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具有反映社会问题、监督政治系统的功能。而公共领域的缺失,特别是校园公共领域的缺失却是不争的事实。本文从大学校园公共领域的缺失现状出发,结合成都九所不同类型的高校案例,探讨其出现的主要原因并非高校学生对社会、时政问题的关注度降低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而是有着其他的因素,并据此结论,简要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大学校园公共领域 缺失 原因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6-0050-02
本文所提及的公共领域是哈贝马斯提出的第三领域,即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力领域之间的一种领域,公众在这一领域对公共权威及其政策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评判,它凸显了公民在政治过程中的互动。哈贝马斯认为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具有反映社会问题的信号功能;二是对政治系统具有监督和批判的功能。校园公共领域属于公共领域的一种特殊形式,校园中每一平等主体就社会民生、政治等问题进行自由交流、讨论、评价,并引起民众的关注,对决策层产生影响的大学生交流平台。然而,在当代社会,基于各种原因,在培养未来精英的大学校园中,公共领域逐渐缺失。从现有资料看,国内有关这一方面的研究十分缺乏,多是从其他方面诸如心理因素或其他视角来考究校园公共领域的,且没有对缺失现状的原因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笔者试图从现状出发,分析其出现的原因,从而为进一步深入探讨较为有效的解决方案奠定基础,增强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意识,重建正在缺失的公共精神。
一、大学校园公共领域的缺失现状
本文从与大学校园公共领域最为密切的三方面入手,揭示缺失现状及特点。
1.大学校园公共领域之课堂状况
课堂是大学生重要的学习和讨论场所,在课堂上不仅可以学习到本专业知识,而且可以从与同学老师就社会、政治问题的讨论、交流中拓宽自己的视野,活跃自己的思维,因而是校园公共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事实是大部分情况都是老师在讲台上讲解,只有少数同学在讨论中较为活跃。虽然由于各学科差异的存在,不能要求也不可能使所有学科在课堂讨论中都要涉及时政话题。然而,从大多数课堂情况也不难推得即使有时政、社会等话题出现同学们的参与状况。由此,课堂这一校园公共领域目前并不能发挥它的监督、批判甚至影响社会舆论的作用。
2.大学校园公共领域之社团状况
如果因为各学科研究领域的不同使大学生在课堂上对时政问题的探讨较少,从而使它不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那么社团可以当之无愧地成为揭示校园公共领域现状的代表。社团是大学生展示自己的自由平台,在社团中,由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生活背景但具有相似爱好的同学组成。这里的社团主要是指与政治社会问题的讨论有关的社团,如政治家协会等。社团的发展状况、活动内容成为衡量校园公共领域的重要指标。
然而,事实是入学之初绝大部分同学因为各种原因,诸如想找到展示自己的平台,想结交新的朋友等加入社团。一段时间后,一半以上的同学离开了社团。社团成为大部分大学生生活中的过眼烟云,社团本身也没有发挥它应有公共领域的作用。
3.大学校园公共领域之课外生活状况
为了保证论证范围的完善性,本文将除课堂、社团之外的大学生在校时间称为课外。同学们在课外的主要讨论场所是网络和寝室。网络是与校园公共领域并列的一种公共领域,因而不作阐述。寝室只是大学生生活的一个载体,不能发挥校园公共领域的作用。在对成都九所高校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时事政治、社会热议话题在大学生课余活动讨论中占较大比例。
二、校园公共领域缺失现状的原因探析
从以上现状的阐释中可以看到校园公共领域的缺失原因并非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大学生时代责任感的下降、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参与度降低,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都对时政、民生类的问题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并通过网络或寝室讨论参与其中。为了解校园公共领域缺失的真正原因,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1.内部原因
(1)心理因素影响。这里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从众心理、胆怯心理。前者指在课堂上很多同学都不参与讨论的情况下,一些同学即使想参与讨论,也会被这种气氛压制,变得与其他同学一样沉默;后者指一些同学在课堂上因为相关知识、词汇的储备不足,且存在不自信心理,从而不能参与讨论。这些心理因素使课堂的公共领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校园公共领域的主体失范。虽然同学们进入大学后成为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一些同学在心理上还未成年,存在一些缺少责任感、进而过度放松自己、忽视自身使命和责任的现象,他们不关心时政,不关心社会,甚至不关心自己的前途和命运。
2.外部原因
(1)当前社会存在的过大就业压力让原本的“天之骄子”背负更沉重的负担。一方面是他们进入大学后肩负时代重任的责任感,另一方面是残酷的就业现实。这使得很多大学生不能以放松的心态去关注和讨论政治、社会问题,甚至它们的动向。在对成都九所高校学生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在课堂上希望老师多提及、讨论的话题中涉及就业领域的同学占大多数,且包括很多刚入学的低年级同学。除此之外,由于“就业”这个大大的问题压在大学生身上,他们不得不功利地去考利于就业的各种证书,于是,在课堂上,常常出现老师在上面讲的不亦乐乎,学生却在下面复习各种考试的情况。在课外,一些同学把对时政话题的关注和参与放在网络论坛,这一切成为校园公共领域缺失的根本原因。
(2)社团活动的名不符实成为校园公共领域缺失的催化剂。对社团的分析,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一些学校社团的设立不完善。只有诸如市场营销、就业与创业之类在社会中实践性较强的社团;二是一些学校虽然设立了社团,但是在活动上背离了社团发起时的初衷,致使一些同学因此而失望,选择退出社团。随之产生一个连带效应,即退出社团步入高年级的同学,会对入校之初的低年级同学产生对社团看法的影响,导致他们不加入社团这一举动。
(3)网络公共领域对校园公共领域的渗透。心理因素使得校园公共领域之一的课堂不能发挥公共领域应有的作用,而能够排除这种心理因素的较为自由的社团又存在名不副实,进而影响大学生参与的弊端,因而,很多同学把对时政问题的讨论放置于网络论坛。
(4)大学扩招产生的师资资源匮乏与学生人数过多的矛盾,导致在课堂中的讨论不能保证每一位同学都参与、表达意见并进行意见交流,从而影响同学们讨论的积极性。
三、小 结
为重构正在缺失的公共领域,笔者有如下建议:
1.社会应当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只有当大学生减少对就业的担忧,他们才真正可能以放松的心态关注并参与于公共领域之中。笔者认为应当将社会的人才需求与大学教育培养体制结合起来,在为社会输送适合人才的同时,缓解就业压力导致的公共领域缺失现象。
2.加强对社团活动的监督。监督的主体涉及高校相关部门和社团成员两方面。相关部门建立社团档案,以备及时监督社团的活动是否与初衷一致,并建立信息反馈平台。社团成员将社团活动存在的问题通过信息平台反馈给相关部门进行核实、解决,从而保证社团真正发挥校园公共领域的作用。
3.解决师资不足与学生过多的压力。通过增加优良师资、控制学生规模等方式保证更多的同学参与校园公共领域的组成部分之一的课堂。
4.大学生应克服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及早成为真正可以肩负历史重任的青年一代。
公共领域的构建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深远意义,是体现社会民主、解决社会矛盾的一剂良药。大学校园公共领域是时代进步的基础和助推器,从多方面思考校园公共领域的缺失原因有利于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2 白金丽.从公共领域的视角透视大学生心理问题.青年科学,2009(7):269~270
3 祝国群.公共协商与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的构建.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增刊):102~105
4 敬海新.中国公共领域问题研究概述. 理论建设,2009(3):27~29
5 解 菲.浅谈互联网对当代公共领域建构的影响.新闻世界:87~88
【关键词】大学校园公共领域 缺失 原因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6-0050-02
本文所提及的公共领域是哈贝马斯提出的第三领域,即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力领域之间的一种领域,公众在这一领域对公共权威及其政策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评判,它凸显了公民在政治过程中的互动。哈贝马斯认为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具有反映社会问题的信号功能;二是对政治系统具有监督和批判的功能。校园公共领域属于公共领域的一种特殊形式,校园中每一平等主体就社会民生、政治等问题进行自由交流、讨论、评价,并引起民众的关注,对决策层产生影响的大学生交流平台。然而,在当代社会,基于各种原因,在培养未来精英的大学校园中,公共领域逐渐缺失。从现有资料看,国内有关这一方面的研究十分缺乏,多是从其他方面诸如心理因素或其他视角来考究校园公共领域的,且没有对缺失现状的原因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笔者试图从现状出发,分析其出现的原因,从而为进一步深入探讨较为有效的解决方案奠定基础,增强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意识,重建正在缺失的公共精神。
一、大学校园公共领域的缺失现状
本文从与大学校园公共领域最为密切的三方面入手,揭示缺失现状及特点。
1.大学校园公共领域之课堂状况
课堂是大学生重要的学习和讨论场所,在课堂上不仅可以学习到本专业知识,而且可以从与同学老师就社会、政治问题的讨论、交流中拓宽自己的视野,活跃自己的思维,因而是校园公共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事实是大部分情况都是老师在讲台上讲解,只有少数同学在讨论中较为活跃。虽然由于各学科差异的存在,不能要求也不可能使所有学科在课堂讨论中都要涉及时政话题。然而,从大多数课堂情况也不难推得即使有时政、社会等话题出现同学们的参与状况。由此,课堂这一校园公共领域目前并不能发挥它的监督、批判甚至影响社会舆论的作用。
2.大学校园公共领域之社团状况
如果因为各学科研究领域的不同使大学生在课堂上对时政问题的探讨较少,从而使它不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那么社团可以当之无愧地成为揭示校园公共领域现状的代表。社团是大学生展示自己的自由平台,在社团中,由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生活背景但具有相似爱好的同学组成。这里的社团主要是指与政治社会问题的讨论有关的社团,如政治家协会等。社团的发展状况、活动内容成为衡量校园公共领域的重要指标。
然而,事实是入学之初绝大部分同学因为各种原因,诸如想找到展示自己的平台,想结交新的朋友等加入社团。一段时间后,一半以上的同学离开了社团。社团成为大部分大学生生活中的过眼烟云,社团本身也没有发挥它应有公共领域的作用。
3.大学校园公共领域之课外生活状况
为了保证论证范围的完善性,本文将除课堂、社团之外的大学生在校时间称为课外。同学们在课外的主要讨论场所是网络和寝室。网络是与校园公共领域并列的一种公共领域,因而不作阐述。寝室只是大学生生活的一个载体,不能发挥校园公共领域的作用。在对成都九所高校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时事政治、社会热议话题在大学生课余活动讨论中占较大比例。
二、校园公共领域缺失现状的原因探析
从以上现状的阐释中可以看到校园公共领域的缺失原因并非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大学生时代责任感的下降、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参与度降低,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都对时政、民生类的问题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并通过网络或寝室讨论参与其中。为了解校园公共领域缺失的真正原因,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1.内部原因
(1)心理因素影响。这里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从众心理、胆怯心理。前者指在课堂上很多同学都不参与讨论的情况下,一些同学即使想参与讨论,也会被这种气氛压制,变得与其他同学一样沉默;后者指一些同学在课堂上因为相关知识、词汇的储备不足,且存在不自信心理,从而不能参与讨论。这些心理因素使课堂的公共领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校园公共领域的主体失范。虽然同学们进入大学后成为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一些同学在心理上还未成年,存在一些缺少责任感、进而过度放松自己、忽视自身使命和责任的现象,他们不关心时政,不关心社会,甚至不关心自己的前途和命运。
2.外部原因
(1)当前社会存在的过大就业压力让原本的“天之骄子”背负更沉重的负担。一方面是他们进入大学后肩负时代重任的责任感,另一方面是残酷的就业现实。这使得很多大学生不能以放松的心态去关注和讨论政治、社会问题,甚至它们的动向。在对成都九所高校学生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在课堂上希望老师多提及、讨论的话题中涉及就业领域的同学占大多数,且包括很多刚入学的低年级同学。除此之外,由于“就业”这个大大的问题压在大学生身上,他们不得不功利地去考利于就业的各种证书,于是,在课堂上,常常出现老师在上面讲的不亦乐乎,学生却在下面复习各种考试的情况。在课外,一些同学把对时政话题的关注和参与放在网络论坛,这一切成为校园公共领域缺失的根本原因。
(2)社团活动的名不符实成为校园公共领域缺失的催化剂。对社团的分析,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一些学校社团的设立不完善。只有诸如市场营销、就业与创业之类在社会中实践性较强的社团;二是一些学校虽然设立了社团,但是在活动上背离了社团发起时的初衷,致使一些同学因此而失望,选择退出社团。随之产生一个连带效应,即退出社团步入高年级的同学,会对入校之初的低年级同学产生对社团看法的影响,导致他们不加入社团这一举动。
(3)网络公共领域对校园公共领域的渗透。心理因素使得校园公共领域之一的课堂不能发挥公共领域应有的作用,而能够排除这种心理因素的较为自由的社团又存在名不副实,进而影响大学生参与的弊端,因而,很多同学把对时政问题的讨论放置于网络论坛。
(4)大学扩招产生的师资资源匮乏与学生人数过多的矛盾,导致在课堂中的讨论不能保证每一位同学都参与、表达意见并进行意见交流,从而影响同学们讨论的积极性。
三、小 结
为重构正在缺失的公共领域,笔者有如下建议:
1.社会应当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只有当大学生减少对就业的担忧,他们才真正可能以放松的心态关注并参与于公共领域之中。笔者认为应当将社会的人才需求与大学教育培养体制结合起来,在为社会输送适合人才的同时,缓解就业压力导致的公共领域缺失现象。
2.加强对社团活动的监督。监督的主体涉及高校相关部门和社团成员两方面。相关部门建立社团档案,以备及时监督社团的活动是否与初衷一致,并建立信息反馈平台。社团成员将社团活动存在的问题通过信息平台反馈给相关部门进行核实、解决,从而保证社团真正发挥校园公共领域的作用。
3.解决师资不足与学生过多的压力。通过增加优良师资、控制学生规模等方式保证更多的同学参与校园公共领域的组成部分之一的课堂。
4.大学生应克服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及早成为真正可以肩负历史重任的青年一代。
公共领域的构建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深远意义,是体现社会民主、解决社会矛盾的一剂良药。大学校园公共领域是时代进步的基础和助推器,从多方面思考校园公共领域的缺失原因有利于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2 白金丽.从公共领域的视角透视大学生心理问题.青年科学,2009(7):269~270
3 祝国群.公共协商与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的构建.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增刊):102~105
4 敬海新.中国公共领域问题研究概述. 理论建设,2009(3):27~29
5 解 菲.浅谈互联网对当代公共领域建构的影响.新闻世界: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