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之道(五)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l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 因材施教
  
  有一次,孔子在杏坛讲学,刚讲完一个道理后,子路站起来说:“请问先生,我听到了某种道理就立即行动起来吗?”孔子回答:“对你来说,如果父兄健在,怎么能立即行动起来呢?你要先听听他们的意见呀!”接着,冉有也提出相同的问题:“先生,我听到了某种道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果断地说:“你就马上行动起来。”站在一旁的公西华说:“先生,子路问听到了某种道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亲哥哥健在,要先听他们的意见;冉求问同样的问题,你却回答要立即行动起来。对同一个问题,您怎么有两种绝然不同的回答呢?我被弄糊涂了,大胆地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总是退缩。前怕狼,后怕虎,所以我鼓励他前进;子路好勇过人,我约束他不要过激行动,所以我要他退一步,先征求父兄的意见。”(《先进-22》)
  公西华的提问是有道理的,对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两种绝然不同的回答呢?是不是孔子故弄玄虚呢?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对此作了精辟回答,他在《论语集注》中把这个经典教例概括为八个字:“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后人据此提炼为“因材施教”。它明确地表述了孔子教育思想中一个重要理念: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不同教育。教育学生,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决不能用一把钥匙去开所有的锁。孔子的因材施教主要体现在四点上。
  首先,根据学生的才能发展趋势教学。学生的兴趣爱好各有不同,才能发展趋势各异,有的喜爱文学,有的愿意从政,有的想搞军事,有的想经商赚钱,等等,据此,他特意开设了四门课程:一是“德行”科,学习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等;二是“言语”科。学习的有宰我、子贡等;三是“政事”科,学习的有冉有、季路等;四是“文学”科,学习的有子游、子夏等(《先进·3》)。这四门课程的开设,相当于今天的选修课,学生的才能有什么发展,他就根据学生的才能促成他们发展。使他们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发扬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发展。例如,孔子对曾参的教育就是根据他的才能发展来进行的。曾参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的人,他谨慎谦虚、性情沉静,不愿从政,愿意教书,孔子尊重他对自己前途的选择。曾参后来收徒讲学,传承儒家思想。孔子的思想由他传授给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通过自己的门人传给孟子,形成儒家一脉相承的“孔孟之道”。所以,曾子是儒家承前启后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作为思想家,《论语》中收录曾参的言论较多。他对自己要求很严,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泰伯·3》)的态度,小心谨慎地对待人生。从中感悟人生哲理。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14》)这三问是自省自查,是道德自律的法则,是对自己灵魂的拷问,表明人格追求的境界。这三问有极强的文化透射力,对中华民族自律提供了基本方法。他继承了孔子倡导的君子风度,强调“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泰伯,7》),论及君子做人应该有气节,集中表现在两点上:一是“可以托六尺之孤”(《泰伯·8》)。孤,死去父亲的孩子。周代一尺相当于现在六寸。六尺,泛指尚未长大成年。托孤,指君主临终前把幼君托付给可信赖的忠臣,拜托他们辅佐幼主成长。这表明君主对君子的绝对信任,要求君子对君主的绝对忠诚。像三国时,蜀主刘备白帝城托孤,把幼主刘禅托付给丞相诸葛亮,诸葛亮为辅佐刘禅竭尽忠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就是“可以托六尺之孤(《泰伯·8》)”的君子。二是能“寄百里之命”。百里之命,古代诸侯封地一般为百里,这里代指国家政权和命运。君子是能够寄托国家命运的人,能临危授命,救国救民,系安危于天下。君子气节的这两点要求,集中体现人的忠贞、诚信,铁肩担道义,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和鼓舞了历代的正人君子。按照这样的要求,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不少“托孤”、“寄命”的忠臣良将,如岳飞、文天祥、史可法、谭嗣同等,他们都是“可以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的人,他们以自己的忠贞和诚信,告诫世人做人的尊严和清白。
  其次,根据学生的智力教学。學生的智力有聪明和愚笨之分,孔子根据学生的智力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如果学生学习较好,颜回“闻一知十”,子贡“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15》),接受能力强,“可以语上也”,教课就要教得深一些;像子路、樊迟等学生。知识水平在中等以下,接受能力较差,“不可以语上也”(《雍也,21》),教课就要教得浅显一些,因人而异,让学生能够听得懂,能够接受。例如,“仁”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对于不同的学生他的回答就不一样:
  ——对颜回。他很聪明,是高才生。加上他学习非常刻苦自觉,所以对他讲仁的本质:仁就是克己复礼。颜回又问,仁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呢?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然后。由他自去领会,去实践。
  ——对冉雍(字仲弓)。他是“德行”科的好学生,孔子认为他是可以坐在大堂里,面朝南边做大官的人,对他只讲仁的精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引导他体会仁的深层含义。
  ——对司马牛。他个性比较急躁,文化程度也较低,孔子的回答直截了当:“仁者,其言也讱”,仁,就是说话要谨慎。言下之意,你只要说话谨慎了。就做到了仁。
  对同一问题,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有不同的回答,决不搞_刀切、一个模式的统一的标准答案。即使对同一个人,问同一个问题,因为他的学习进步了,孔子也随着他学业阶段的提高而加深教育内容。比如。樊迟三次问仁,孔子的回答就三次不同:
  第一次问仁,孔子回答“仁者,先难而后获”(《雍也·22》),强调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第二次问仁,孔子回答“仁者,爱人”(《颜渊·22》)。强调对人的爱护和关怀,体现了人本精神:
  第三次问仁,孔子侧重在“仁”的三个细目上,仁要求做到“恭”、“敬”、“忠”(《子路·19》),在家恭敬有礼,出外办事严肃谨慎,待人忠厚诚实,做到了这三点就是仁。可见,孔子教育学生完全没有固定答案,引导学生开放思维,学会多元化、多角度地认识问题,
  第三,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教学。学生的特点孔子十分清楚,例如,仲由果断,子贡通达,冉求有才能(《雍也·8》)等;学生的性格有卤莽与迟钝之异。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例如子路卤莽,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高柴愚笨(《先进·18》)等。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司禀性进行教育,激发他们自己成长。孔子对子路的教育,是一个根据他的性格特点进行教育的成功例子。子路没有拜孔子为师时,品性顽劣,鄙俗,喜欢逞勇斗力。他头上戴着公鸡的羽毛,身上佩着公猪的牙齿,走路一颠一颠的,活像今天一个牛打鬼似的小流氓。他曾经以轻慢的态度侮辱孔子,经孔子的好言相劝,才拜孔子为 师。孔子慢慢引导子路,让他穿上了儒生的服装。然后,耐心对他教育,严慈并用,批评与赏识结合。有次子路老在孔子门前弹瑟炫耀自己。孔子说:“仲由弹瑟,为什么在我这里弹呢?”听了这话,学生们都瞧不起子路。认为他在老师面前卖弄,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孔子便对其他同学说:“仲由呀。他的学问已经升堂了,不错了,只是还没有入室,不够精深罢了。”孔子说子路的学习已经“入门”、“升堂”。只是尚未“人室”,还需继续前进。这就是做学问“升堂入室”的由来(《先进·15》)。孔子鼓励子路的进步,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孔子肯定子路具有艰苦朴素的品质:说穿着破棉袍与穿着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觉得丢人,大概只有子路吧!听到这话。子路洋洋得意。又翘尾巴了,于是孔子又批评他,要求子路谦虚谨慎。孔子寻访列国诸侯最困难的时候,许多学生精神不振,孔子赞扬子路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公冶长·7》)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又怕他骄傲,立即勉励他,为人做事要勤奋,持之以恒。在孔子的精心教育下,子路进步很快,孔子高兴地说,“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自从子路拜我为师,再也没听到关于子路的坏话了。子路确实变了。他对父母讲孝道,宁可自己吃野菜,却到百里之外为父母背米,是名传乡里的“孝子”,后被列为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孝”。在个人的品性上子路也成熟起来,他由过去一介粗声大气的莽夫,成长为一个颇有修养的政府官员。孔子称赞他有从政的才能。一个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可以让子路管理兵赋。子路在鲁国为官期间,是孔子“堕三都”的最主要的执行者之一。后来子路担任鲁国季氏的总管,又任卫国孔悝大夫采邑的长官,在卫国的宫廷政变中,子路和对方搏斗时,他的宫帽带子被砍断,却仍然想起孔子“君子死而冠不免”的礼仪要求,就在系帽带时,被敌方砍死。这就是“结缨而死”的由来。
  第四,对问题学生耐心细致地教育。人上一百,种种色色,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孔子总是抓住这些问题。耐心细致地进行教育。对待调皮捣蛋的学生,孔子同样真诚、耐心、热情地教育他。孔子对宰予的教育是一个典型例子。宰予,是一个非常调皮的学生,甚至违反学校纪律,公然在白天睡大觉。孔子曾尖锐地批评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公冶长·10》)这是《论语》中绝无仅有的孔子对学生最严厉的批评。孔子之所以这样批评他,也是为了教育他,给他大喝一声,促他猛醒。《论语》中有6次谈到宰予,都是记载孔子对他的耐心教育。但孔子见他有口才,善于辞令。特别给他开设“言语”课。培养他的论辩能力。可是,宰予懒惰。不爱学习,妄自狡辩,对孔子的“仁”德教育抱着轻慢的态度,甚至故意揶揄和讽刺孔子。有次宰予故意为难孔子。他煞有介事地对孔子说,水井中掉进一位仁人,我是不是也要跟着下去呢?孔子诚恳、耐心地教育他:首先,如果井中确实有人掉下去了,那么君子应该救人,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但是井中没有人掉下去,你就不该故意陷害君子。其次,你欺骗君子说有人落井,这是故意设圈套愚弄他,让君子落入井中,这个行为是不道德的(《雍也·26》)。孔子就是这样耐心耐烦地对宰予进行教育,又彰显了君子的仁德风范。经过孔子多年的教育,宰予终于成长起来了,他善于独立思考。对事物有与众不同的见解。他娴于辞令,办事能力较强,他曾出使齐国、楚国,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任务。他跟随孔子寻访列国,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后来在齐国做临淄大夫。
  孔子对学生因材施教,培养了不少创造型的人才。因材施教,后来作为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被我国历代的教育家继承和发展,形成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例如,孟子提出“教亦多術矣”。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有的要像及时雨那样滋润学生的心田,有的要成全学生的品德,有的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才能,有的要解答学生的疑问,还有的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孟子·尽心上》)。又如,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教育需要因材施教,就好比是种松树和牡丹花,要施与不同的肥料、水分。给与不同的光照。否则松树和牡丹花就不能成长。因此,他提出因材施教的“三大教育”:一是“活教育”,“总是把小孩当作活的,莫要当作死的”,学生是有生命、有思想、有个性的人,教育永远是鲜活的教育。与时俱进的教育。二是“真教育”。教育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是与人民和万物亲近的教育”,因此教育必须解决问题。三是“好教育”。“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是好教育”,“我们不可以为了个人,去牺牲九十九个人:也不可以为了九十九个人。去牺牲哪一个人。”要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都变好,都成功。只有这样因材施教,才能发展学生的特长,把学生培养成为创造的人。“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人。
其他文献
介绍在深厚淤泥层中采用钻孔桩加搅拌桩复合支护系统作为深基坑支护结构施工的成功经验。复合支护系统能够充分发挥各种形式挡墙的优点,利用格珊式布置的搅拌桩作为暗支撑,以改
以大唐华银金竹山发电厂(2×600MV)扩建地基工程为例,介绍应用强夯法处理人工填土地基.这种方法不仅能有效减少填土欠固结所引起的绝对沉降和不均匀沉降,提高地基承载力;
建平县设施葡萄延晚栽培起步较晚,仅有6-7年的栽培历史,所以在管理上还存在一些急需改进的技术问题,现将建平县棚户在设施葡萄延晚栽培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总结如下。1施
党的十七大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部分,改革开放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实质是克服“路径依赖”和进行制度创新的过程,改革的路径可分为激进式改革路径与渐进式改革路径、强制性改革路径与诱致性改革路径,路径不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登高》是杜甫“拔山扛鼎”式的悲歌,一直为后人推崇,甚至被称为“古今七律之冠”(胡应麟《诗薮》),它也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经典诗歌。  全诗写登高所见,雄浑苍茫;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抑郁之气,抒写了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羁旅愁思。   本文
结合工程实际,分别从材料、施工措施和现场温度控制等几个方面对大体积混凝土基础裂缝控制的方法进行了论叙。对大体积混凝土基础进行了温度预测计算和现场测温,并对预测结果和
“禅房花木深”是一句很妙的唐诗。它是说奇花异木的幽深之处.藏匿着的是参差错落的禅房。若以此为喻来看散文,是不是可以说,语言是“花木”,而在语言的“花木”深处。藏匿的是思
成语的缩略形式,亦称“简缩”或“省作”,一般是非四字格成语简缩成四字格成语。如“翻手为云覆手雨”→“翻云覆雨”,“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敝帚千金”。但“四字”不是成语的终极缩略形式,四字成语还有缩略成二字的。不过,二字的成语缩略式一般不把它看作成语。有的缩略形式已发展成词,如“泰斗”(“泰山北斗”的缩略)、“效颦”(“东施效颦”的缩略)。这里的成语和缩略词的意思一样。也有二者意思不完全一样的。
目的探讨泡球蚴囊液对体外原代培养大鼠肝脏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以Wistar大鼠作肝细胞供者,采用胶原酶肝脏原位灌流消化法分离肝细胞。取1×10^6肝细胞接种于I型胶原铺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