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内心的财富才是真财富

来源 :百姓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an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嘉诚
  有人以“富可敌国”来形容“华人首富”李嘉诚,但对李嘉诚而言。生命的丰盈并不仅在于金钱的多少。
  
  “其实不少人富而不贵”
  
  李嘉诚直言:“富贵两个字,不是连在一起的。这句话可能得罪了人,但是其实有不少人富而不贵。”他认为,真正的富贵是要懂,得用自己得来的金钱,尽一点义务和责任。
  李嘉诚引用中国哲学家的观念来加以说明:“贵为天子。未必是贵;但是,贱如匹夫,不为贱也。关键是看你的一生所做的事,所讲的话,怎样对人对事。这个是我自己领悟出来的。”
  李嘉诚笑称,若自己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对其他需要帮助的人有所贡献,这便是内心的财富。
  “这个才是真财富!因为,金钱的财富,你今天可能涨了,身价高很多,明天掉下去,可能一夜之间,减少一半,这种例子有的是。但只有你做些让世人得益的事,这就是真财富,任何人都拿不走。”
  李嘉诚说到自己人生中的两个关键时刻:“一个是我12岁的时候,一个天真、充满幻想的小孩子跑到香港,见到另外一个世界,不是我所希望的世界,令我转眼之间就变为成年,非常努力,不怕辛苦,充满责任感,这个是第一个关;第二个关,应该是我二十七八岁的时候,那个时候,开始离开贫穷。可以说以后都不需要做事了。可以退休了,一生所需的花费都已经足够了。”
  但也就在这个时刻,他骤然发现:即使财富一直增加,却没有什么特别快乐的地方。
  由此,他领悟出:当一个人在这个世上,具备了条件,便应该对社会多一点关怀,这是义务,也是责任。
  
  做公益不惜花费时间精力
  
  捐钱容易,亲力亲为地做则需要耗费极大精力,然而李嘉诚乐此不疲:“几十年来,有时我是日以继夜在做,一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现在大概有最少30%的时间是在做公益。”
  推己及人,他期望凝聚社会力量:“我自己的力量毕竟非常小,希望多一点人跟我想法差不多,甚至比我更好,那么我们这个社会的进步才大。”他更称,“助人自助”,为受助人提供融入社会的机会和服务,重建信心,也非常重要。“我们都是平常人,我们如果能够改变人家一生的命运,你说多值得。”
  至于“名声”,他却毫不重视:“如果有人可以跟我一起去做到最好,我出钱,他出名,我在后面,都可以。甚至可以说,如果能够帮助很多很多人的话,在医疗、在教育方面,你叫我给他叩头都可以。”
  李嘉诚还说:“其实我这个人非常简单,我如果再有一生的话,我还是走这条路。”
  
  痛心的往事,令他热心奉献医教
  
  分析李嘉诚基金会的捐助项目。不难发现教育、医疗是重中之重。这与他幼年的痛苦经历有关。读书是李嘉诚不可割舍的牵挂和爱好,但他幼时无法接受正规教育,令他至今引以为憾。这个遗憾,让他在有能力后,对教育事业投入了无限关注。就个人而言,即使在最困难、最繁忙时,他也一直尽量多读些书,尽量“抢回”多一点学问。
  李嘉诚还透露。二战时日本人占领香港。妈妈带着弟弟、妹妹回家乡去,他跟爸爸两个人留在香港。
  “但是每天晚上都听到爸爸咳嗽……心里面难过……”医药不足加上经济困难,使父亲在半年后与世长辞。
  李嘉诚谈到此处,流露出哀伤神情。这段痛苦经历让他自小许下愿望:“如果有一天,我的事业有大发展,环境有大改变,那一定要牢牢记住,教育、医疗都是最重要的。”
  
  加倍爱护“第三个儿子”
  
  基于取诸社会,还诸社会的理念。李嘉诚近年来倾注更多的精力在公益事业上,更视一手创立的李嘉诚基金会为心中的“第三个儿子”:“我都告诉我的儿子,这个跟家庭(没有关系),基金会的董事,也不会从这个基金会得到一个铜板的便宜,没有。”
  李嘉诚基金会成立于1980年,主要在教育、医疗、文化、公益事业上进行有系统的资助。这是他的“第三个儿子”,自然得到他的加倍爱护:“有一个晚上,(我)无端端想起,对这个基金会每年都投入,它不就一年年大起来了吗?但是,世事难料,你坐飞机也可能出意外,你骤然之间有个疾病,也可以离开这个世界。”
  骤然而来的思潮,让李嘉诚辗转反侧:“快天亮的时候,我说傻瓜,为什么要这么艰难?你有这么多不同的投资、不同的事业,你从这些投资中拿出一部分,给了(基金会),当你有第三个孩子就行了呀!”言及此,他开怀大笑:“如果我生多一个孩子,无论男的、女的,也一样(会给他资产)。你也希望他有事业,也希望他有一个基础,那么,你当基金会是你的孩子就行了。”
  为了基金会的持续运作,他定下规则:“基金会现有的资产和它增长的利息。都是一直不用的,今年它用多少。捐多少,我是一年内就还给它……这个基金会假如今年做10个亿,我加10个亿给它。”
  这些年来,基金会已捐出和承诺捐出的款项,达到约76亿港元。
其他文献
投资一家个性礼品店  王 文    个性礼品店市场前景:  数十年前,印有明星头像的t恤、箱包等物品风行一时,令不少“追星族”趋之若骛。而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人都可以做一回“明星”了。凭借先进的电脑彩扩、移印技术,人们可以在服装上印上自己或亲朋好友的形象。在瓷盘茶杯或装饰用的瓷板上印上自己珍爱的影像。这样“独一无二”,极有个性的科技成品,无论是馈赠亲友还是自己使用,都颇受时尚人群的追
期刊
当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在忙着投简历求职的时候,王道宏却坐在自己创办的网络公司里。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今天又签了几单合同,公司近期的业务已经没问题了。”见到记者。王道宏连忙道教说,“不好意思,因为在外面签合同,所以采访时间只能定在下午四点以后了。”其实,记者早就注意到,王道宏这间位于鞍山西道上的公司里。墙上挂着一块黑板,黑板上写着近期的工作日程。    ◆◆王道宏和他的同事们    谈起自己的创业经历
期刊
在近日举办的2009“相聚长三角”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回国创业服务周的培训活动中,昔日的海归、如今已成功创业的企业家赵箭,为后辈们就“软件开发企业如何在张江创业”讲述了生动的一课。    1996年,作为加拿大某国际著名电子公司亚洲区负责人,赵箭回到了阔别近十年的祖国。在加拿大公司的业务顺利开展之际,他积极在加拿大政府与中国政府间穿针引线,引进项目。促进项目合作。期间,他争取到50多万加元的加拿大政府
期刊
最近一两年,郑州街头的小吃加盟店又热闹起来。比起几年前曾经风靡全城,最终昙花一现的“奇正排骨加盟现象”。如今的小吃加盟连锁。似乎多了几分理智,几分冷静。    小吃培训,引领自主创业    近日,商报专刊部食品工作室收到不少读者来电,咨询小本创业的事,记者随即进行了采访。据神州飘香小吃培训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公司接到的咨询电话就一直没有停过,今年过来加盟学习的人数更是比去年
期刊
◆◆当当网联合总裁李国庆    对于业界不断传出的当当网并购传闻,当当网联合总裁李国庆断然否认。“现在当当的估值最低是10亿美元。低于这个价一切免谈。当当目前仍有很快的增长,未来三年之内,我基本不会考虑卖当当。”    ◆◆埋头做好自己的事    在2004年,李国庆曾有一次卖掉当当的好机会,当时亚马逊提出收购建议,以大约1.5亿美金收购当当70%到90%股份,实现绝对控股。但在李国庆看来,只欢迎
期刊
小生意也能做出大事业    四年前,王士博、吕慧、徐智还是3个大二学生时,就开起了美术工作室。从一间三四十平方米的画室起步,艰难地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路。  在汉口创业,在南湖上学,既要赚钱,又要念书,三个大学生的压力不小,但并没有中途放弃,两名男生坦言,大学期间都有“挂科”。为了从汉口赶回学校上课,徐智骑着一辆摩托车,出了上十次小车祸。去年八月,他们从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毕业,如今,画室已培训
期刊
记者日前从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了解到,今年以来,各级公安机关针对非法集资违法犯罪活动进行了有力打击治理,截至第一季度末,共立案445起,涉及金额3515亿元,破案245起,挽回损失17.84亿元,但当前非法集资违法犯罪活动仍较突出,其手法不断“花样翻新”警方提醒投资者要高度警惕。    花样一投资房地产    以投资房地产为名的非法集资活动仍然多发。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内一些房地产企业出现经
期刊
1、不要盲目从众    这种有人卖贷,有人假装买货、以招揽顾客骗人的方法,亦称“做笼子”,其实都是说给顾客听了,演给他人看的,我们称这种手法“假卖假买”,骗子们以假买卖成交消除他人疑虑,骗取他人钱财。了解了此种骗术的过程和特点,就知道了防骗的措施——保持冷静,勿从大众,尽量避免被动性的交易。    2、严格监控所购商品    调包计,商界常见骗术之一。骗子出售某种商品,让你看到的是优质样品;或让你
期刊
如果说中国服装界有黑马的话,比音勒芬就是一匹当之无愧的“黑马”2003年,带着在亚洲多个国家成功运作的经验,比音勒芬正式由韩国登陆中国。  如果头一次与谢秉政见面,你无论如何都无法把他跟一个生意人结合在一起,因为他留着卷卷的书生长发,颇有几分艺术家的味道。可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具有书生气质的人。却悄然地把自己的一生跟服装结合在一起,在中国成功地创造了一个高档服装品牌的神话。    “我当初只是凭着
期刊
大男生卖女生的化妆品,能成功吗?去年复旦刚毕业的骆青的回答是,男生对女生的化妆品或许了解不清楚,开拓、团队的组合、盈利模式的构建,卖女生化妆品和其不过这都可以交给一线的工作人员去做,而作为渠道的开拓、团队的组合、盈利模式的构建,实女生化妆品和其女生的化妆品市场很大,而外面的公司对其特点了解不充分,我们完全可以凭借同龄人的了解以及对学校的熟悉优势来抢占这块市场。”    一份市场报告触发创业灵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