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王室东迁,官府的文学管理制度遭到破坏,撰写书籍的官吏和管理教育的官吏均流走异乡,私学的兴起和蔚然成风,使得学术知识得到了更好的普及,使社会上有学识的人士增多,而各国的发展又需要有学识的人士为统治者服务,出谋划策,以在兼并战争中赢得胜利,这也就促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异常活跃、文化高度繁荣,各种思想理论不断出现,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各种思想同样也赋予了武术不同的涵义,这些思想理论中也涵括武术的技艺思想。作为主流思想之一的墨家思想就对武术思想起了很大的影响。如“非攻”对武术攻防思想的影响、“非命”与武术技击特点的吻合、“尚贤”对武术强者的崇拜思想等。
1. 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
兼爱:完全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对反,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的亲人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非攻 :反对侵略战争。(战争对于败者的伤害及,伤人命、损其才,是没有意义的破坏行动。而对于胜方而言,仅仅是获得了数座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损失也是巨大的,所以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为。);尚贤 :不分贵贱唯才是举;尚同,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有一说法为“上同”,认为天子是百官之首,而百姓听令百官,与上而同,此乃“上同”之意。);天志 :掌握自然规律(有一说法为天子代天行政,并借由上同的观念推论出人民以天的意志而行事。);明鬼: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有一说法认为墨家说鬼所为并非迷信,而是希望以神鬼之说使人民警惕,不行邪恶。); 非命: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非乐: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古代音乐费时耗事,花费甚大,于国家并无生产的行为,乃无用之事。);节用:节约以扩大生产,反对奢侈享乐生活; 节葬: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儒家的厚葬耗钱财,守丧则需三年,三年过后人虚弱需要人扶才能起行,影响国家生产力,乃浪费之事。)
2. 武术技术流传特征
从古到今,武术技术流传主要集中在社会的中下人群当中,究其原因可能在受春秋战国时期墨家的思想影响较大,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家思想的形成发展时期,墨家思想对当时武术的影响主要表现非攻、尚贤、非命等几个方面。
2.1 “非攻”思想对武术攻防思想的影响
守中有攻,墨子的守不是被动的守。墨子认为战争“夺民之用,废民之利”他走得也是和平统一道路“今若有能以义名立于天下,以德求诸侯者,天下之服可立而待也”。他将战争分成两类,一种是正义的战争,另外一种是非正义的战争。正义的战争是对“有罪”国家的战争,称为“诛”。非正义的战争是对“无罪”国家的,称为“攻”。
《墨子》中《备城门》包含了先秦防御战的主要指导思想和技术手段。其中提到了“诸行赏罚及有治者必出于公”的赏罚原则,而赏罚的理想效果是“命必足畏,赏必足利”。对于战死、被伤之士,则应由官府进行抚恤、医养,战后由地方官派“吏”登门吊唁、慰问,对于“守边城关塞,备蛮夷之劳苦者”,国王每年应多次派人慰劳,犒赏并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在攻城战中,墨子明确反对蛾傅 的人海战术,认为这是“将之忿者也”。与儒家相反,对于不义国家的“诛”,墨子并不如理论上的赞成“义战”,实际上他还是尽可能的减少战争爆发的可能[2],《墨子·鲁问》记载了鲁阳文君想攻郑被墨子制止的事情。墨子认为:“郑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天诛足矣,今又举兵将以攻郑,曰‘吾攻郑也,顺于天之志’。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然而他在《墨子·非攻下》中举例禹克三苗,商汤伐纣。赞同古人对这些因不义而受上天惩罚的国家的义战,认为这是天命。两者的矛盾,证明了墨子对“诛”的不确定性。总之,他反对战争,站在反对侵略的那边,是比儒家还要彻底的和平主义者。墨子从人道主义出发,平等,博爱,爱好和平,强调“兼爱,非攻,止战”在“视人之国若视其国”,不随便向他国发动“攻”的同时也要遏制住他国的侵略企图[7]。所以,他的重点放在了都城的防御战之上,主张采取积极的防御,在防御之中也有攻势,以各种守城器械为后盾,上下一心,以少胜多,以弱对强,最大限度的消灭敌人[8]。
2.2 “非命”与武术技击特点的吻合促进了武术在社会中的传播
非命:墨子依据三表法,否定了“命”的客观性。在他看来,无论是从古圣王之事、百姓耳目之事、实际的政治效果上看,“命”都是不存在。他以为,决定人的实际遭遇和社会兴衰的恰恰不是“命”而是“力”。因此他提出“尚力”以“非命”。他强调“力”在社会生产中的实际作用。人之异于禽兽折旧在于“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则不生”。“命”在生活中根本不存在,如果一切听从于“命”,从而导致“上不听治,下不从事”,出现“刑政乱”、“入守则不固,出诛则不胜”的结局[3]。
墨家非命思想它符合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受压迫的社会地位的需要,他们受剥削、受压迫,于是他们要与这样的命运抗争,这正是墨家非命思想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说,墨家非命思想中的“尚力”和武术的技击技术特点相吻合,要在双方对抗中战胜对手必须得非命尚力。在当时的社会条件和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历史舞台上出现了由处于游士状态的“国士”中蜕变而出的新型的“武士”阶层。他们的自由交往的方式为知遇者轻生相报, 并以追求某种独特的精神价值为人生目标, 虽琐身而不恤,他们在无形当中传播着武术影响着武术。
2.3 “尚贤”思想对武术的崇尚强者思想的促进
《尚贤》——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於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於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於众贤而已[4]。
“尚贤”指举贤不分门第,不分亲疏贵贱、以贤能为用人标准。《墨攻》中革离启用子团作为射箭队的队长,而没任用燕国王子便是墨家“尚贤”思想的体现。
尚贤充分发挥了贤者的作用,在贤者的的军队中的武术也能得到更好地实施和推广。
2.4 墨家严密的组织纪律性促进了武术社团组织纪律性的发展
墨家集团的组织严密,纪律性很强,团体的首领有很大权利。墨家组织有“墨者之法”对成员的约束力非常严格,成员多是在遇难之时不苟且偷生。《淮南子》中说:“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墨家的这些思想被当时的很多团体所认同和接受,而且也被后人所继承和发展。在以中下层人士形成的武术团体中也更能发挥出团体的作用。
综上所述,墨家思想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主流思想之一对当时武术发展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支持正义的战争,战胜对手的就要非命,崇尚武术强者思想及严密的组织纪律性等不仅对深刻影响着春秋战国时期武术的发展,而且对后世武术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古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0.
[2]汤浩.春秋战国时代军事伦理理念的嬗变[J]2001,(2):20-1
[3]蔡礼彬. 春秋战国时期的尚武习俗[J].历史文化,2000,(10):13- 14.
[4]温力.武术与武术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1.
[5]周伟良主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61.
[6]王岗,王铁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7]张艳萍.试论春秋尚武之风[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111- 115.
[8]周伟良主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61.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王室东迁,官府的文学管理制度遭到破坏,撰写书籍的官吏和管理教育的官吏均流走异乡,私学的兴起和蔚然成风,使得学术知识得到了更好的普及,使社会上有学识的人士增多,而各国的发展又需要有学识的人士为统治者服务,出谋划策,以在兼并战争中赢得胜利,这也就促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异常活跃、文化高度繁荣,各种思想理论不断出现,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各种思想同样也赋予了武术不同的涵义,这些思想理论中也涵括武术的技艺思想。作为主流思想之一的墨家思想就对武术思想起了很大的影响。如“非攻”对武术攻防思想的影响、“非命”与武术技击特点的吻合、“尚贤”对武术强者的崇拜思想等。
1. 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
兼爱:完全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对反,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的亲人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非攻 :反对侵略战争。(战争对于败者的伤害及,伤人命、损其才,是没有意义的破坏行动。而对于胜方而言,仅仅是获得了数座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损失也是巨大的,所以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为。);尚贤 :不分贵贱唯才是举;尚同,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有一说法为“上同”,认为天子是百官之首,而百姓听令百官,与上而同,此乃“上同”之意。);天志 :掌握自然规律(有一说法为天子代天行政,并借由上同的观念推论出人民以天的意志而行事。);明鬼: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有一说法认为墨家说鬼所为并非迷信,而是希望以神鬼之说使人民警惕,不行邪恶。); 非命: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非乐: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古代音乐费时耗事,花费甚大,于国家并无生产的行为,乃无用之事。);节用:节约以扩大生产,反对奢侈享乐生活; 节葬: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儒家的厚葬耗钱财,守丧则需三年,三年过后人虚弱需要人扶才能起行,影响国家生产力,乃浪费之事。)
2. 武术技术流传特征
从古到今,武术技术流传主要集中在社会的中下人群当中,究其原因可能在受春秋战国时期墨家的思想影响较大,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家思想的形成发展时期,墨家思想对当时武术的影响主要表现非攻、尚贤、非命等几个方面。
2.1 “非攻”思想对武术攻防思想的影响
守中有攻,墨子的守不是被动的守。墨子认为战争“夺民之用,废民之利”他走得也是和平统一道路“今若有能以义名立于天下,以德求诸侯者,天下之服可立而待也”。他将战争分成两类,一种是正义的战争,另外一种是非正义的战争。正义的战争是对“有罪”国家的战争,称为“诛”。非正义的战争是对“无罪”国家的,称为“攻”。
《墨子》中《备城门》包含了先秦防御战的主要指导思想和技术手段。其中提到了“诸行赏罚及有治者必出于公”的赏罚原则,而赏罚的理想效果是“命必足畏,赏必足利”。对于战死、被伤之士,则应由官府进行抚恤、医养,战后由地方官派“吏”登门吊唁、慰问,对于“守边城关塞,备蛮夷之劳苦者”,国王每年应多次派人慰劳,犒赏并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在攻城战中,墨子明确反对蛾傅 的人海战术,认为这是“将之忿者也”。与儒家相反,对于不义国家的“诛”,墨子并不如理论上的赞成“义战”,实际上他还是尽可能的减少战争爆发的可能[2],《墨子·鲁问》记载了鲁阳文君想攻郑被墨子制止的事情。墨子认为:“郑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天诛足矣,今又举兵将以攻郑,曰‘吾攻郑也,顺于天之志’。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然而他在《墨子·非攻下》中举例禹克三苗,商汤伐纣。赞同古人对这些因不义而受上天惩罚的国家的义战,认为这是天命。两者的矛盾,证明了墨子对“诛”的不确定性。总之,他反对战争,站在反对侵略的那边,是比儒家还要彻底的和平主义者。墨子从人道主义出发,平等,博爱,爱好和平,强调“兼爱,非攻,止战”在“视人之国若视其国”,不随便向他国发动“攻”的同时也要遏制住他国的侵略企图[7]。所以,他的重点放在了都城的防御战之上,主张采取积极的防御,在防御之中也有攻势,以各种守城器械为后盾,上下一心,以少胜多,以弱对强,最大限度的消灭敌人[8]。
2.2 “非命”与武术技击特点的吻合促进了武术在社会中的传播
非命:墨子依据三表法,否定了“命”的客观性。在他看来,无论是从古圣王之事、百姓耳目之事、实际的政治效果上看,“命”都是不存在。他以为,决定人的实际遭遇和社会兴衰的恰恰不是“命”而是“力”。因此他提出“尚力”以“非命”。他强调“力”在社会生产中的实际作用。人之异于禽兽折旧在于“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则不生”。“命”在生活中根本不存在,如果一切听从于“命”,从而导致“上不听治,下不从事”,出现“刑政乱”、“入守则不固,出诛则不胜”的结局[3]。
墨家非命思想它符合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受压迫的社会地位的需要,他们受剥削、受压迫,于是他们要与这样的命运抗争,这正是墨家非命思想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说,墨家非命思想中的“尚力”和武术的技击技术特点相吻合,要在双方对抗中战胜对手必须得非命尚力。在当时的社会条件和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历史舞台上出现了由处于游士状态的“国士”中蜕变而出的新型的“武士”阶层。他们的自由交往的方式为知遇者轻生相报, 并以追求某种独特的精神价值为人生目标, 虽琐身而不恤,他们在无形当中传播着武术影响着武术。
2.3 “尚贤”思想对武术的崇尚强者思想的促进
《尚贤》——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於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於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於众贤而已[4]。
“尚贤”指举贤不分门第,不分亲疏贵贱、以贤能为用人标准。《墨攻》中革离启用子团作为射箭队的队长,而没任用燕国王子便是墨家“尚贤”思想的体现。
尚贤充分发挥了贤者的作用,在贤者的的军队中的武术也能得到更好地实施和推广。
2.4 墨家严密的组织纪律性促进了武术社团组织纪律性的发展
墨家集团的组织严密,纪律性很强,团体的首领有很大权利。墨家组织有“墨者之法”对成员的约束力非常严格,成员多是在遇难之时不苟且偷生。《淮南子》中说:“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墨家的这些思想被当时的很多团体所认同和接受,而且也被后人所继承和发展。在以中下层人士形成的武术团体中也更能发挥出团体的作用。
综上所述,墨家思想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主流思想之一对当时武术发展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支持正义的战争,战胜对手的就要非命,崇尚武术强者思想及严密的组织纪律性等不仅对深刻影响着春秋战国时期武术的发展,而且对后世武术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古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0.
[2]汤浩.春秋战国时代军事伦理理念的嬗变[J]2001,(2):20-1
[3]蔡礼彬. 春秋战国时期的尚武习俗[J].历史文化,2000,(10):13- 14.
[4]温力.武术与武术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1.
[5]周伟良主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61.
[6]王岗,王铁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7]张艳萍.试论春秋尚武之风[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111- 115.
[8]周伟良主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