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市属普通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在自身发展过程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文章详细探讨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定位、评估机制、理论研究体系、实施方式、职业化程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发展阻力以及构建与家庭的合作教育模式,对心理素质教育的长期发展作了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市属普通高校 心理素质教育 困境
[作者简介]张小菊(1977- ),女,山西运城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人文社科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茹秀华(1961- ),女,河北遵化人,北京联合大学人文社科部艺术教研室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及艺术教育、影视文学。(北京 100191)
[课题项目]本文系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咨询委员会应用理论研究科研项目“高职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03-0078-02
近年来,教育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多次呼吁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并在理论和实践中均作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如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开设心理素质课程、开展课外活动等。但在实践运作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阻力,具体工作难以顺利开展。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探索方面,市属高校的心理素质教育都面临着自身发展独特的问题,有待于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本文针对市属高校的具体情况,分析了目前存在的诸多困境,并对其今后的长期发展进行了探索性分析。
一、心理素质教育在学生工作中的定位问题
心理素质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拓展的新领域,其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中,依然依附于思想政治教育。但事实上,心理素质教育是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的。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发现,深层的心理困惑会对人成长产生阻碍,影响到人的各项能力的发展,所以学校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心理问题方面,而且学校最初开展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对象也多倾向于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
此外,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和有关的讲座、宣传也是从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强预防等方面开展,这就使得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实施内容、途径和方法偏离了学生整体心理素质提升的本质,使得心理素质教育难以深入和扩展,实际效果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目前高等教育和国际组织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能够优化学生的人格,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①。目前心理素质教育在这个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尤其是在市属高校,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数量很多,导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辅助工具的心理素质教育难以实现高等教育赋予的功能,使得心理素质教育在整个学生发展中难以发挥自身的优势,也就影响了它的合理定位,所以如何转变心理素质教育的定位就成为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心理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内容上有交叉重叠的地方,但二者界限不清晰,关系不明确。因此当心理素质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需要重新确定自身的工作目标、范围和工作内容。
二、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效果的评估机制有待完善
长期以来,各高校把心理咨询的宣传、来访的学生数量以及咨询的效果作为评价心理素质教育的指标。事实上,市属高校的学生群体在高考成绩上就远远低于重点大学,成就动机也不强,家长对学生的要求也不高,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概率要比重点大学低得多,主动求助心理咨询的人数也少于重点大学,因而当前的评估机制在市属高校起到的作用是很微弱的。
各高校在实施各项具体工作时,期望在短期内看到明显效果,但往往事与愿违。人的心理成长必须遵循客观的发展规律,心理素质教育也有它自身的规律。心理素质教育短期内并不能在学生身上看到明显的效果,而是具有隐蔽性、潜在性、长期性等特征,这就导致了对心理素质教育的人、财、物的投入和产出不能完全用量化的指标评估。同时因为看不到学生明显的变化,使得进一步的投入会受到前一阶段的投入产出比的影响,也可能会导致心理素质教育急于通过某种外显的形式得以体现,容易流于形式,并缺乏实质的内容②。心理素质教育需要长期坚持不懈,从长远的收益和研究的结果来评估这项工作。
三、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需要深入研究
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技术最初来源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但二者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心理咨询和治疗比较注重心理问题的治疗和改善,本质是以治疗为目的,属问题取向。心理素质教育是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教育中的实际应用,是以教育性和发展性为目的的,其宗旨是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属于交叉学科。心理素质教育需要整合、利用和借鉴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发展出独立的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依据各高校学生的自身发展需要,建立自己特有的小型理论,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当前,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仍处于启蒙阶段,需要大量有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构建和研究这一新兴学术分支。
对于市属院校这一层级的高等院校来说,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价值感相对较低,应对问题的方式单一,人际关系敏感。一项对北京某所市属高校连续三年对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调查数据显示:每年调查数据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抑郁,且每年五种症状的排行顺序也完全一致③。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市属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很强的一致性,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所处的环境,深入探究其中的缘由和解决之道。
四、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方式有待改进
学校开展的心理素质教育包括各类心理素质课程、心理咨询、心理素质训练活动、团体辅导、讲座等。这些工作的开展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还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心理素质课程的内容多是有关青年学生的心理知识,能够基本满足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需要,但对于心理素质的提升作用并不明显。在市属院校,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学生数量要少于一般重点大学,因此对于那些外界社会支持比较少、不善于利用外界资源的同学,心理咨询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的学生问题复杂,跟家庭有很多纠葛,自我认知严重缺失,心理咨询对于他们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团体辅导是一种比较活跃的采用体验式、自助式的学习方式,但在市属高校,多数学生难以完整地坚持下来几次团体辅导,给团体辅导组织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讲座本身是学校提供给学生开阔眼界的一种开放式教育,但难以操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市属高校主动来听心理素质类讲座的学生非常少。笔者曾调查了北京市属的若干所学校,发现组织者在讲座前普遍焦虑,担心来听讲座的学生数量过少,使组织者和讲座主讲人非常尴尬,于是利用行政命令组织某个班级进行集体听课,但这样做的效果往往不佳。
市属高校的学生出现明显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并不是很高,更多的是适应上的困难、发展上的阻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无目标的茫然感、缺乏学习的动力等问题,而最为主要的是学生普遍自我价值感较低。这种低自我价值感的状态并非表现为问题或障碍,却严重削弱了学生成长的动力,对于他们的人际关系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能力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在这样一种具体工作现状下,寻找适合的工作途径、工作方式和方法是非常紧迫的。
五、心理素质教育职业化程度还有待提高
在英美国家、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从事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教师大多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较高的个人素质,经过了专业培训,并获得辅导学、心理学、社会工作学、临床心理学等专业的硕士或博士,方能从事这项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很高的工作④⑤。在我国现有的高校管理体制下,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同时也需要大量的辅导员参与来共同完成这项“心灵工程”。但事实上,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者很难把自己全部的工作精力分配到心理素质教育上,大部分的教师需要承担和应对学生事务工作中的其他工作。心理素质教育本身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情感,又由于很难从领导、同事那里获得相互的支持,容易造成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和心理枯竭感,从而影响工作质量⑥。
对于为数不多的心理素质教育教师在个人职业发展方面,也存在着严重问题。心理素质教育的直属部门一般是学生处,行政部门的领导往往希望看到外在的工作效果,而心理素质教育又难以做到这一点,领导的反馈势必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投入程度。大部分教师是根据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兴趣来选择这一工作岗位的,在没有明显的工作效果又缺乏职业发展的情况下,也进退维谷。这种人为造成的困难也严重制约了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
六、市属普通院校需要与家庭联合开展心理素质教育
学校、家庭、社会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三个重要因素。市属院校的学生生源多是本市学生,虽然上了大学,但与家庭的联系还是非常密切,学生和家长的纽带还比较紧固。根据笔者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经验来看,前来求助的学生,问题很多事源于家庭问题,学生问题只是家庭问题的表象,真正的原因在于复杂的代际家庭环境和家庭成员的关系。
国外的研究表明,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其所在家庭的功能状况有密切联系,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水平很难超越其家庭功能的发挥水平。家庭中子女行为异常程度与家庭功能有紧密的负相关关系,家庭功能越差,相应的子女行为异常程度越高。家庭功能对大学生的社会化、择业行为、人际关系、人格特征、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偏差行为等都有较大的影响⑦。
高等教育对象是大学生。学生虽然是即将成为成人的青年人,但其内心仍有“孩子”的一面,仍然需要学校和家长一起协助学生成长。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难以顾及、满足和解决每位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灵成长的需要,这也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学校力不从心的局面。市属普通院校的学生有一部分课余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也导致学校的教育和干预鞭长莫及。因此,学校的心理素质干预应该通过某种形式渗透到家庭中,并通过家庭关系的改变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市属高校可以以举办家长座谈会、发放各种心理教育的宣传手册、与家长的个别交流的形式,将心理素质教育的理念、方式传递到家庭。
从以上的分析看以看出,市属高校面临的心理素质教育的困境在某些方面不同于其他类型的高校,这就要分析出市属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探索有针对性的问题解决方案,并不断形成独特的理论和实践工作体系。
[注释]
①梁爽,王秀彦,高春娣.全人教育理念下的香港学生事务管理及其对内地高校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225.
②刘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两难及其抉择[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8(3):108.
③李树军.市属高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的研究[D/OL]. http://epub.cnki.net/grid2008/detail.aspx?QueryID=4&CurRec=1,2006-10-24.
④朱继光.英国高校心理咨询服务概况与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2):107.
⑤游敏惠,余惠琼.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综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06.
⑥蒋奖,李强,杨眉.心理咨询师与治疗师的枯竭(II)[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2):138.
⑦胡子祥,徐文生,罗爱林.家庭功能与大学生社会网络素质关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8(12):80.
[关键词]市属普通高校 心理素质教育 困境
[作者简介]张小菊(1977- ),女,山西运城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人文社科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茹秀华(1961- ),女,河北遵化人,北京联合大学人文社科部艺术教研室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及艺术教育、影视文学。(北京 100191)
[课题项目]本文系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咨询委员会应用理论研究科研项目“高职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03-0078-02
近年来,教育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多次呼吁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并在理论和实践中均作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如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开设心理素质课程、开展课外活动等。但在实践运作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阻力,具体工作难以顺利开展。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探索方面,市属高校的心理素质教育都面临着自身发展独特的问题,有待于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本文针对市属高校的具体情况,分析了目前存在的诸多困境,并对其今后的长期发展进行了探索性分析。
一、心理素质教育在学生工作中的定位问题
心理素质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拓展的新领域,其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中,依然依附于思想政治教育。但事实上,心理素质教育是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的。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发现,深层的心理困惑会对人成长产生阻碍,影响到人的各项能力的发展,所以学校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心理问题方面,而且学校最初开展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对象也多倾向于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
此外,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和有关的讲座、宣传也是从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强预防等方面开展,这就使得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实施内容、途径和方法偏离了学生整体心理素质提升的本质,使得心理素质教育难以深入和扩展,实际效果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目前高等教育和国际组织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能够优化学生的人格,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①。目前心理素质教育在这个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尤其是在市属高校,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数量很多,导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辅助工具的心理素质教育难以实现高等教育赋予的功能,使得心理素质教育在整个学生发展中难以发挥自身的优势,也就影响了它的合理定位,所以如何转变心理素质教育的定位就成为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心理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内容上有交叉重叠的地方,但二者界限不清晰,关系不明确。因此当心理素质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需要重新确定自身的工作目标、范围和工作内容。
二、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效果的评估机制有待完善
长期以来,各高校把心理咨询的宣传、来访的学生数量以及咨询的效果作为评价心理素质教育的指标。事实上,市属高校的学生群体在高考成绩上就远远低于重点大学,成就动机也不强,家长对学生的要求也不高,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概率要比重点大学低得多,主动求助心理咨询的人数也少于重点大学,因而当前的评估机制在市属高校起到的作用是很微弱的。
各高校在实施各项具体工作时,期望在短期内看到明显效果,但往往事与愿违。人的心理成长必须遵循客观的发展规律,心理素质教育也有它自身的规律。心理素质教育短期内并不能在学生身上看到明显的效果,而是具有隐蔽性、潜在性、长期性等特征,这就导致了对心理素质教育的人、财、物的投入和产出不能完全用量化的指标评估。同时因为看不到学生明显的变化,使得进一步的投入会受到前一阶段的投入产出比的影响,也可能会导致心理素质教育急于通过某种外显的形式得以体现,容易流于形式,并缺乏实质的内容②。心理素质教育需要长期坚持不懈,从长远的收益和研究的结果来评估这项工作。
三、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需要深入研究
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技术最初来源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但二者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心理咨询和治疗比较注重心理问题的治疗和改善,本质是以治疗为目的,属问题取向。心理素质教育是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教育中的实际应用,是以教育性和发展性为目的的,其宗旨是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属于交叉学科。心理素质教育需要整合、利用和借鉴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发展出独立的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依据各高校学生的自身发展需要,建立自己特有的小型理论,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当前,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仍处于启蒙阶段,需要大量有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构建和研究这一新兴学术分支。
对于市属院校这一层级的高等院校来说,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价值感相对较低,应对问题的方式单一,人际关系敏感。一项对北京某所市属高校连续三年对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调查数据显示:每年调查数据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抑郁,且每年五种症状的排行顺序也完全一致③。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市属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很强的一致性,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所处的环境,深入探究其中的缘由和解决之道。
四、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方式有待改进
学校开展的心理素质教育包括各类心理素质课程、心理咨询、心理素质训练活动、团体辅导、讲座等。这些工作的开展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还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心理素质课程的内容多是有关青年学生的心理知识,能够基本满足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需要,但对于心理素质的提升作用并不明显。在市属院校,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学生数量要少于一般重点大学,因此对于那些外界社会支持比较少、不善于利用外界资源的同学,心理咨询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的学生问题复杂,跟家庭有很多纠葛,自我认知严重缺失,心理咨询对于他们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团体辅导是一种比较活跃的采用体验式、自助式的学习方式,但在市属高校,多数学生难以完整地坚持下来几次团体辅导,给团体辅导组织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讲座本身是学校提供给学生开阔眼界的一种开放式教育,但难以操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市属高校主动来听心理素质类讲座的学生非常少。笔者曾调查了北京市属的若干所学校,发现组织者在讲座前普遍焦虑,担心来听讲座的学生数量过少,使组织者和讲座主讲人非常尴尬,于是利用行政命令组织某个班级进行集体听课,但这样做的效果往往不佳。
市属高校的学生出现明显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并不是很高,更多的是适应上的困难、发展上的阻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无目标的茫然感、缺乏学习的动力等问题,而最为主要的是学生普遍自我价值感较低。这种低自我价值感的状态并非表现为问题或障碍,却严重削弱了学生成长的动力,对于他们的人际关系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能力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在这样一种具体工作现状下,寻找适合的工作途径、工作方式和方法是非常紧迫的。
五、心理素质教育职业化程度还有待提高
在英美国家、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从事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教师大多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较高的个人素质,经过了专业培训,并获得辅导学、心理学、社会工作学、临床心理学等专业的硕士或博士,方能从事这项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很高的工作④⑤。在我国现有的高校管理体制下,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同时也需要大量的辅导员参与来共同完成这项“心灵工程”。但事实上,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者很难把自己全部的工作精力分配到心理素质教育上,大部分的教师需要承担和应对学生事务工作中的其他工作。心理素质教育本身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情感,又由于很难从领导、同事那里获得相互的支持,容易造成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和心理枯竭感,从而影响工作质量⑥。
对于为数不多的心理素质教育教师在个人职业发展方面,也存在着严重问题。心理素质教育的直属部门一般是学生处,行政部门的领导往往希望看到外在的工作效果,而心理素质教育又难以做到这一点,领导的反馈势必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投入程度。大部分教师是根据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兴趣来选择这一工作岗位的,在没有明显的工作效果又缺乏职业发展的情况下,也进退维谷。这种人为造成的困难也严重制约了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
六、市属普通院校需要与家庭联合开展心理素质教育
学校、家庭、社会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三个重要因素。市属院校的学生生源多是本市学生,虽然上了大学,但与家庭的联系还是非常密切,学生和家长的纽带还比较紧固。根据笔者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经验来看,前来求助的学生,问题很多事源于家庭问题,学生问题只是家庭问题的表象,真正的原因在于复杂的代际家庭环境和家庭成员的关系。
国外的研究表明,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其所在家庭的功能状况有密切联系,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水平很难超越其家庭功能的发挥水平。家庭中子女行为异常程度与家庭功能有紧密的负相关关系,家庭功能越差,相应的子女行为异常程度越高。家庭功能对大学生的社会化、择业行为、人际关系、人格特征、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偏差行为等都有较大的影响⑦。
高等教育对象是大学生。学生虽然是即将成为成人的青年人,但其内心仍有“孩子”的一面,仍然需要学校和家长一起协助学生成长。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难以顾及、满足和解决每位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灵成长的需要,这也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学校力不从心的局面。市属普通院校的学生有一部分课余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也导致学校的教育和干预鞭长莫及。因此,学校的心理素质干预应该通过某种形式渗透到家庭中,并通过家庭关系的改变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市属高校可以以举办家长座谈会、发放各种心理教育的宣传手册、与家长的个别交流的形式,将心理素质教育的理念、方式传递到家庭。
从以上的分析看以看出,市属高校面临的心理素质教育的困境在某些方面不同于其他类型的高校,这就要分析出市属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探索有针对性的问题解决方案,并不断形成独特的理论和实践工作体系。
[注释]
①梁爽,王秀彦,高春娣.全人教育理念下的香港学生事务管理及其对内地高校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225.
②刘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两难及其抉择[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8(3):108.
③李树军.市属高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的研究[D/OL]. http://epub.cnki.net/grid2008/detail.aspx?QueryID=4&CurRec=1,2006-10-24.
④朱继光.英国高校心理咨询服务概况与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2):107.
⑤游敏惠,余惠琼.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综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06.
⑥蒋奖,李强,杨眉.心理咨询师与治疗师的枯竭(II)[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2):138.
⑦胡子祥,徐文生,罗爱林.家庭功能与大学生社会网络素质关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8(1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