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家认为,摆脱失败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自我肯定,即建立自我价值感。那么,目前的中小学生对自我价值是如何认识的呢?他们又是在如何建立自我价值呢?我们做家长的如何看待孩子的分数呢?
分数的影响
早在几十年前,中小学校园里就曾流行着这样的说法: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几十年过去了,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本以为这种状况已经有了根本性改变,可是调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如今的孩子依然没有跳出考试的怪圈。
问卷调查中让孩子们回答这样两个问题:
第一,在生活中,有没有一件事情让你感到自己最棒?如有,请写下是什么。
第二,在生活中,有没有一件事情让你有失败的感觉?如有,请写下是什么。
当我们逐一浏览被调查中小学生所写下的答案时,我们发现他们的回答中与考试相关的最多。请看部分孩子们的回答。
让自己特有成就感的事情:
五年级期末考试,也许是我粗心了,也许是我骄傲了,数学考了68分,我被重重地击倒了。
平均分考90分以下。
上次,我钢琴考级没过,感到自己很失败。
我小学曾在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荣获三等奖,然而上中学时在一次学校举行的数学竞赛中,我名落孙山,我太失望了,失败极了!
因为考试成绩好而有特棒感觉的孩子占51.05%;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而深刻体验到失败感的同学占41.24%。
如果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仅仅建立在分数的标准之上就太可悲了。这也让人不能不感到悲哀。多年来,家长跟孩子所说的话总是那么几句:“考得怎样?多少分?第几名?”很多人在呼吁改变这种状况,可是这种情况什么时候才能得到改变呢?孩子考得好,家长就喜笑颜开,奖励多多,甚至无节制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考得不好,家长就打骂相加,而很少考虑孩子的感觉。这可能就是导致孩子在自我价值感的建立时过多参照考试标准的重要原因。
冯志梅是台湾一位著名的家庭教育专家,她曾告诫学生父母,不要以分数的多少来决定你对孩子的爱,这样的孩子总会把自己的价值绑缚在外在的数字上。在一次演讲中她谈到她的教育法:孩子上小学时,每次当他拿着不好的分数回来,冯志梅做的第一个举动就是把孩子抱在怀里,并对他说:“妈妈非常非常的爱你!”孩子说:“我才拿回来40分的卷子,为什么你还爱我呢?”冯志梅就会告诉她的孩子:“妈妈爱你,而不是爱你的分数。不过妈妈希望并要求你认真地学习功课,因为你学习知识是为了将来对自己的生活负责。”这种做法才能真正让孩子跳出分数的怪圈,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也得以真正建立。
比较的结果
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与人比较或被比较,每个人都很难完全避免这种情况。成长的过程中,一个人必须建立起一种相对独立的自我价值感,否则他很难获得幸福与成功。
但是,我们通过调查却发现,在家庭中,孩子经常在比较的怪圈中挣扎,父母不但不注意对孩子自我价值感的保护,反而处处拿孩子与别人比较。在本次调查中,约有20%左右的孩子明确提到了当父母拿自己与其他人比较的时候,特别有失败感。请看孩子们的心声:
妈妈总说我不如小姨家的表妹,我听了常常想离家出走。
被妈妈骂很笨时,心里总有一种失败的感觉。
我妈老在别人面前揭我短,让我很没面子。
正是因为家长的这种做法,也加剧了孩子在与人比较中确立自我价值的错误观念;
第一次英语考试成绩不理想,我没有超过别人,这让我感觉自己是个失败者。
这就是比较带来的不利影响。
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
其实,不管是考试的分数还是比较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父母把孩子的价值建立在他人的支点上,而没有看到孩子自身的价值和优势。只有把自我价值的支点还原到自己身上时,一个人才能更容易充满自信,取得成功,获得幸福。在本次调查中,一些孩子对自己最有成就感的经历的描述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请看一些孩子的回答:
有一次老师让我们班的同学比跳绳,可是我那时还不会跳绳,我心中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会。当天中午,我手拿一根破绳,练得满头大汗终于学会了,以后我每天都苦练,终于在一次学校举行的跳绳比赛中我拿了第一,虽然是一件小事,可我认为我很棒!
我画画比较漂亮,特别是画一些卡通画等,每次我在课间时画画,同学们就走了过来,有的还叫我送一幅给他们。那时候真的很有满足感,觉得自己特棒!
在四年级上学期的一次运动会上,我参加跳高比赛,没想到自己得了第三名,那时候我真的觉得自己很棒,并且喜欢上了跳高;我总是自我鼓励,每次一个小目标,过段时间回头一看,哎哟,进步多多哟!
我们可以看到,当孩子意识到他自身的优势并发挥它时,他就会收获自信与快乐。
在一次团体训练中,一位六年级同学写下这样的一段话:“其实我们长大总会面临‘比较,关键是你怎么去看待它,只要你的心里有一盏灯,你就永远不会感到黑暗的失败。”愿父母都能把自我价值的明灯放在孩子心中!
分数的影响
早在几十年前,中小学校园里就曾流行着这样的说法: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几十年过去了,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本以为这种状况已经有了根本性改变,可是调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如今的孩子依然没有跳出考试的怪圈。
问卷调查中让孩子们回答这样两个问题:
第一,在生活中,有没有一件事情让你感到自己最棒?如有,请写下是什么。
第二,在生活中,有没有一件事情让你有失败的感觉?如有,请写下是什么。
当我们逐一浏览被调查中小学生所写下的答案时,我们发现他们的回答中与考试相关的最多。请看部分孩子们的回答。
让自己特有成就感的事情:
五年级期末考试,也许是我粗心了,也许是我骄傲了,数学考了68分,我被重重地击倒了。
平均分考90分以下。
上次,我钢琴考级没过,感到自己很失败。
我小学曾在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荣获三等奖,然而上中学时在一次学校举行的数学竞赛中,我名落孙山,我太失望了,失败极了!
因为考试成绩好而有特棒感觉的孩子占51.05%;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而深刻体验到失败感的同学占41.24%。
如果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仅仅建立在分数的标准之上就太可悲了。这也让人不能不感到悲哀。多年来,家长跟孩子所说的话总是那么几句:“考得怎样?多少分?第几名?”很多人在呼吁改变这种状况,可是这种情况什么时候才能得到改变呢?孩子考得好,家长就喜笑颜开,奖励多多,甚至无节制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考得不好,家长就打骂相加,而很少考虑孩子的感觉。这可能就是导致孩子在自我价值感的建立时过多参照考试标准的重要原因。
冯志梅是台湾一位著名的家庭教育专家,她曾告诫学生父母,不要以分数的多少来决定你对孩子的爱,这样的孩子总会把自己的价值绑缚在外在的数字上。在一次演讲中她谈到她的教育法:孩子上小学时,每次当他拿着不好的分数回来,冯志梅做的第一个举动就是把孩子抱在怀里,并对他说:“妈妈非常非常的爱你!”孩子说:“我才拿回来40分的卷子,为什么你还爱我呢?”冯志梅就会告诉她的孩子:“妈妈爱你,而不是爱你的分数。不过妈妈希望并要求你认真地学习功课,因为你学习知识是为了将来对自己的生活负责。”这种做法才能真正让孩子跳出分数的怪圈,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也得以真正建立。
比较的结果
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与人比较或被比较,每个人都很难完全避免这种情况。成长的过程中,一个人必须建立起一种相对独立的自我价值感,否则他很难获得幸福与成功。
但是,我们通过调查却发现,在家庭中,孩子经常在比较的怪圈中挣扎,父母不但不注意对孩子自我价值感的保护,反而处处拿孩子与别人比较。在本次调查中,约有20%左右的孩子明确提到了当父母拿自己与其他人比较的时候,特别有失败感。请看孩子们的心声:
妈妈总说我不如小姨家的表妹,我听了常常想离家出走。
被妈妈骂很笨时,心里总有一种失败的感觉。
我妈老在别人面前揭我短,让我很没面子。
正是因为家长的这种做法,也加剧了孩子在与人比较中确立自我价值的错误观念;
第一次英语考试成绩不理想,我没有超过别人,这让我感觉自己是个失败者。
这就是比较带来的不利影响。
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
其实,不管是考试的分数还是比较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父母把孩子的价值建立在他人的支点上,而没有看到孩子自身的价值和优势。只有把自我价值的支点还原到自己身上时,一个人才能更容易充满自信,取得成功,获得幸福。在本次调查中,一些孩子对自己最有成就感的经历的描述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请看一些孩子的回答:
有一次老师让我们班的同学比跳绳,可是我那时还不会跳绳,我心中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会。当天中午,我手拿一根破绳,练得满头大汗终于学会了,以后我每天都苦练,终于在一次学校举行的跳绳比赛中我拿了第一,虽然是一件小事,可我认为我很棒!
我画画比较漂亮,特别是画一些卡通画等,每次我在课间时画画,同学们就走了过来,有的还叫我送一幅给他们。那时候真的很有满足感,觉得自己特棒!
在四年级上学期的一次运动会上,我参加跳高比赛,没想到自己得了第三名,那时候我真的觉得自己很棒,并且喜欢上了跳高;我总是自我鼓励,每次一个小目标,过段时间回头一看,哎哟,进步多多哟!
我们可以看到,当孩子意识到他自身的优势并发挥它时,他就会收获自信与快乐。
在一次团体训练中,一位六年级同学写下这样的一段话:“其实我们长大总会面临‘比较,关键是你怎么去看待它,只要你的心里有一盏灯,你就永远不会感到黑暗的失败。”愿父母都能把自我价值的明灯放在孩子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