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对应用鼻内镜中隔穿孔修补术对患有鼻中隔穿孔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抽取78例患有鼻中隔穿孔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39例。采用常规修补术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鼻内镜中隔穿孔修补术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 治疗组患者鼻中隔穿孔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手术操作时间和术后恢复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手术过程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鼻内镜中隔穿孔修补术对患有鼻中隔穿孔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鼻内镜 中隔穿孔修补术 鼻中隔穿孔
中图分类号:R7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4-066-02
鼻中隔穿孔是目前临床耳鼻喉科面临的一大棘手病症。传统手术治疗的方式较多,但有些手术操作非常繁琐,过程比较复杂,治疗效果却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随着鼻内镜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鼻内镜中隔穿孔修补术已经逐渐成为目前临床对鼻中隔穿孔患者进行修补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1]。本次研究对鼻中隔穿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用鼻内镜中隔穿孔修补术的效果进行研究。现对整个研究过程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0年8月-2012年8月抽取78例患有鼻中隔穿孔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中男21例,女18例;患者年龄32-86岁,平均年龄(51.4±1.2)岁;患病时间1-42个月,平均患病时间(19.4±0.8)个月;治疗组患者中男22例,女17例;患者年龄34-85岁,平均年龄(51.6±1.1)岁;患病时间1-43个月,平均患病时间(19.6±0.7)个月。抽样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患病时间等几项自然资料方面比较均无显著组间差异(P>0.05),可进一步进行科学比较研究。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手术方式
采用常规修补术实施治疗。
1.2.2 治疗组手术方式
采用鼻内镜中隔穿孔修补术实施治疗。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研究对象的鼻中隔穿孔治疗效果、手术操作时间、术后恢复治疗时间、手术过程中出血量等情况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对比研究。
1.4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临床治愈:症状表现彻底消失,鼻功能和外观完全恢复正常,没有对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任何影响;有效:症状表现明显好转,鼻功能和外观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日常生活略受影响;无效:症状表现没有任何好转,鼻功能和外观仍然存在明显异常,对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影响[2]。
1.5 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资料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以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 ±s)表示计量资料,对计数资料和组间对比分别进行t检验和X2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显著性,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鼻中隔穿孔治疗效果
对照组患者经常规穿孔修补术治疗后有9例患者的鼻中隔穿孔病情达到临床治愈效果,有18例患者治疗有效,有12例患者治疗无效,鼻中隔穿孔治疗有效率69.3%;治療组患者经鼻内镜穿孔修补术治疗后有13例患者的鼻中隔穿孔病情达到临床治愈效果,有22例患者治疗有效,有4例患者治疗无效,鼻中隔穿孔治疗有效率89.7%。两组患者鼻中隔穿孔治疗效果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手术操作时间、术后恢复治疗时间、手术过程中出血量
对照组患者手术操作过程中出血(104.25±11.48)mL,手术总计操作(62.83±4.02)min,术后共计接受恢复治疗(7.75±0.63)d;治疗组患者手术操作过程中出血(41.37±9.06)mL,手术总计操作(49.25±3.86)min,术后共计接受恢复治疗(4.28±0.75)d。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术后恢复治疗时间、手术过程中出血量比较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采用鼻内镜中隔穿孔修补术对患者进行治疗主要具有以下优点: ① 手术产生的创面较小,在面部不会留下任何瘢痕。② 在鼻内镜辅助下进行手术操作,术野非常清晰,可使准确性提高,减少或避免对周边组织造成不必要的创伤。③ 选用鼻中隔自体材料,取材非常方便,术后患者不会出现明显的排异反应,切口主要局限于鼻腔内,其他部位不会出现伤口。对于合并鼻中隔偏曲症状的患者可以在同期实施鼻中隔矫正术,患者接受起来比较容易。④ 在两层黏膜间放置移植物,作为爬行“床”,使手术成功率提高,且能够使鼻中隔的3层结构基本得以恢复[3]。
但在操作过程中需注意以下问题:① 手术操作开始前必须进行病因治疗,排除一切可能出现的不良因素。采用生理盐水对鼻腔进行彻底冲洗,控制局部炎症,使黏膜保持清洁、湿润状态。② 在穿孔边缘制造新鲜创面,为术后黏膜生长提供有利条件。明显出血部位在术后需进行止血处理。③ 术后局部应该保持湿润状态,防止发生感染、结痂,并禁用血管收缩类药物进行治疗,防止出现术后愈合不良或再次穿孔[4]。
参考文献
[1] 孙佩智,庞长安.带蒂下鼻甲黏膜瓣在修补鼻中隔再穿孔中的应用[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11(11):197-198.
[2] 蔡继林,李望根,刘述华,等.鼻内镜下带蒂黏骨膜瓣转移修补鼻中隔穿孔[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9,12(01):104-105.
[3] 高增斌,马敬,徐学海,等.鼻中隔软骨翻瓣法加鼻甲粘膜修补鼻中隔穿孔[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10,11(05):138-139.
[4] 张学辉,黄健男,利伟军,等.医用生物蛋白胶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9,18(01):127-128.
关键词:鼻内镜 中隔穿孔修补术 鼻中隔穿孔
中图分类号:R7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4-066-02
鼻中隔穿孔是目前临床耳鼻喉科面临的一大棘手病症。传统手术治疗的方式较多,但有些手术操作非常繁琐,过程比较复杂,治疗效果却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随着鼻内镜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鼻内镜中隔穿孔修补术已经逐渐成为目前临床对鼻中隔穿孔患者进行修补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1]。本次研究对鼻中隔穿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用鼻内镜中隔穿孔修补术的效果进行研究。现对整个研究过程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0年8月-2012年8月抽取78例患有鼻中隔穿孔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中男21例,女18例;患者年龄32-86岁,平均年龄(51.4±1.2)岁;患病时间1-42个月,平均患病时间(19.4±0.8)个月;治疗组患者中男22例,女17例;患者年龄34-85岁,平均年龄(51.6±1.1)岁;患病时间1-43个月,平均患病时间(19.6±0.7)个月。抽样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患病时间等几项自然资料方面比较均无显著组间差异(P>0.05),可进一步进行科学比较研究。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手术方式
采用常规修补术实施治疗。
1.2.2 治疗组手术方式
采用鼻内镜中隔穿孔修补术实施治疗。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研究对象的鼻中隔穿孔治疗效果、手术操作时间、术后恢复治疗时间、手术过程中出血量等情况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对比研究。
1.4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临床治愈:症状表现彻底消失,鼻功能和外观完全恢复正常,没有对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任何影响;有效:症状表现明显好转,鼻功能和外观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日常生活略受影响;无效:症状表现没有任何好转,鼻功能和外观仍然存在明显异常,对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影响[2]。
1.5 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资料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以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 ±s)表示计量资料,对计数资料和组间对比分别进行t检验和X2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显著性,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鼻中隔穿孔治疗效果
对照组患者经常规穿孔修补术治疗后有9例患者的鼻中隔穿孔病情达到临床治愈效果,有18例患者治疗有效,有12例患者治疗无效,鼻中隔穿孔治疗有效率69.3%;治療组患者经鼻内镜穿孔修补术治疗后有13例患者的鼻中隔穿孔病情达到临床治愈效果,有22例患者治疗有效,有4例患者治疗无效,鼻中隔穿孔治疗有效率89.7%。两组患者鼻中隔穿孔治疗效果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手术操作时间、术后恢复治疗时间、手术过程中出血量
对照组患者手术操作过程中出血(104.25±11.48)mL,手术总计操作(62.83±4.02)min,术后共计接受恢复治疗(7.75±0.63)d;治疗组患者手术操作过程中出血(41.37±9.06)mL,手术总计操作(49.25±3.86)min,术后共计接受恢复治疗(4.28±0.75)d。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术后恢复治疗时间、手术过程中出血量比较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采用鼻内镜中隔穿孔修补术对患者进行治疗主要具有以下优点: ① 手术产生的创面较小,在面部不会留下任何瘢痕。② 在鼻内镜辅助下进行手术操作,术野非常清晰,可使准确性提高,减少或避免对周边组织造成不必要的创伤。③ 选用鼻中隔自体材料,取材非常方便,术后患者不会出现明显的排异反应,切口主要局限于鼻腔内,其他部位不会出现伤口。对于合并鼻中隔偏曲症状的患者可以在同期实施鼻中隔矫正术,患者接受起来比较容易。④ 在两层黏膜间放置移植物,作为爬行“床”,使手术成功率提高,且能够使鼻中隔的3层结构基本得以恢复[3]。
但在操作过程中需注意以下问题:① 手术操作开始前必须进行病因治疗,排除一切可能出现的不良因素。采用生理盐水对鼻腔进行彻底冲洗,控制局部炎症,使黏膜保持清洁、湿润状态。② 在穿孔边缘制造新鲜创面,为术后黏膜生长提供有利条件。明显出血部位在术后需进行止血处理。③ 术后局部应该保持湿润状态,防止发生感染、结痂,并禁用血管收缩类药物进行治疗,防止出现术后愈合不良或再次穿孔[4]。
参考文献
[1] 孙佩智,庞长安.带蒂下鼻甲黏膜瓣在修补鼻中隔再穿孔中的应用[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11(11):197-198.
[2] 蔡继林,李望根,刘述华,等.鼻内镜下带蒂黏骨膜瓣转移修补鼻中隔穿孔[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9,12(01):104-105.
[3] 高增斌,马敬,徐学海,等.鼻中隔软骨翻瓣法加鼻甲粘膜修补鼻中隔穿孔[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10,11(05):138-139.
[4] 张学辉,黄健男,利伟军,等.医用生物蛋白胶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9,18(01):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