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我国影视产业的产业体制正处于传统的导演中心制向现代的制片人中心制过渡的重要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历代影人竭诚奋斗,探索最佳状态。其中,著名影视制片人张纪中凭借自己独到的眼光与前瞻性思维,开创了以名著为制片模式的独特道路,代表并阐释着中国影人一种新的诉求与形象。本文以影视制片人张纪中为例,总结并分析其独具特色的“名著”制片模式,进而探讨以这一模式制片的作品所带来的影响和启迪。
关键词:名著模式;张纪中;笑傲江湖;西游记
影视制片人制度最早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我国的影视制片人制则始于1985年,当时的电视剧制作公司为了集中管理,有力发展我国电视剧产业,特任命了四名制片人,自此开创了内地电视界制片人制的先河。张纪中做为其中之一的代表,从平时的实践积累中发展形成了以名著为特色的制片模式。
一、名著制片模式的起源
作为中国电视剧制片人,张纪中本是演员出身,入行很早,1987年担任制片主任的张纪中和导演张绍林合作拍摄了第一部电视剧《百年忧患》,并获得了 “五个一工程”奖,之后,俩人又合作了《刑警队长》、《有这样一个民警》等多部影片,而且都获了“飞天奖”;1991年,张纪中担任央视制作的名著剧《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制片主任,为其“名著”制片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之后他连续担任制片的《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天龙八部》、《激情燃烧的岁月》和《神雕侠侣》等影片的热播,也奠定他了“金牌制片人”的地位。
张纪中认为,制片人是剧组的第一负责人,要有极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因为制片人的素质、品味与心态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一部影视剧的品质。做制片人最重要的是眼光,能够发现优秀的题材、本子和演员。诚然,诸多优秀的文学名著正是被他挖掘才得以脱颖而出,最后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
二、名著制片模式的表现
张纪中的“名著模式”主要体现在他所制片的影视作品几乎都是根据各种类型的名著作品改编而成,比如古典历史演义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通俗武侠类畅销小说名著《神雕侠侣》、《笑傲江湖》、《天龙八部》、《鹿鼎记》、《碧血剑》等;还有红色经典名著《吕梁英雄传》等等。
1992至1994年间,张纪中任《三国演义》其中一个单元的制片主任和《水浒传》的总制片主任,而两部戏的市场回报也都是可观的,据悉,《三国演义》销售海外各国,版权累计达600多万美元;《水浒传》播出后仅首轮广告收入就达到1亿元人民币。1994年,他注意到金庸作品的广阔市场前景并马上行动,以投拍《笑傲江湖》打响了第一炮, 2008年立项的《兵圣》,也是脱胎于文学名著《孙子兵法》。
(一)以《笑傲江湖》为代表的金庸剧
张纪中对金庸作品有着很深的情结,也深爱中国传统文化,而金庸作品从各个方面涵盖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大到儒释道文化精髓、武术门派,小到饮食、服饰文化等无所不尽,比如《天龙八部》体现的悲壮侠情,《神雕侠侣》体现的浪漫侠情,《倚天屠龙记》体现的人文侠情。这些作品无不无刻不在传播我国的文化传统,带人走进中国的文化往事,这也进而成为了张纪中坚持拍摄金庸剧的特别动力。
1、影片的定位与制作
《笑傲江湖》是张纪中选择拍摄的第一部金庸剧,在金庸的全部作品中,《笑傲江湖》最集中地体现了武林人的江湖精神与豪情,原著小说无论从艺术水平还是思想高度上都堪称上品。于是张纪中就定下了这部剧的拍摄方向,即突破港台模式,力求浑然大气、高格调的武侠大片。
为了达成影片高端大气的终极目的,张纪中抓紧时间调度资金,全线包围,全体开工,加大了硬件设施的投入,并且完全走明星路线,网罗了包括李亚鹏、许晴、巍子、苗乙乙、李解、陈丽峰等在内的一线明星,阵容豪华,声势浩大。在拍摄场景的设置上,张纪中同样加大手笔,耗时60天,用40多立方米的木材在摄影棚内搭建起一座巨大的 “思过崖”,在悬崖峭壁上,按1:1的比例搭建了一座 “悬空寺”,这种实景拍摄利于演员很快入戏并达到最佳状态。外景选择更是走遍祖国大江南北,神仙居、桃花岛、张家界、九寨沟等,并在合适的外景地花费重金搭建摄影棚,这一壮举更是成就了日后一系列影视基地,使得影视产业带动旅游业这一前景更加广阔。
2、播出后成绩可观
这部拍摄周期长达半年的《笑傲江湖》,投资3200万,规模宏大,真正成为一部突破以往港台模式,极具大陆豪放性情的武侠大片,这在当时的影视圈是可圈可点的。《笑傲江湖》播出后反响热烈,家喻户晓,首轮广告达5000多万元人民币,之后的海外版权也高达2000多万元人民币。《笑傲江湖》让浙江省新昌成了热门的旅游胜地,在这之后张纪中的名声大噪,甚至超过导演。
(二)以新版《西游记》为代表的名著翻拍剧
对于名著,每一代人都有着不同的理解与阐释,我国古代四大名著更是无数影人所青睐的原材料,而近年随着《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新版翻拍剧相继诞生,张纪中也重磅出击,重新诠释这部最具难度与争议性的巨著《西游记》。
1、关于原著作品的阐释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首,俨然融汇了中国古代的思想与文化精髓,它不仅集合了儒释道文化的精华,更体现了三种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生活、人文道德、观念礼教等方面交会碰撞的关系。《西游记》小说原著是以佛教为起源,唐朝僧人玄奘复皇帝之命西天取经,接下来遇到的三徒弟并历尽九九八十一难,整个故事中又囊括了中国道家和儒家文化,从而形成中华民族整体的文化感。《西游记》还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不管是作品还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其中都蕴藏着种种诸如《西游记》中妖魔、鬼怪、金钱、美色、权利的各种诱惑,实际上这也是对我们每個人内心的拷问,而勇往直前,不迷失、不气馁,不仅仅是每个人的人生价值追求,更是影视创作所要寻求的最完美的主题表达。 文学的传授,是价值观传授的捷径。社会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影视娱乐方式俨然已成为文化价值观念传播的最快捷有效的方式。1982年大陆版的电视剧《西游记》以及上世纪90年代香港周星驰版的《大话西游》都给我们留下不可磨灭的深刻记忆,虽两者风格不同,但都获得很大成功。对于1982大陆版《西游记》可谓是深入好几代人的内心,无法撼动,不过时代不断前进,我们的后代不可能都要接受这些固有的文化魅力,他们需要一些注入新时代气息的文化脉动与气息。张纪中的此次翻拍,也是以影视艺术独到的方式来表达中国的文化神韵与真谛,加入新的思想与力量向观众传递其中独具魅力的文化精髓。
2、对新版《西游记》的独特定位
重拍《西游记》最重要的是其準确的定位,张纪中把它定位为:魔幻题材的神话电视剧,这无疑是一次机会与挑战并存的作品。从定位出发就意味着影片是考验制作团队实力的一次巨大挑战,更是中国电视剧在制作水准实力上能否突破,还原文学名著作品自身魅力的一个绝佳机会。
3、制作过程的艰辛
《西游记》的定位本身就是一部对技术要求极高的作品,拍摄与制作技术是这部戏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的元素,比如 “角色动画”、“三维合成”、“营造特殊环境”等。
以往几版《西游记》电视剧的拍摄由于技术设备等条件的的限制,似乎都没有走出过汉人国界,但实际上漫长的取经之路从高昌国开始,沿途经过了20多个风格迥异的国家和地区,如果真正还原真实,这2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一国的外景都需要精心制作描绘,这对后期的电脑合成技术要求很高。据资料显示,新版《西游记》筹备前期,美术部门从2008年就已经开始了美术概念的设计已经策划,场景概念图800多张,人物造型图600多张,分镜图2600多张,参加制作和演出的团队人员超过1000人。作为魔幻神话题材的新版《西游记》,自然是场景复杂多变,对人物造型技术要求极高。为此剧组还特意从好莱坞请来专业制作团队,使得剧中各种造型人物逼真,既要魔幻神奇,又要逼真。新版《西游记》立足于开魔幻电视剧制作的先河,启发和带领更多同类型电视剧作品以更高的艺术标准和精良的技术手段来要求自己,打造出精美的视觉艺术。
4、播出后反响热烈
新版《西游记》于2012年1月30日登陆四大卫视,首播当天赢得开门红,浙江卫视收视率达到1.506,称霸省级卫视同时段第一,这也是“中国蓝”剧场史上开播当日收视数据最高的电视剧。作为翻拍剧,新版《西游记》虽然开篇也受到很多争议,但随着播出的跟进与剧情的发展,该剧逐渐成为较好率很高的剧目。2012年7月开始新版《西游记》在全国多家卫视二轮播出,并打开海外市场,登陆全球多个国家,引发了收视狂潮。
三、总结
2008年法国戛纳电视节上,张纪中的《天龙八部》、《神雕侠侣》、《鹿鼎记》、《碧血剑》、《兵圣》等多部作品引起了广泛关注。很多国外买家表示,他们是通过张纪中的作品了解了更多的中国影视文化与传统文化。
张纪中以其自身对中国文化的敏感与熟稔,形成了名著制片的特有模式。正如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副所长贾磊磊所说,“张纪中的创作过程恰恰和中国整个电视剧产业化过程非常吻合,反映了中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导演中心制’向‘制片人中心制’的转换”,而正是这种转换,给后来的张伟平和王中军的制片人生涯奠定了基础和方向。”诚如是。(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参考文献:
[1]袁静,殷俊.试析中国制片人中心制的三大模式——以张纪中、张伟平和王中军为例[J]. 新闻界. 2008(04)
[2]李幼林,汪净.运用先进技术 打造艺术精品——访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著名制片人张纪中先生[J]. 现代电视技术. 2004(03)
[4]关秉宏.论电视制片人的素质[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1998(S2)
[5]冯巍. 正味·花香味·混合水果味——三版电视剧《西游记》改编的审美差异[J]. 当代电视. 2012(09)
[6]左雪梅. 从新版《西游记》惹争议论文学经典的电视剧改编[J]. 电影文学. 2011(04)
[7]汪娟. 文学名著在影视时代——写在张纪中版《西游记》热播之际[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1(06)
关键词:名著模式;张纪中;笑傲江湖;西游记
影视制片人制度最早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我国的影视制片人制则始于1985年,当时的电视剧制作公司为了集中管理,有力发展我国电视剧产业,特任命了四名制片人,自此开创了内地电视界制片人制的先河。张纪中做为其中之一的代表,从平时的实践积累中发展形成了以名著为特色的制片模式。
一、名著制片模式的起源
作为中国电视剧制片人,张纪中本是演员出身,入行很早,1987年担任制片主任的张纪中和导演张绍林合作拍摄了第一部电视剧《百年忧患》,并获得了 “五个一工程”奖,之后,俩人又合作了《刑警队长》、《有这样一个民警》等多部影片,而且都获了“飞天奖”;1991年,张纪中担任央视制作的名著剧《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制片主任,为其“名著”制片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之后他连续担任制片的《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天龙八部》、《激情燃烧的岁月》和《神雕侠侣》等影片的热播,也奠定他了“金牌制片人”的地位。
张纪中认为,制片人是剧组的第一负责人,要有极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因为制片人的素质、品味与心态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一部影视剧的品质。做制片人最重要的是眼光,能够发现优秀的题材、本子和演员。诚然,诸多优秀的文学名著正是被他挖掘才得以脱颖而出,最后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
二、名著制片模式的表现
张纪中的“名著模式”主要体现在他所制片的影视作品几乎都是根据各种类型的名著作品改编而成,比如古典历史演义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通俗武侠类畅销小说名著《神雕侠侣》、《笑傲江湖》、《天龙八部》、《鹿鼎记》、《碧血剑》等;还有红色经典名著《吕梁英雄传》等等。
1992至1994年间,张纪中任《三国演义》其中一个单元的制片主任和《水浒传》的总制片主任,而两部戏的市场回报也都是可观的,据悉,《三国演义》销售海外各国,版权累计达600多万美元;《水浒传》播出后仅首轮广告收入就达到1亿元人民币。1994年,他注意到金庸作品的广阔市场前景并马上行动,以投拍《笑傲江湖》打响了第一炮, 2008年立项的《兵圣》,也是脱胎于文学名著《孙子兵法》。
(一)以《笑傲江湖》为代表的金庸剧
张纪中对金庸作品有着很深的情结,也深爱中国传统文化,而金庸作品从各个方面涵盖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大到儒释道文化精髓、武术门派,小到饮食、服饰文化等无所不尽,比如《天龙八部》体现的悲壮侠情,《神雕侠侣》体现的浪漫侠情,《倚天屠龙记》体现的人文侠情。这些作品无不无刻不在传播我国的文化传统,带人走进中国的文化往事,这也进而成为了张纪中坚持拍摄金庸剧的特别动力。
1、影片的定位与制作
《笑傲江湖》是张纪中选择拍摄的第一部金庸剧,在金庸的全部作品中,《笑傲江湖》最集中地体现了武林人的江湖精神与豪情,原著小说无论从艺术水平还是思想高度上都堪称上品。于是张纪中就定下了这部剧的拍摄方向,即突破港台模式,力求浑然大气、高格调的武侠大片。
为了达成影片高端大气的终极目的,张纪中抓紧时间调度资金,全线包围,全体开工,加大了硬件设施的投入,并且完全走明星路线,网罗了包括李亚鹏、许晴、巍子、苗乙乙、李解、陈丽峰等在内的一线明星,阵容豪华,声势浩大。在拍摄场景的设置上,张纪中同样加大手笔,耗时60天,用40多立方米的木材在摄影棚内搭建起一座巨大的 “思过崖”,在悬崖峭壁上,按1:1的比例搭建了一座 “悬空寺”,这种实景拍摄利于演员很快入戏并达到最佳状态。外景选择更是走遍祖国大江南北,神仙居、桃花岛、张家界、九寨沟等,并在合适的外景地花费重金搭建摄影棚,这一壮举更是成就了日后一系列影视基地,使得影视产业带动旅游业这一前景更加广阔。
2、播出后成绩可观
这部拍摄周期长达半年的《笑傲江湖》,投资3200万,规模宏大,真正成为一部突破以往港台模式,极具大陆豪放性情的武侠大片,这在当时的影视圈是可圈可点的。《笑傲江湖》播出后反响热烈,家喻户晓,首轮广告达5000多万元人民币,之后的海外版权也高达2000多万元人民币。《笑傲江湖》让浙江省新昌成了热门的旅游胜地,在这之后张纪中的名声大噪,甚至超过导演。
(二)以新版《西游记》为代表的名著翻拍剧
对于名著,每一代人都有着不同的理解与阐释,我国古代四大名著更是无数影人所青睐的原材料,而近年随着《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新版翻拍剧相继诞生,张纪中也重磅出击,重新诠释这部最具难度与争议性的巨著《西游记》。
1、关于原著作品的阐释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首,俨然融汇了中国古代的思想与文化精髓,它不仅集合了儒释道文化的精华,更体现了三种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生活、人文道德、观念礼教等方面交会碰撞的关系。《西游记》小说原著是以佛教为起源,唐朝僧人玄奘复皇帝之命西天取经,接下来遇到的三徒弟并历尽九九八十一难,整个故事中又囊括了中国道家和儒家文化,从而形成中华民族整体的文化感。《西游记》还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不管是作品还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其中都蕴藏着种种诸如《西游记》中妖魔、鬼怪、金钱、美色、权利的各种诱惑,实际上这也是对我们每個人内心的拷问,而勇往直前,不迷失、不气馁,不仅仅是每个人的人生价值追求,更是影视创作所要寻求的最完美的主题表达。 文学的传授,是价值观传授的捷径。社会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影视娱乐方式俨然已成为文化价值观念传播的最快捷有效的方式。1982年大陆版的电视剧《西游记》以及上世纪90年代香港周星驰版的《大话西游》都给我们留下不可磨灭的深刻记忆,虽两者风格不同,但都获得很大成功。对于1982大陆版《西游记》可谓是深入好几代人的内心,无法撼动,不过时代不断前进,我们的后代不可能都要接受这些固有的文化魅力,他们需要一些注入新时代气息的文化脉动与气息。张纪中的此次翻拍,也是以影视艺术独到的方式来表达中国的文化神韵与真谛,加入新的思想与力量向观众传递其中独具魅力的文化精髓。
2、对新版《西游记》的独特定位
重拍《西游记》最重要的是其準确的定位,张纪中把它定位为:魔幻题材的神话电视剧,这无疑是一次机会与挑战并存的作品。从定位出发就意味着影片是考验制作团队实力的一次巨大挑战,更是中国电视剧在制作水准实力上能否突破,还原文学名著作品自身魅力的一个绝佳机会。
3、制作过程的艰辛
《西游记》的定位本身就是一部对技术要求极高的作品,拍摄与制作技术是这部戏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的元素,比如 “角色动画”、“三维合成”、“营造特殊环境”等。
以往几版《西游记》电视剧的拍摄由于技术设备等条件的的限制,似乎都没有走出过汉人国界,但实际上漫长的取经之路从高昌国开始,沿途经过了20多个风格迥异的国家和地区,如果真正还原真实,这2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一国的外景都需要精心制作描绘,这对后期的电脑合成技术要求很高。据资料显示,新版《西游记》筹备前期,美术部门从2008年就已经开始了美术概念的设计已经策划,场景概念图800多张,人物造型图600多张,分镜图2600多张,参加制作和演出的团队人员超过1000人。作为魔幻神话题材的新版《西游记》,自然是场景复杂多变,对人物造型技术要求极高。为此剧组还特意从好莱坞请来专业制作团队,使得剧中各种造型人物逼真,既要魔幻神奇,又要逼真。新版《西游记》立足于开魔幻电视剧制作的先河,启发和带领更多同类型电视剧作品以更高的艺术标准和精良的技术手段来要求自己,打造出精美的视觉艺术。
4、播出后反响热烈
新版《西游记》于2012年1月30日登陆四大卫视,首播当天赢得开门红,浙江卫视收视率达到1.506,称霸省级卫视同时段第一,这也是“中国蓝”剧场史上开播当日收视数据最高的电视剧。作为翻拍剧,新版《西游记》虽然开篇也受到很多争议,但随着播出的跟进与剧情的发展,该剧逐渐成为较好率很高的剧目。2012年7月开始新版《西游记》在全国多家卫视二轮播出,并打开海外市场,登陆全球多个国家,引发了收视狂潮。
三、总结
2008年法国戛纳电视节上,张纪中的《天龙八部》、《神雕侠侣》、《鹿鼎记》、《碧血剑》、《兵圣》等多部作品引起了广泛关注。很多国外买家表示,他们是通过张纪中的作品了解了更多的中国影视文化与传统文化。
张纪中以其自身对中国文化的敏感与熟稔,形成了名著制片的特有模式。正如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副所长贾磊磊所说,“张纪中的创作过程恰恰和中国整个电视剧产业化过程非常吻合,反映了中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导演中心制’向‘制片人中心制’的转换”,而正是这种转换,给后来的张伟平和王中军的制片人生涯奠定了基础和方向。”诚如是。(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参考文献:
[1]袁静,殷俊.试析中国制片人中心制的三大模式——以张纪中、张伟平和王中军为例[J]. 新闻界. 2008(04)
[2]李幼林,汪净.运用先进技术 打造艺术精品——访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著名制片人张纪中先生[J]. 现代电视技术. 2004(03)
[4]关秉宏.论电视制片人的素质[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1998(S2)
[5]冯巍. 正味·花香味·混合水果味——三版电视剧《西游记》改编的审美差异[J]. 当代电视. 2012(09)
[6]左雪梅. 从新版《西游记》惹争议论文学经典的电视剧改编[J]. 电影文学. 2011(04)
[7]汪娟. 文学名著在影视时代——写在张纪中版《西游记》热播之际[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