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界在膨胀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ov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统治已陷入僵局的满清政府派出了第一批留学生“去西方取经”。真经尚未取到,这些“洋务运动”的先驱者首先受到的便是精神上的致命一击——一脚踏上“夷人”之境,他们“天朝上国”的美梦瞬间化为碎片。眼前见到的一切不容分辩地向他们昭示着:大清王朝与西方国家相比,差距直不可以道里计。
  洋务运动以失败而告终,个中原委,非一言可以道尽。但洋务运动又是成功的——最起码让国人拓宽了眼界,知道天外有天,夜郎自大实可悲。所以,当异域风光击碎了东方求学者的自恋自大,带给他们的是阵阵锥心刺骨的痛,痛得值。
  鲁迅的《呐喊》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话,友人质问他:“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从《呐喊》的书名便可知道先生的回答:就是大声呐喊,唤醒他们,因为“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而一味“昏睡”只有死路一条。这就如同让国人大开了眼界,而不至于在愚昧麻木的昏睡中死去的洋务运动,虽然没能挽救大清王朝,但至少让国人知道了人还有另一种活法。
  是在麻木中愚乐,还是在清醒中痛苦?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逃避这个问题。王小波一语道破了人类“痛苦”的根源:“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以此反推,那些麻木且快乐着的人们,正是因为看不到自己的“无能”。所以,医治他们麻木的良方便是打开他们的眼界,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与别人的差距。
  读过路遥的《人生》的人都会喟叹于高加林的悲剧人生。高加林进了城,眼界高了,自然看不上也不愿意再去过从前的生活,但凭他一己之力又无法改变当时的现实——这正是他痛苦的根源。他的努力最終未能获得成功,但是他付出的努力,却鼓舞了多少农村子弟从乡村走进城市,去开阔自己的眼界,追逐自己的梦想。这让我想起自然界中的珊瑚,前一只珊瑚虫拼命地向上长,死了就变成下一只珊瑚虫的垫脚石,支持它继续向上。它们的生命累积在一起,定会有一只珊瑚虫能够看见海面上的阳光。
  马云就是一只借高加林来垫脚的珊瑚虫,他曾这样坦白:“18岁时,我是蹬三轮车的零工,是《人生》这部小说改变了我的人生。”每一只珊瑚虫的努力都有其意义,因为它拓宽了后来者的眼界。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当然,眼界高了,或许会带给你痛苦,但重要的是,它会让你看到更高更远的目标,并为之努力。而随着一代代人的努力,我们定会像珊瑚一样在深深的海洋中筑就希望的岛屿。
  教育是什么?斯金纳说:“当一个人把他在学校学到的所有知识全部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哪怕知识全部忘却,眼界却永远无法收回,其实,这正是最成功的教育。
  指导教师:王淦生
  (编辑/张金余)
其他文献
有朋友问我,怎么看不见你有生气的时候?你总是心平气和地看待人和事,可世间有那么多的不平,你是怎么忍耐的?怎么控制自己情绪的?我没有控制情绪,也没有刻意地忍耐什么,我没有感觉有什么不平需要忍耐啊。  总是有人叹息往事如烟,总是哀叹人生如梦,总是沉浸在灰色的世界里。其实,我们每天眼前的这一刻,瞬间之后就成了往事和记忆,不可逆。我们唯一能把握的,就是这一刻啊!把眼前案头的这一幅字用心写,把手边的这一篇短
華裔女孩小芹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大学毕业后,她没有找工作,而是在父母开设的美发沙龙里帮忙。  芝加哥的10名警察展开突击检查行动时,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警察阿斯特来到小芹面前问:“你是哪个国家的人?”小芹说:“我就是美国的。”阿斯特感到疑惑:“凭借你的样子,你不可能是美国人,你肯定是中国人。”小芹解释:“我真的是美国人,只是父母来自中国。”阿斯特觉得小芹在刁难自己:“你不是美国人,根本不是。”“我拥有
善只停留在口头上就打了折扣  接了一个采访任务。小女孩叫胡艳艳,16岁,患了再生障碍性贫血。父亲胡拧劲在洛阳靠捡垃圾为生,挣了几年的钱只够做2次透析。胡艳艳已经数月没有透析,危在旦夕。胡艳艳知道自己没救了,求父亲想办法让她再去学校上一堂课,她太想上学了。  打听到胡拧劲租住的地址,我去了。洛阳市涧西区浅井头村河边的一个小院,确切地说,是角落里被人家废弃的破烂棚子。破板隔开的两间屋,两方草铺,胡艳艳
闲来收拾书架,从书本的夹缝里翻出一摞信封,纸是用草木浆出的糙纸,信封亦是手工裁制而成,长方形的封面四周有手绘的古典花纹,枝枝蔓蔓犹如蔷薇满蹊。记得去年在远方的古城邂逅一家专售信封的小店,我爱不释手地选了主题为“年年花有信”的信封带回家。店主是位青丝垂肩芙蓉面的布衣女孩,她叮嘱道,一套信封有十二封,分别代表一年十二个月,每个信封里都有每个月所开的花和以羊毫写在里侧的花语。古城自有古意,从前的日子本来
已经76岁的冯骥才一直是个大忙人,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中国的文化遗产和古村落保护工作中,同时还要带研究生和博士生。但只要他人在天津,每周二和周六这两天下午5点之后,他都闭门谢客,这是他给母亲预留的“专属亲子时间”,无论严寒酷暑,雷打不动。  每次冯骥才去见母亲之前,年逾百岁的冯母必定会提前梳妆打扮,洗脸擦油,拢好头发,有时还会穿上箱底珍藏的旗袍,满心欢喜地等候儿子。因为母亲知道儿子要来,她希望通过这
突兀地想起汪曾祺写的一句动人的文字:“家人闲坐,灯火可亲。”那是一篇叫做《冬天》的文章,有稻草,有棉衣,有芦柴,有脚炉,还有美食和童年的游戏,即便是下雪的天还有腊梅花的香伴着。而我这里春天已经来了,却依旧觉得寒冷。  儿时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看她点燃一根根火柴,在漫天的雪花里享受那梦幻般的片刻温暖,心里升起凄凉,我多想奔向她,为她点燃一盏不灭的灯,带她回家,不再流浪。故事毕竟是故事,灯火的确温馨
金默玉致Ms.A.Kuo的一封信札,用钢笔书写在一张“爱心日语培训学校”的专用信笺上,是用传真机发往美国的,看起来平淡无奇,只是告诉对方,因为有突发之事,自己的出发日子有所更改。她决定买一张北京—东京的单程票,25日去日本。4月10日东京出发不会变,到达美国洛杉矶的日期当然更不会变。这之前,她住在河北廊坊。  然而,只要我们知道,这时候的金默玉已经是80岁的老人,在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办着一家爱心
同学们、工友们、同胞们:  自我民国立初,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己任,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为醒慎。如此以来,历7年耳。  然此7年,观今日之民国,未有风云激荡之景;观今日之政府,未有壮我国威之意。吾等究竟于此等待何物?待德先生、赛先生匍匐附庸强权?待公理被恶语相加,正义成一纸空谈?待我万千国土沦至弹丸东瀛?待段、章之流与日亲手奉觞?  道光二十年,鸦片始荼我中华子民;道光二十二年,条约始折我中华风
谈到流行的主题,你会认为是学校划分的社会等级,或年轻家人在社交网站上搜集的“朋友”。然后你会惊奇地发现,声誉是推动我们生命的强大动力。  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心理学家让儿童对其喜爱与否的同学划分等级,并给予归类,这在今天仍然适用:赞成、反对、争议和忽视。心理学教授和畅销书《成功和快乐的秘诀》作者米奇说:“作为成人,我们所处的群体仍和年轻时一样,被同事接受与否似乎是命运注定的,即使环境有所改变,
那天,在北方鉴宝海选现场,一对老夫妻来鉴定一个笔筒。专家不由得一阵欣喜,可捧起笔筒一看,心里顿时凉了半截。这笔筒底部被钻了一个洞不说,4个高足也被磨去了半截,一件精美的官窑粉彩高足笔筒彻底废了。  老太太自然看到了专家的神色变化,忙拉了拉老头子的胳膊,说:“你去给我买瓶水吧,我有点渴了。”老头子有些不耐烦:“你自己不会去啊!”老太太语气温婉:“我腿疼,你就替我走一趟。”  看到老头子走开,老太太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