧时,往往说成是头痛,不得劲儿,不太舒服;焦虑不安时常以为是胃痛,肚子不好受。解决的办法,多半是找几片药吃了了事,很少真正去面对自己的感觉,更别说能看穿自己是否被感觉“牵着鼻子走”了。
若要检验自己能否分辨出细微的感觉,你不妨尽可能地写出一些描述感觉的词汇,例如狂喜、满足、愤怒、尴尬等。写得越多,表示你越能清楚地体察自己的感觉,并能用词汇来表达解释它。还有一种办法是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记录每天发生的事情,并详细记述当时的感觉。当你感觉自己的心情不愉快,或者别人已察觉到你的情绪反常时,可立即找个安静的角落,闭上眼睛,反复思考,慢慢体察自己的心情起伏状态,并找寻它究竟是因为什么。
其次,以平常的心态接纳感觉。
感觉是真实而自然的,它没有高下之分,也没有好坏之别,即使是不愉快的情绪,也同样富有意义。比如焦虑,它表示希望把事情做好;害羞,意味着我们希望被人喜爱;罪恶感,是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忧虑,促使人们早做准备;紧张,则能使人保持警惕。若是故意压抑或忽略这些感觉,就等于失去了了解自己的机会,在今后的生活中极可能误入陷阱而大吃苦头。
感觉也不可能被意志左右,想要挣脱它,或是期待它改变是毫无意义的。感觉像泥沼,一旦陷进去,会愈挣扎愈深。为了改变自己的心情,应当放弃与感觉作战,最好的办法是接受它,带着它继续生活,这样才不会心存困惑。
如果你已陷入痛苦而注意力不能分散,不妨给自己找一件事情做,并限定时间完成,尝试让自己沉浸在工作中,忘掉感觉。也可以借着注视自己的手心发汗、听自己的心跳声、数呼吸次数,使自己暂时忘记苦痛。奇妙的是,当人们不再专注于自己的苦痛时,苦痛反而不药而愈。更何况,感觉是变化的,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消失。假如为它枉费心神,岂不吃亏?
再次,就是加强观察力与行动。
对于容易焦虑的人来说,由于他们沉浸在内心的紧张状态中,往往忽略了外在真实的状况,观察能力锐减,常导致判断错误。为了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可以训练自己详细回忆衣柜里放了什么东西、抽屉里的物品摆放位置又是怎样的、当天三餐吃了什么?也可以和朋友共游一陌生地方,看谁对当地的景物记得牢,记得多,包括当地人的衣着,附近的动植物、建筑等。
容易沮丧的人,对外界缺乏兴趣和感到无力,漠视外界的真实状况,适应真实世界的能力减低。这时,最好请朋友协助,获得他们的鼓励。可以散步、慢跑或者打球;也可以通过交谈、听广播或看电视,接触外界的刺激。这些小变化,无非是想借着习惯和行为的改变,增加沮丧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活力。
从这些方法中,我们可以体会出,感觉和行为虽然分属于不同的层次,但是行为可以影响感觉;而生活中的种种困扰,往往不在于感觉怎么了,而是行为出了问题。所以,改变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变感觉。例如,考试前因功课没准备好而紧张,如果专心读书,焦虑会很快地置之脑后;交通堵塞时,因为担心迟到而害怕,或者因塞车而生气咒骂,这时如果下车到另一条街上换车,恐惧和气愤就会渐渐消失了。这些例子说明,采取正向的行为,能消除负面的感觉,而且可以避免走进感觉的死胡同中,导致恶性循环。
总之,“力行”是丰富积极生活内容的动力。那些不敢面对现实,或宁愿沉溺在痛苦之中的人,很难享受驰骋于其中的快乐,只有用尽全力超凡出来的人,才能体会到海阔天空的自由感。
像这样的举止,偶尔一次不要紧,如果经常这样,可就要小心了!因为不知不觉中你已经成了“感觉”的奴隶,陷入情绪的泥潭而无法自拔,这不仅扰乱了自己的生活秩序,也干扰了别人的工作、生活,丧失了别人对你的信任。
对此,日本精神科医师莫瑞达提出了一套个人成长术,以帮助陷入情绪困扰的患者。后来,人们将这套方法引入西方,并加以诠释推演,使得人人不但不受情绪左右,还可借情绪引发的压力,发挥潜能,创造新生活,称为“建设性的生活”。这种建设性的生活,大致按三个步骤来实施。
首先,要确知自己的感觉究竟是什么。
中国人比较内向,容易压抑内心真实的感觉,心情很懊丧时,往往说成是头痛,不得劲儿,不太舒服;焦虑不安时常以为是胃痛,肚子不好受。解决的办法,多半是找几片药吃了了事,很少真正去面对自己的感觉,更别说能看穿自己是否被感觉“牵着鼻子走”了。
若要检验自己能否分辨出细微的感觉,你不妨尽可能地写出一些描述感觉的词汇,例如狂喜、满足、愤怒、尴尬等。写得越多,表示你越能清楚地体察自己的感觉,并能用词汇来表达解释它。还有一种办法是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记录每天发生的事情,并详细记述当时的感觉。当你感觉自己的心情不愉快,或者别人已察觉到你的情绪反常时,可立即找个安静的角落,闭上眼睛,反复思考,慢慢体察自己的心情起伏状态,并找寻它究竟是因为什么。
其次,以平常的心态接纳感觉。
感觉是真实而自然的,它没有高下之分,也没有好坏之别,即使是不愉快的情绪,也同样富有意义。比如焦虑,它表示希望把事情做好;害羞,意味着我们希望被人喜爱;罪恶感,是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忧虑,促使人们早做准备;紧张,则能使人保持警惕。若是故意压抑或忽略这些感觉,就等于失去了了解自己的机会,在今后的生活中极可能误入陷阱而大吃苦头。
感觉也不可能被意志左右,想要挣脱它,或是期待它改变是毫无意义的。感觉像泥沼,一旦陷进去,会愈挣扎愈深。为了改变自己的心情,应当放弃与感觉作战,最好的办法是接受它,带着它继续生活,这样才不会心存困惑。
如果你已陷入痛苦而注意力不能分散,不妨给自己找一件事情做,并限定时间完成,尝试让自己沉浸在工作中,忘掉感觉。也可以借着注视自己的手心发汗、听自己的心跳声、数呼吸次数,使自己暂时忘记苦痛。奇妙的是,当人们不再专注于自己的苦痛时,苦痛反而不药而愈。更何况,感觉是变化的,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消失。假如为它枉费心神,岂不吃亏?
再次,就是加强观察力与行动。
对于容易焦虑的人来说,由于他们沉浸在内心的紧张状态中,往往忽略了外在真实的状况,观察能力锐减,常导致判断错误。为了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可以训练自己详细回忆衣柜里放了什么东西、抽屉里的物品摆放位置又是怎样的、当天三餐吃了什么?也可以和朋友共游一陌生地方,看谁对当地的景物记得牢,记得多,包括当地人的衣着,附近的动植物、建筑等。
容易沮丧的人,对外界缺乏兴趣和感到无力,漠视外界的真实状况,适应真实世界的能力减低。这时,最好请朋友协助,获得他们的鼓励。可以散步、慢跑或者打球;也可以通过交谈、听广播或看电视,接触外界的刺激。这些小变化,无非是想借着习惯和行为的改变,增加沮丧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活力。
从这些方法中,我们可以体会出,感觉和行为虽然分属于不同的层次,但是行为可以影响感觉;而生活中的种种困扰,往往不在于感觉怎么了,而是行为出了问题。所以,改变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变感觉。例如,考试前因功课没准备好而紧张,如果专心读书,焦虑会很快地置之脑后;交通堵塞时,因为担心迟到而害怕,或者因塞车而生气咒骂,这时如果下车到另一条街上换车,恐惧和气愤就会渐渐消失了。这些例子说明,采取正向的行为,能消除负面的感觉,而且可以避免走进感觉的死胡同中,导致恶性循环。
总之,“力行”是丰富积极生活内容的动力。那些不敢面对现实,或宁愿沉溺在痛苦之中的人,很难享受驰骋于其中的快乐,只有用尽全力超凡出来的人,才能体会到海阔天空的自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