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烦琐冗长的讲解常使学生对语文课心生厌烦,让他们觉得学习毫无乐趣,在这种情况下,寄希望于通过不断地重复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便是徒劳。而简洁的语文课堂教学能够让学生的心灵少一份束缚,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学习知识,探索问题。追求简洁理应成为每位语文教学者奋斗的目标。
一、精简教学环节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主角,学生成了配角。教师按照自己设计的教案滔滔不绝地在课堂上讲,乐在其中,学生在课堂上则昏昏欲睡,索然无味。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再精密,问题设计再巧妙,由于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课堂教学成了“满堂灌”,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作为语文教师花很多的时间与精力来设计教学环节和问题,这无可非议,但有一点需要牢记,那就是教案应力求简洁,对于一些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要大胆删除,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与学生互动,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
下面是江苏省的一位特级教师在《钓鱼的启示》第二课时的课堂设计,教学环节虽然很少,但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批注。在批注环节,教师让学生充分利用课文的空白处,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感受写上去,理解或深或浅,评价可以是好是坏。在这个环节,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俨然成了学习的主角,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上来了。
教学的第二环节是学生与教师交流“批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互动。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布道者,而是学生的朋友,是他们可以交流的对象。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当然愿意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以及感受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提高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是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是的,是自主选择作业,而不像以前一样硬性规定哪些作业必须完成。教师设计一系列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这样的一种方式,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他们会更有积极性去完成他们的作业,结果也表明,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要比硬性规定时好很多。
这位教师的教学设计简洁而不简单,教学环节毫无冗余,课堂上,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教师也有充分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学生在思考时感觉到学习的乐趣,在交流中提升对知识的理解。
二、留出弹性空间
课堂教学的大环节可以设计,但教学的细节处却无需设计。在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开放的充满创造性的教学环境下,课堂教学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这就像一次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随时可能被发现。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一定要留出弹性空间,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时间,如果课堂的环节设计得太细,整堂课都充满教师设计的环节而毫无弹性空间,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难调动起来。
在课文《七色花》中,有一部分是介绍七色花用处的,有一位教师在讲解到这一部分的时候,有一位学生就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他说:“老师,假如只有一个花瓣,他会怎么做?”这个问题,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显然没有设计到。但如果预留了弹性时间,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就这个问题继续探讨下去,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使学生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这样不仅拓展了教学的内容,而且对学生积极提问也是一个鼓励;如果在课堂上不留有弹性时间,对学生的突然提问,就只能一言了之,甚至有些老师会因为学生的突然提问打断了自己的教学进度而变得不高兴,如果是这样,学生就不愿,也不敢再提问,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在实施教学方案时,当学生的活动游离了教学“预设”时,教学环节的推进必须纳入这些变化的学情。将各种不确定因素纳入教学中,才能再把一些突然事件因势利导地纳入教学中,为教学添加新的活力。
三、实行框架板块设计
框架板块设计是相对传统的线形设计而言的。在传统的线形教学中,教学内容和各个知识点仿佛是一条线上的若干个点,将知识点顺利讲解完是线形教学设计的目的所在。在这种教学设计中,教师按照线上的各个知识点一步一步往下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容不得课堂出现“意外”,否则课堂教学就无法进行下去,这种教学设计显然没有考虑到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创造性与预设的线形课堂设计是矛盾的。框架教学设计则很好地适合了这一点,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倡导框架设计,即教师根据学生的现状作出多种假设,拟定一个大致的框架、轮廓或是学习的最佳路径,以供学生选择,并在运用中随时得到调整。框架设计所带来的教学过程,更能体现现代课堂的开放性、生成性特点。
在《象鼻桥》教学中,如果按照框架思路来设计,就可以将一节课设计成三个问题板块:①该怎样描述象鼻桥?②动物们感动的原因是什么?③动物们最后为什么又感觉到惭愧了呢?通过这三个问题板块,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积极探索问题的答案,这样整个课堂就活跃起来,学生的真实而独特的思想火花就会不时迸发出来。
一、精简教学环节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主角,学生成了配角。教师按照自己设计的教案滔滔不绝地在课堂上讲,乐在其中,学生在课堂上则昏昏欲睡,索然无味。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再精密,问题设计再巧妙,由于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课堂教学成了“满堂灌”,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作为语文教师花很多的时间与精力来设计教学环节和问题,这无可非议,但有一点需要牢记,那就是教案应力求简洁,对于一些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要大胆删除,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与学生互动,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
下面是江苏省的一位特级教师在《钓鱼的启示》第二课时的课堂设计,教学环节虽然很少,但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批注。在批注环节,教师让学生充分利用课文的空白处,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感受写上去,理解或深或浅,评价可以是好是坏。在这个环节,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俨然成了学习的主角,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上来了。
教学的第二环节是学生与教师交流“批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互动。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布道者,而是学生的朋友,是他们可以交流的对象。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当然愿意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以及感受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提高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是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是的,是自主选择作业,而不像以前一样硬性规定哪些作业必须完成。教师设计一系列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这样的一种方式,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他们会更有积极性去完成他们的作业,结果也表明,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要比硬性规定时好很多。
这位教师的教学设计简洁而不简单,教学环节毫无冗余,课堂上,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教师也有充分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学生在思考时感觉到学习的乐趣,在交流中提升对知识的理解。
二、留出弹性空间
课堂教学的大环节可以设计,但教学的细节处却无需设计。在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开放的充满创造性的教学环境下,课堂教学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这就像一次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随时可能被发现。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一定要留出弹性空间,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时间,如果课堂的环节设计得太细,整堂课都充满教师设计的环节而毫无弹性空间,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难调动起来。
在课文《七色花》中,有一部分是介绍七色花用处的,有一位教师在讲解到这一部分的时候,有一位学生就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他说:“老师,假如只有一个花瓣,他会怎么做?”这个问题,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显然没有设计到。但如果预留了弹性时间,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就这个问题继续探讨下去,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使学生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这样不仅拓展了教学的内容,而且对学生积极提问也是一个鼓励;如果在课堂上不留有弹性时间,对学生的突然提问,就只能一言了之,甚至有些老师会因为学生的突然提问打断了自己的教学进度而变得不高兴,如果是这样,学生就不愿,也不敢再提问,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在实施教学方案时,当学生的活动游离了教学“预设”时,教学环节的推进必须纳入这些变化的学情。将各种不确定因素纳入教学中,才能再把一些突然事件因势利导地纳入教学中,为教学添加新的活力。
三、实行框架板块设计
框架板块设计是相对传统的线形设计而言的。在传统的线形教学中,教学内容和各个知识点仿佛是一条线上的若干个点,将知识点顺利讲解完是线形教学设计的目的所在。在这种教学设计中,教师按照线上的各个知识点一步一步往下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容不得课堂出现“意外”,否则课堂教学就无法进行下去,这种教学设计显然没有考虑到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创造性与预设的线形课堂设计是矛盾的。框架教学设计则很好地适合了这一点,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倡导框架设计,即教师根据学生的现状作出多种假设,拟定一个大致的框架、轮廓或是学习的最佳路径,以供学生选择,并在运用中随时得到调整。框架设计所带来的教学过程,更能体现现代课堂的开放性、生成性特点。
在《象鼻桥》教学中,如果按照框架思路来设计,就可以将一节课设计成三个问题板块:①该怎样描述象鼻桥?②动物们感动的原因是什么?③动物们最后为什么又感觉到惭愧了呢?通过这三个问题板块,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积极探索问题的答案,这样整个课堂就活跃起来,学生的真实而独特的思想火花就会不时迸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