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民营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三分之二。近年来,福建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真落实中央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决策部署,以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为突破口,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潜力和创新活力,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2010年的49.8%提升到2017年的60.2%,民间投资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持续稳定在60%左右。
福建在教育、卫生与健康、养老、城乡公共交通、城乡环境治理等十个民生补短板领域出台了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的27条措施,着眼于完善主体多元、充满活力的投融资体制和市场运作、专业高效的建管机制,探索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短板领域的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投资进入补短板领域,确保重大民生工程项目高质量、可持续,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在实施过程中,把投资工程包作为补齐发展短板、促进有效投资、创造有效供给和创新投融资体制、吸引社会投资的重要载体,2016-2017年先后实施了31个投资工程包、完成投资2436亿元,主要涉及城乡公共停车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充电基础设施、養老服务、城乡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特色小镇、幼儿园建设、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其中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社会投资比重超过八成。
捆绑打包提升规模效应。针对契合国家投向、投资周期短、见效快的薄弱领域,特别是点多、面广、项目较为分散、民间投资意愿不强的领域,通过区域性、行业性打捆,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评审、统一招标、统一实施,由一个或多个投资主体(平台)牵头推进,同时鼓励牵头推进单位加强与其他社会资本对接合作,采取扩大自主投资、参股、并购、PPP等模式推进项目建设,充分发挥以工程包带项目、以投资平台推项目的规模效应和政策效应,降低项目推进实施的制度性成本。
“一包一策”强化机制保障。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建管并重,每个工程包都明确了投资目标、投资重点、主要措施、牵头单位和推进主体。各地各有关部门围绕“一包一策”下功夫,合力打好“方案 机制”组合拳,结合实际拓展“一项一策”、“一地一策”,细化完善分业运作机制和政策措施等,力求好操作、全覆盖、可持续,充分发挥各类投资主体的积极性,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格局。
市场导向优选民间资本。坚持市场主体、政府引导,放宽市场准入,民间资本能够进入的领域,优先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建立完善价格形成、调整和补偿机制,从前期推进、落地建设、合理回报、运营管理等方面建立健全吸引社会资本的长效机制,创新建设模式、融资模式、运营模式,保障民间资本进入后能够获得合理回报。市场不能有效配置的补短板领域,鼓励国有企业牵头组织实施推进,待市场运营模式较为完善时国有资本适时退出,为民间资本提供发展空间。
按照“拨款变投资、资金变基金、分散变集中”的总体思路,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带动作用,建立健全企业转贷应急处置和融资担保机制,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加快发展,有效撬动民间投资。
运作省产业股权投资基金。首期规模100亿元,采用母子基金(1 N)模式,参股设立九只子基金。其中,新兴产业创投引导基金专项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6·18投资企业基金重点投向对接成功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科技成果孵化企业和产业;互联网基金主要投向省内重点互联网企业;创业创新天使投资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基金按市场化方式运作,通过母基金、子基金、项目的三层放大,充分发挥财政性资金引导放大作用,引导带动更多民间资本进入相关产业和创业创新领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设立省企业技改基金。设立实施规模80亿元的省企业技改基金,实施企业技改专项行动计划,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有效带动民营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加快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做优。截止2017年底,技改基金累计签约70家企业的75项技改项目,签约金额93.7亿元,带动项目总投资超650亿元,其中民营企业47家,签约金额51.5亿元,涵盖纺织、石化、电子信息、食品轻工、机械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申远新材料、时代新能源、福联集成电路、玖龙纸业等一批民营大企业获技改基金支持并加快实施,其中时代新能源电池项目带动了下游产业链29个配套项目完成投资200多亿元,成为全球锂电新能源行业领军企业,“十三五”将形成千亿产业集群,实现95%本地配套。
完善贷款应急和担保机制。一是扩大省市县三级政府企业转贷应急资金规模;二是完善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各设区市设立一家注册资本金超过5亿元的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2018年底前实现县域全覆盖;三是持续开展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省级财政设立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对各设区市及辖区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按季均余额比上年净增加部分给予0.5%的风险补偿;四是引导融资租赁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落实“三个不低于”的要求,瞄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重点和难点,加快建设普惠金融体系,着力解决实体经济尤其是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减轻融资成本,增强民间投资内生动力。
优化信贷支持。贴近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每年单列小微企业信贷计划,开展金融机构小微企业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引导金融机构集中资源发展普惠金融,完善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内生机制,为小微、民营、三农和民生等薄弱领域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实施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通过收回再贷、展期续贷、贷款重组等方式,着力解决对企业抽贷、压贷、断贷等融资难题,增强民营企业金融资源可获得性。
降低融资成本。针对小微企业反映强烈的贷款“先还旧、再借新”带来的融资成本上升问题,推广运用“无间贷”、“连连贷”等无还本续贷产品,福建省开办无还本续贷业务的银行机构覆盖面达100%。建立无还本续贷客户准入标准,实施“名单制管理”,名单内企业符合授信条件的及时安排续贷,累计办理无还本续贷业务7.36万笔、金额2130.4亿元,为小微企业节约融资成本约30亿元。 创新金融产品。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发展和丰富循环贷款等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近年来立足地域特色,推出林权、海域使用权、船舶等抵质押方式,推广“助保贷”、“流水贷”等贷款模式,缓解小微企业担保难。
支持企业通过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方式,筹集发展资金,帮助企业提高资本实力和可持續投资能力。
推动股权融资。实施新上市企业奖励政策,挖掘和储备上市后备资源,分类指导和推动一批有实力、发展前景好的行业骨干企业到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或新三板挂牌。
支持债券融资。福建省财政安排3000万元与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共同建立“福建省小微企业发债增信资金池”,为小微企业利用债务工具融资担保提供增信。新发行企业债券用于城市公用基础设施、特色小镇公用设施项目建设的,按债券当年发行规模给予发债企业1%的贴息。
强化融资对接。加强政银企合作,完善重大项目融资对接长效机制,福建省发改委搜集充实逾800个约4500亿元融资需求重大项目信息数据库,不定期组织举办全省专场融资对接会,2017年以来共推动450家企业(项目)与金融机构开展对接,衔接融资需求逾2000亿元。福建省人行会同金融办采用“线上 线下”模式,为中小微企业、金融机构、投资机构搭建实时信息交互、服务撮合平台,目前入驻金融机构19家,注册企业276家。
此外,为进一步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福建省还注重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中激活民间投资,践行“马上就办”,率先建立减权放权监管责任清单,率先实施“先照后证”、“多证合一”商事制度改革,建立了“一口受理、同步审批、限时办结、信息共享”的投资项目并联审批机制,全省90%以上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放管服”工作网民认可排名位居全国前三位。注重在规范应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中鼓励民间投资,加大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开放力度,在全省已落地的PPP项目148个、总投资1893亿元中,涉及民企资金295亿元,占17.5%。注重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中激发民间投资,开通“政企直通车”,建立各级政府与民营企业家代表定期座谈机制,及时倾听企业呼声、及时回应企业诉求,对重大民企项目实行“一对一跟踪、一对一服务”,增强企业家信心,让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尽显身手。
实施补短板投资工程包拓展民间投资
福建在教育、卫生与健康、养老、城乡公共交通、城乡环境治理等十个民生补短板领域出台了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的27条措施,着眼于完善主体多元、充满活力的投融资体制和市场运作、专业高效的建管机制,探索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短板领域的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投资进入补短板领域,确保重大民生工程项目高质量、可持续,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在实施过程中,把投资工程包作为补齐发展短板、促进有效投资、创造有效供给和创新投融资体制、吸引社会投资的重要载体,2016-2017年先后实施了31个投资工程包、完成投资2436亿元,主要涉及城乡公共停车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充电基础设施、養老服务、城乡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特色小镇、幼儿园建设、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其中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社会投资比重超过八成。
捆绑打包提升规模效应。针对契合国家投向、投资周期短、见效快的薄弱领域,特别是点多、面广、项目较为分散、民间投资意愿不强的领域,通过区域性、行业性打捆,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评审、统一招标、统一实施,由一个或多个投资主体(平台)牵头推进,同时鼓励牵头推进单位加强与其他社会资本对接合作,采取扩大自主投资、参股、并购、PPP等模式推进项目建设,充分发挥以工程包带项目、以投资平台推项目的规模效应和政策效应,降低项目推进实施的制度性成本。
“一包一策”强化机制保障。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建管并重,每个工程包都明确了投资目标、投资重点、主要措施、牵头单位和推进主体。各地各有关部门围绕“一包一策”下功夫,合力打好“方案 机制”组合拳,结合实际拓展“一项一策”、“一地一策”,细化完善分业运作机制和政策措施等,力求好操作、全覆盖、可持续,充分发挥各类投资主体的积极性,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格局。
市场导向优选民间资本。坚持市场主体、政府引导,放宽市场准入,民间资本能够进入的领域,优先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建立完善价格形成、调整和补偿机制,从前期推进、落地建设、合理回报、运营管理等方面建立健全吸引社会资本的长效机制,创新建设模式、融资模式、运营模式,保障民间资本进入后能够获得合理回报。市场不能有效配置的补短板领域,鼓励国有企业牵头组织实施推进,待市场运营模式较为完善时国有资本适时退出,为民间资本提供发展空间。
优化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引导民间投资
按照“拨款变投资、资金变基金、分散变集中”的总体思路,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带动作用,建立健全企业转贷应急处置和融资担保机制,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加快发展,有效撬动民间投资。
运作省产业股权投资基金。首期规模100亿元,采用母子基金(1 N)模式,参股设立九只子基金。其中,新兴产业创投引导基金专项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6·18投资企业基金重点投向对接成功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科技成果孵化企业和产业;互联网基金主要投向省内重点互联网企业;创业创新天使投资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基金按市场化方式运作,通过母基金、子基金、项目的三层放大,充分发挥财政性资金引导放大作用,引导带动更多民间资本进入相关产业和创业创新领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设立省企业技改基金。设立实施规模80亿元的省企业技改基金,实施企业技改专项行动计划,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有效带动民营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加快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做优。截止2017年底,技改基金累计签约70家企业的75项技改项目,签约金额93.7亿元,带动项目总投资超650亿元,其中民营企业47家,签约金额51.5亿元,涵盖纺织、石化、电子信息、食品轻工、机械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申远新材料、时代新能源、福联集成电路、玖龙纸业等一批民营大企业获技改基金支持并加快实施,其中时代新能源电池项目带动了下游产业链29个配套项目完成投资200多亿元,成为全球锂电新能源行业领军企业,“十三五”将形成千亿产业集群,实现95%本地配套。
完善贷款应急和担保机制。一是扩大省市县三级政府企业转贷应急资金规模;二是完善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各设区市设立一家注册资本金超过5亿元的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2018年底前实现县域全覆盖;三是持续开展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省级财政设立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对各设区市及辖区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按季均余额比上年净增加部分给予0.5%的风险补偿;四是引导融资租赁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创新金融信贷支持方式激发民间投资
落实“三个不低于”的要求,瞄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重点和难点,加快建设普惠金融体系,着力解决实体经济尤其是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减轻融资成本,增强民间投资内生动力。
优化信贷支持。贴近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每年单列小微企业信贷计划,开展金融机构小微企业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引导金融机构集中资源发展普惠金融,完善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内生机制,为小微、民营、三农和民生等薄弱领域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实施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通过收回再贷、展期续贷、贷款重组等方式,着力解决对企业抽贷、压贷、断贷等融资难题,增强民营企业金融资源可获得性。
降低融资成本。针对小微企业反映强烈的贷款“先还旧、再借新”带来的融资成本上升问题,推广运用“无间贷”、“连连贷”等无还本续贷产品,福建省开办无还本续贷业务的银行机构覆盖面达100%。建立无还本续贷客户准入标准,实施“名单制管理”,名单内企业符合授信条件的及时安排续贷,累计办理无还本续贷业务7.36万笔、金额2130.4亿元,为小微企业节约融资成本约30亿元。 创新金融产品。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发展和丰富循环贷款等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近年来立足地域特色,推出林权、海域使用权、船舶等抵质押方式,推广“助保贷”、“流水贷”等贷款模式,缓解小微企业担保难。
畅通项目直接融资渠道助力民间投资
支持企业通过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方式,筹集发展资金,帮助企业提高资本实力和可持續投资能力。
推动股权融资。实施新上市企业奖励政策,挖掘和储备上市后备资源,分类指导和推动一批有实力、发展前景好的行业骨干企业到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或新三板挂牌。
支持债券融资。福建省财政安排3000万元与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共同建立“福建省小微企业发债增信资金池”,为小微企业利用债务工具融资担保提供增信。新发行企业债券用于城市公用基础设施、特色小镇公用设施项目建设的,按债券当年发行规模给予发债企业1%的贴息。
强化融资对接。加强政银企合作,完善重大项目融资对接长效机制,福建省发改委搜集充实逾800个约4500亿元融资需求重大项目信息数据库,不定期组织举办全省专场融资对接会,2017年以来共推动450家企业(项目)与金融机构开展对接,衔接融资需求逾2000亿元。福建省人行会同金融办采用“线上 线下”模式,为中小微企业、金融机构、投资机构搭建实时信息交互、服务撮合平台,目前入驻金融机构19家,注册企业276家。
此外,为进一步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福建省还注重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中激活民间投资,践行“马上就办”,率先建立减权放权监管责任清单,率先实施“先照后证”、“多证合一”商事制度改革,建立了“一口受理、同步审批、限时办结、信息共享”的投资项目并联审批机制,全省90%以上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放管服”工作网民认可排名位居全国前三位。注重在规范应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中鼓励民间投资,加大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开放力度,在全省已落地的PPP项目148个、总投资1893亿元中,涉及民企资金295亿元,占17.5%。注重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中激发民间投资,开通“政企直通车”,建立各级政府与民营企业家代表定期座谈机制,及时倾听企业呼声、及时回应企业诉求,对重大民企项目实行“一对一跟踪、一对一服务”,增强企业家信心,让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尽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