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能否在学习中充满激情,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及自我表现。本文仅以《月光曲》为例,阐述让教师的激情在课堂中充分展现的重要性。
关键词:激情;充分展现;《月光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0-0102-02
教师是课堂中的引导者。学生能否在学习中充满激情,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及自我的表现。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炼,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本人在《月光曲》一课中,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条件(多媒体技术及Flash技术),自己充分理解《月光曲》及贝多芬的背景及课文环境的内涵,融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及自己的激情,让学生在教师的激情中寻找学习的激情,寻找课文的内涵,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教师充分理解课文,并把自己的感受融入课堂当中
《月光曲》一文是讲述《月光曲》创作的一个传说。这个传说中所呈现出来的是贝多芬先生对广大劳动人民及穷苦家庭的关心及爱护,也展现出贝多芬高超的音乐造诣及艺术修养。要理解好这篇课文,就必须深入了解贝多芬本人及其创作的作品,以及关键在于对《月光曲》的理解。本人为了深入地理解这篇课文及《月光曲》,在网上寻找有关资料,对贝多芬及其所创作的作品,以及《月光曲》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资料中,我知道贝多芬相关的生平事迹及有关作品的情况,并重点了解了《月光曲》的情况。在教授之前就让学生了解到《月光曲》又名《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的第十四钢琴曲,又称《升C小调奏鸣曲》,写于1801年。这曲子初版上有“献给黛莉冉”字样。黛莉冉是贝多芬的恋人,是一个伯爵的女儿。后来,黛莉冉遵从父母之命,嫁给了加路伦彼尔伯爵。这首题赠给朱丽叶塔的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写作于1810年。起初只题作《幻想曲风奏鸣曲》,后因诗人雷斯达布在文字上的渲染,才出现《月光曲》的别称。《月光曲》的起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勃(1799年~1860年)听了该曲后联想到瑞士疏森湖上的月光而取名的;另一说法是出版商因为这乐曲的标题不容易引起人们注意擅自定的。而课文则采用一个传说来讲述《月光曲》的来历。在教学之前,让学生充分地了解相关知识,有利于对课文及贝多芬的理解,也为感受《月光曲》埋下了感情伏笔。
2利用音乐及相关的图画让学生感受《月光曲》的魅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将人之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由于《月光曲》所处的环境相对学生而言,实在太遥远了。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体验探究法”阅读课文,即课堂上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汹涌澎湃的意境,而这正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我在教学中在利用Flash让学生在聆听《月光曲》的同时,观看课文中所相对应的图画,让学生能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再让学生闭眼细心聆听《月光曲》,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与之前所见的画面相对比,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然后,让学生画出文中相对应的句子、词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让学生划出描写兄妹俩在聆听《月光曲》时所幻想出来的画面的句子,再对比一下自己在Flash中所看到的画面是否一致,再划出表示“想象”的词语:好像、仿佛。让学生能够了解文中的词语、句子。这样,通过指导阅读把人物的“感情线”和音乐的“乐曲线”有机地交织起来,巧妙地化难为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既理解了乐曲的发展层次,又弄清了贝多芬感情波澜的推进,还在发现美、感悟美的阅读中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完成了学习语文与欣赏艺术的完美结合。
3以自己的理解渗透入学生当中
本人对《月光曲》的理解是比较深刻的。课前,我曾多次听《月光曲》,觉得这曲中所展现出来的优美、和谐的旋律非常动听。因此,在教学中,我同样地也让学生多次听这首曲子,让他们从感官中理解这首曲子。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到“海上升明月”的奇丽景象,划分成三个画面(第二次“三步分解”乐曲再一次理出人物感情变化线):
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这不仅是听,还要让学生想象,读出来。在充分理解之后,还让学生根据我所出示的画面哼出相应的旋律,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而且,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及声音的高低、面部表情来调动学生的激情,让学生感染到自己情感,从而融入到自己的激情当中,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而学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渐地理解《月光曲》,并有了自己的观点及感受,再利用朗读来充分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发泄,以达到情感上的升华。最后,让学生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以“读”为本。分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指导表情朗读至诵读。学生在感受文本的文字之美、音韵之美、表达之美、意境之美和人性之美的同时,亦提升了自我的精神境界和生命的价值。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们从各种感官中都得到相应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有力地促進了学生思维及想象力的发展。
Let Teacher’s Fervor Unfold Fully in the Classroom
—— “Moonlight Tune” the Teaching Reconsiders
Wang Yaming
Abstract: Student whether in study enthusiastic, the key lies in teacher’s guidance and the self-expression. This article only take “Moonlight Tune” as an example, elaborated that lets teacher’s fervor in the classroom the full development importance.
Key words: fervor; full development;“moonlight Tune”
关键词:激情;充分展现;《月光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0-0102-02
教师是课堂中的引导者。学生能否在学习中充满激情,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及自我的表现。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炼,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本人在《月光曲》一课中,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条件(多媒体技术及Flash技术),自己充分理解《月光曲》及贝多芬的背景及课文环境的内涵,融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及自己的激情,让学生在教师的激情中寻找学习的激情,寻找课文的内涵,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教师充分理解课文,并把自己的感受融入课堂当中
《月光曲》一文是讲述《月光曲》创作的一个传说。这个传说中所呈现出来的是贝多芬先生对广大劳动人民及穷苦家庭的关心及爱护,也展现出贝多芬高超的音乐造诣及艺术修养。要理解好这篇课文,就必须深入了解贝多芬本人及其创作的作品,以及关键在于对《月光曲》的理解。本人为了深入地理解这篇课文及《月光曲》,在网上寻找有关资料,对贝多芬及其所创作的作品,以及《月光曲》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资料中,我知道贝多芬相关的生平事迹及有关作品的情况,并重点了解了《月光曲》的情况。在教授之前就让学生了解到《月光曲》又名《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的第十四钢琴曲,又称《升C小调奏鸣曲》,写于1801年。这曲子初版上有“献给黛莉冉”字样。黛莉冉是贝多芬的恋人,是一个伯爵的女儿。后来,黛莉冉遵从父母之命,嫁给了加路伦彼尔伯爵。这首题赠给朱丽叶塔的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写作于1810年。起初只题作《幻想曲风奏鸣曲》,后因诗人雷斯达布在文字上的渲染,才出现《月光曲》的别称。《月光曲》的起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勃(1799年~1860年)听了该曲后联想到瑞士疏森湖上的月光而取名的;另一说法是出版商因为这乐曲的标题不容易引起人们注意擅自定的。而课文则采用一个传说来讲述《月光曲》的来历。在教学之前,让学生充分地了解相关知识,有利于对课文及贝多芬的理解,也为感受《月光曲》埋下了感情伏笔。
2利用音乐及相关的图画让学生感受《月光曲》的魅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将人之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由于《月光曲》所处的环境相对学生而言,实在太遥远了。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体验探究法”阅读课文,即课堂上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汹涌澎湃的意境,而这正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我在教学中在利用Flash让学生在聆听《月光曲》的同时,观看课文中所相对应的图画,让学生能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再让学生闭眼细心聆听《月光曲》,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与之前所见的画面相对比,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然后,让学生画出文中相对应的句子、词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让学生划出描写兄妹俩在聆听《月光曲》时所幻想出来的画面的句子,再对比一下自己在Flash中所看到的画面是否一致,再划出表示“想象”的词语:好像、仿佛。让学生能够了解文中的词语、句子。这样,通过指导阅读把人物的“感情线”和音乐的“乐曲线”有机地交织起来,巧妙地化难为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既理解了乐曲的发展层次,又弄清了贝多芬感情波澜的推进,还在发现美、感悟美的阅读中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完成了学习语文与欣赏艺术的完美结合。
3以自己的理解渗透入学生当中
本人对《月光曲》的理解是比较深刻的。课前,我曾多次听《月光曲》,觉得这曲中所展现出来的优美、和谐的旋律非常动听。因此,在教学中,我同样地也让学生多次听这首曲子,让他们从感官中理解这首曲子。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到“海上升明月”的奇丽景象,划分成三个画面(第二次“三步分解”乐曲再一次理出人物感情变化线):
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这不仅是听,还要让学生想象,读出来。在充分理解之后,还让学生根据我所出示的画面哼出相应的旋律,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而且,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及声音的高低、面部表情来调动学生的激情,让学生感染到自己情感,从而融入到自己的激情当中,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而学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渐地理解《月光曲》,并有了自己的观点及感受,再利用朗读来充分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发泄,以达到情感上的升华。最后,让学生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以“读”为本。分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指导表情朗读至诵读。学生在感受文本的文字之美、音韵之美、表达之美、意境之美和人性之美的同时,亦提升了自我的精神境界和生命的价值。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们从各种感官中都得到相应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有力地促進了学生思维及想象力的发展。
Let Teacher’s Fervor Unfold Fully in the Classroom
—— “Moonlight Tune” the Teaching Reconsiders
Wang Yaming
Abstract: Student whether in study enthusiastic, the key lies in teacher’s guidance and the self-expression. This article only take “Moonlight Tune” as an example, elaborated that lets teacher’s fervor in the classroom the full development importance.
Key words: fervor; full development;“moonlight Tu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