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图书馆效益评估,早已成为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内容。关于高校图书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研究,需立足图书馆的公共和社会服务。即高校图书馆社会效益的产生,主要是通过培育优质的人才、提高普通大众的知识文化水平,为社会文明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而高校若想全面提高图书馆的经济效益,需构建完善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多样化和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调整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投入结构。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引言:
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可大大提高馆藏资料的利用率和使用价值,继而产生相应的社会价效益和经济效益。高校应以学生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对图书馆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针对图书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研究,高校需立足社会发展、学校发展、学生发展,从不同维度和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既要凸显高校图书馆本身的教育价值,还需利用新型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大大提升图书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局限在文化教育本身,可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视角出发,对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和发展进行深入研究。
一、高校图书馆经营与管理效益构成
(一)经济效益
高校图书馆是文献资源系统的构成要素,拥有丰富和高质量的馆藏资源。无论是在文献资料的数量上,还是输出内容的品质和内涵方面,高校图书馆都占据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大量的数据调查和分析上来看,我国千余所高校的图书馆中存储和保存海量的图书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可高达8亿左右册。高校利用图书馆进行文化教育的同时,通过销售电子化资源获取经济效益。当然,对高校图书社会效益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相关人员所要牢记的是,基于图书馆开展的各式文化活动,并不是产生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手段,更不应将其作为生财之道。高校若想提高图书馆的经济效益,需科学开发和整合文献资源,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即尽可能扩展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和服务范畴,以此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是高校图书馆所产生间接效益。依托现代化的图书馆,为广大师生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助力他们成为利于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此外,高校面向社会开放图书馆,可有效的消弭信息鸿沟,促使当地平均文化水平获得显著提升。高校可长期组织社会人员参与图书馆阅读活动,利用知识改变普通人的命运。而只有区域内的人才结构获得科学优化,才能推动社会文化和经济等领域的创新发展。高校图书馆社会效益的提升,需以教育效力为驱动力。高校利用图书馆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效能基础上,才能展出较大的社会效益。高校不能完全剥离于教育本身,需致力于培育高质量的优秀人才,以此提升图书馆的社会效益。
(三)教育效益
高校图书馆直接产生教育效益,间接产生社效益和经济效益。图书馆作为阅读的重要场所,可为学生、教师、教职工提供优质的图书服务。高校可利用丰富和优质的馆藏资源,开发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利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进行启智教育、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高校教育质量。高校图书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升,都必须完全服务于教育效益的提升。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模式的改革,需以学生学习和信息服务需求为主,以社会需求为辅。
二、高校图书馆社会效益的主要体现
(一)优质人才的培育
高校图书馆是产生新思想、新思潮的重要场所,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知识文化水平、思政政治觉悟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带有鲜明的公益性特质,不直接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既往的发展历史上看,图书馆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主要是为社会源源不断输送高水平的人才。即人才进入社会产生价值后,会加大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并逐渐产生正面的社会形象。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效益应通过提升教育效益而获得,将图书馆作为教育教学的“第二课堂”。只有培育出大量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才能展现出高校的办学实力,侧面体现图书馆的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
(二)社会文明的进步
知识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需扩大管理和服务规模及服务人群。即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到社会各个阶层和领域,进一步加强社会文明程度。高校图书馆应通过加大信息传播面积,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秉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对外开放高校图书馆,为社会大众提供优质的阅读服务。利用既定的文献资源和设备设施,面向普通大众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高校图书馆社会效益的提升,需能在社会的整体发展和文明进步上发挥作用。高校存储的优质图书资源,最终应实现文化辐射社会。而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同样可反哺图书馆的创新发展。如高校可将丰富和多元的社会文化融入图书馆文化体系中,为广大师生深度了解社会提供正确的途径和方法。
(三)面向大众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
相较于社会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文化教育功能更突出。高校可面向大众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務,根据用户反馈和建议,对自身的管理模式和服务形式进行科学优化。而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效益,应更多体现在基层的文化教育上,为有求知合自我提升意愿的农民工、工人阶级等提供特色信息服务,用以体现社会对普通大众的人文关爱。高校需处理好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将图书馆作为开展社会文化教育的场所和工具,使图书资源既可发挥教育效益,还能持续产生社会效益。
三、高校图书馆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方法
(一)构建完善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高校图书馆实际是非盈利性组织,主要是面向广大师生、教职工提供免费的阅读服务、知识服务。而从经济效益视角出发分析高校图书馆经济效益,管理人员需根据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态势,构建新型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机制。高校若想真正提高图书馆经济效益,就必须改善以往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思想。高校可实现“一馆两制”的模式管理和发展图书馆,既要继续为既定用户提供免费图书服务,还需利用图书馆创造经济利益。在此愿景下,高校需构建完善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图书馆的投入和产出科学建模。基于大数据分析,科学制定图书馆经营和管理新模式。具体来说,图书馆需以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为一级指标,根据经营范畴和投入情况,合理的设置二级指标。如以文献资源流通率、电子资源下载量、图书馆线上APP用户规模、用户特点、科研成果技术转移质量等二级指标为依据,制定付费服务项目、开发知识产品,以此达到提高高校图书馆经济效益的目标。 (二)实现多样化和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
高校应实现多样化和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利用不同方式和手段提高经济效益。管理人员可有效扩展和丰富个性化服务范畴和内容,不影响校内师生正常阅读和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应为创收和获利提供更多可能性。例如,高校可将优质的馆藏资料进行可视化转化,面向社会提供付费知识服务,以购买会员或电子资料的形式产生经济效益。同时,高校应秉承降本增效的理念开展图书馆管理工作,善于利用计算机系系统、大数据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处理工作难题。减少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数量、优化组织架构,利用技术手段降低管理成本。高校需实施网络化服务,依托虚拟空间提供知识服务,利用社会化的图书服务达到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基于网络化服务,社会大众可通过付费进入高校图书馆线上服务系统,足不出户可购买优质的传统书籍和电子资源。高校可将“网络化服务”作为大学生创业项目,鼓励他们参与到图书馆特色经营和服务工作中。这样,不仅可提高图书馆经济效益,还可锻炼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力。
(三)调整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投入结构
从经济效益维度分析图书馆的管理与发展,高校需在人力、物力、技术研究和使用三方面的资金投入比例做好规划。互联网时代下,高校需积极建设智慧图书馆,面向校内师生和教职工、校外社会人员提供现代和智能的阅读服务。依靠校外人员阅讀消费,不断提升图书馆经济效益。即管理人员需根据高校图书馆的实际用途和智慧图书馆建设目标,合理规划和完善投入结构。一方面,管理层和决策层需充分认识到地区文化和经济水平差异,应根据读者和用户的消费水平,制定建设智慧图书馆的资金使用和投入计划。另一方面,高校需根据校内各部门的经费拨付情况,对投入结构进行科学优化。最大程度发挥人力资源的先天优势和作用,尽量降低人力方面的投入,可适当增加技术层面的投入,以保证真正建成智慧和现代化的图书馆,为后期的商业运作和社会化的管理打下坚实物质基础,并为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便利条件。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产生或提升,需对传统的信息服务范畴和方式进行创新和改革。高校需面向社会开展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工作,利用海量的馆藏资料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校既要面向大学生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还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文化和知识的辐射面积。依托互联网平台,使普通大众能阅读到高校图书馆中珍贵的馆藏文献。以此,最大程度发挥图书馆的资源功能,持续加大产出,满足各个阶层和圈层的科研、阅读需求,推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科技等领域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进.从知识供给到文化服务:地方图书馆特色主题文创产品的开发建议[J].出版广角,2020(22):83-85.
[2]石晶晶.从策划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如何提升当代图书馆服务效益[J].办公室业务,2020(21):160-162.
[3]田璐.浅谈图书馆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J].时代经贸,2020(24):16-17.
[4]周青.“图书馆+书店”融合模式的发展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0,40(06):83-85+97.
[5]谭亮,黄娜.区域性图书馆联盟绩效评估机制构建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0(02):60-69+103.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引言:
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可大大提高馆藏资料的利用率和使用价值,继而产生相应的社会价效益和经济效益。高校应以学生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对图书馆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针对图书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研究,高校需立足社会发展、学校发展、学生发展,从不同维度和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既要凸显高校图书馆本身的教育价值,还需利用新型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大大提升图书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局限在文化教育本身,可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视角出发,对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和发展进行深入研究。
一、高校图书馆经营与管理效益构成
(一)经济效益
高校图书馆是文献资源系统的构成要素,拥有丰富和高质量的馆藏资源。无论是在文献资料的数量上,还是输出内容的品质和内涵方面,高校图书馆都占据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大量的数据调查和分析上来看,我国千余所高校的图书馆中存储和保存海量的图书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可高达8亿左右册。高校利用图书馆进行文化教育的同时,通过销售电子化资源获取经济效益。当然,对高校图书社会效益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相关人员所要牢记的是,基于图书馆开展的各式文化活动,并不是产生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手段,更不应将其作为生财之道。高校若想提高图书馆的经济效益,需科学开发和整合文献资源,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即尽可能扩展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和服务范畴,以此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是高校图书馆所产生间接效益。依托现代化的图书馆,为广大师生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助力他们成为利于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此外,高校面向社会开放图书馆,可有效的消弭信息鸿沟,促使当地平均文化水平获得显著提升。高校可长期组织社会人员参与图书馆阅读活动,利用知识改变普通人的命运。而只有区域内的人才结构获得科学优化,才能推动社会文化和经济等领域的创新发展。高校图书馆社会效益的提升,需以教育效力为驱动力。高校利用图书馆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效能基础上,才能展出较大的社会效益。高校不能完全剥离于教育本身,需致力于培育高质量的优秀人才,以此提升图书馆的社会效益。
(三)教育效益
高校图书馆直接产生教育效益,间接产生社效益和经济效益。图书馆作为阅读的重要场所,可为学生、教师、教职工提供优质的图书服务。高校可利用丰富和优质的馆藏资源,开发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利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进行启智教育、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高校教育质量。高校图书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升,都必须完全服务于教育效益的提升。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模式的改革,需以学生学习和信息服务需求为主,以社会需求为辅。
二、高校图书馆社会效益的主要体现
(一)优质人才的培育
高校图书馆是产生新思想、新思潮的重要场所,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知识文化水平、思政政治觉悟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带有鲜明的公益性特质,不直接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既往的发展历史上看,图书馆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主要是为社会源源不断输送高水平的人才。即人才进入社会产生价值后,会加大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并逐渐产生正面的社会形象。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效益应通过提升教育效益而获得,将图书馆作为教育教学的“第二课堂”。只有培育出大量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才能展现出高校的办学实力,侧面体现图书馆的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
(二)社会文明的进步
知识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需扩大管理和服务规模及服务人群。即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到社会各个阶层和领域,进一步加强社会文明程度。高校图书馆应通过加大信息传播面积,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秉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对外开放高校图书馆,为社会大众提供优质的阅读服务。利用既定的文献资源和设备设施,面向普通大众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高校图书馆社会效益的提升,需能在社会的整体发展和文明进步上发挥作用。高校存储的优质图书资源,最终应实现文化辐射社会。而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同样可反哺图书馆的创新发展。如高校可将丰富和多元的社会文化融入图书馆文化体系中,为广大师生深度了解社会提供正确的途径和方法。
(三)面向大众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
相较于社会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文化教育功能更突出。高校可面向大众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務,根据用户反馈和建议,对自身的管理模式和服务形式进行科学优化。而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效益,应更多体现在基层的文化教育上,为有求知合自我提升意愿的农民工、工人阶级等提供特色信息服务,用以体现社会对普通大众的人文关爱。高校需处理好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将图书馆作为开展社会文化教育的场所和工具,使图书资源既可发挥教育效益,还能持续产生社会效益。
三、高校图书馆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方法
(一)构建完善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高校图书馆实际是非盈利性组织,主要是面向广大师生、教职工提供免费的阅读服务、知识服务。而从经济效益视角出发分析高校图书馆经济效益,管理人员需根据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态势,构建新型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机制。高校若想真正提高图书馆经济效益,就必须改善以往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思想。高校可实现“一馆两制”的模式管理和发展图书馆,既要继续为既定用户提供免费图书服务,还需利用图书馆创造经济利益。在此愿景下,高校需构建完善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图书馆的投入和产出科学建模。基于大数据分析,科学制定图书馆经营和管理新模式。具体来说,图书馆需以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为一级指标,根据经营范畴和投入情况,合理的设置二级指标。如以文献资源流通率、电子资源下载量、图书馆线上APP用户规模、用户特点、科研成果技术转移质量等二级指标为依据,制定付费服务项目、开发知识产品,以此达到提高高校图书馆经济效益的目标。 (二)实现多样化和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
高校应实现多样化和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利用不同方式和手段提高经济效益。管理人员可有效扩展和丰富个性化服务范畴和内容,不影响校内师生正常阅读和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应为创收和获利提供更多可能性。例如,高校可将优质的馆藏资料进行可视化转化,面向社会提供付费知识服务,以购买会员或电子资料的形式产生经济效益。同时,高校应秉承降本增效的理念开展图书馆管理工作,善于利用计算机系系统、大数据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处理工作难题。减少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数量、优化组织架构,利用技术手段降低管理成本。高校需实施网络化服务,依托虚拟空间提供知识服务,利用社会化的图书服务达到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基于网络化服务,社会大众可通过付费进入高校图书馆线上服务系统,足不出户可购买优质的传统书籍和电子资源。高校可将“网络化服务”作为大学生创业项目,鼓励他们参与到图书馆特色经营和服务工作中。这样,不仅可提高图书馆经济效益,还可锻炼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力。
(三)调整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投入结构
从经济效益维度分析图书馆的管理与发展,高校需在人力、物力、技术研究和使用三方面的资金投入比例做好规划。互联网时代下,高校需积极建设智慧图书馆,面向校内师生和教职工、校外社会人员提供现代和智能的阅读服务。依靠校外人员阅讀消费,不断提升图书馆经济效益。即管理人员需根据高校图书馆的实际用途和智慧图书馆建设目标,合理规划和完善投入结构。一方面,管理层和决策层需充分认识到地区文化和经济水平差异,应根据读者和用户的消费水平,制定建设智慧图书馆的资金使用和投入计划。另一方面,高校需根据校内各部门的经费拨付情况,对投入结构进行科学优化。最大程度发挥人力资源的先天优势和作用,尽量降低人力方面的投入,可适当增加技术层面的投入,以保证真正建成智慧和现代化的图书馆,为后期的商业运作和社会化的管理打下坚实物质基础,并为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便利条件。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产生或提升,需对传统的信息服务范畴和方式进行创新和改革。高校需面向社会开展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工作,利用海量的馆藏资料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校既要面向大学生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还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文化和知识的辐射面积。依托互联网平台,使普通大众能阅读到高校图书馆中珍贵的馆藏文献。以此,最大程度发挥图书馆的资源功能,持续加大产出,满足各个阶层和圈层的科研、阅读需求,推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科技等领域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进.从知识供给到文化服务:地方图书馆特色主题文创产品的开发建议[J].出版广角,2020(22):83-85.
[2]石晶晶.从策划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如何提升当代图书馆服务效益[J].办公室业务,2020(21):160-162.
[3]田璐.浅谈图书馆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J].时代经贸,2020(24):16-17.
[4]周青.“图书馆+书店”融合模式的发展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0,40(06):83-85+97.
[5]谭亮,黄娜.区域性图书馆联盟绩效评估机制构建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0(02):60-6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