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的。”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那到底什么是兴趣?什么是学习兴趣?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笔者针对以上问题谈以下自己的看法:
兴趣是人们对事物感觉喜爱或关切的情趣。即: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有趣、乐趣、志趣。其标志分别为好奇心,求知欲,学习兴趣。好奇心为学习兴趣的一大根源,求知欲是学习兴趣的主要表现,学习兴趣有利于形成学习的良好循环。
好奇心主要表现在好问、好动上,它的特点是持续时间短暂。
求知欲就是一种要求系统地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它直接指向知识本身,并以获得知识为满足,好奇心是其根源。求知欲是人们积极探求新知识的一种欲望,它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求知欲一旦产生就可以成为学习的内在动力。
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直接动力。学习积极性表现为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具有内在学习动力,有利于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感,并能够从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最终有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如果想让学生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只有让他们对这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學习任务。
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得知,许多学生对有些教师的课不感兴趣,究其原因:一是教材内容教抽象乏味;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能让学生及时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又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三是学生学习动机、目的不明确,使得学习兴趣不浓,造成教学效果低下。这是当前教师教学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改革从何入手呢?生物学家达尔文成长的事例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达尔文小时候是“平庸的孩子”,但他对大自然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极大的兴趣去野外观察学习和采集标本,对动物进行解剖、分类,并作好观察记录,从而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正如他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重大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因此,改变当前学生厌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到底如何来激发学习兴趣呢?
一、 建立良好师生之间深厚的感情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交流。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常说“爱屋及乌”,对于教育来说,本身也隐藏着这样的问题。不论什么课程,如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对老师将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如果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老师,要想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授的课程感兴趣是很困难的。可见,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顾及师生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所以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师生情感。其一是要以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并以良好的心态主动参与课堂 学习。其二多给学生以关爱和赞美,教师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爱和赞美之词,从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赞语入手,以此来缩短师生心灵之间的距离。其三要尊重、理解和宽容学生,因为每个学生都是发展的主体,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人格,都需要尊重、理解和宽容。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不要过多地批评和指责,要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时间和机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乐其道。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的求知欲强烈,学习兴趣就浓厚,而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巧妙地预设疑问,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科学地设置悬念,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急于探知其中的奥秘。教师在 教学过程要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适当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起到在玩中学的作用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处于乐观的情境中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兴趣就会油然而生。教育心理学认为情境教学注意激发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能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 ,进入学习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在教法上改变过去单一的“满堂灌”的注入式教法,将讨论法、对话式、辩论式、演讲式等教法引入课堂教学,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建立了乐学情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我国传统的教学是以学生现有水平为前提的,从发展意义上说这样的教学是消极的,它不利于发展。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除了最低的教学界限(现有水平)外,还存在着最高的教学界限(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最近发展区”为教学发展的最佳界限,这个理论为教学时适当提高教学难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难度可以刺激智力发展,刺激是大脑发展的营养。新的刺激物在学生大脑中产生不协调和冲突,它可以增加学生的智力负荷,驱使学生开动脑筋,从而引发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表明,太容易的知识激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内容过易,学生唾手可得,也便失去了兴趣。因此,我们在利用学生“最近发展区”教学的同时,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挖掘学生的“潜在水平”,让他们在摘取果子时有“跳一跳”的感觉, 做到难而有趣。
教师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还要考虑教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如果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某种启迪,受到了教益,学到了真本领,那么他们便会觉得学了有用、有效果,这样无形中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育心理学家阿特金森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倾向的强度,决定于可能获得一定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学习后的有用结果告诉学生,用学科知识的效果去激励他们,让学生在学习时得到喜悦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欢乐,获得学有所得的满足感。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2]邓涛.新课程与教师素质发展.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3]房鸿烈,韩和鸣.中小学教师策略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兴趣是人们对事物感觉喜爱或关切的情趣。即: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有趣、乐趣、志趣。其标志分别为好奇心,求知欲,学习兴趣。好奇心为学习兴趣的一大根源,求知欲是学习兴趣的主要表现,学习兴趣有利于形成学习的良好循环。
好奇心主要表现在好问、好动上,它的特点是持续时间短暂。
求知欲就是一种要求系统地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它直接指向知识本身,并以获得知识为满足,好奇心是其根源。求知欲是人们积极探求新知识的一种欲望,它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求知欲一旦产生就可以成为学习的内在动力。
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直接动力。学习积极性表现为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具有内在学习动力,有利于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感,并能够从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最终有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如果想让学生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只有让他们对这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學习任务。
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得知,许多学生对有些教师的课不感兴趣,究其原因:一是教材内容教抽象乏味;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能让学生及时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又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三是学生学习动机、目的不明确,使得学习兴趣不浓,造成教学效果低下。这是当前教师教学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改革从何入手呢?生物学家达尔文成长的事例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达尔文小时候是“平庸的孩子”,但他对大自然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极大的兴趣去野外观察学习和采集标本,对动物进行解剖、分类,并作好观察记录,从而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正如他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重大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因此,改变当前学生厌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到底如何来激发学习兴趣呢?
一、 建立良好师生之间深厚的感情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交流。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常说“爱屋及乌”,对于教育来说,本身也隐藏着这样的问题。不论什么课程,如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对老师将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如果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老师,要想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授的课程感兴趣是很困难的。可见,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顾及师生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所以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师生情感。其一是要以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并以良好的心态主动参与课堂 学习。其二多给学生以关爱和赞美,教师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爱和赞美之词,从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赞语入手,以此来缩短师生心灵之间的距离。其三要尊重、理解和宽容学生,因为每个学生都是发展的主体,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人格,都需要尊重、理解和宽容。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不要过多地批评和指责,要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时间和机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乐其道。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的求知欲强烈,学习兴趣就浓厚,而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巧妙地预设疑问,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科学地设置悬念,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急于探知其中的奥秘。教师在 教学过程要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适当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起到在玩中学的作用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处于乐观的情境中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兴趣就会油然而生。教育心理学认为情境教学注意激发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能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 ,进入学习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在教法上改变过去单一的“满堂灌”的注入式教法,将讨论法、对话式、辩论式、演讲式等教法引入课堂教学,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建立了乐学情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我国传统的教学是以学生现有水平为前提的,从发展意义上说这样的教学是消极的,它不利于发展。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除了最低的教学界限(现有水平)外,还存在着最高的教学界限(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最近发展区”为教学发展的最佳界限,这个理论为教学时适当提高教学难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难度可以刺激智力发展,刺激是大脑发展的营养。新的刺激物在学生大脑中产生不协调和冲突,它可以增加学生的智力负荷,驱使学生开动脑筋,从而引发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表明,太容易的知识激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内容过易,学生唾手可得,也便失去了兴趣。因此,我们在利用学生“最近发展区”教学的同时,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挖掘学生的“潜在水平”,让他们在摘取果子时有“跳一跳”的感觉, 做到难而有趣。
教师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还要考虑教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如果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某种启迪,受到了教益,学到了真本领,那么他们便会觉得学了有用、有效果,这样无形中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育心理学家阿特金森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倾向的强度,决定于可能获得一定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学习后的有用结果告诉学生,用学科知识的效果去激励他们,让学生在学习时得到喜悦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欢乐,获得学有所得的满足感。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2]邓涛.新课程与教师素质发展.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3]房鸿烈,韩和鸣.中小学教师策略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