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难想象,富裕的广东竟有13个地级市人均生产总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作为紧随广东的“追兵”,江苏是如何解决好区域发展平衡这一难题的?本刊特邀一位广东学者、一位江苏学者探讨这一问题。 ——编者按
印象中,苏北之于江苏,就像粤北之于广东,被打上 “边远,落后,经济欠发达”的烙印。历史上,苏北曾是有名的战场,无论是“楚汉相争”还是“三让徐州”,是建立苏皖根据地还是作为淮海战役的核心地带,苏北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一处在秦岭北延余脉的方寸之地,仅因一江之隔,被过去的上海人称之为“江北”,当地人在那时的上海人眼中是不折不扣的“城市边缘人”,“苏北=落后”成了人们固有的观念。
2013年8月3日,广东省知识分子联谊会一行在省委统战部部长林雄的带领下飞抵南京,随后前往苏北腹地——淮安。夜半的淮安霓虹闪烁,一座座现代化的建筑鳞次栉比,让人几乎怀疑身不在淮安。翌日起,四天连轴转参观了淮安、盐城、连云港、徐州,耳闻目睹,更彻底颠覆了我们对苏北的整体印象,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五个颠覆”:
一是颠覆了城市印象。所见苏北城市市容市貌整洁明亮,现代化程度高。不仅城市规划错落有致,基础设施建设到位,而且绿化程度高,到处繁花似锦,绿意浓浓,每一座城市都洋溢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现代感和蓬勃感,恍如不小心推门踏进了某个先进国家的城镇。
二是颠覆了交通印象。苏北交通的发达和便捷程度大大超乎想象。苏北注重与国际接轨,如建立了国际机场,将连云港作为全球资源配置中心,甚至建立起了“城城有机场,处处通高速,水陆空立体循环交通”的“大交通体系”,高速公路把整个苏北直接联动起来,高速路口延伸到了每个市县。苏北经济的腾飞正是因为有了“高速车轮”、“钢铁翅膀”和“水路线网”的保障。相比之下,广东在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财政统筹方面,一般要求地方须配套30%,这就大大限制了地方的积极性,甚至超出地方的能力。
三是颠覆了人才印象。原以为这里是落后地区,干部要么温文敦厚,要么无精打采。然而在短短几天的有限接触中,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一张张充满激情、魅力四射的脸,以及一番番“摸高、瞄远、取大”的豪言壮语。苏北干部的心气都特别高。他们所提的发展目标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干部看来是难以实现的笑话,而他们却说,“要用神话打破笑话”。他们何来这股底气?又何来这股激情?
四是颠覆了农村建设印象。落后地区的农村,往往只有老者留守,房屋低矮杂乱散落于田头地脚,了无生气。然而,当我们坐在疾驰的汽车上,看着苏北一座座满眼绿意的村庄扑面而来,河流、稻田,颇具徽派建筑传统的白墙灰瓦构建的农家庭院以及森林茂密的远山,构成了一幅幅多层次、立体式而又不失民族传统意蕴的田园风光画卷时,不得不由衷感叹:我们广东农村建设表现出的缺乏美感、缺乏个性、人文精神严重缺失是多么不应该啊!
五是颠覆了苏北振兴“病急乱投医”的印象。原以为苏北建设会产生重复引进、资源内耗等乱象,事实却相反,苏北五市的功能分区科学、鲜明且优势互补,环保形态的划归环保区域,重化工形态的划归重化工区域,以减少重复竞争和资源内耗。
苏北给我们以颠覆性印象的背后,有一系列坚实的数据在支撑:“7月12日召开的南北合作加快苏北发展形势分析会传出信息,今年以来,苏北五市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1-5月,苏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2831.06亿元,同比增长24.6%,高出全省平均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1711.84亿元,增长25.3%,比全省高4.2个百分点。”(江苏省政府:《决策》,2012年第4期)
而这一系列数字背后,则是江苏省自2001年就提出举全省之力实施振兴苏北的战略。此后省里对苏北各市下达的发展任务一再提高,而且各市也主动把标杆拉高,逐级到县乡都抬高了计划目标,当年仅提出争当苏北第一县的就有赣榆和大丰等地。抬高发展目标之后,首先就是抓项目,招商引资。据当地干部透露,当时规定,县级领导班子成员一年要引进一个过亿元项目,乡镇、部门一把手要引进一个过五千万元项目。奖惩措施很严格,比如对那些完不成的干部要求离岗招商甚至直接免职,逼着不同岗位上的干部去招商。其次就是搞园区建设,县级有开发区,乡镇有中小企业园。除了政府直接投资“七通一平”外,还有引进大企业、商会前来建设园中园,以及吸引本地外地老板和本地各村开发“工业地产”等办法。最后是承转移,即承接苏南、上海、浙江的产业转移。苏北的大丰和苏南的常州在大丰联合办了一个工业园,由常州方面负责联系投资的企业,利益由两市分享。除了省里直接下达目标,江苏省还很好地利用了政府 “有形的手”和市场 “无形的手”,认真做好规划统筹,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了省政府对苏北的财政转移力度,在交通等基础设施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在和当地干部交谈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一个很特别的现象,那就是“干部轮替制度”,即苏北和苏南人才交流形成了常态机制。在生产要素以横向流动为主的今天,区域竞争的本质已经演变为招商引资的竞争,而区域竞争的核心,则从人才竞争升级为领导人才的竞争。领导人才作为一种稀缺要素资源,它在苏北的配置中是如何改变区域竞争力的呢?苏北现任10位党政正职中,具有县区领导工作经验的多达6人,不少人都担任过县区委书记。在苏北的市委书记和市长中,从省直部门“空降”的极其罕见,以宿迁市委书记张新实为例,1996年,他就开始参与宿迁市筹建领导小组工作,整整10年一步步走上书记岗位。
注重“一把手”的基层工作经验,可以说是江苏省委最鲜明的用人导向。对于苏北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来说,利益多元、矛盾凸显,主政一方的“一把手”肩负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双重重担,他们熟悉基层、驾驭复杂问题的能力显得至关重要。而且由于他们眼界开阔,给当地带来了创新思维,由地域思维转向全球思维,即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去整合全国甚至全球资源。像连云港市委书记王建华、市长徐一平频频出访,东到韩国,西至巴西,為胃口渐长的连云港“找食”,打造“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
2010年8月,全国百强县评选结果公布,在8个新跻身百强的县当中,苏北就有沛县和建湖两县入围;今天,“落后的”苏北已经有了6个全国百强县。苏北此前提出“两个赶超”中的第一个“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已完全实现,正在实现第二步即赶超苏南。而我们广东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实现小康,但到目前为止,尚有13个城市的年人均收入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当然,苏北模式也有需要引起警惕的地方,像大规模引进内外企,如何避免引发一些“消化不良症”以及政府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入,如何评估其负债能力等,这些都要有很好的考量。吸收苏北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巩固提升珠三角地区,发展好粤东西北,广东才能实现好“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真正做好“先行地”和“试验区”。正所谓:“他山之石可攻玉,再领风潮正其时。”
(作者系第十一届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省实验中学附属天河学校董事长)
印象中,苏北之于江苏,就像粤北之于广东,被打上 “边远,落后,经济欠发达”的烙印。历史上,苏北曾是有名的战场,无论是“楚汉相争”还是“三让徐州”,是建立苏皖根据地还是作为淮海战役的核心地带,苏北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一处在秦岭北延余脉的方寸之地,仅因一江之隔,被过去的上海人称之为“江北”,当地人在那时的上海人眼中是不折不扣的“城市边缘人”,“苏北=落后”成了人们固有的观念。
2013年8月3日,广东省知识分子联谊会一行在省委统战部部长林雄的带领下飞抵南京,随后前往苏北腹地——淮安。夜半的淮安霓虹闪烁,一座座现代化的建筑鳞次栉比,让人几乎怀疑身不在淮安。翌日起,四天连轴转参观了淮安、盐城、连云港、徐州,耳闻目睹,更彻底颠覆了我们对苏北的整体印象,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五个颠覆”:
一是颠覆了城市印象。所见苏北城市市容市貌整洁明亮,现代化程度高。不仅城市规划错落有致,基础设施建设到位,而且绿化程度高,到处繁花似锦,绿意浓浓,每一座城市都洋溢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现代感和蓬勃感,恍如不小心推门踏进了某个先进国家的城镇。
二是颠覆了交通印象。苏北交通的发达和便捷程度大大超乎想象。苏北注重与国际接轨,如建立了国际机场,将连云港作为全球资源配置中心,甚至建立起了“城城有机场,处处通高速,水陆空立体循环交通”的“大交通体系”,高速公路把整个苏北直接联动起来,高速路口延伸到了每个市县。苏北经济的腾飞正是因为有了“高速车轮”、“钢铁翅膀”和“水路线网”的保障。相比之下,广东在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财政统筹方面,一般要求地方须配套30%,这就大大限制了地方的积极性,甚至超出地方的能力。
三是颠覆了人才印象。原以为这里是落后地区,干部要么温文敦厚,要么无精打采。然而在短短几天的有限接触中,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一张张充满激情、魅力四射的脸,以及一番番“摸高、瞄远、取大”的豪言壮语。苏北干部的心气都特别高。他们所提的发展目标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干部看来是难以实现的笑话,而他们却说,“要用神话打破笑话”。他们何来这股底气?又何来这股激情?
四是颠覆了农村建设印象。落后地区的农村,往往只有老者留守,房屋低矮杂乱散落于田头地脚,了无生气。然而,当我们坐在疾驰的汽车上,看着苏北一座座满眼绿意的村庄扑面而来,河流、稻田,颇具徽派建筑传统的白墙灰瓦构建的农家庭院以及森林茂密的远山,构成了一幅幅多层次、立体式而又不失民族传统意蕴的田园风光画卷时,不得不由衷感叹:我们广东农村建设表现出的缺乏美感、缺乏个性、人文精神严重缺失是多么不应该啊!
五是颠覆了苏北振兴“病急乱投医”的印象。原以为苏北建设会产生重复引进、资源内耗等乱象,事实却相反,苏北五市的功能分区科学、鲜明且优势互补,环保形态的划归环保区域,重化工形态的划归重化工区域,以减少重复竞争和资源内耗。
苏北给我们以颠覆性印象的背后,有一系列坚实的数据在支撑:“7月12日召开的南北合作加快苏北发展形势分析会传出信息,今年以来,苏北五市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1-5月,苏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2831.06亿元,同比增长24.6%,高出全省平均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1711.84亿元,增长25.3%,比全省高4.2个百分点。”(江苏省政府:《决策》,2012年第4期)
而这一系列数字背后,则是江苏省自2001年就提出举全省之力实施振兴苏北的战略。此后省里对苏北各市下达的发展任务一再提高,而且各市也主动把标杆拉高,逐级到县乡都抬高了计划目标,当年仅提出争当苏北第一县的就有赣榆和大丰等地。抬高发展目标之后,首先就是抓项目,招商引资。据当地干部透露,当时规定,县级领导班子成员一年要引进一个过亿元项目,乡镇、部门一把手要引进一个过五千万元项目。奖惩措施很严格,比如对那些完不成的干部要求离岗招商甚至直接免职,逼着不同岗位上的干部去招商。其次就是搞园区建设,县级有开发区,乡镇有中小企业园。除了政府直接投资“七通一平”外,还有引进大企业、商会前来建设园中园,以及吸引本地外地老板和本地各村开发“工业地产”等办法。最后是承转移,即承接苏南、上海、浙江的产业转移。苏北的大丰和苏南的常州在大丰联合办了一个工业园,由常州方面负责联系投资的企业,利益由两市分享。除了省里直接下达目标,江苏省还很好地利用了政府 “有形的手”和市场 “无形的手”,认真做好规划统筹,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了省政府对苏北的财政转移力度,在交通等基础设施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在和当地干部交谈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一个很特别的现象,那就是“干部轮替制度”,即苏北和苏南人才交流形成了常态机制。在生产要素以横向流动为主的今天,区域竞争的本质已经演变为招商引资的竞争,而区域竞争的核心,则从人才竞争升级为领导人才的竞争。领导人才作为一种稀缺要素资源,它在苏北的配置中是如何改变区域竞争力的呢?苏北现任10位党政正职中,具有县区领导工作经验的多达6人,不少人都担任过县区委书记。在苏北的市委书记和市长中,从省直部门“空降”的极其罕见,以宿迁市委书记张新实为例,1996年,他就开始参与宿迁市筹建领导小组工作,整整10年一步步走上书记岗位。
注重“一把手”的基层工作经验,可以说是江苏省委最鲜明的用人导向。对于苏北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来说,利益多元、矛盾凸显,主政一方的“一把手”肩负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双重重担,他们熟悉基层、驾驭复杂问题的能力显得至关重要。而且由于他们眼界开阔,给当地带来了创新思维,由地域思维转向全球思维,即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去整合全国甚至全球资源。像连云港市委书记王建华、市长徐一平频频出访,东到韩国,西至巴西,為胃口渐长的连云港“找食”,打造“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
2010年8月,全国百强县评选结果公布,在8个新跻身百强的县当中,苏北就有沛县和建湖两县入围;今天,“落后的”苏北已经有了6个全国百强县。苏北此前提出“两个赶超”中的第一个“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已完全实现,正在实现第二步即赶超苏南。而我们广东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实现小康,但到目前为止,尚有13个城市的年人均收入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当然,苏北模式也有需要引起警惕的地方,像大规模引进内外企,如何避免引发一些“消化不良症”以及政府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入,如何评估其负债能力等,这些都要有很好的考量。吸收苏北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巩固提升珠三角地区,发展好粤东西北,广东才能实现好“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真正做好“先行地”和“试验区”。正所谓:“他山之石可攻玉,再领风潮正其时。”
(作者系第十一届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省实验中学附属天河学校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