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_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提高学生作文的语言水平,作者采用了五种做法:教师教学,时时不忘灌输;学生建簿,日日注意搜集;班级设栏,周周定期交流;联系实际,注重联想致用;结合评价,催生个性语言。
  关键词: 作文教学 优化语言 五种做法
  
  作文中高深的立意,新颖的素材,精巧的构思,都必须以语言为载体。好的语言在文章中犹如山间的清泉、林中的鸟鸣,直接影响着文章的魅力。但现在的中学生作文有一个通病,即语言干瘪、空洞,文章缺乏文采。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形,是因为他们平时不注意积累新颖、生动、富于表现力的词汇,不注意搜集学习优美动听、寓意深刻、文采飞扬的名言佳句。语言是构成文章的要素,而词汇又是形成语言的基石。学生写作时笔头上“吐”不出丰富生动、形象的词汇和清新俊逸、文采四溢的佳言丽词,语言不免枯燥干瘪。语不惊人,文岂有采?因此,要想让学生写好文章,教师必须注意寻求多种途径优化学生的语言。我采用了以下五种做法。
  一、教师教学,时时不忘灌输
  学生的语言缺乏生动性,不是因为他们不想“笔下生花”,关键是肚里没货或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这恰恰是写不出或词不达意的根源。其实,学生的求知欲是十分旺盛而热烈的,他们渴望的老师是一个妙语连珠的语言高手,并且会下意识地进行模仿。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一心理因素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语言优化的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我在介绍《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背景时特地用沉郁而激切的话语控诉八国联军的罪恶:“八国联军洗劫和烧毁了融汇古今中外建筑艺术精华,凝结着中国人民高度智慧和伟大创造力的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此语一出,同学们击桌叹息,感慨万端,义愤填膺,并要求我把这话写在黑板上。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侵略者空前践踏人类文明、贪婪凶残的强盗本性的认识,而且增强了对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热爱,还丰富了语言,可谓一石三鸟。
  这种灌输还可以延伸到第二课堂上,只要有机会,教师就可以抓住利用。比如2011年初春时节,我组织学生到家乡的大沂河去游玩。一缕轻风拂面而来,我不由想起朱自清的《春》里面的一句描写:“‘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于是我就启发学生回忆还有哪些有关春风的古诗词名句。他们顿时热烈地朗诵起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说完了风,我们又说水,说完了水又说云……走一处说一处,真可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水”。所以,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如能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可感性,就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产生铭心的印象,更为重要的是增强学生主观上想学好语言的信心。因此,教师的时时灌输又是优化学生语言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
  二、学生建簿,日日注意搜集
  语言的丰富优化是一个“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过程,这需要学生养成一个不断积累的习惯。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因此,只有掌握了大量的词汇、语言片断,随着感性材料的增多,才能开始由量向质的转化。在这个问题上,无论教师和学生都不能急于求成。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如蜂采百花酿蜜一样广采博览,无论社会、家庭、师友、书本,或长或短,或古或今,或中或外,或名人或凡夫,只要是新颖感人的语言就可记录下来。久而久之,语言自然丰富生动,作文就不愁没味道。
  当然,由于学生的阅读量和生活体验有较大的局限性,教师不能仅仅做一名“指路人”或“看客”,而应帮助学生创设一切有利于丰富阅历的条件。我的做法是,每周五组织学生到学校图书室借阅一本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利用周末和课余时间阅读并摘记其中的佳词妙句,鼓励他们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带领学生带上纸和笔去参观家乡的“银杏姊妹园”,看到园内的碑石或楹联,把上面的句子摘记下来;提醒学生在寒暑假外出游玩的时候不要忘记随身带上笔和纸,看到或想到好的词句时随手记录下来……通过这些有意识的训练,学生不但积累了大量的妙词佳句,而且养成了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和用心体验生活的良好习惯。
  三、班级设栏,周周定期交流
  为了更有效地加快学生语言的优化速度,我特意在教室内给学生设置了一个名为“文海拾贝”的橱窗,每周一收集学生在上一周摘记的佳词妙句让他们工整誊抄后张贴出来,供大家一齐品赏。同时,我还在每周的阅读课上让学生把摘记的妙语朗读甚至背诵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交流,评选出摘记量最大且熟记于心最多的“拾贝高人”。实践表明,学生对这些做法很感兴趣,他们的摘记所涉及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有教人勤奋的“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有教人修身养性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有鞭策教师的“好的教师是学生思想情绪的体温表”,等等。经由这个过程,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变浓了,信息量扩大了,知识面拓宽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联系实际,注重联想致用
  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词语和语言片断,但并不标志着其语言就优化了。再好的理论如果不与实际结合起来,就只是一句空话。优化语言的目的是写好文章,可事实上又不可能凡见到一个好词或一句好话就立即写进文章加以利用。“联想致用”就是针对某一词语或片断,假想某一具体的语言意境,把它放在这一意境中,使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说,“在我心灵的天平上,他开始向可敬的地方倾斜了。”这句话,我们一接触它,就要想到这是写对某人所产生的心理变化,并且是由反及正的变化。以前的印象可能是错觉或误解。以后碰到这类情形时可以借用。再比如,在教学《陈涉世家》一文时,讲到“苟富贵,毋相忘”这个句子时,我问学生:“这个句子很有意义,大家想想它可以在什么情况下运用?”学生听完问题后马上热烈讨论起来,有的说:“毕业时在同学的《毕业留言册》上。”有的说:“在时过境迁,邂逅发达的故人时。”……这样,由一句话就想到一大堆问题,既开阔了思路,又为以后的作文奠了基。实际上,我们平时学习语言都需要这样的过程,因为现实的立即实践是不现实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联想致用实为学生作文语言优化的一个十分独特而有效的手段。
  五、結合评价,催生个性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说明,文章的写作是学生张扬个性、表达内心世界的重要形式,应该让学生在其中运用个性化的、有创意的表达。实践证明,要求学生作文的语言仅仅停留在“美”上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很多学生会因此而刻意追求在作文中堆砌华而不实的辞藻,大说空话、套话,“无病呻吟”。那么,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呢?我的做法是,结合评价,催生个性语言。
  评价既可以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又可以在评改作文时。美国的一位教育学家说:“人性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教师应该理解学生这种渴望得到赞赏的心理需求,在作文课堂教学中,用心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对于他们到位的回答、独特的见解、精彩的表达,不要碍于面子,吝惜赞扬之词。在一次作文课上,有个原本作文水平一般的学生在交流他的作文草稿时读到这么一段话:“我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我从小失去了爸爸,妈妈在我三岁那年因为头一天晚上哄我睡觉没能好好休息,第二天烙煎饼时打盹把脸贴到了鏊子上。从那时起经常有村里的小孩笑话我妈妈是个‘大花脸’……前几天我无意中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别人的母亲可能是美丽的,但自己的母亲一定是最美丽的’。我要把这句话送给我的妈妈,我要告诉她,在儿子的眼中,妈妈你是最美丽的!”当他读到这里时,教室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我的眼泪几欲夺眶而出。我拍着他的肩膀对他说:“在你妈妈的眼中,你永远是她最爱的!”经历了这一堂课之后,这个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后来还多次在征文比赛中获奖。我想,如果没有那天的掌声和鼓励,他就不会有如此大的进步的。
  同样,在作文评改过程中也要提醒学生运用个性化语言。当看到有点学生大说空话、套话,盲目引用的时候,不要忘记告诉他们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总而言之,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与评价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语言成长,忌急忌躁,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并及时予以鼓励和赞赏。这样,学生一定给你带来越来越多的“惊喜”。
其他文献
摘 要: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十八大报告对党建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在此背景下,通过对民办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模式、状态进行分析总结,找到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门槛低、重数量轻质量、重发展轻管理、学生党员模范作用不够等。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宿迁学院学生党建工作特点,探索性地提出发展、教育、管理、服务“四位一体”的党建模式,分析以此模式破解困扰民办高校多年来的学生党建难题的可行性。  关键词:
摘 要: 为不让优秀的本土道情文化消失,找到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法,作者对义乌道情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实地走访、馆藏资料查询、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道情发展的方式及变化的原因,对道情现有的保护方法进行整理评价。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活态传承”的设想及方案,并进行探索性的实践,力求将道情的保护方式从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转变为“还俗于民”,使传统道情文化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从而引
摘 要: 姓氏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源远流长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最后安排了这样一项活动,以“说名道姓”为话题展开学习、调查研究,旨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队员自我认同和尊重他人。  关键词: “说名道姓” 自我认同 尊重他人  姓氏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源远流长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孩子们对此既熟悉又觉得神秘,已不再满足最初的认识。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最后安排了这样一项实践活动,以
摘 要: 本文通过比较柏拉图和华兹华斯两人不同的诗的起源说(即模仿说与表现说),指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即柏拉图更注重神性在诗中的反映即诗的救赎性,华兹华斯更在意诗中表现的人性因素和他所归属的自从德国早期浪漫主义以来审美派对诗审美性的强调。  关键词: 模仿 表现 神性 人性 救赎与审美  柏拉图(Plato)对诗既爱又恨。他年轻时曾是一位有抱负的诗人,只是后来碰到了苏格拉底(Socrates),
摘 要: 王林是抗战时期的冀中文学中的中坚人物,他紧密联系时代要求,进行戏剧创作和演出实践,逐渐形成了把戏剧作为宣传手段、贯彻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充满地方色彩的戏剧观。他的创作和演出促进了抗战时期冀中村剧团的发展,壮大了冀中文学队伍,推动了冀中抗战戏剧运动的发展。  关键词: 王林 抗战戏剧 戏剧创作 戏剧演出 戏剧观    王林(1909—1984),河北衡水人,曾用
摘 要: 美术是无对错的学科,在美术课堂里人人都是艺术家。本文基于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分析,提出构建开放、多元、认可、鼓励的美术教学有效评价体系。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学评析 多元智能理论 价值取向    适应我国新课程改革需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有助于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学品质提升的教育评价体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
摘 要: 本文罗列了《兵车行》涉及的唐代兵制各方面的有关材料,阐明了如能在教学中适当补充这些材料,将有助于深入理解诗篇的思想内容。同时结合本诗的写作特点,对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这些材料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兵车行》 唐代兵制 思想内容 教学建议  一  杜甫诗歌名篇《兵车行》入选了多种版本的高中语文课本,诗篇多处涉及唐代兵役制度,如将之厘清并在教学中加以运用,对深入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将大有裨益。然
摘 要: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生群体不断分化,形成了经济困难、学习困难、生理缺陷、就业困难、心理亚健康等特殊学生群体,这类弱势群体往往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影响高校和社会稳定。研究这类特殊群体的类型及特点,如何服务和管理特殊学生群体,促进其健康成长和成才就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 高校特殊学生群体 服务型 管理模式  一、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的界定、类型和特点  在社
摘 要: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浪潮也汹涌而至,国内很多地方高校对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阐述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及地方高校推动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意义,着重介绍了南华大学船山学院为加快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而制定的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 高等教育国际化 内涵理解 地方高校 推动措施  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国各地方高校的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
摘 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建设问题,这对于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无疑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命题。本土资源,是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拥有取之不尽的素材。文章借助对本土资源开发运用的实践,阐述教学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生活的空间,增进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也使本土资源不至于被埋没、闲置和浪费。  关键词: 本土资源 品德教学 课程资源    随着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