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下乡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junhong7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2005年新农村建设这一政策提出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与城市的差距也相对缩小。但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乡村文化却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困境。文章在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大力开展的背景下,以现如今批量化、模式化的农村“文化墙”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这种文化现象了解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找出限制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因素,探讨关于当下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乡村;文化建设;文化墙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就是振兴乡村的重点内容,同时提出了关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2019年国务院在《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到:“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环境整治工作要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注重实效,防止做表面文章。”[2]但是由于在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对现阶段乡村文化建设方面存在认识偏差的问题,乡村文化建设易陷入困境。因此,建设乡村文化对于乡村振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也是新时代的新要求和新任务。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基层政府部门为响应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国家政策,将“文化墙”作为乡村文化建设和传播的载体引入了广大的农村公共空间,在各乡镇绘制大量的“文化墙”,使“文化墙”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外墙统一形式覆盖老旧墙面等方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乡村的环境,在大量的“文化墙”宣传下我们不排除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会有一些提升。但现如今农村空心问题越发严重,学生在城市上学,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的以老人、妇女和孩子为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与城市居民相比会有些许差距。他们是否了解或理解“文化墙”背后的真正涵义?“文化墙”是否真正发挥其作为文化建设和传播载体的最大作用?而这种批量化、模式化的“文化墙”又给我们的乡村建设带来了哪些影响?以下我们进行逐一探讨:
  第一,一块块“文化墙”变成了贴满农村的“小广告”,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乡村的原貌。我国乡村众多,每个乡村都呈现出不同的地貌特征与本土特色,在这背后又蕴含着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例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传递的就是古人对乡村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但是随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开展,很多乡村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遭到破坏,一面面“文化墙”穿插在村落、群山中间,破坏了乡村本身的结构与特色,显得格格不入。社会学家费孝通曾提到:“‘悠然见南山’的情境尽管高,尽管可以娱人性灵,但现实处境已找不到无邪的东篱了,我不反对我们能置身当年情境欣赏传统的幽美,但这欣赏不应阻挡住我们正视现实。”[3]
  第二,由于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重视文化内涵,对乡村文化建设产生了狭义和片面理解,忽视对乡土文化的保护,部分乡村生硬地模仿、抄袭,导致乡村“文化墙”建设出现了批量化、模式化等现象。孔子曰:“礼失求诸野。”[4]意思是那些在市井之中乃至庙堂之上已经被遗忘、丢弃了的礼仪、礼制,要到乡野中才能找得回来,但当前鄉村建设存在着同质化现象,如此发展给大众呈现出千篇一律的乡村风格、布局等,让乡村失去了其自身特色,不利于乡村健康持久发展,这样不仅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播和道德教育,反而会引起视觉疲劳,在审美概念上对大众不知不觉产生影响,一旦大众默认或接受,反而会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审美教育起消极作用。
  三、现阶段“文化墙”现象的根本原因
  第一,基层对于文化建设的盲目执行。不同阶层由于世界观、实践经验、所处社会环境等条件不同,往往对事物的认识会产生差异,审美态度也有所区别。上层领导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从宏观出发,在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看待现阶段乡村建设所面临的问题,进而根据乡村的普遍问题出台相应政策。而基层职能部门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往往导致本乡镇的文化建设与预想的结果出现偏差,在执行上级政策时,不能充分、全面、深刻地理解上级文件的内涵,认为乡村振兴只是片面地发展乡村的经济,改变乡村的风貌,从政绩与利益出发,将重点放在道路施工、农业方面、GDP的增长速度上,只重视设施建设,不注重文化内容建设,没有切实地结合本村的文化与地域特色特点进行改造,使乡村文化价值受到极大破坏。
  第二,文化宣传的绘制人员自身局限性。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鼓励企业家、文化工作者、退休人员、文化志愿者等投身乡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村文化产业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我国文化建设中“文化墙”的绘制者主要是高校专业学生、工人、农村宣传人员、少部分艺术家。艺术家及高校学生不管是在创作能力还是审美上比工人和农村宣传人员都更具有专业性,但在创作过程中,受工期及工资限制,他们往往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需要根据基层职能部门的审美与要求绘制“文化墙”。乡村改造并不是以一种外来的东西来改变乡村,而是应该从乡村的根本出发,挖掘本乡镇的特点,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提升乡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及审美态度,要知道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重点是对乡村文化的重塑,而不是只停留在对乡村的形象改造上。
  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增强文化自信。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农耕文明,蕴涵着人们根深蒂固的乡土情结,费孝通先生曾提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5]与城市文化相比,乡村文化有独属于自己的文化与底蕴,但由于自然条件、交通能力、资源等诸多方面的限制,我国各地乡镇的文化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征。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乡村文化易受漠视与淡忘,其对村民行为方式的影响逐渐减小,传统的乡村文化价值也随之遭到解构。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但现如今乡村文化建设面临很多问题,并不是画一面面的“文化墙”或简单粉饰就可以解决的,相对城市来说,乡村文化设施比较薄弱。因此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和完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大建设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合理配置乡村文化建设资金,活跃乡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建设发展乡村文化提供更为广泛的支持,协调各地区乡镇间的文化差距。同时要增强村民对乡村传统文化的认识及自信,定期举办民俗文化活动,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鼓励他们自觉参与到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来。另外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要结合当地乡镇的传统文化、自然资源等特点,因地制宜,采用丰富的方法和多样的发展模式,使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特点相结合,建设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   第二,基层要全面理解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艺术乡建。新农村“文化墙”的建设本应该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日常审美能力,但即便在相隔甚远的乡镇也可以看到统一的“文化墙”(图1、图2、图3),让人看后产生疲倦感和无聊感。因此,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应该思考“文化墙”的建设意义为何。
  我们可以看到在艺术介入乡土、活化地域方面,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先进事例,为乡村的重建树立了最佳范本和模式。展览中适合保存的作品在艺术节后会留在当地驻展,成为乡村的一部分,作品散落在各个村落,自2000年首届至今,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成功带动了周边村落参与,改变了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提高了村民的文化意识。例如作品《河川去哪儿了》(图4)、《棚田》(图5)、《光之隧道》(图6)、《最后的教室》(图7)等展览作品可以使访者看到真实的农村,而不是经过精心挑选呈现的某些片段。除了了解城市化、老龄化这些宏观的概念外,大家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农村具体发生了什么、还在发生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使艺术越来越贴近乡村,成为乡村生活的一部分,为我们展示了“艺术复兴乡村”的可能性,同时进一步拓展了艺术在乡村复兴议题上的讨论空间,促使人们可以重新体验乡村的生活。
  因此,基层职能部门应全面理解上级文件与政策,充分考虑乡村在人们心中的寄托是什么,培养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打破单一的思维定式,提高创新意识,创造出符合当地的文化与特色的“文化墙”,充分发挥出“文化墙”作为文化传播和文化建设载体的功能。同时要把文化建设载体与文化内容结合起来,丰富乡村文化发展模式,把艺术乡建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充分汲取乡土文化营养,最终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
  第三,重视审美教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美育几乎同人类文明是同步发展的,它同样是一项复杂的事业。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6]可以看到,艺术的审美教育活动常常可以使人更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同时它是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使欣赏者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长期作用下对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这种长期潜移默化作用下而形成的思想,常常具有更强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成为人生观、世界观中最核心的組成部分。”[7]
  自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的思想到如今国家年年发布政策,审美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要求2022年高校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显著提升。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也要关注全民的审美教育,特别是农村的审美教育上,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优化调整农村教育布局,加大教育财政投入以改善审美教育环境,不断提高乡村居民对审美教育的认识,树立积极健康正确的审美观,培养与提高审美能力和水平。平时要注重提高他们的文化教养水平,并且可以按照村民不同的文化程度、兴趣等特点组织美育活动,不断强化他们的审美需要,提高他们对美的认识,逐步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恩格斯曾说:“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8]所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的审美心理也必然发生变化,并将在变化中向前发展。
  总之,现阶段加强乡村文化和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通过建设乡村文化,可以提高乡村人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推进新农村的全面建设与发展。因此,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增强文化自信,注重保护传统文化,同时加强乡村人民文化与审美教育,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重新建构文化,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5.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19-01-03].http://www.xinhuanet.com/2019-02/19/c_1210063174.htm.
  [3]费孝通.乡土重建[M].长沙:岳麓书社,2012:1.
  [4]叶长青.汉书艺文志问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0.
  [5]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乡土重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6.
  [6]杨伯俊.论语译注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7:257.
  [7]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358.
  [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4.
其他文献
摘 要: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最早开始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并且在纽约、伦敦、巴黎、东京、新加坡等这些世界著名城市的规划当中,成功地缓解了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严重、温室效应加剧等一连串的城市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文章通过对国外和国内相关经典著作的学习,进一步研究和分析绿道规划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更深层次地探讨了城市绿道的理论知识,并以广西南宁市玉洞大道为例,对玉洞大道沿线周边区域的道路、景观及临街建筑进
期刊
摘 要: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村落从传统走向现代化是时代的必然趋势。而伴随着城乡统筹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的提出和实施,乡村何去何从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性问题。在现代化的村落建设中,如何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脉络是传统村落规划的先决条件。如何在延续传统文脉的前提下,对乡村空间进行科学重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就关中传统村落的空间变迁进行研究,以解决乡村空间的科学重构问题。  关键词:传统村
期刊
摘 要:绍兴古民居是古越文化传承下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其中璜山镇溪北村是绍兴地区优秀的文化村落,迄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文章通过对溪北村的地理位置、家族迁移、建筑特色、装饰艺术的研究,解析古民居建筑及装饰中所隐含的古越文化内涵,弘扬其传统文化,提高人们对古民居建筑及装饰的保护意识,使之在保护中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古越文化;古民居;装饰艺术;建筑装饰  基金项目:本文系绍兴市哲学社会科
期刊
摘 要:文章重点针对南阳市城中区火车站各内部空间以及前广场的改造进行研究,探讨了在相关政策渗透下的车站内部功能的重新合理利用以及站前广场和车站周边区域大环境的提升,着重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关改进建议,进一步阐述说明城市火车站的改造带动区域的活力发展与生态建设。  关键词:车站改造;站前广场;南阳;生态城市  一、绪论  (一)火車站存在城市之间的意义  每座城市都有一座属于它的火车站,一
期刊
摘 要:历史痕迹是城市历史的标签,承担着传承城市文化、彰显城市特色的重要作用,而旧物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承城市文化、彰显城市特色的重要作用。随着城市由注重增量规划转向注重存量规划,城市经济发展增长点、城市历史文化的宣传与展示将更多地依托于旧物改造。文章以快速发展中被废弃、淘汰的物件的现状特征和利用状况为切入点,探索对历史进程中的“工作者、贡献者”、承载记忆的“储存卡”的保护和再利
期刊
摘 要:广西钦州浦北县于2017年被评为了“世界长寿之乡”,且境内康养旅游资源丰富,康养旅游的发展潜力巨大。浦北县康养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创新旅游发展思路,与旅游扶贫相结合,打造品牌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开发复合型康养旅游产品。  关键词:浦北;康养旅游;资源评价;开发路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XYCSW2019043)研究成果。  浦北县位于我国的亚热带,气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原本位于郊区的工业厂房被动成为了城市的一部分,其存在给城市环境和交通带来大量的问题,加之工业逐渐向集约型转变,生产技术变革,对于工业建筑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旧工业厂房多数面临着异地迁建或拆除。然而这种做法会带来大量的资源浪费问题,一定程度上也割断了我国工业时代进程的历史印记。因此如何将旧工业建筑从社会发展的车轮下拯救出来,进行保护和再利用,成为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期刊
摘 要:随着国际上非物质类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条例的出台,还有对博物馆职责的最新定义,非物质类遗产的保护和展示越来越受国际和社会的关注,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非物质类遗产的展示方式变得多样化。让民俗类博物馆更多地接纳和融合现代化的展示手段,了解所展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特性,不仅顺应了作为博物馆本身保护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的机构职责,还为如何找到更好的博物馆展示方式寻找出路。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我国城市规划馆从2000年至今,经历了约20年的发展期,已经颇具规模。经济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同时也提升了大众的文化素养,人们对城市规划馆的展示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的质量,文章以中外两个典型的城市规划馆为案例,从展示内容与展示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希望能为城市规划馆的展示设计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比较分析  中国的城市
期刊
摘 要:历史街区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整体,包含历史印记而且留存时间久远,但是它们大部分很难满足当代人们的要求,所以人们在进行保护和发展时会出现很多问题。位于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漫川关镇的明清街区是一个有代表性的历史街区,明清街区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历史含义深刻,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管理逐渐失去条理性,与现代社会脱节,延缓了历史街区的发展。文章以明清街区为例,讨论如何对历史街区进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