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元旦,全国整体天气以降温雨雪为主,新疆、东北地区、内蒙古等地白天气温都在零下10摄氏度左右,南方多地气温跌至谷底,大部地区气温在5摄氏度以下,合肥、长沙、昆明、广州等地气温创入冬新低。
尽管低温天气频现,但不少劳动者依然坚守在岗位上,从脚手架上的建筑工到清扫地面的环卫工,从穿街走巷的快递员、送餐员到露天岗位的保安员,这些户外劳动者在为社会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低温作业的艰苦工作环境。
值得关注的是,低温条件下作业的户外劳动者鲜能获得相应的低温津贴和劳动保护措施。
长期低温工作影响大
从事外卖送餐工作的范先生说,每到雨雪天气,很多人怕冷不愿意出门就餐,他接到的订单反而比平时多。为此,他给自己配上了挡风用的小被子,戴上耳罩和手套御寒。即便如此,感冒对他来说仍是常事儿。
“气温再冷,也不敢多穿上衣。餐厅大多有暖气和暖风,穿着厚衣服等餐容易出汗。出了汗,又没法脱衣服,拿了餐又得赶紧出门送餐。”对他来说,体感最冷的时候并不是在取餐路上,而是取餐后又要赶着去送餐,“一冷一热”最令人难受。
低温环境劳动的情况并非只有冬天才会出现,其它季节也存在低温劳动环境。在生鲜批发市场工作的周先生经常要送货进出冷库。“有的时候临时送货,来不及加衣服,夏天短袖外套件军大衣就进去了。”最初周先生难以适应,手上还起了冻疮,肿起来后常常痒得无法入睡,“后来干多了,也就习惯了,也没想过什么低温津贴。”
根据国家低温作业分级规定,工作环境平均气温等于或低于5摄氏度的作业,即属于低温作业,例如各类冷冻冷藏作业、寒冷季节野外(户外)作业等。同时研究表明,人体暴露在低温环境下时间较长时,会出现呼吸和心率加快、肌肉颤抖、头痛等一系列低温症状,严重的还会导致精力不集中,反应时间长,甚至出现幻觉。
正因如此,2015年,原国家卫计委、人社部等部委公布了修订后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将“低温”列为职业病危害因素之一。而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施行的《最低工资规定》中也出现了“低温”一词:在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应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在剔除中班、夜班、高温、低温等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后,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低温津贴缺乏统一标准
但是,低温津贴究竟怎么发、发给谁,发多少,全国并无统一标准。一些省份在相应规定中将发放的裁量权交给用人单位,导致低温津贴不了了之。有的单位即便想发补贴,也面临无法操作的窘境。
北京市人大代表、通州区园林绿化局局长禹学河曾对外表示,在极端严寒天气下,包括园林绿化、环卫、交警等行业的一线职工,都需要在户外坚持工作,他支持为这些行业的职工发放低温补贴,认为这样做很有必要。
以他所在的园林绿化系统为例,园林绿化工人一年四季都在户外工作,即使到了最冷的寒冬,也要到户外为植物剪枝、为森林防火。禹学河还表示,如果有法律法规或是相关的政策,那么园林绿化部门就会在招投标时明确提出,对具体作业企业作出规定。但是,在目前还没有相关规定前,只能在与一线工人签订的劳动合同中,写入防止冻伤的条款。
目前,只有个别省份出台过地方性低温津贴相关规定。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2013年出台文件,规定了高寒岗位津贴支付标准。按照这一标准,只有在零下25摄氏度及以下高寒天气室外连续作业4小时及以上,才能领取津贴,津贴不低于230元,企业可根据作业区域自然气候的差异情况适当调高。但问题是,在零下25摄氏度以下连续作业4小时,一般人很难达到。
相对于高温津贴“一刀切”似的按月发放,低温天气有一定的特殊性。冬季并非所有省份都处于低温天气,一些南方省份冬季温度常在5摄氏度以上。另外,即便是没有集中供暖的南方省份,在特定时间、特定条件下也会出现低温天气甚至低温导致的自然灾害,如冻雨天气等;同一省份之内,高海拔地区职工面临的低温作业几率也高于低海拔地区。这些因素,都使得低温津贴的发放标准趋于复杂化。
低温劳动保护也不能忽视
由于目前低温津贴尚无标准,各地工会大多在现有条件下,呼吁加强低温天气里对职工的保护。北京市总工会就号召临街商户打开大门,为户外的一线劳动者提供热水,或者能讓他们进来暖暖身子。江苏南京也在人流密集地区设置了爱心驿站,给寒风中的户外劳动者提供在室内吃饭、饮水、如厕、休息的场所。
当然,也有一些省市工会为当地户外劳动者争取到了低温津贴。以上海市为例,该市通过工资集体协商,为当地5.3万名一线环卫工争取到了低温津贴,每年3个月,从12月领至次年2月,每月200元。
在一些专家看来,低温条件下,在为职工争取津贴等物质补贴的同时,劳动保护同样不能忽视。尽管低温津贴发放尚无标准,但企业不能因此忽视对低温劳动者在防护措施上的投入。
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会劳动法分会副秘书长金晓莲就表示,落实劳动者在低温环境下的劳动条件,尽可能地采取防护措施,避免劳动者在低温的环境中工作太长时间,保护他们的身体健康,“如果仅是发放了几百元的低温津贴就可以要求员工顶风冒雪地在酷寒中苦熬也是不合理的”。
研究表明,低温作业人员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长时间作业人员,逐渐适应低温环境,另一种则是突然进入低温环境人员,对于低温耐受力不足,反应更为强烈。一旦遇到冻伤人员,应当带其迅速脱离现场,搬入不低于20摄氏度的室内环境,要小心轻放避免骨折,用保暖衣物被褥保护受冻部位。进入温暖环境后,要脱掉潮湿衣服,抬高受损身体部位,如果呼吸心跳出现问题应当及时送医。
用人单位需要注意的是,低温作业的前提,是作业人员、作业环境、作业时间都符合相关要求后方能开展。对于年龄较大、且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胃肠功能障碍等疾病的作业人员,应及时调离低温环境作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