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交,让世界走向和谐》
陈健 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年7月版
近期,联合国原副秘书长陈健的《外交,让世界走向和谐》一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作者陈健是我国著名外交官,他先后担任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特命全权大使,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外交部发言人,外交部部长助理,中国驻日本特命全权大使,联合国副秘书长。该书记录了陈健四十多年外交工作的经历见闻,披露了他在联合国任职期间的工作和生活细节,展现了他精彩的外交生涯,为公众进一步了解中国外交和国际形势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笔者读完该书后,有两点深刻的体会:一是陈健“温和而坚定”的外交风格;二是陈健在外交工作中所时时期盼的“开放而包容”的中国气度。
在该书中,有两个事例充分展示了陈健的“坚定”。一是陈健在担任外交部发言人时,每每阐述中国政府的政策,无论用什么语言,用什么方式,都在坚定地维护中国的外交立场和外交政策。二是陈健在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五年时间内,曾坚定地主导了联合国第一大部“会议管理部”的改革。陈健的做法是严格限定联合国的会议时间,严格执行有关文件篇幅的规定。将改革一步一步地往前推,没有让步。陈健担任副秘书长的五年中,会议管理部年年盈余,由“亏损大户”一跃而成“盈利大户”。
当然,温和并不是软弱。温和的反义词是强硬。陈健对温和与强硬做了这样的辩证解读:温和或是强硬,只是外交政策展现方式的不同,出发点应该是一样的,即国家利益。而且,温和或强硬都是相对的,是以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的。
如果说“温和而坚定”是陈健个人的外交风格,那么“开放而包容”则是陈健在该书中对中国气度的一种期待和思考。
谈到“开放”,陈健认为,我们的社会越开放,国际的舆论环境对我们会越有利。他在该书中举了三个例子:一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二是2008年的“西藏事件”,三是2009年的新疆“七五”事件。关于汶川地震,我们第一时间允许西方媒体去报道,接受国际上的援助,新疆事件也是这样,我们持开放的态度。西藏事件发生后,我们有一段时间没有对外开放西藏,大家就可以看到西方媒体对西藏事件的报道全部是反面的,用的都是达赖集团的话。而对新疆的报道就两种声音都有了。这说明我们越是开放越是自信,就越能改变国际舆论环境。
谈到“包容”,陈健认为中国应该有像大海那样宽阔包容的胸怀。在该书第五章,陈健指出,中国要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外界的批评,中国外交要大步走向“挨骂”的时代。中国进入“挨骂”的行列,这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年取得伟大成就这个桂冠上的一个不合适的点缀。我们要以这样的心态来对待一些西方媒体和西方人士的不恰当的批评。我们的努力方向是,努力使中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从而为我国现代化事业营造更好的国际环境和外部条件。在该书第九章,陈健在与人民网网民对话聊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他认为最大的看点就是看中国人民能不能妥善处理来自各个方面的声音,包括处理来自破坏这方面的声音,体现出我们中国是一个宽容、大度、民主的国家。
在该书中,读者能时时体会到陈健对中国外交和国际形势的新思考。比如,陈健经常被学生和网民问到“中国外交软不软”的问题时,他的思考是,中国外交是在当前各国利益互相交融的背景下开展的,我们不能做任何貌似强硬实则损害自己利益的事情。他曾经反过来问提问者:你能不能举出一个例子来,我们能够惩罚对方,打痛对方又不损害自己利益的事情。如果有我们没做,那就是我们软了,如果没有,你硬要我们做既损害自己又损害别人的事情,那就是愚蠢的建议。在谈到中国外交已经介入他国的现实和“不干涉内政”的理念之间的矛盾时,他认为在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同时,应灵活地应对他国发生的事变。在未来十年、二十年中国的海外利益将遍布全球的背景下,我们的利益要求我们推动这些国家实现民族和谐,取得长远的政治稳定。因此,我们“不干涉内政”的理念要有新的发展,我们要在“不干涉内政”原则和建设性介入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陈健 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年7月版
近期,联合国原副秘书长陈健的《外交,让世界走向和谐》一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作者陈健是我国著名外交官,他先后担任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特命全权大使,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外交部发言人,外交部部长助理,中国驻日本特命全权大使,联合国副秘书长。该书记录了陈健四十多年外交工作的经历见闻,披露了他在联合国任职期间的工作和生活细节,展现了他精彩的外交生涯,为公众进一步了解中国外交和国际形势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笔者读完该书后,有两点深刻的体会:一是陈健“温和而坚定”的外交风格;二是陈健在外交工作中所时时期盼的“开放而包容”的中国气度。
在该书中,有两个事例充分展示了陈健的“坚定”。一是陈健在担任外交部发言人时,每每阐述中国政府的政策,无论用什么语言,用什么方式,都在坚定地维护中国的外交立场和外交政策。二是陈健在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五年时间内,曾坚定地主导了联合国第一大部“会议管理部”的改革。陈健的做法是严格限定联合国的会议时间,严格执行有关文件篇幅的规定。将改革一步一步地往前推,没有让步。陈健担任副秘书长的五年中,会议管理部年年盈余,由“亏损大户”一跃而成“盈利大户”。
当然,温和并不是软弱。温和的反义词是强硬。陈健对温和与强硬做了这样的辩证解读:温和或是强硬,只是外交政策展现方式的不同,出发点应该是一样的,即国家利益。而且,温和或强硬都是相对的,是以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的。
如果说“温和而坚定”是陈健个人的外交风格,那么“开放而包容”则是陈健在该书中对中国气度的一种期待和思考。
谈到“开放”,陈健认为,我们的社会越开放,国际的舆论环境对我们会越有利。他在该书中举了三个例子:一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二是2008年的“西藏事件”,三是2009年的新疆“七五”事件。关于汶川地震,我们第一时间允许西方媒体去报道,接受国际上的援助,新疆事件也是这样,我们持开放的态度。西藏事件发生后,我们有一段时间没有对外开放西藏,大家就可以看到西方媒体对西藏事件的报道全部是反面的,用的都是达赖集团的话。而对新疆的报道就两种声音都有了。这说明我们越是开放越是自信,就越能改变国际舆论环境。
谈到“包容”,陈健认为中国应该有像大海那样宽阔包容的胸怀。在该书第五章,陈健指出,中国要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外界的批评,中国外交要大步走向“挨骂”的时代。中国进入“挨骂”的行列,这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年取得伟大成就这个桂冠上的一个不合适的点缀。我们要以这样的心态来对待一些西方媒体和西方人士的不恰当的批评。我们的努力方向是,努力使中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从而为我国现代化事业营造更好的国际环境和外部条件。在该书第九章,陈健在与人民网网民对话聊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他认为最大的看点就是看中国人民能不能妥善处理来自各个方面的声音,包括处理来自破坏这方面的声音,体现出我们中国是一个宽容、大度、民主的国家。
在该书中,读者能时时体会到陈健对中国外交和国际形势的新思考。比如,陈健经常被学生和网民问到“中国外交软不软”的问题时,他的思考是,中国外交是在当前各国利益互相交融的背景下开展的,我们不能做任何貌似强硬实则损害自己利益的事情。他曾经反过来问提问者:你能不能举出一个例子来,我们能够惩罚对方,打痛对方又不损害自己利益的事情。如果有我们没做,那就是我们软了,如果没有,你硬要我们做既损害自己又损害别人的事情,那就是愚蠢的建议。在谈到中国外交已经介入他国的现实和“不干涉内政”的理念之间的矛盾时,他认为在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同时,应灵活地应对他国发生的事变。在未来十年、二十年中国的海外利益将遍布全球的背景下,我们的利益要求我们推动这些国家实现民族和谐,取得长远的政治稳定。因此,我们“不干涉内政”的理念要有新的发展,我们要在“不干涉内政”原则和建设性介入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