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翁对韵·六鱼》教学设计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faqiang0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笠翁对韵》对仗工整,韵律和谐优美,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并汇聚了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古典诗词……可谓包罗万象,是学生学习诗词技巧极佳的启蒙读物。但正因为它内容的博大精深,尤其个别篇目涉及的典故较多,学生读起来不免晦涩难懂。故对于这部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教学必须契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精选内容,扬长避短。学习活动应选择恰当的形式展开,以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浓厚兴趣,积淀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读、打拍子读、接读等多种形式,正确、流利、有节奏、有韵味地诵读,体会对韵文的特点。
  2.链接相关古诗、成语、典故等理解内容,领略其博大精深,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3.感受语言的对称美和声律美,激发学生积累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名人故事,想听吗?(讲述《梅妻鹤子的
  故事》)
  2.这个美好的故事流传下来,被写成了11个字,谁来读一读?(出示:疏影暗香,和靖孤山梅蕊放。)(指名读)
  3.林和靖在他的《山园小梅》中这样描述梅花——(出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疏影暗香”就出自这首诗,是专门写梅花的香味和姿态的。一起读一读。
  4.再看这一句——(出示:轻阴清昼,渊明旧宅柳条舒。)这个句子里,也有一个名人,知道是谁吗?
  5.陶渊明特别喜欢田园生活。他的宅院里种有五棵柳树,人称“五柳先生”。五柳先生的住宅有五棵大柳树遮阴,那感觉一定——(很凉快,很舒服。)
  6.是呀,“轻阴清昼”,舒服凉快,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7.把两个句子合起来,
  就是——(齐读)疏影暗香,和靖孤山梅蕊放;轻阴清昼,渊明旧宅柳条舒。
  8.上下两句放在一起读,感觉怎么样?
  9.上下两句合在一起,是一个对子。
  【设计意图:听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韵文中的这个十一字对,单从字面上看,学生不易理解,更无法体会对子的妙处。通过故事引出对子,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避免了繁琐的讲解,便于学生整体理解。】
  二、五读对韵文,体会
  特点
  一读对韵文,整体感知
  1.把美好的故事写成一个个有意思的对子,这对子就出自《笠翁对韵·六鱼》。同学们放声读一读,注意多读几遍,做到读准、读通。(出示选文,生自由朗读。)
  2.带拼音、去拼音等多种形式朗读展示。
  二读对韵文,找准对子
  1.这里的“对”就是对对子的意思。一个字对一个字叫一字对,两个字对两个字叫二字对,依此类推。现在老师和大家玩一个小游戏,我出几字对,你们快速读出相应的内容。
  2.生根据要求找对子、读对子。
  【设计意图:《笠翁对韵》是由一个个对子组成的,归根结底要回到对子上来。通过一字对、二字对等对子的找、读,学生在反复练读中初步体会对子的形式,为下面发现对子的特点做好铺垫。】
  三读对韵文,读出深意
  1.再来难一点的,这回,请竖起小耳朵,听好老师朗读的高低、长短、快慢,你要对出一样的节奏。(师生对读,根据意思变换节奏。)
  2.老师在读这个五字对时,声音为什么那么委婉悠长呢?想想这个对子描绘的画面,体会体会。(出示:月明山寺远,风细水亭虚。)(生交流自己的理解,再有韵味地读对子。)
  3.原来,这对子是两幅美景,我们一起读一读。
  4.那这七字对为何会读得铿锵有力呢?(出示七字对:壮士腰间三尺剑,男儿腹内五车书。)(生交流、朗读。)
  5.相机补充“三尺剑”“五车书”的典故。(播放录音故事)原来这三尺剑说的是《刘邦斩白蟒》的故事,我们一起读一读。
  6.看来想要成为栋梁之才,就得像刘邦一样有胆识、有志向,像惠施一样有学问、有知识。一起读。
  【设计意图:本课将读贯穿课的始终。本环节巧妙选取了节奏、语调对比鲜明的两组对子,将学习典故、理解内容、感知特点等多方面的内容,都巧妙地安排在了“朗读有味”这一目标下,可谓润物细无声。】
  7.内容不同,读起来味道也就不同。你知道其他对子对的是什么内容吗?根据注释思考一下。(生根据注释交流理解,师相机出示图文:A.食物;B.树木;C.衣服;D.花朵;E.名山,相机介绍《愚公移山》的故事;F.名人。)
  8.一篇短短的对韵文中有食物对,有花朵对,有名山对,有人物对,还包含有很多历史、神话故事,真是包罗万象。
  四读对韵文,体悟形美
  1.弄明白了内容,那对起对子来就更有味道了。这回我们把中间的“对”字去掉,直接来对,行吗?(师生去掉“对”字,长长短短对对子。)
  2.对着对着,对子的节奏出来了,对子的特点也跟着出来了,你们发现了吗?(相机板书:字数相等、类别相同)
  3.字数相等、类别相同,这种语言上的对称,我们叫它对仗。(板书:对仗)
  4.对仗的文字,读起来特别富有节奏,还便于记忆。不信,咱们来试一试。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喜欢的方式有节奏地诵读这些对子。可以拍手读,可以摇头晃脑读,还可以表演读。(小组合作练习)
  5.小组展示。
  【设计意图:学生天生就是探究者、发现者。前期的一读、二读、三读,学生
  在语调的高低、长短、快慢中反复对读,对出了对仗的形式美、节奏美,但这个特点的发现主动权应当还给学生,他们在朗读中感悟,
  在朗读中发现了《笠翁对韵》的语言秘密,发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就是学习的乐趣。】
  五读对韵文,品味音韵
  1.《笠翁对韵》把这么多的对子组成一段,不仅对仗,富有节奏,读起来还和诗歌一样有韵味,这是为什么呢?
  2.你们看,句子末尾这些同韵的字,我们就叫它“韵脚”。它们的韵母有些是“u”,有些是“ü”,在古代都属鱼韵,因排在《笠翁对韵》第六篇,所以叫——六鱼。
  3.现在,让我们男女生合作读读《六鱼》,体会一下它独特的韵味。(男女生配合读)
  三、小儿对韵,推进阅读
  1.这么有意思的對韵文出自明末清初的大文学家、大戏曲家李渔之手,他号笠翁,他的这本书就叫《笠翁对韵》。(出示:李渔简介)
  2.博学多才的李渔,通过《笠翁对韵》给我们传达了丰富的知识,还教会了我们如何对对子。你们学会了吗?瞧,老师给大家出了个《小儿对韵》,先在小组里练一练。
  出示:风对( ),来对
  ( ),花红对( )。
  雄狮对( ),鸣虫对
  ( )。
  唐太宗,( ),唱歌对
  ( )。
  日行千里路,夜读( )。
  翠柳鸣啼两黄鹂,青天直上( )。
  柳绿花红,烟花三月下扬州;
  山清水秀,风光四时
  ( )。
  3.(展示交流修改)瞧,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我们的《小儿对韵》就对出来了,一起读读自己的作品。
  4.《笠翁对韵》博大精深,它是我们每一个长大了梦想要成为作家、成为诗人的小朋友的必读书。课后多读多背《笠翁对韵》,即便将来不当诗人,也能增长知
  识,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
  【设计意图:遵循教材内容的特点,遵循儿童学习的规律,学以致用,是对学习者最大的鼓励和奖赏。学生在尝试、挑战中,学习并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这是对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继承和发扬。】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市通源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只要我们多付出一点点努力,我们几乎所有的观点都能粘住别人。”“让这个世界记住你,让你的生活不再如烟消逝。”“为什么我们记住了这些,忘掉了那些?”  第一次在封面上读到这样的话时,我就被吸引了。  作为一名教师,我经常被这样的问题困扰——  “为什么我努力了也尽力了,孩子们似乎还是不记得我讲过的内容?”“为什么每次测试,孩子们的收获不到三成?我的教学方法到底不足在何处?”  翻开《粘住》,现任斯坦
近年来,批判性思维是国际国内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文化基础分为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部分,其中“科学精神”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批判质疑”中特别强调“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作出选择和决定等”。对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我们应该将它与具体的学科教学相结合,且用具
我对我童年生活的认知,源于母亲对往事的回忆。   那年,我们老家闹饥荒,母亲怕我和姐姐饿死在家里,带着我们到汉口来找父亲。母亲带着我们离开老家的时候,只知道父亲在汉口开车,连父亲的具体工作单位和住址都不知道。母亲不识字,父亲出去工作后,她跟父亲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爷爷和父亲的家书相互转达的。母亲带着我们出来前,跟爷爷说过她的想法,让爷爷写信告诉父亲,爷爷告诉母亲说,父亲不同意我们出去找他,因为父亲工
“1 N 1”读写一体化课型是我校提出的新型课型,它是在阅读语文课本一篇精读文章的基础上,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并将学习到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拓展文章中,加以巩固运用,最后再将方法与写作联系起来。通过《爬山虎的脚》的教学,我对如何开发基于“1 N 1”课型的阅读教学的育人价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  一、立足课型,挖掘新的生长点  立足课型,阅读教学就有了抓手。《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教学就是建立在“1
由于鲁迅先生所处的年代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鲁迅作品中的语言表达与现今所使用的语言不完全一样,因此阅读鲁迅,对于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统编本教材在六年级上册却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特别设计了一个专题单元,从课文到习作再到语文园地,均围绕鲁迅而展开,系统勾连,立体全面。这无论对学生来说还是对教师而言,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自己从学生时代起就非常喜欢鲁迅,大学
2013年9月,我南下深圳创办深圳明德实验学校,这是一所从小学到高中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我们的课程改革是从小学做起,由此我接触到了不少小学的名师、名校长,曾海玲老师就是其中之一。  知道这个人物,大凡能够被称为“人物”的都非等闲之辈。这里借用了这个词语,是想突出曾海玲老师的不一般。那是她获得深圳市“年度教师”称号的时候,深圳市教育局为了传播“年度教师”的先进经验,组织“年度教师”到各地巡回演讲,福
一、快乐读诗,整体感知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儿童诗。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2页,快速浏览,并思考:跟常见的儿童诗相比,你认为这首诗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生:这首诗由三节小诗组成。  生:每节诗前面都有一个题目。  生:这三节诗都是写童年的一些场景。  师:其实,这是一首组诗。(板书:组诗)组诗是指围绕一个主题写的一组内容不尽相同的小诗,并且根据内容可以有
教室的绿化角旁,一个小小的身影伫立,肩膀一耸一耸的。难道,又发生什么事了吗?我移步上前,原来是洪同学。只见她低垂着头,长长的睫毛向上翘起,日光灯在她的脸上投下一片光影。  “怎么啦?”我低声问道。  “嘘!”她朝我示意,“别吵着小花。”  吵着小花?我哑然失笑,但并不打扰。  过了一会儿,她向我走来,扑闪着大眼睛,说:“刚刚花儿哭了,我在为花儿唱歌呢。”  “后来她还哭吗?”我笑道。  “当然不哭
习作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习作能力更是语文综合素质的一种集中体现。然而,传统习作教学普遍存在重师导轻生说、重格式轻实践、重范文轻发散、重统一轻个案的现象,习作经常在教室里完成,以教师讲解和例文指导模式居多。学生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内容照搬例文或凭空发挥想象,久而久之,就慢慢缺少写作兴趣,甚至畏惧、抗拒习作。  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如何发展和利用各种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小学课堂是儿童的课堂,这一点,早已被广大一线教师所接受。但我为什么仍要提出“儿童化”策略的观点,是因为今天的课堂仍有很多打着“为儿童”的口号,进行着儿童所不喜欢的教学。有些教师对人文的理解有些偏颇,旁征博引的诗词曲赋、成对成串的对偶排比、过分含蓄的双关和叠床架屋的文史资料的引入——这些刻意的斯文和过度的雕琢,令儿童似懂非懂而兴味大减;有些课堂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条分缕析,变得支离破碎,令儿童如坐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