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将体育场馆比作奥运健儿一展身手的“舞台”,那么每届奥运盛会的奥运村就称得上是各国运动员欢聚一堂的“家园”。北京奥运会奥运村去年6月开工奠基,2008年初将交付使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两周到盛会结束,来自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万余“村民”,将要在这里共同生活三十多个难忘的日日夜夜。
永久纪念和纳粹兵营
奥运会初创时并没有奥运村,参赛选手都是自己解决吃住,多分散下榻在赛场周围的旅馆里,不但不利于彼此交流,而且因距离远耽误比赛的例子也举不胜举。直到1924年,在巴黎举行的第八届奥运会上,主办者才首次在主体育场附近建造了一批简易房屋,安排部分参赛选手集中住宿,这就是奥运村的雏形。
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有1281名男选手、127名女选手参加比赛。组织者用两个月的时间,建起250座小木屋组成的奥运村,接待所有男选手,而女选手还是住在旅馆内。
尽管如此,奥运村的出现还是引起了国际奥委会的注意,《奥林匹克宪章》中很快加上了有关奥运村的条文。“奥运会组委会应提供一座至少在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前两周至闭幕式后3天期间可入住的奥林匹克村”,“奥运会组委会应负担运动员、官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在奥林匹克村的全部膳宿费用和在当地的交通费用。”每届奥运会设立奥运村,随即成为必不可少的法定内容。
1952年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第15届奥运会,奥运村由新建楼房和原有设施相结合,占地125公顷。运动员住宅为新建的楼群,医务、通讯和其他服务设施则利用当地两所小学。
第21届奥运会1976年在蒙特利尔举行时,加拿大人建起了占地750亩的奥林匹克中心,奥运村距主体育场不到一公里,由两栋19层的高楼组成,可安排9000多人入住。但由于运动员和官员超过万人,不得不将他们中的一部分安排在其他办公楼内。
曾作为奥运村的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小木屋,在奥运会结束后即被拆除:仅有一间被留在洛杉矶历史公园附近,成为永久的纪念。
后来的奥运村多为永久性建筑,奥运会结束后都遇到过如何合理利用的棘手问题。1936年柏林奥运会之后,原来的奥运村一度成了纳粹德国的兵营。多数奥运会的奥运村,后来都成了当地居民的住宅区。
美国模式与“核邻居”
洛杉矶第二次举办奥运会时,已经是1984年的第23届。一个名叫尤伯罗斯的企业家开创了依靠民间力量举办奥运会的新路子。同时,在设定奥运村时,他也独辟蹊径,该届奥运会的奥运村没有大兴土木,而是利用学生放假的机会,租用了当地加州大学、南加州大学和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的学生宿舍。其中前两所大学接待大多数项目的运动员:距洛杉矶市中心200公里的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成为赛艇和皮划艇项目的专用奥运村。
结果,第23届奥运会大获成功。尤氏奥运村模式花钱少、没有后遗症的优越性,也获得了一致赞许。
12年后,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的第26届奥运会,又一次沿用了尤伯罗斯的老办法。该届奥运会共设立四个奥运村。除帆船、足球的三个分村在萨凡纳、华盛顿和迈阿密,主奥运村依然放在一所大学(佐治亚理工大学)内。该校距离最近的比赛场馆只有两三分钟的路程。
作为美国的一所著名大学,该校校园内有一个核研究室,其中的核反应堆一直成为社会上反对力量的攻击目标。试想,奥运村以核反应堆为邻,一旦出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奥运会举办前一年,校方暂时关闭了反应堆,并且运走了反应堆中的燃料棒。但反对者不依不饶,指出反应堆中还有放射性的金属钴。尽管如此,组委会还是坚持原计划。他们配合校方,进一步采取了新的措施,并派重兵把手,不让任何人靠近核研究室。
谢天谢地,亚特兰大奥运村还是顺利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主办者经过新建和对学校原有设施的改造,在佐治亚理工大学形成了一个拥有76栋公寓及宿舍楼的奥运村,接待了15000名“村民”。考虑到当地炎热的气候,他们给每个房间均安装了空调。这里也成为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个全部安装空调的奥运村。
取代污染区和造福工人家庭
自1988年汉城奥运会以来,多数奥运会还是采取了建设公寓式的奥运村,并在奥运会之后销售给当地居民的模式。
汉城奥运会的奥运村从开始设计时,面对的就是汉城市民。政府规定,购置公寓者必须提前交款:除了付房款,还要加一笔捐给奥运会组委会的额外费用。组委会称之为“政府促进奥运会的很好范例”。
他们在汉江畔一次建起了122栋楼房,其中奥运村占56栋,每栋从6层到24层不等,分亚洲、美洲、欧洲、非洲四个区域。运动员居住的房间结构不同。其中七人的单元,包括客厅一间、双人房三间,单人房一间;内有一个厨房、两个厕所。显然,这恰是一个家庭的理想结构。
巴塞罗那人在筹划1992年第25届奥运会的奥运村时,更是棋高一招。他们将奥运村地址选在海边一个旧工业区。西班牙历史上的第一家纺织厂便建在这里。长期以来,由于只顾生产、忽略环境保护,这里变得污水横流,废料成堆,成了当地的“老大难”。
修建奥运村给这里带来了巨变。工业区迁走了,长达10多公里的海岸线恢复了生机。绿树花丛中,漂亮的高楼错落有致,娱乐中心、超市、酒吧、餐厅、舞厅……应有尽有。这里成了巴塞罗那最有人气的居住区和旅游景点之一。
被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冠以自己所看到的“最好的奥运村”——2004年举行的雅典奥运会的奥运村,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耗资3,97亿美元,建起366栋楼房,占地面积124万平方米,相当于170个足球场,规模超过任何一届:二是运动员住的都是三四层的小楼,实用,舒适、方便。这些小楼,每层只住两户“人家”,每户面积从90到120平方米不等,分19种户型;每户的卧室从三间到五间,都有两个卫生间和一个客厅:每间卧室仅八九平方米,住两个人。
雅典方面为这些楼房的定位是“售给2500个低收入的工人家庭”。显然,他们完全是根据自己的国情量身定做,针对性非常强。
温馨的气氛和儿童绘画
奥运会期间,奥运村就是运动员的家,组织者也都尽力营造出温馨的气氛。雅典奥运会的奥运村,分为国际区和居住区两大部分。国际区内有购物中心、奥运博物馆、圆形剧场等,居住区除了供村民居住的8814个房间,还有餐厅、休闲中心、宗教中心、综合医院等。村内的综合体育中心面积5000平方米,包括一个标准游泳池、一条跑道、四个网球场和一个体操馆。运动员可以在这里训练,也可以来这里放松。
篮球、排球运动员身材过2米的不少,像姚明则达到2,26米。对他们,奥运村的管理 人员想得很周到。这些特殊身材的村民都有一张加长的床:就是在普通床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特制的木架子,一个不够,就再加一个,直到满足为止。
奥运村餐厅工作人员有两千多,村民全天24小时随到随吃。雅典奥运会组委会聘来了不少外国厨师,精心地为运动员准备了多种类的饮食。比如餐厅内设了亚洲餐柜台,由日本和韩国人主厨。
奥运村里交通便利,平均每隔300米有一个车站,三四分钟有一趟班车。除此之外,还有自行车和电瓶车可以租用。
除了吃、住、行,每逢奥运会,奥运村总会有一些体现自身文化特色的活动。如悉尼奥运会时,每间屋内的装饰画既非古典也非现代,而是出自澳大利亚小学生之手的儿童绘画。绘画的主题为体育和友谊,是从5万名儿童画中选出的。
每幅作品上还附有一张写好地址、贴上邮票的明信片。孩子们希望得到运动员的签名,也希望他们赛后能把绘画带回家。
孩子们作品中的稚气和创造性,引起了奥运选手的广泛兴趣。奥运会期间,不少孩子收到了叔叔阿姨的亲笔回信。小学生的绘画,也成为许多选手珍藏的奥运村纪念品。
创意的构想和“细枝末节”
2008年,世界各国的运动健儿又要聚会北京,参加第29届奥运会。届时,北京奥运会的奥运村会是什么模样呢?北京奥组委早在2004年便以公开招标的方式,向全世界征集奥运村设计方案,很快收到了不少有创意的构想。
有的方案提出,北京奥运村应该建成复合性的生态街区有的提出,奥运村应成为奥林匹克公园中的森林住宅小区:还有的提案更是强调凸现中国特色,将奥运村按“双喜”布局,并起名为“双喜社区”。
现在正紧张建设中的北京奥运会奥运村,正是借鉴这些建议的基础之上,按照“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设计的。北京奥运会奥运村位于纵贯北京市南北中轴线的北端,在这条中轴线上坐落着故宫、天坛和奥林匹克公园等诸多文物古迹和著名建筑。
奥运村在奥林匹克公园内,北邻森林公园,南接主场馆区,占地66公顷。奥运村公寓地上总建筑面积为37万平方米,包括22栋6层楼房和20栋9层楼房。奥运会期间,这里是各国运动健儿感受中华民族璀璨文化和品味国际现代化居住风格的绿色家园:奥运会后,奥运村公寓将改造为住宅项目,面向社会公开出售。
以往奥运村的管理实践证明,大的布局、构想、硬件非常重要,但一些“细枝末节”也绝不可忽视。
奥运村的安全是第一位的,雅典奥运会为此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物力。但雅典奥运会举行期间,还是有媒体披露,个别前往采访的记者轻而易举地便“混”入了本不允许其进入的奥运村居住区:有的竟然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个别代表团团长、副团长的房间,可见雅典奥运村其实也存在可怕的安全隐患。北京奥运会的奥运村,应严格杜绝这样的漏洞。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接近尾声时,一些结束比赛的运动员一直无所事事地呆在奥运村内,整天三三两两地组织、参加名目繁多的活动,严重影响了尚未或正在参赛运动员的休息,曾引起一些代表团的强烈不满。后来,幸亏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亲自出面,采取措施及时让一些运动员离开了奥运村。所以,奥运村的管理者既要考虑怎样为运动员服务,还得制定出选手及时离开的严格规定。
还有吃饭问题。包括雅典奥运会在内的每届奥运会,每次记者采访中国奥运选手,总是有人反映因对奥运村的饭菜不适应,多少影响了比赛发挥。雅典奥运会举行期间,奥运村管理者尽了很大努力,但由于是日本或韩国厨师掌勺,做出的中餐还是难以让中国运动员适应。
尽管“众口难调”,但为千里迢迢前来参赛的各国“村民”着想是奥运村的责任。北京奥运会的奥运村应该注意吸取以往教训,尽量把细节想得足够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