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文化的传承与挑战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la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草原生态文化传承的内涵
  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民族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中纵向交接的过程。在历史过程中,文化传承就是文化与主体的有机结合。 草原生态文化是指草原上生活的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形成的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草原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生产生活方式,以实现人与草原的相互和谐,以及为达到这种和谐做出的所有努力和取得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草原文化的本质特征是重生态,或者说是其生产与生活方式等具有显著的生态性。草原文化的生态性即草原地区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是草原生态文化学的研究内容。
  草原生态文化的传承是指有利于人与草原相互和谐的理念、态度及其生产生活方式的纵向传递。草原生态文化传承的主体是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内容包括生产生活方式、法律制度、宗教信仰与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草原生态文化传承与文化传承一样也具有选择性,不是对前文化和他文化的简单继承和吸收,而是对已有草原生态文化的选择性继承,既包括对体现人与草原和谐的具体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继承,又包括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理念的继承。
  二、草原生态文化传承的价值分析
  (一) 草原生态文化的生态伦理学价值
  生态伦理学是运用生态学和伦理学的综合知识,研究人们在自然关系方面的道德本质及其规律,探索人们对待自然环境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维护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达到使人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目的。运用生态伦理学的观点,我们对草原生态文化可以进行以下两个方面的探究:一是精神上,人与草原关系上的道德责任;二是物质上,人对待草原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精神上,草原上人们的生命观和自然观独具特色。敬畏生命和尊重自然是草原上的人们两个非常重要的伦理原则。在草原人的心目中,一个人只有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看得与人的生命同样神圣的时候,他才是有道德的;大自然及万物始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大自然是有用、宝贵、神圣、不可替代的,大自然大于人+畜+草之和。这两个伦理原则一直在指引着他们从远古走到今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草原一直保存至今的关键。物质上,草原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更为切实地体现了草原生态文化的伦理思想。游牧生产是草原文化形成的经济基础,最生动地体现草原生态文化的价值。游牧就是四季轮牧,其核心和关键是按季节转移放牧场地。游牧不仅有利于牲畜防疫、长膘,而且能保持草原生态平衡。马背民族生活习惯的细微之处也凝聚着生态之光,蒙古包就是典型的生态环保建筑。这种建筑不需要土坯和砖瓦,也不用金属,只需要少量的木材、毡子和皮条就能做成,把建造房屋对自然的消耗降到了最低点。
  (二)草原生态文化的制度价值
  草原生态文化起源于草原人对自然、对草原的朦胧认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草原的保护,是自发的无意识的。草原生态文化逐渐从自发到自觉,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真正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依靠的是法律制度,包括习惯法和制定法。早期的习惯法规定,严禁挖掘草地、遗火、春夏季狩猎和污染水源等行为。元代以后形成的成文法几乎都涉及了生态问题,对蓄意破坏草场、盗猎等行为制定了严厉的制裁法规,《元典章》、《阿勒坦汗法典》、《喀尔喀法典》等还列出了保护动物的名单,反映了蒙古民族高度自觉的生态保护意识。德国历史法学派的代表人物萨维尼指出,“法律和语言一样,没有绝对中断的时候,它也像民族的其他习性一样,受着同样的运动和发展规律的支配;这种发展就像其最初阶段一样,按着其内部必然性的法则发展。法律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民族力量的加强而加强,最后也同一个民族失去它的民族性一样而消亡。”在现实中,民间法的存在并且与国家法并存,作为指引和矫正人们行为的规范体系以及纠纷的自我愈合机制,发挥准法律的作用。
  (三)草原生态文化的现代价值——草原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思想一致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与环境问题的突出和生态学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通过了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其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一方面,从来源上看,草原生态文化和可持续发展思想都来源于人们对生态危机的认识和反应。草原生态文化来源于北方严酷的草原自然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思想来源于全球化的生态危机危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峻形势。另一方面,从概念和内容上可以更确切地反映出二者的一致性,二者都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以生态文明的理念为指导。游牧是草原生态文化的主要内容,最为典型地体现人——草——畜的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关注代内和代际的发展问题,强调环境和发展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把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作为一个复合大系统看待,人类共同追求的应该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三、草原生态文化的传承机制
  草原生态文化作为一种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文化,它的传承与一般的文化传承一样也应当具有一定的传承机制。我们可以尝试分析出草原生态文化的传承机制的属性:
  (一)草原生态文化传承是一种草原人与生俱来的社会强制
  草原上的人们,生来就是牧民,处在牧民这个群体中,以自己是一名草原人而自豪。在蓝天白云下和无边的草原上,骑马放牧的牧民承袭了热爱草原和热爱动物的草原生态文化,并将这种文化毫无保留地传给后代,形成了一种社会强制。草原上的民族自古以来就以草原为家,这是由草原的自然条件决定的,更是日积月累的文化使然。因此,草原生态文化存在于草原,更存在于每个蒙古族家庭和蒙古人的心中。
  (二)草原生态文化传承是一种具有浓郁宗教色彩的精神传承
  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复杂性面前,传统的经验知识只是对其表征现象的感知和领悟,而对其更深的基本物质运动规律还无法认知和掌握,从而产生了对自然界的崇拜心理——宗教。北方游牧民族主要信奉萨满教。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宗教形态,主张“万物有灵论”,主要崇拜自然、天神和祖先,认为草原上的一草一木、飞禽走兽、河流湖泊都有灵性,不能轻易地扰动、射杀和破坏,否则将受到神灵的惩罚。在16世纪藏传佛教传入后,逐渐取代萨满教的地位。不论是萨满教还是藏传佛教都以神灵的名义进行环境意识教育,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保护方式。
  (三)草原生态文化传承的结果——草原文化传统的形成
  草原生态文化的传承也是草原生态文化的积淀过程。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草原生态文化是草原文化的精髓,草原生态文化的传承使得草原文化传统的生态精神得以形成。这种不可或缺的生态精神体现了草原上生活的少数民族的特点,反映了他们与草原和谐统一的深层心理。
  (四)草原生态文化传承蕴涵着选择机制
  草原生态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价值判断,更离不开以价值判断为特征的选择机制,因为草原生态文化传承内涵着草原文化内在属性的传递。只有在选择机制的作用下,才能保证草原生态文化在发展中具有稳定、模式化的特征,并通过草原人的价值判断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做出时代性的选择,使草原文化传统具有时代特征。如果说过去的草原文化传统是热爱草原、热爱动物,那么具有新的时代特征的草原文化传统的内涵则更大,体现为热爱大自然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四、草原生态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
  面临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冲击,草原生态文化传承受到挑战,也是草原生态文化传承的难点。
  (一)草原退化,草原生态文化传承的根本遭到破坏
  草原生态文化根植于草原,没有草原更何谈草原生态文化。在建国前的上千年历史中,北方的游牧业既具有维护天然草原的经济功能,又具有维护草原生态的功能。由于开垦、沙漠化等原因,目前全国约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不同程度退化,中度和重度退化面积达23亿亩,产草量比20世纪80年代平均下降30%—50%,部分草场完全丧失生产能力。内蒙古大草原面积减少了,而牲畜量却增加几倍。这些生态恶化的现象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将意味着草原生态文化之源的枯竭。
  (二) 对草原生态文化价值认识不足,草原生态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缺失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如果本民族的人自身不能敬畏,尊重本民族的文化,就会失去自身的文化之根。”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草原上的少数民族对草原生态文化的认识不足,甚至缺乏传承草原生态文化的自觉意识,使草原生态文化难以传承。很多草原牧民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草原,无疑是草原生态文化传承自觉意识逐渐缺失的一个重要体现。草原上蒙古族民俗村反映草原生态文化的很多民族风俗已经形式化了,使得草原生态文化的传承失去了自觉意识,显得被动并且生硬,在传承中流失了草原生态文化的活力和本质。
  (三) 牧区人口流失,草原生态文化传承的主体出现断层
  文化主体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机制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化传承机制中主体能动作用的表现。草原生态文化传承的主体就是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由于牧区居住分散和牧民对文化教育需求的提高,牧民家的孩子们一般从小学开始就离开家到外地求学了。牧民都期望孩子们接受好的教育,将来的职业和生活有更多的选择。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牧民走出去打工,放弃了在家从事牧业的生活。就是这样,牧区人口在流失,草原生态文化传承的主体出现断层。2008年上半年,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劳动力输出达到199.4万人,比年同期增加7.5%,输出劳动力占农村牧区总劳动力的27.6%,比上年同期增加1.3%。
  (四)草原生态保护的政策不够完善,需要加强草原生态文化传承的制度保障
  近年来,国家实施了退牧还草、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等草原生态修复和草原保护建设项目,草原生态状况正在好转。但是,草原保护政策还是不够完善:草原承包制实行以来,牧区超载过牧日趋严重,导致草原不断退化、沙化;还出现了围栏外的草场比围栏内的草场破坏严重,无畜或少畜的草场比养畜大户的草场破坏严重,通过租赁等形式发生了流转的草场比没有发生流转的草场破坏严重的现象;在退牧还草项目区,给予农牧民一定的生活补贴已经到期,接下来的补贴还有待继续。
  五、草原生态文化传承的重点
  (一)汲取草原生态文化的精华,完善国家政策支持
  尽管现行政策已经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仍未能扭转草原退化的局面。因此,在制定和完善政策的时候,应当尽量多考虑牧民的意愿,从下而上形成决策,正如草原生态文化传统一样。“由下至上”的方法是指政府制定政策时先深入基层调查牧民对政策的态度及想法,将调查结果及时反馈给政策制定者,可减少制定政策的盲目性。经采纳农牧民意见和建议后制定的政策较符合农牧民自己的意愿,执行实施的效果较好。
  (二)关注草原生态文化的价值,加强传承主体的自觉意识
  草原生态文化的价值不仅应当为从事草原文化研究的学者熟知,更应当通过宣传让脚踏实地在实践这些价值的草原人加深认知。加强草原生态文化传承主体的自觉意识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入手:1.对草原生态文化进行深入研究;2.通过教育来增强草原生态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3.社会环境和文化潮流对草原生态文化传承的影响。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对草原文化的研究就是加强传承主体自觉意识的重要方式。草原文化节的举办,是让广大人民了解草原生态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也传承草原生态文化的重要手段。
  (三)实现牧民增收,留住牧民,保证草原生态文化的主体不流失
  人是一切文化的主体,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各民族群众是民族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民族文化的实践者和传承者。在生态建设的同时,只有让牧民增产增收,才能充分调动其自觉保护草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留住牧民,保证草原生态文化传承的主体不流失。目前,牧民收入水平总体偏低的状况依然存在,甚至在一些地区还存在着差距加大的趋势。国家实行的退牧还草、禁牧休牧等政策实际上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却限制了草原上放牧家畜的数量,并增加了家畜草料成本,从客观上直接影响牧民的牧业收入。2010年的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逐步完善适合牧区的农业补贴政策,并再次提出了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要求,这对促进牧民增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借鉴蒙古族生态法、完善草原法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制度上对草原生态文化的传承。
  从制度上对草原生态文化的传承:一方面,我们应当借鉴蒙古族生态法,完善草原法;另一方面,我们应当借鉴蒙古族生态法,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草原法还需进一步完善:依法确定草场载草量等方面的具体内容;立法确定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明确谁使用草场谁承担补偿费、谁破坏草场谁治理的原则;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和执法力度等。同时,我们可以在草原法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过程中体现对蒙古族生态法的吸纳,从而在制度上传承草原生态文化。
  
  
  (作者单位:1.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2.内蒙古医院)
其他文献
农药标签应当注明农药名称、有效成分及含量、剂型、农药登记证号或农药临时登记证号、农药生产许可证号或者农药生产批准文件号、产品标准号、企业名称及联系方式、生产日期
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加入WTO,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的挑战,我们农产品能否在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关键是要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目前,国内汽车保有量较大的仍为解放牌、东风牌汽油车,这些汽车要求使用SD级汽油机油.因此,就我国内燃机油状况而言,SD级油是量大面广的汽油机油.本文介绍SD 10W/30汽油机油
品牌的塑造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且是一种独具魅力的审美对象,它是商业文化和传统文化与美学的融合。品牌在商务信息的传播中,常常采取多样化的表现技巧,增强说服的艺术,塑造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带给人们美的享受。比如,品牌广告的撰文在炼字构句、运用辞格千方百计地以语言作为审美的媒介,为受众塑造种种生动的意象,创造种种优美的意境,进而对商品形象与公司形象产生良好的印象,产生购物的欲望。  由于品牌的塑
近年来,平凉市把推进农机深松整地作为促进农机化发展、提高耕地质量、抵御干旱灾害、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措施来抓,取得了良好成效。主要做法为:
分析了第四代铁路内燃机油四球长磨值与行车试验抗磨性数据.结果表明:活塞环及钢铁试件的磨损与四球长磨值相关性较好,轴瓦的腐蚀磨损与四球长密值没有相关性.
近年来,由于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胀,与现代社会相伴的城市贫困化程度的加深,已成为许多国家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和谐的因素和不安全的隐患,社会利益分化冲突进入了新的活跃期和多发期。城市贫困现象和社会利益分化冲突的严重性日益受到学术界和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我国同样也面临着城市人口膨胀和城市贫困化以及社会利益分化冲突的种矛盾。    一、城市人口膨胀与贫困问题    自世界工业革命以来和世界城市化过程中
采用柱层析分离、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对润滑油加氢处理工艺过程中油料的结构组成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该工作对于充分认识润滑油加氢处理工艺过程中油料的化学性质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