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洁之白沁心脾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gengw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佛家七宝”,各类媒体多有提及,但汉传佛教中的“七宝”与藏传佛教中的“七宝”有何不同,则少有人问津。而为何称之为“宝”,“宝”的内涵究竟又是什么,只有佛法高深的高僧大德方能解说。但砗磲这一吸纳天地海洋之精华的物种在禅宗、密宗的“七宝”中都位列其中,尤其藏传佛教将之列为“七宝”之首。因此砗磲无论是从珠宝角度、人文角度,还是从自然生物进化角度和历史角度都值得考究。
  归为宝石类的砗磲本身的化学成分并不复杂,其为90%的碳酸钙和10%壳角蛋白。多数人对化学成分并没概念,更不用说网络搜索中对砗磲挂一漏万的解释,无疑对它增加了似是而非的神秘感。假如我们将它的化学成分与象牙的成分对比,会慨叹:哦,原来差不多。
  陆地上的濒危保护动物大象,我们通过摄影摄像的镜头对它有着相当全面的直观了解,对原始及加工后的象牙也并不陌生。而对于被国际公约保护的海洋濒危物种砗磲,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加之活体砗磲的稀有,确实知之甚少。活体砗磲受国际公约保护,法律明文规定不得捕捞,因而不是本文涉及的重点。但不得不忧心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和人类有意无意之间的“无序扩张”,造成活体砗磲生存空间及洁静环境地被侵蚀和挤占,数量锐减,体型明显变小(见图1,长径29.5cm,宽径<半壳>17cm),但“棱角”分明,内壳油润细腻,外壳横向密布的线条分明,清晰地记录着它的年轮和历史的印记。
  砗磲属双壳类物种,它刚柔并济、四平八稳、含蓄兼容、随时间推移纳宇宙精华的体态特征,似乎给予了佛教将它归为“七宝”隐约可考的诠释。特别是它外壳附着如珊瑚、小贝类等其他海洋生物的特有状态,亦有“普度”的禅意在其中。
  本文着重介绍的是库氏砗磲(俗称大砗磲)。除国外海域的砗磲分布状况,我国海域范围内(砗磲死亡后没人海底),出海沙现世的砗磲属黄岩岛附近最好,南沙群岛附近次之,三沙市附近再次之。所谓好,一是个头大,分量足,最长约1.5m,重达近1t;二是形态完整;三最重要的是壳内侧组织在几百年上千年甚至几千年的缓慢进程中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玉化”,而且由内表及里、由点到面、由局部到大面积深层次的“玉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宝石。
  砗磲的玉化结果与“玉化树”有本质的不同。玉化树是大树深埋地下数百年上千年后的演变,不仅玉化部分呈斑斓的玛瑙或琥珀状,其化学成分已从木质中分离生成另外的品种氧化硅。
  大砗磲寿终或非正常死亡后落到海底沙面,经过多种外力的因素及几百上千年的时间一点点没人海沙、最终沉入海沙五米以下甚至更深。然后它们外形悄然发生变化(见图2,长径73cm,宽径<半壳>50cm),附着在砗磲壳外的海洋生物,尤其是珊瑚等也随它“凋零”,颜色从多样变成灰白,就连“笔山”状的外壳边沿由“山峰”状逐渐磨平为“山丘”状,但砗磲的“肉质”部分,厚厚的壳内碳酸钙组织没有任何变化,且随着时光流淌“玉化”的效果越来越好,成为宝石饰品的品质越来越高。它温润细腻,散发着珍珠的光泽,让我们对它为成为佛家七宝之一有了直观的感受,更不用说它承载的历史岁月,它洁白中透出高尚,它沉于海底但体内组织的变化生生不息,都对佛学的精髓有着别样的诠释。
  深埋在海底海沙中的大砗磲,它的密度一般在2.7g/cm3左右,“玉化”程度高的可达2.86g/cm3,比象牙高出许多,也高于玛瑙、水晶、岫岩玉,仅次于和田玉的2.95g/cm3。因此砗磲饰品上刀刻划更随心,雕刻更传神,包括透雕在内的多种工艺均可施展。
  砗磲作为宝石类饰品是因其折射率已达1.54,与水晶不相上下。加之“半透光”的珍珠般温润光泽,使其具有水晶、玛瑙所不具备的魅力。未打磨时貌不惊人(见图3),稍加打磨便宝光四溢(见图4)。
  砗磲可随形制成摆件(见图5),甚至稍作切割、打磨,它张弛有度的“山子”状,就能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天然“黄皮”部分的保留,更添视觉享受。摆件的形制有多种选择(见图6)。
  砗磲制成的章料,有文人情怀的人甚是喜爱。不仅让闲章(见图7)可把玩、可欣赏,亦让方正规矩的印章料(见图8)大小适宜,压印清晰。原始切割的砗磲,摩挲时依稀可感受到细微的纹路,但稍加打磨抛光,那圆润、细腻、端庄、纯洁的感觉便浑然天成。
  砗磲制成的挂件最是千姿百态。砗磲佛珠(见图9)相较其他佛家六宝无论从色彩、质地、光泽、寓意均呈现出它的圣洁和高贵,其微透光和半透光的性质在阳光下折射出色彩斑斓的效果,让人感叹,也只有砗磲独有。未加打磨的砗磲饰品精光内敛,打磨抛光后的油脂光泽让人注目回味(见图10)。
  砗磲的品质决定若是将其制成手把件,以圆雕或浅浮雕的雕法最为合适。各类蔬果、童子、生肖均是其常用题材(见图11),笔者求名家将砗磲制成一佛头(见图12),苦等数日后,经打磨、抛光、检测,这件佛头小巧而圆润,生动而传神,面部欢喜自然,凹凸和垂肩耳比例恰当,这件佛头雕刻得栩栩如生而又形神兼备,我既不舍佩戴,更不舍把玩,仅偶尔端出锦盒端详、欣赏、冥想……
  最后介绍一下砗磲的保养与鉴别。砗磲从海底现世,性寒、无毒是基本药性。它的药用价值主要是安神、解毒,并不像网上及有些媒体的夸大其词,说什么延年益寿、防衰老、防骨质疏松等等。
  正因成百上千年沉入海底海沙中,一般性的腐蚀奈何它不得,戴得时间久了,若沾有了污迹,用洗手液小心清洗即可。如所有宝石一样,防止磕碰是第一要律。特别要提示的是因砗磲是水生物,忌烈日暴晒、高温炙烤。
  砗磲辨伪较为容易,真正达到“玉化”程度的砗磲有以下特征:
  1 微透明或是半透明。
  2 对照阳光肉眼可见像“象牙纹”般的柔和(不交叉)的纹路。
  3 细腻而有质感。
  4 油润似珍珠光泽。
  5 白的程度有细微差别,但绝无“死白”感觉,牙白是基本颜色状态。即使碰到极少“金砗磲”,黄色也是深浅不一,离纯粹的金黄亦有一定差距。
  6 最易让收藏者“打眼”的是以次充好。如根本离“玉化”程度相差甚远,或者干脆用砗磲粉压制而成。这样的成品或章料往往颜色均匀无细微变化,稍厚重,丝毫没有“壳状”感觉,强光灯下透明度差,更谈不上承载着历史的美妙纹路。
  砗磲的圣洁与精深在于它的“白”,如同邢窑、定窑、德化窑的“白”,是那么与众不同,却又耐人寻味沁人心脾,它承载着历史的悠久和厚重,包含着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多样化,不愧为佛家七宝之首,值得收藏。
其他文献
在众多的收藏家中,福建厦门的陈安辉先生是一个既普通又特殊的一位。说他普通,是因为从他敦厚的外表、质朴的衣着,很难将他和有着多年的收藏经历、丰富藏品的收藏家联系在一起;说他特殊,是因为他有着一颗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心以及他对收藏的那份执著。论生活,作为企业家的陈安辉先生有着富足的生活,完全可以尽享生活,但他没有选择安逸,而是“自讨苦吃”。有时为了求证一件瓷器的真赝,不辞劳苦地奔波于各地。当被问到为
期刊
被烧毁的太原伏龙寺为新建仿古建筑  11月14日凌晨,位于太原市义井街的伏龙寺发生火灾,寺内后殿被烧毁。据史料记载,伏龙寺的历史可追溯到北齐天保年间,当时义井村民为治水患而修建。唐代贞观年间,乡民念及伏龙寺治灾之功,迁古寺于村中,并扩大其规模。明朝末年,义井曾建关帝庙于村北,后坍毁于风雨中。此后乡民将关圣殿迁于伏龙寺内,供信众祭拜。据了解,现存的伏龙寺为2008年新建、2011年建成的仿古木结构建
期刊
《礼记·礼运》云:“故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地不爱宝,而典章文物重见天日,璀璨瑰丽之余,千载文化精魄乃斯可见。  2010年6月,为配合2010年中国文化遗产日苏州主场城市活动,苏州博物馆举办“择厥吉金自作御器——吴国王室青铜器特展”。这次文物盛宴,集中展示收藏在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安徽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等国内知名博物馆内的十余件极具代表性的吴国青铜重器。其中,一件收藏于江苏
期刊
壶乃古代盛水器皿,自汉以来,一直是各地窑口生产的大宗产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陶瓷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用品,从最初的满足盛水基本功能发展到装酒沏茶,不仅讲究美观适用,而且追求高雅情趣。古代陶瓷艺人为了满足这一社会需求,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创作出了许多风格独特的陶瓷壶。本文特从高安市博物馆200余件壶类藏品中,遴选出5件颇具特色的陶瓷壶,以飨同好。  一、清康熙款素三彩瓷塑龙首软提梁
期刊
严格说来,宋代的佛教造像在质量上一般落后于绘画艺术。但这个时期地位极为低下的雕塑艺人们充分发挥了他们巨大的创作才能,冲破了传统佛教造像的那种神圣性和理想性,塑造出一个个充满人情味且趋于世俗化、人性化的人物形象,甚至富有浪漫色彩的造型。因此可以这样说,这些具有现实意义、令人感到生动亲切的罗汉、观音塑像,深刻地显示了宋代雕塑艺人具有超越前人的卓越成就。  1979年,在江西省高安市郊连锦砖瓦厂取土工地
期刊
大龙缸,即形制巨大的瓷缸,它因周身饰龙纹而得名。根据主题纹饰的不同,大龙缸可分为龙纹缸、狮纹缸、海藻鱼纹缸等。《景德镇陶录》说“缸多画云龙,或青花,故统以龙缸窑名之”,点出了器物名的由来。早在明洪武时期景德镇御窑厂便设有龙缸窑,专门烧制大龙缸。宣德时期龙缸窑一度达到32座,到明代中晚期的正德、嘉靖时期,由于青窑数少,龙缸窑空闲,就将龙缸窑改砌青窑16座,仍存大龙缸窑16座。这种大龙缸以及绘有其他图
期刊
在文物艺术领域,中国山水画和青花瓷是华夏文明两个辉煌的艺术门类,它们在各自的发展中相互影响及借鉴,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艺术元素。由于中国文人对山水画的追求和审美取向,使古代工匠在素胎上的笔法苍劲多变,设色清新淡雅,意境深幽阔远,并最终在明清之际,特别是清三代得到真正的完美结合,使纸质中国山水画的古典美、意境美和深邃美完全移植于永不褪色的青花瓷上,成为流芳百世的宫廷御用之品和达官显贵的府第珍藏。  
期刊
嘉德“皇家法相——金铜佛造像精品”专场总成交额5581万元  11月21日凌晨,中国嘉德2014年秋季拍卖会“皇家法相——金铜佛造像精品”专场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三层紫金大厅南厅落幕。本场拍卖共计176件拍品,成交率达88.64%,总成交额55,810,650元。其中,封面拍品“清乾隆紫金琍玛无量寿佛”以300万元起拍,780万元落槌,最终以成交价897万元拔得头筹。  唐大明宫考古首次发现“四
期刊
适逢马王堆汉墓发掘四十周年之际,近日,中华书局出版了《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据出版方介绍,《集成》共分七册,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由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湖南省博物馆编纂,裘锡圭主编。首度全面整理并完整公布了马王堆出土的所有简帛资料。项目从2008年9月正式启动,到2014年完成出版,前后经历了六个年头。
期刊
康奕,江西人,枕流斋职业画家,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20世纪90年代先后深造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研修班。师从爱新觉罗一金鸿均先生和梁如洁导师。  作品崇尚宋人法度,追求清新、淡雅、隽逸的风格。用笔朴拙纯真,设色清丽明快,线条淡定有力,具八大山人笔意,画面有宇宙感。书法取法两晋,行笔、章法与画面协调统一,与画风浑然一体。画家以澄怀观道的审美情趣,将对生命与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