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环境教育是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的重要途径,随着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环境教育的意义更加凸显。通过对河北公众的环境意识调研结果分析,提出提升公众环境意识的几项对策: 发挥政府职能,推进环境教育立法;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注重环境教育实施;加大环境教育宣传,发挥民间组织作用。
【关键词】环境意识 对策研究 环境教育 政府职能 教育宣传
问题提出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危机日益加剧,人类在付出惨痛代价的同时,也不得不反思自身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的问题,而改变人最主要、最普遍的途径就是实施环境教育,建立合理有效的环境教育体系,是提升公众环境意识的重要途径,是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治本措施;同时,大力发展环境教育是实现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环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一词最早由浦利查德(T. Pritchard)提出,20世纪70年代随着全球化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教育”一词被广泛使用。①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环境教育已走过几十年的历程。②③我国环境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从1994年国务院讨论通过的《中国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到2010年环境保护部召开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我国环境教育初具体系,进步较大。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这就要求我们要继续推进环境教育,不断创新,提高重视,实现大力度的突破。
在问卷调查调查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本文提出了提升公众环境意识的几项对策。
研究方法和结果
被试。本研究被试来自河北各行业和年龄层,共发放问卷1210份,有效问卷1196份,其中:小学生171名,中学生169名,大学生173名,农民工175名,干部170名,工人168名,退休人员170名;男性601人,女性595人;9~16岁194人,17~24岁233人,25~33岁210人,34~41岁192人,42~49岁186人,50岁以上181人;18岁以前在农村的人数是634人,在城市的为562人。
研究工具。使用SPSS16.0对公众环境意识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采用的统计方法有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
研究结果。根据公众环境意识问卷得分(总分在5到88分之间),将1196名被试分为三组,即低环境意识组、中等环境意识组和高环境意识组,并分别统计三组的人数和所占百分比。其中低环境意识组(5分~30分)98人,占8.19%;中等环境意识组(31分~66分)792人,占66.22%;高环境意识组(67分~88分)306人,占25.59%。结果表明公众环境意识基本处在中等水平,尚需提高。
公众环境意识现状的人口学变量研究。对公众性别、来源指标分类,分别统计他们在量表上的得分,并对性别、来源维度得分进行了T检验,具体情况如下:
由表2的方差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公众环境意识无论在年龄上还是职业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分别对年龄和职业这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发现:大学生和农民工的公众意识差别最大;农民工和退休人员环境意识相对最弱;17~24岁与50岁以上公众的环境意识差别最大。
量表各维度与公众意识的相关分析。本研究为了解问卷中环境心理、环保知识、环境归因三个维度与环境意识的相关程度,将三个维度与环境意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下:
由表3可以看出,环境心理、环保知识、环境归因与环境意识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环境教育对策研究
环境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公众环境意识,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公众的环境意识基本处于中级水平,有8.19%的公众环境意识很低,并且在来源、职业和年龄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应建立“制度健全、因地制宜、多种途径、提高实效、深入人心”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模式,以突出环境教育的普及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发挥政府职能,推进环境教育立法。环境立法是推进环境教育最快捷的办法。目前,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有完善的环境教育法。我国政府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环境教育立法问题,刻不容缓。首先,在借鉴各国经验基础上,政府要花大力气,结合我国国情制定环境教育法,做到环境教育有法可依。其次,政府工作人员尤其是环境管理部门应该严格执法,对于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要严惩不贷。最后,不断提高环境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专业培训,保证我国环境事业的顺利进行。
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注重环境教育实施。调查结果显示,公众的环境意识与环境心理、环境知识、环境归因有极显著的正相关,而这三个方面也是在教育中习得的。构建教育部门、学校和家庭多层次的环境教育体系,注重环境教育在各个环节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公众环境意识。首先,教育部门宏观掌控环境教育的方向,把环境教育纳入到教学内容当中,做到环境保护全民参与,真正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依据调查结果,教育部门要重视农村地区的环境教育,重视农民工和工人的环境教育,在年龄上要从小抓起,尤其是9岁~24岁之间公众的环境教育。其次,学校要重视环境教育。我国每年约有在校生2.2亿,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环境意识,是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的基础工程。调查结果显示公众从学校获得的环境知识只占40.35%,学校在环境教育方面还应不断加强。最后,家庭教育不可或缺。家庭教育是公众的启蒙教育,是道德规范形成的关键影响力,父母应该重视家庭内的环境教育,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培养孩子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的思想意识。
加大环境教育宣传,发挥民间组织作用。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必须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在传统媒介的宣传基础上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使更多的人支持、参与、监督环境保护。宣传是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公众环境意识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的调查结果显示29.69%的公众是从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获得环境知识。宣传教育不是单一的、短期的行为,而是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选择适当的切入点,根据不同目标人群选择相应内容。同时,注重环保知识和环保技能的宣传,使公众充分认识环境问题与个人息息相关,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者单位分别为河北经贸大学外国语学院、市场学院;本文系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促进地毯经济建设的环境教育体系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HB10ISH002)
注释
①曹洁:“日本社会的环境教育及启示”,《河北师大学报》,2010年第7期,第50~53页。
②浅野直人,张弘,吴华:“日本的环境法和民事诉讼的动向”,《研究生法学》,2010年第1期,第104~116页。
③帕尔默著,田青,刘丰译:《21世纪的环境教育——理论、进展与前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