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2001年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将“理解多元文化”列为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逐渐为越来越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所关注,成为音乐教学研究和实践的一个新兴领域。中学音乐课程的教学能否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贯彻好“理解多元文化”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音乐教师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解。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日益发现文化多元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文化现象,它不仅存在于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突,也在于多民族国家内部,更是广泛存在于各社会阶层之间、地域之间、年龄之间、性别之间、小群体之间。因此,文化的多元性实际上是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在文化层面的反映。而多元文化则是一种平等地看待文化差异,理性面对文化冲突的人类价值观。
多元文化的概念本身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首先它体现了一种文化观。多元文化理念认为没有一种文化可以断然地宣称自己比其他文化更为优秀,因此也就不存在一种先验的标准可以强加于其他文化。这一概念的核心是承认人的多样性,认为这是人类社会的本质所在,而人的平等是一种值得追求的社会多元价值,因而承认文化的多样性,主张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相待和相互尊重。多元文化的概念还体现了一种历史观。它关注不发达国家、少数民族和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强调历史经验的多元性,认为人类文明的历史传统是不同国家和民族不同经历相互渗透的产物,而一个国家的历史和传统是国家内部各民族、各群体不同经历相互融合的结果。
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多元文化教育观认为学校应当摒弃以往在教育中排斥并压制非主流文化的做法,正视并积极回应多元文化共存的现实,帮助学生消除对文化差异的误解、歧视以及对文化冲突的恐惧,在理解、尊重和欣赏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的同时,学会鉴别、取舍和创新,形成健康、稳固并富有包容性的文化认同,以促进在社会层面实现文化以多样性为基础的和谐交融和以历史传承为基础的推陈出新。
音乐教育承载着重要的文化功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着眼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因此,中小学音乐课程在教授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造就学生的文化身份认同。
一、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和热爱多民族国家内部不同民族文化和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新课标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56个民族的音乐各具特色,生动地反映了各民族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面貌。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音乐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各民族和地域的音乐凝聚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各个民族的精神和追求。学习和弘扬各个民族和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国家认同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许多人来说对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最直观的感受恐怕就源自对于各个少数民族的音乐记忆。许多人一辈子没有去过新疆、内蒙、西藏等边疆地区,生活中也很少有同少数民族同胞交往的经历,他们通过了解热爱少数民族音乐,进而理解、接受和认同多民族文化。《娃哈哈》和新疆舞让学生认识了维吾尔、哈萨克等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阿里郎的优美旋律让学生了解了朝鲜族:通过马头琴声学生认识了蒙古族。各民族特色鲜明的音乐已经成为我国多民族国家认同的一个重要载体。
二、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注重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民族文化。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将会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新课标还指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长期以来,我国音乐教育存在一种西化或西方中心主义的倾向。源于欧洲的西方音乐成为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中心内容,而对欧洲音乐的学习又局限于少数国家17-19世纪的古典音乐作品。新课标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念正是要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桎梏,强调兼容并蓄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让学生形成开阔的文化视野。
三、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内部主流文化和各种亚文化,形成健康的文化审美情趣和稳固的文化身份認同。传统的音乐教学主要以社会主流文化为核心。以通俗文化、流行文化、大众文化为代表的各种亚文化基本被排除在音乐教学之外,甚至成为学校教育压制的对象。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强调不应一味排斥和压制各种亚文化,教师应当把对学生具有影响的各类亚文化音乐也纳入到教学中。通过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和鉴别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主流音乐文化和非主流音乐文化的关系。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日益发现文化多元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文化现象,它不仅存在于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突,也在于多民族国家内部,更是广泛存在于各社会阶层之间、地域之间、年龄之间、性别之间、小群体之间。因此,文化的多元性实际上是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在文化层面的反映。而多元文化则是一种平等地看待文化差异,理性面对文化冲突的人类价值观。
多元文化的概念本身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首先它体现了一种文化观。多元文化理念认为没有一种文化可以断然地宣称自己比其他文化更为优秀,因此也就不存在一种先验的标准可以强加于其他文化。这一概念的核心是承认人的多样性,认为这是人类社会的本质所在,而人的平等是一种值得追求的社会多元价值,因而承认文化的多样性,主张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相待和相互尊重。多元文化的概念还体现了一种历史观。它关注不发达国家、少数民族和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强调历史经验的多元性,认为人类文明的历史传统是不同国家和民族不同经历相互渗透的产物,而一个国家的历史和传统是国家内部各民族、各群体不同经历相互融合的结果。
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多元文化教育观认为学校应当摒弃以往在教育中排斥并压制非主流文化的做法,正视并积极回应多元文化共存的现实,帮助学生消除对文化差异的误解、歧视以及对文化冲突的恐惧,在理解、尊重和欣赏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的同时,学会鉴别、取舍和创新,形成健康、稳固并富有包容性的文化认同,以促进在社会层面实现文化以多样性为基础的和谐交融和以历史传承为基础的推陈出新。
音乐教育承载着重要的文化功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着眼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因此,中小学音乐课程在教授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造就学生的文化身份认同。
一、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和热爱多民族国家内部不同民族文化和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新课标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56个民族的音乐各具特色,生动地反映了各民族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面貌。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音乐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各民族和地域的音乐凝聚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各个民族的精神和追求。学习和弘扬各个民族和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国家认同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许多人来说对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最直观的感受恐怕就源自对于各个少数民族的音乐记忆。许多人一辈子没有去过新疆、内蒙、西藏等边疆地区,生活中也很少有同少数民族同胞交往的经历,他们通过了解热爱少数民族音乐,进而理解、接受和认同多民族文化。《娃哈哈》和新疆舞让学生认识了维吾尔、哈萨克等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阿里郎的优美旋律让学生了解了朝鲜族:通过马头琴声学生认识了蒙古族。各民族特色鲜明的音乐已经成为我国多民族国家认同的一个重要载体。
二、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注重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民族文化。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将会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新课标还指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长期以来,我国音乐教育存在一种西化或西方中心主义的倾向。源于欧洲的西方音乐成为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中心内容,而对欧洲音乐的学习又局限于少数国家17-19世纪的古典音乐作品。新课标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念正是要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桎梏,强调兼容并蓄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让学生形成开阔的文化视野。
三、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内部主流文化和各种亚文化,形成健康的文化审美情趣和稳固的文化身份認同。传统的音乐教学主要以社会主流文化为核心。以通俗文化、流行文化、大众文化为代表的各种亚文化基本被排除在音乐教学之外,甚至成为学校教育压制的对象。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强调不应一味排斥和压制各种亚文化,教师应当把对学生具有影响的各类亚文化音乐也纳入到教学中。通过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和鉴别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主流音乐文化和非主流音乐文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