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离不开完美的导入,而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能力为重要目标。一段生动有趣,富有艺术性的导语,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自然进入语文课学习,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导向作用,使学生顺利完成新的知识掌握和智能发展。因此,语文课的导入就显得非常重要。那么,如何的导入,才算是成功的呢?
一、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入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作为语文教师,在导入语中应当具有强烈的情感,才能披情入文,以情动人。如一位教师是这样导入《古诗四首》的:
师: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大家平时读书比较广泛,一定知道不少这方面的名人名言或者他们的爱国故事,请举一例。
生:新中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在13岁时,当老师问起学生为什么而读书的时候,有的人说为了发财,有的人说为了当官,有的人说为了父母,而他站起来毅然地大声回答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生:抗日英雄吉鸿昌在外国时,外国人瞧不起中国人,他没有像别的中国人那样因为生在中国而感到可耻,而是在自己的脖子上挂上一块牌子,上面自豪地写着:“我是中国人!”抗日战争时期,他被捕了。在临死之前,他写下了一首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当如此,我何惜此头!”至今震撼人心。(学生高声朗读吉鸿昌的诗句,情绪较为激动)
师:很好!
生:为了国家昌盛,民族富强,近代维新派领袖谭嗣同与友人维新变法却遭受失败。在被推上断头台时还慷慨陈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四首爱国古诗(手指屏幕,投影本课学习目标),同学们要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首先请大家欣赏四首诗的配乐朗诵。注意正音正字,并思考: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思考题;播放录音;屏幕上出现了与诗文有关的画面、文字)。
这段导入语,教师用极富有感情的语言在拨动学生的心弦,用伟人的爱国热情去感染学生,贵在真诚,贵在亲切。用引人入胜的手法,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强烈欲望,学生的情绪、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十分急切地希望学习课文。这类导语大多使用在感情比较丰富的散文或诗歌体裁当中。
二、从知识的角度导入
“知识就是力量”,传授知识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许多时候,教师在导语中用探索性语言导入同样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如一位教师是这样导入《记承天寺夜游》的:
师:上学期我们学过苏轼的一首有名的借月抒情的词……
生:(齐答)《水调歌头》。(齐声背诵)
师:好,这是一首借月抒情的词,那么这首词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呢?请同学说说……
生:思念亲人的感情。
师:其中一句千古名句是……
生:(齐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很好,这是写月的千古佳句。苏轼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是他的命运却是坎坷的,同学们课前收集了关于苏轼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向大家展示一下。
(两个学生介绍苏轼的资料)
师:好,同学们介绍得很全面,苏轼这样一位中国历史上难得的文学家,一生却屡屡遭贬谪,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苏轼被贬到黄州的时候写下来的。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这一段导入语,以熟悉的旧知识回忆,激起学生急切想了解苏轼新的相关新知识,打开了求知的欲望大门。学生很快就进入学习课文的状态中去。
三、从创设情景中导入
创设情景,就是创造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运用多媒体课件,听音乐,讲故事,背诵古诗等,创设一个有利于教学的情境。如在教《我的母亲》时,一位老师是这样导入的:
(师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并投影歌词;鼓励学生跟唱,不会的同学可以哼唱)(两小段后停放)
师:听完了歌曲,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呢?(学生纷纷举手)
(投影:说一说:妈妈我想对你说 )
生1:妈妈我想对你说,您对我的爱我是能理解的,您放心,我会努力的!
生2:妈妈我想对你说,您别总是这么操劳,您要当心自己的身体。
生3:妈妈我想对你说,您别总是这么不放手,我已经长大了,是我会安排好一切的。
师:(结语,有感情)法国大作家莫泊桑说:“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我国著名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邹韬奋,他的情感世界十分丰富。13岁时慈母长是逝,当他挥洒如椽之笔发宏遒之论时,也会怀念到母亲的美丽,丰富的情感,出众的才具,可爱的性格。他饱蘸情感,挥笔写下《我的母亲》,再现母亲那慈爱可亲的动人形象。(投影:《我的母亲》邹韬奋)这样一讲,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就集中到《我的母亲》这篇课文上来了,自然而然的沉浸在《我的母亲》的意境之中,学习新课的积极性必然高涨。
四、从生活联系中导入
新课导入时,可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出发,从而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欲望。例: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前,可先让学生回家品尝荔枝的滋味,观察其形状,触摸其裂片,教学时可通过师生谈论比较“自己所吃的荔枝”与“课文里作者所描述的荔枝”的异同进行新课导入。实践表明,因为有了学生的生活的积累作铺垫,学生能较为自然地进行新课的学习状态。诚然,一段精心设计、独具匠心的导入,能充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但在实际运用中,往往要凭借教者灵活掌握,才能使每一节课生动自如,走向成功!
一、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入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作为语文教师,在导入语中应当具有强烈的情感,才能披情入文,以情动人。如一位教师是这样导入《古诗四首》的:
师: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大家平时读书比较广泛,一定知道不少这方面的名人名言或者他们的爱国故事,请举一例。
生:新中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在13岁时,当老师问起学生为什么而读书的时候,有的人说为了发财,有的人说为了当官,有的人说为了父母,而他站起来毅然地大声回答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生:抗日英雄吉鸿昌在外国时,外国人瞧不起中国人,他没有像别的中国人那样因为生在中国而感到可耻,而是在自己的脖子上挂上一块牌子,上面自豪地写着:“我是中国人!”抗日战争时期,他被捕了。在临死之前,他写下了一首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当如此,我何惜此头!”至今震撼人心。(学生高声朗读吉鸿昌的诗句,情绪较为激动)
师:很好!
生:为了国家昌盛,民族富强,近代维新派领袖谭嗣同与友人维新变法却遭受失败。在被推上断头台时还慷慨陈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四首爱国古诗(手指屏幕,投影本课学习目标),同学们要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首先请大家欣赏四首诗的配乐朗诵。注意正音正字,并思考: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思考题;播放录音;屏幕上出现了与诗文有关的画面、文字)。
这段导入语,教师用极富有感情的语言在拨动学生的心弦,用伟人的爱国热情去感染学生,贵在真诚,贵在亲切。用引人入胜的手法,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强烈欲望,学生的情绪、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十分急切地希望学习课文。这类导语大多使用在感情比较丰富的散文或诗歌体裁当中。
二、从知识的角度导入
“知识就是力量”,传授知识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许多时候,教师在导语中用探索性语言导入同样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如一位教师是这样导入《记承天寺夜游》的:
师:上学期我们学过苏轼的一首有名的借月抒情的词……
生:(齐答)《水调歌头》。(齐声背诵)
师:好,这是一首借月抒情的词,那么这首词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呢?请同学说说……
生:思念亲人的感情。
师:其中一句千古名句是……
生:(齐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很好,这是写月的千古佳句。苏轼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是他的命运却是坎坷的,同学们课前收集了关于苏轼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向大家展示一下。
(两个学生介绍苏轼的资料)
师:好,同学们介绍得很全面,苏轼这样一位中国历史上难得的文学家,一生却屡屡遭贬谪,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苏轼被贬到黄州的时候写下来的。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这一段导入语,以熟悉的旧知识回忆,激起学生急切想了解苏轼新的相关新知识,打开了求知的欲望大门。学生很快就进入学习课文的状态中去。
三、从创设情景中导入
创设情景,就是创造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运用多媒体课件,听音乐,讲故事,背诵古诗等,创设一个有利于教学的情境。如在教《我的母亲》时,一位老师是这样导入的:
(师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并投影歌词;鼓励学生跟唱,不会的同学可以哼唱)(两小段后停放)
师:听完了歌曲,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呢?(学生纷纷举手)
(投影:说一说:妈妈我想对你说 )
生1:妈妈我想对你说,您对我的爱我是能理解的,您放心,我会努力的!
生2:妈妈我想对你说,您别总是这么操劳,您要当心自己的身体。
生3:妈妈我想对你说,您别总是这么不放手,我已经长大了,是我会安排好一切的。
师:(结语,有感情)法国大作家莫泊桑说:“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我国著名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邹韬奋,他的情感世界十分丰富。13岁时慈母长是逝,当他挥洒如椽之笔发宏遒之论时,也会怀念到母亲的美丽,丰富的情感,出众的才具,可爱的性格。他饱蘸情感,挥笔写下《我的母亲》,再现母亲那慈爱可亲的动人形象。(投影:《我的母亲》邹韬奋)这样一讲,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就集中到《我的母亲》这篇课文上来了,自然而然的沉浸在《我的母亲》的意境之中,学习新课的积极性必然高涨。
四、从生活联系中导入
新课导入时,可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出发,从而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欲望。例: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前,可先让学生回家品尝荔枝的滋味,观察其形状,触摸其裂片,教学时可通过师生谈论比较“自己所吃的荔枝”与“课文里作者所描述的荔枝”的异同进行新课导入。实践表明,因为有了学生的生活的积累作铺垫,学生能较为自然地进行新课的学习状态。诚然,一段精心设计、独具匠心的导入,能充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但在实际运用中,往往要凭借教者灵活掌握,才能使每一节课生动自如,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