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文化志愿服务也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对文化志愿服务现状的分析,指出在文化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规范文化志愿服务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文化志愿服务 问题 措施
文化志愿者服务是社会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文化共享和普惠的重要途径。通过文化志愿服务展现文化成果,提升公众文化品位和文化素养,让文化志愿服务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品牌。
一、文化志愿服务的现状
文化志愿服务成为海宁的一张温暖的名片。海宁义工、爱心联盟志愿服务队、爱心返乡月大学生志愿服务队、绿色大地环保志愿服务队、阳光救护志愿服务队……这些都是海宁市志愿者协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大学生到青年医生、护士,从机关干部到退休老人,各行各业的海宁人自愿加入志愿者队伍,形成了一股“文明之潮”,推动了海宁市志愿服务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截至2017年8月7日,在“志愿潮城”注册的志愿者人数已达131547人,累计服务时长达到3626019个小时,已形成浩浩荡荡的全城志愿之潮。海宁已成功举办了三届海宁市志愿文化节。文化节期间,以“文化展示、平台搭建、项目实施”为载体,举行贯穿全年的多场主要活动和系列子活动,组织引导市民以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形式积极参与到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中去。
海宁市海洲街道以文化艺术节为抓手,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如“留住鄉愁记忆”“相约海洲大舞台”“城乡文化结对”等成为海洲街道群众文化的特色品牌。志愿者将各项活动举办得有声有色。海洲街道在多年致力于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海洲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春节期间,“文化惠民,春联送福”活动广受市民的欢迎。“六一”儿童节期间,志愿者为海洲街道伊桥敬老院内的老人举办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联欢会。志愿者组织老人戴红领巾、唱经典老歌庆六一,让老人重温儿时的情怀,重新体验一次“孩子”的乐趣,在欢声笑语中穿越时光,回到了童年。在海宁,志愿者可以说是敬老院内老人们的熟客了。海宁市职工艺术团、海宁市玫瑰排舞队等文艺团体常常来到海洲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为养老院的老人献上一场场精心编排的文艺节目。舞蹈、沪剧、京剧、独唱、旗袍秀等极具中华传统文化底蕴的精彩表演,让老人们看得津津有味。八一建军节期间“我们的军营,我们的情谊”活动,海宁市摄影家协会、海宁市文化馆组织摄影志愿者来到海宁消防大队,送上各种沉甸甸的文学书刊、制作好的摄影作品等极具文艺特色的慰问品,拍摄消防战士战高温、练三伏的精彩瞬间并现场打印塑封,赠送给战士们作为建军节的礼物,活动不仅在军人的节日里为他们送上来自文艺界的诚挚问候,更是努力发挥文艺轻骑兵的作用,提供更贴近基层一线需求的优质文艺服务。
海洲街道的文化志愿服务不仅为老人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还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打造了专门的服务项目。“‘爱与青春同行,健康伴我成长’青少年健康成长关爱服务项目”通过阅读沙龙等系列活动,向试点社区赠送100多册书籍,书籍内容丰富,涵盖了青少年生理、心理、成长等多方面内容,旨在加强父母与青春期孩子的交流,协助孩子改正问题行为,为社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共同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
二、文化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海宁市各镇(街道)相继招募了文化志愿者,建立了文化志愿者队伍,不定期地深入村、社区开展演出、展示、培训等志愿服务活动,把基层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作为文化干部队伍的重要补充,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还存在结构不合理、管理不规范、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1.文化志愿者队伍结构相对不合理。参与文化志愿服务相对来说除了有一定的业务专长外,还须有一定的服务时间,否则,也只是挂名式的志愿者,有的志愿者虽然有专业特长,但是年龄偏大,大多是已经退休的老教师或者从文化部门退下来的老同志,已经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因此,在招募文化志愿者时,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组织协调能力和指导能力,同时把志愿者队伍建设重点放在中青年的发展上,这样,更有利于深入基层开展文化志愿服务。
2.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机制不够完善。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招募方式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力度不够大,社会认知度比较低。许多地区对文化志愿者招募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宣传力度薄弱,文化志愿者《管理办法》《服务队伍管理办法》《服务总队管理工作办法》《招募办法》《登记注册管理办法》《活动管理办法》《培训办法》《激励办法》不够完善,不能真正把具有奉献精神的志愿者招纳进来,不能为志愿者队伍的强大做准备。
3.文化志愿的行政色彩过于强烈。文化志愿者是在自愿的基础上按照志愿服务项目参与志愿活动,同时,文化志愿者带有专业性指导与服务,不是随意参与活动,因此,在志愿服务中有时以行政行为来开展,缺乏分类指导的方针,导致在志愿服务上任务不明、质量不高的形式上的服务。若文化志愿服务总是围绕当地政府的现行政策和工作安排,被动地开展活动,那么活动对象也是“被”享受志愿服务,长此以往,文化志愿活动将都会是临时的、无可持续性的。志愿服务的本质属性在于个人的自愿选择而不是外界的强制性要求。这种自上而下被动式的文化志愿服务违背了真正的志愿精神的本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志愿活动的感召力、影响力;其服务目的也与真正的志愿服务背道而驰,前者为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后者为发自内心的无偿服务。由于上述原因,削弱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度。
三、关于规范文化志愿服务的几点建议
结合文化志愿者服务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规范文化志愿服务从以下方面着手。
1.加强文化志愿服务宣传,培育社会责任意识。动员社会资源参与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公民参与度和满意度。宣传内容应明确包括志愿活动的条件、方式、保障待遇等信息,通过志愿服务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宣传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和志愿服务信息,进一步扩大文化志愿服务在公众中的影响,从而让更多的有志于文化服务的志愿者参与到服务中来,提高全民参与的社会责任意识。
2.完善文化志愿者管理机制。建立文化志愿者的准入机制、考核机制、表彰机制、退出机制等等。围绕“成效、能力、态度”等方面确定考核指标和考核程序,量化评分实施与评定,考评志愿者的服务成效,从而达到文化志愿服务的质量提升,促进文化志愿服务长足发展。
3.建立文化志愿服务数据库,有针对性地开展志愿活动。明确文化志愿者招募对象和条件,对招募程序进行统一和规范,建立健全高效便捷的招募机制、稳定畅通的招募渠道。实施科学规范管理,按照其专业特长、服务岗位、服务时段实行分类动态管理,建立健全服务活动档案,加强服务内容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可以借鉴各地文化志愿服务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提高志愿服务的水平。
总之,文化志愿者服务已成为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应切实抓好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为群众提供更丰富多彩的服务,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作者简介:徐虹,女,大专,浙江省海宁市海洲街道东长社区,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责任编辑 葛星星)
关键词:文化志愿服务 问题 措施
文化志愿者服务是社会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文化共享和普惠的重要途径。通过文化志愿服务展现文化成果,提升公众文化品位和文化素养,让文化志愿服务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品牌。
一、文化志愿服务的现状
文化志愿服务成为海宁的一张温暖的名片。海宁义工、爱心联盟志愿服务队、爱心返乡月大学生志愿服务队、绿色大地环保志愿服务队、阳光救护志愿服务队……这些都是海宁市志愿者协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大学生到青年医生、护士,从机关干部到退休老人,各行各业的海宁人自愿加入志愿者队伍,形成了一股“文明之潮”,推动了海宁市志愿服务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截至2017年8月7日,在“志愿潮城”注册的志愿者人数已达131547人,累计服务时长达到3626019个小时,已形成浩浩荡荡的全城志愿之潮。海宁已成功举办了三届海宁市志愿文化节。文化节期间,以“文化展示、平台搭建、项目实施”为载体,举行贯穿全年的多场主要活动和系列子活动,组织引导市民以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形式积极参与到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中去。
海宁市海洲街道以文化艺术节为抓手,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如“留住鄉愁记忆”“相约海洲大舞台”“城乡文化结对”等成为海洲街道群众文化的特色品牌。志愿者将各项活动举办得有声有色。海洲街道在多年致力于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海洲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春节期间,“文化惠民,春联送福”活动广受市民的欢迎。“六一”儿童节期间,志愿者为海洲街道伊桥敬老院内的老人举办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联欢会。志愿者组织老人戴红领巾、唱经典老歌庆六一,让老人重温儿时的情怀,重新体验一次“孩子”的乐趣,在欢声笑语中穿越时光,回到了童年。在海宁,志愿者可以说是敬老院内老人们的熟客了。海宁市职工艺术团、海宁市玫瑰排舞队等文艺团体常常来到海洲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为养老院的老人献上一场场精心编排的文艺节目。舞蹈、沪剧、京剧、独唱、旗袍秀等极具中华传统文化底蕴的精彩表演,让老人们看得津津有味。八一建军节期间“我们的军营,我们的情谊”活动,海宁市摄影家协会、海宁市文化馆组织摄影志愿者来到海宁消防大队,送上各种沉甸甸的文学书刊、制作好的摄影作品等极具文艺特色的慰问品,拍摄消防战士战高温、练三伏的精彩瞬间并现场打印塑封,赠送给战士们作为建军节的礼物,活动不仅在军人的节日里为他们送上来自文艺界的诚挚问候,更是努力发挥文艺轻骑兵的作用,提供更贴近基层一线需求的优质文艺服务。
海洲街道的文化志愿服务不仅为老人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还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打造了专门的服务项目。“‘爱与青春同行,健康伴我成长’青少年健康成长关爱服务项目”通过阅读沙龙等系列活动,向试点社区赠送100多册书籍,书籍内容丰富,涵盖了青少年生理、心理、成长等多方面内容,旨在加强父母与青春期孩子的交流,协助孩子改正问题行为,为社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共同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
二、文化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海宁市各镇(街道)相继招募了文化志愿者,建立了文化志愿者队伍,不定期地深入村、社区开展演出、展示、培训等志愿服务活动,把基层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作为文化干部队伍的重要补充,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还存在结构不合理、管理不规范、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1.文化志愿者队伍结构相对不合理。参与文化志愿服务相对来说除了有一定的业务专长外,还须有一定的服务时间,否则,也只是挂名式的志愿者,有的志愿者虽然有专业特长,但是年龄偏大,大多是已经退休的老教师或者从文化部门退下来的老同志,已经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因此,在招募文化志愿者时,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组织协调能力和指导能力,同时把志愿者队伍建设重点放在中青年的发展上,这样,更有利于深入基层开展文化志愿服务。
2.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机制不够完善。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招募方式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力度不够大,社会认知度比较低。许多地区对文化志愿者招募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宣传力度薄弱,文化志愿者《管理办法》《服务队伍管理办法》《服务总队管理工作办法》《招募办法》《登记注册管理办法》《活动管理办法》《培训办法》《激励办法》不够完善,不能真正把具有奉献精神的志愿者招纳进来,不能为志愿者队伍的强大做准备。
3.文化志愿的行政色彩过于强烈。文化志愿者是在自愿的基础上按照志愿服务项目参与志愿活动,同时,文化志愿者带有专业性指导与服务,不是随意参与活动,因此,在志愿服务中有时以行政行为来开展,缺乏分类指导的方针,导致在志愿服务上任务不明、质量不高的形式上的服务。若文化志愿服务总是围绕当地政府的现行政策和工作安排,被动地开展活动,那么活动对象也是“被”享受志愿服务,长此以往,文化志愿活动将都会是临时的、无可持续性的。志愿服务的本质属性在于个人的自愿选择而不是外界的强制性要求。这种自上而下被动式的文化志愿服务违背了真正的志愿精神的本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志愿活动的感召力、影响力;其服务目的也与真正的志愿服务背道而驰,前者为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后者为发自内心的无偿服务。由于上述原因,削弱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度。
三、关于规范文化志愿服务的几点建议
结合文化志愿者服务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规范文化志愿服务从以下方面着手。
1.加强文化志愿服务宣传,培育社会责任意识。动员社会资源参与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公民参与度和满意度。宣传内容应明确包括志愿活动的条件、方式、保障待遇等信息,通过志愿服务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宣传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和志愿服务信息,进一步扩大文化志愿服务在公众中的影响,从而让更多的有志于文化服务的志愿者参与到服务中来,提高全民参与的社会责任意识。
2.完善文化志愿者管理机制。建立文化志愿者的准入机制、考核机制、表彰机制、退出机制等等。围绕“成效、能力、态度”等方面确定考核指标和考核程序,量化评分实施与评定,考评志愿者的服务成效,从而达到文化志愿服务的质量提升,促进文化志愿服务长足发展。
3.建立文化志愿服务数据库,有针对性地开展志愿活动。明确文化志愿者招募对象和条件,对招募程序进行统一和规范,建立健全高效便捷的招募机制、稳定畅通的招募渠道。实施科学规范管理,按照其专业特长、服务岗位、服务时段实行分类动态管理,建立健全服务活动档案,加强服务内容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可以借鉴各地文化志愿服务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提高志愿服务的水平。
总之,文化志愿者服务已成为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应切实抓好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为群众提供更丰富多彩的服务,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作者简介:徐虹,女,大专,浙江省海宁市海洲街道东长社区,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