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狄罗德说:“我们有三种主要的方法:对自然的观察、思考和试验,观察收集事实;思考把它们组合起来;实验则证实组合的结果。”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始,科学始于好奇,发现始于观察。
关键词:科学课; 观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076-001
作为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在科学课中的观察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观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培养观察能力的自觉动力。科学课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创设一个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否则就达不到所要观察的目的。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图示法。利用书中的插图和挂图,以及教师的简笔画帮助学生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如教学《各种各样的叶》一课时,我根据学生的描述,画出不同形状的叶,让学生观察了解叶的形状特征。
2.实验操作法。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就利用他们爱动手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边操作,边观察。如《食盐在水中溶解了》一课,让学生做把食盐和沙放入水中的实验,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了解了溶解和不溶解的概念,学生的学习兴趣特高。
3.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激发观察兴趣。在教学《我们的食物安全吗?》《蚕的一生》时,我运用课件、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使学生仔细观察天然食品和加工食品的区别;蚕从卵到成虫的不同变化,使学生观察到了学生课堂上不能连续观察到的内容,学习效果很高,达到了连续观察的目的,进一步培养了观察能力。
二、明确观察目的,保证观察效果
对一个事物进行观察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对象,先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各要达到什么目的,使其注意力集中到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主要特征,避免受表面现象的干扰。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好动爱玩,观察的自觉性比较差,教师善于把观察目的具体些,一步步地引导学生从零碎细节中,去观察探索事物的本质。例如:在让学生观察水蒸气的性质时,教师要首先使学生明白,水随时可以蒸发成水蒸气,笼罩在水面上,并不断向四周散发;然后让学生看一看水蒸气的颜色、透明度,闻一闻它的气味等;再次,让学生观察水壶里的水沸腾以后,水壶嘴里冒出的白气,总是和壶嘴保持一定的距离。由于观察目的明确,并且是按严格的计划进行的,所以学生能从观察的细节中认识到水蒸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并避免了把水蒸气遇冷变成的“白气”误认为水蒸气。
三、注重质疑,提高观察实效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吸取知识的动力,有疑惑才有探求,才有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不失时机地设置疑惑,制造悬念,营造强烈的问题情境,比一比,谁提的问题多,谁提的问题好。如教学《马铃薯在水中沉浮》时,学生在了解到马铃薯在盐水中是浮,在水中是沉,这时学生提出疑问:在其他液体中是沉还是浮呢?我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而引导孩子:“你可以把马铃薯放在其他液体中试试就知道了。”学生说:“我们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如果将马铃薯放在酒精里,放在醋精里或者放在糖水里会怎样呢?”后来通过学生的思考——猜测——验证——归纳,学生发现: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液体重,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上浮。学生通过大胆想象,勇于质疑,终于认识了物体沉浮规律: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轻就上浮;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重,就下沉。这里教师通过实验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合理的想象能力,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形成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实践证明: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时刻注重学生观察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对学生注意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好处,对学习语文、数学及其他学科均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3]季荣臻等.在科学课中如何教学生学会观察,《科学课》,2005年第8期
关键词:科学课; 观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076-001
作为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在科学课中的观察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观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培养观察能力的自觉动力。科学课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创设一个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否则就达不到所要观察的目的。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图示法。利用书中的插图和挂图,以及教师的简笔画帮助学生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如教学《各种各样的叶》一课时,我根据学生的描述,画出不同形状的叶,让学生观察了解叶的形状特征。
2.实验操作法。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就利用他们爱动手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边操作,边观察。如《食盐在水中溶解了》一课,让学生做把食盐和沙放入水中的实验,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了解了溶解和不溶解的概念,学生的学习兴趣特高。
3.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激发观察兴趣。在教学《我们的食物安全吗?》《蚕的一生》时,我运用课件、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使学生仔细观察天然食品和加工食品的区别;蚕从卵到成虫的不同变化,使学生观察到了学生课堂上不能连续观察到的内容,学习效果很高,达到了连续观察的目的,进一步培养了观察能力。
二、明确观察目的,保证观察效果
对一个事物进行观察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对象,先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各要达到什么目的,使其注意力集中到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主要特征,避免受表面现象的干扰。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好动爱玩,观察的自觉性比较差,教师善于把观察目的具体些,一步步地引导学生从零碎细节中,去观察探索事物的本质。例如:在让学生观察水蒸气的性质时,教师要首先使学生明白,水随时可以蒸发成水蒸气,笼罩在水面上,并不断向四周散发;然后让学生看一看水蒸气的颜色、透明度,闻一闻它的气味等;再次,让学生观察水壶里的水沸腾以后,水壶嘴里冒出的白气,总是和壶嘴保持一定的距离。由于观察目的明确,并且是按严格的计划进行的,所以学生能从观察的细节中认识到水蒸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并避免了把水蒸气遇冷变成的“白气”误认为水蒸气。
三、注重质疑,提高观察实效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吸取知识的动力,有疑惑才有探求,才有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不失时机地设置疑惑,制造悬念,营造强烈的问题情境,比一比,谁提的问题多,谁提的问题好。如教学《马铃薯在水中沉浮》时,学生在了解到马铃薯在盐水中是浮,在水中是沉,这时学生提出疑问:在其他液体中是沉还是浮呢?我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而引导孩子:“你可以把马铃薯放在其他液体中试试就知道了。”学生说:“我们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如果将马铃薯放在酒精里,放在醋精里或者放在糖水里会怎样呢?”后来通过学生的思考——猜测——验证——归纳,学生发现: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液体重,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上浮。学生通过大胆想象,勇于质疑,终于认识了物体沉浮规律: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轻就上浮;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重,就下沉。这里教师通过实验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合理的想象能力,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形成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实践证明: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时刻注重学生观察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对学生注意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好处,对学习语文、数学及其他学科均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3]季荣臻等.在科学课中如何教学生学会观察,《科学课》,200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