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mura病和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来源 :中华病理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jjjj86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Kimura病和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学表型及两者的鉴别诊断。方法分析和观察9例Kimura病和3例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学形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其免疫表型,所用抗体包括CD43、CD3、CD45RO(UCHL-1)、CD20、CD79α、Ki-67、CD31、CD34、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CD68(KP1)和细胞角蛋白(AE1/AE3)。结果临床上,Kimura病多见于男性患者,而上皮样血管瘤多见于女性。两者均好发于头颈部,但Kimura病多表现为皮下多发性结节或局部肿胀,部分病例伴有区域淋巴结肿大,而上皮样血管瘤则多表现为皮肤单发的小结节或丘疹样病变。组织学上,两者均可位于真皮内或皮下,但Kimura病均以增生的淋巴组织为主,其中7例可见淋巴滤泡形成,内含活跃的生发中心,滤泡间可见大量增生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型血管,其内皮呈肿胀状或扁平状,血管周围和滤泡旁可见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3例内可见嗜酸性微脓疡形成。3例上皮样血管瘤均以成簇增生的血管为主,其中2例为毛细血管型,1例为小至中等大的血管型。血管内衬胞质丰富、深嗜伊红染的上皮样内皮细胞。除内衬管腔外,内皮细胞还可在血管腔内生长或在血管周围呈实性片状增生或排列成条索状,部分细胞的胞质内含有空泡,拟形成原始血管腔。2例的间质内可见多少不等的慢性炎症细胞反应,但不见淋巴滤泡形成,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也远不如Kimura病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显示,Kimura病中的淋巴滤泡表达B细胞抗原,滤泡间的淋巴细胞多表达T细胞标记,而上皮样血管瘤中的内皮细胞强阳性表达CD31和FⅧRAg等内皮标记。结论Kimura病和上皮样血管瘤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病种,前者是一种淋巴组织的增生,而后者则是一种良性的血管瘤,掌握两者的临床特点和组织学形态对避免将两者相互混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悼亡文学的发展源远流长,潘岳首次用诗歌形式直白地表露对亡妻的哀思,苏轼创新性地将悼亡主题引入词中,使得悼亡文学又获得了新的发展。孙犁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突破,
针对智能家居网络系统,对家庭内部网络进行设计。对以数据为中心的定向扩散路由算法进行改进,将节点按房间的顺序规划在不同的矩形区域,每个矩形区域设立一个源节点,用来接收
<正>目前,大学教育正逐步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越来越多的本科生走上了考研的道路。近年来,每年有近40%的本科生进入到考研行列中[1]。医学生面对医学就业市场逐渐饱和、
为改善半挂车辆的倒车及停车系统的性能,设计了一种基于自动转向系统的半挂车辆停车辅助系统。首先构建半挂车辆的停车辅助系统控制流程;然后在分析半挂式车辆结构与运动学特
分析液氯气化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分析设计合理液氯气化工艺,降低气化过程超压、超温和爆炸的可能性,保证氯气使用过程符合国家相关安全标准规范,避免氯气夹带液氯进入下游用氯
论西欧封建化过程中的罗马因素张维史学界关于西欧封建化过程中罗马因素和日尔曼因素的作用问题的讨论,至今仍没有一种大家普遍公认的看法。本文试图通过论述这两种因素的性质
苏州输电线路的动态巡视分为线路本体、线路通道、特殊区段的动态巡视和特殊巡视四部分。线路本体和通道的巡视周期根据状态评价确定,本体状态评价标准参照国家电网公司《架空
目的:观察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在纳米羟基磷灰石材料上的生长、分化特点以及成骨细胞形态.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7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医学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方法:采用密度梯度
突发公共事件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威胁,但是,人类在防灾救灾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危机各国各政府都有自己的预警机制。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建立了较为
自然灾害以及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虽然发生的概率较低,但是因为难以预测,往往会给城市生活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汶川地震造成18个市州受灾,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至2008年9月25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