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酒店业的快速发展,为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而如何培养符合现代酒店业需求的管理人才,也日益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紧迫问题。本文在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特征进行简单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 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 市场需求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7-0157-01
近年来,酒店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和学生的就业带来良好的机遇,也使培养国际化、高素质、符合市场需要的应用型管理人才,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酒店管理专业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肩负着培养符合酒店业需求的应用型、专业型人才的重任。虽然随着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和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不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都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体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节
由于酒店管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国际化的应用型管理人才,加之不少高职院校在招生时均以酒店业广阔的发展前景和优厚的福利待遇为条件吸引学生。因此,不少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未就业前,就将自己定位于管理人才,并对职业前景和待遇有着某种程度的期待。而实际是,虽然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有30多年,但整体教学模式仍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专业技能和素质教育的培养,由此导致很多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薄弱,在工作之初往往难以获得酒店的重任,只能从基层工作做起。现实与预期的落差,使不少刚刚进入酒店业的学生或对工作热情不高,应付了事,或离开酒店业,转而从事其他工作。
(二)培养方式与社会发展脱节
我国职业教育虽然发展较快,但起步较晚,加之社会关注度不够,因此在人才培养方式上仍以学校为中心。即学校根据现有的教学设备、师资力量、合作企业等条件,来设计安排目标培养、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实习基地的落实等,而对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则关注不够。
(三)培养机制与用人单位脱节
酒店管理专业的最终目标是为酒店企业培养所需人才,但在目前的人才培养方式中,酒店业的参与度却远远低于学校,探究原因:一方面,酒店经营者的人才培养意识淡薄;另一方面,是政府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相关政策的扶持。由于没有建立一种由政策制约、校企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责任机制,导致目前国内酒店企业招聘会中常出现业管理人才紧缺,而管理专业学生却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
二、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思
(一)以市场需求为中心,构建“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一方面能使学生在学校接受教师传授的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学生在实习企业中,获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的有机融合,不仅能帮助学生尽快熟悉了解酒店管理行业的流程,早日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又可以根据酒店岗位的多样性和学生个人的兴趣和特长,提供他们未来专业细分的方向,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他们能更好地被市场所接受。
(二)以培养目标为导向,调整完善课程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酒店培养具有高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管理人才,因此其程体系在开发之前,应深入到各大层次酒店进行调研,及时把握酒店业的需求变化和发展趋势,并以此为依据,确立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职业技能实训课程,以及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途径、方法等。与此同时,以酒店管理的职业标准和工作规范为依据,建立考核评价体系,以达到培养酒店需要人才的目的。
(三)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建立校企共同培养机制
培养符合酒店行业需求的管理人才,除校企双方紧密合作外,还需明确双方在培养过程中的责任和利益:
1.学校方面。定期聘请合作酒店的工作人员,参与学校培养目标的设定、培养方案的设计和专业课程的设置;选派优秀的师资队伍,为酒店工作人员提供晋升培训、技能鉴定等培训服务;配合酒店企业优先挑选、录用优秀学生的权利。
2.酒店方面。为学校提供资金、设备、实习场所等;遵循国家有关部门对高职院校学生实习管理的相关规定,保护学生实习期间的各项权益,兑现学生实习期间的各种待遇;优先录取合作学校的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
三、小结
综上可见,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以市场需求为中心,还要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和需求,实施专业知识的教学和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真正实现学能致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型人才,使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更广阔,更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杨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2]周大农,周丽.关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12).
责任编辑:张丽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 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 市场需求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7-0157-01
近年来,酒店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和学生的就业带来良好的机遇,也使培养国际化、高素质、符合市场需要的应用型管理人才,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酒店管理专业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肩负着培养符合酒店业需求的应用型、专业型人才的重任。虽然随着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和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不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都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体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节
由于酒店管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国际化的应用型管理人才,加之不少高职院校在招生时均以酒店业广阔的发展前景和优厚的福利待遇为条件吸引学生。因此,不少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未就业前,就将自己定位于管理人才,并对职业前景和待遇有着某种程度的期待。而实际是,虽然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有30多年,但整体教学模式仍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专业技能和素质教育的培养,由此导致很多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薄弱,在工作之初往往难以获得酒店的重任,只能从基层工作做起。现实与预期的落差,使不少刚刚进入酒店业的学生或对工作热情不高,应付了事,或离开酒店业,转而从事其他工作。
(二)培养方式与社会发展脱节
我国职业教育虽然发展较快,但起步较晚,加之社会关注度不够,因此在人才培养方式上仍以学校为中心。即学校根据现有的教学设备、师资力量、合作企业等条件,来设计安排目标培养、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实习基地的落实等,而对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则关注不够。
(三)培养机制与用人单位脱节
酒店管理专业的最终目标是为酒店企业培养所需人才,但在目前的人才培养方式中,酒店业的参与度却远远低于学校,探究原因:一方面,酒店经营者的人才培养意识淡薄;另一方面,是政府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相关政策的扶持。由于没有建立一种由政策制约、校企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责任机制,导致目前国内酒店企业招聘会中常出现业管理人才紧缺,而管理专业学生却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
二、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思
(一)以市场需求为中心,构建“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一方面能使学生在学校接受教师传授的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学生在实习企业中,获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的有机融合,不仅能帮助学生尽快熟悉了解酒店管理行业的流程,早日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又可以根据酒店岗位的多样性和学生个人的兴趣和特长,提供他们未来专业细分的方向,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他们能更好地被市场所接受。
(二)以培养目标为导向,调整完善课程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酒店培养具有高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管理人才,因此其程体系在开发之前,应深入到各大层次酒店进行调研,及时把握酒店业的需求变化和发展趋势,并以此为依据,确立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职业技能实训课程,以及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途径、方法等。与此同时,以酒店管理的职业标准和工作规范为依据,建立考核评价体系,以达到培养酒店需要人才的目的。
(三)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建立校企共同培养机制
培养符合酒店行业需求的管理人才,除校企双方紧密合作外,还需明确双方在培养过程中的责任和利益:
1.学校方面。定期聘请合作酒店的工作人员,参与学校培养目标的设定、培养方案的设计和专业课程的设置;选派优秀的师资队伍,为酒店工作人员提供晋升培训、技能鉴定等培训服务;配合酒店企业优先挑选、录用优秀学生的权利。
2.酒店方面。为学校提供资金、设备、实习场所等;遵循国家有关部门对高职院校学生实习管理的相关规定,保护学生实习期间的各项权益,兑现学生实习期间的各种待遇;优先录取合作学校的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
三、小结
综上可见,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以市场需求为中心,还要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和需求,实施专业知识的教学和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真正实现学能致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型人才,使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更广阔,更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杨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2]周大农,周丽.关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12).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