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化学教学要充分利用教学中的一切因素,注意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巧妙运用教材,合理运用多媒体才是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根本途径;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用好新教材,教好新教材,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是关键。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化学教学 教学策略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课程改革,需要一批有改革意识的教师来操作。教师本身的素养能否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首先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思想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其次还应按新课程的要求,积极实践、探索以努力适应新课程教学。我在学习、领会新课改理念后,对新课程下化学教学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更新教学观念,明确培养目标
化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科学态度等,定位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并非只培养少数的科学技术精英。因此,化学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让学生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并应用其去解释生活中简单的化学现象,让每位学生都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以便达到"提高全体公民科学素质"的目标;②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化学探究技能,并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③保持化学学习的兴趣并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待科学的品质。
二、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
学生在最初接触《化学》这门课程时,是一种望而生畏的恐惧心理,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一门有趣而又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的科学是化学教师上好第一节化学课的关键,因此,在学习课题1时教师可以设计几个趣味实验,如"点不燃的手帕"、"雨落花开绿叶出"、"空瓶生烟"等奇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愉悦性。
在学习《水的组成》这一课题时,教师进行了电解水的演示实验,并验证水电解后的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后,学生深感化学变化的奇特,同时领悟化学变化的实质,而且初步认识由水可以获得氢气这一理想能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还有其他很多演示实验都会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在学习"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课题时,组织学生进行三个实验:一是"树叶与酸雨"的反应;二是"镁条或锌粒与酸雨"的反应;三是"大理石与酸雨"的反应。学生通过亲自实验,认识到"酸雨"的危害的严重性,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发展新型无污染能源的紧迫性,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同时,学生也有进一步学好化学知识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欲望。
三、改变教学方式,激发探究热情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缺乏对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能力以及情感因素的培养,慢慢地让大部分学生丧失信心从而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新课程下的初中化学教学中,除了按正常的教学模式传授知识外,更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创设化学情境。创设一个好的化学情境,让学生的思考可以循着老师设计的方向一步步走向深入,将会给学生有被领入神奇的科学殿堂之感!这样,学生就会因"惊奇"而产生"探奇"的念头,学习过程自然也就变得积极主动了。教师在讲课时可以先设悬念,引导学生去积极自主思考,让他们主动探索,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而获得问题的答案,这样在获得答案时就会有一种成就感。
2.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观察→发现→惊奇→探索,以逐步提高探究能力。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也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一条途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还可在日常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组成探究小组,针对某一问题在小组长带领下认真设计探究方案,并一起动手自己设计完成实验,做好探究报告,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互相提出意见。
3.注重学科间知识的渗透。化学教学不应单纯立足于化学知识的学习,而要把化学知识与化学、生物、地理等知识相互联系,并可适当进行这方面综合题的训练,以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学科综合题的能力。
四、剖析概念,促使学生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要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①一定是化合物;②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③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体虽然不导电,但①它是化合物;②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而NaCl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单质,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五、拓展内容,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
初中化学由于学科特点,章节间知识相对独立性较强,并且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知识又较少(与衣、食、住、行相关的知识多为有机化合物知识,而初中化学有机化合物知识较少),这样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学习的热情会慢慢衰减,最后感到索然无味。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适量的与衣食住行相关的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一句话的含金量。
在日常生活中,我注意收集报纸、刊物上与化学相关的新闻报道或资料,剪辑下来,在相关章节及时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思想。例如,讲到"生铁和钢"时,播放1996年我国为纪念钢产量突破一亿吨而发行的邮票;讲到空气时,播放一艘锈迹斑斑的轮船(延伸出问题:如何防止生锈?),城市霓虹灯夜景等,既让学生开阔了眼界,又巩固了学习内容,同时让学生感悟到:"知识就是力量",正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善了我们生活的环境。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化学教学 教学策略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课程改革,需要一批有改革意识的教师来操作。教师本身的素养能否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首先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思想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其次还应按新课程的要求,积极实践、探索以努力适应新课程教学。我在学习、领会新课改理念后,对新课程下化学教学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更新教学观念,明确培养目标
化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科学态度等,定位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并非只培养少数的科学技术精英。因此,化学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让学生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并应用其去解释生活中简单的化学现象,让每位学生都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以便达到"提高全体公民科学素质"的目标;②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化学探究技能,并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③保持化学学习的兴趣并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待科学的品质。
二、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
学生在最初接触《化学》这门课程时,是一种望而生畏的恐惧心理,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一门有趣而又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的科学是化学教师上好第一节化学课的关键,因此,在学习课题1时教师可以设计几个趣味实验,如"点不燃的手帕"、"雨落花开绿叶出"、"空瓶生烟"等奇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愉悦性。
在学习《水的组成》这一课题时,教师进行了电解水的演示实验,并验证水电解后的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后,学生深感化学变化的奇特,同时领悟化学变化的实质,而且初步认识由水可以获得氢气这一理想能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还有其他很多演示实验都会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在学习"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课题时,组织学生进行三个实验:一是"树叶与酸雨"的反应;二是"镁条或锌粒与酸雨"的反应;三是"大理石与酸雨"的反应。学生通过亲自实验,认识到"酸雨"的危害的严重性,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发展新型无污染能源的紧迫性,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同时,学生也有进一步学好化学知识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欲望。
三、改变教学方式,激发探究热情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缺乏对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能力以及情感因素的培养,慢慢地让大部分学生丧失信心从而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新课程下的初中化学教学中,除了按正常的教学模式传授知识外,更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创设化学情境。创设一个好的化学情境,让学生的思考可以循着老师设计的方向一步步走向深入,将会给学生有被领入神奇的科学殿堂之感!这样,学生就会因"惊奇"而产生"探奇"的念头,学习过程自然也就变得积极主动了。教师在讲课时可以先设悬念,引导学生去积极自主思考,让他们主动探索,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而获得问题的答案,这样在获得答案时就会有一种成就感。
2.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观察→发现→惊奇→探索,以逐步提高探究能力。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也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一条途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还可在日常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组成探究小组,针对某一问题在小组长带领下认真设计探究方案,并一起动手自己设计完成实验,做好探究报告,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互相提出意见。
3.注重学科间知识的渗透。化学教学不应单纯立足于化学知识的学习,而要把化学知识与化学、生物、地理等知识相互联系,并可适当进行这方面综合题的训练,以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学科综合题的能力。
四、剖析概念,促使学生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要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①一定是化合物;②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③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体虽然不导电,但①它是化合物;②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而NaCl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单质,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五、拓展内容,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
初中化学由于学科特点,章节间知识相对独立性较强,并且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知识又较少(与衣、食、住、行相关的知识多为有机化合物知识,而初中化学有机化合物知识较少),这样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学习的热情会慢慢衰减,最后感到索然无味。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适量的与衣食住行相关的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一句话的含金量。
在日常生活中,我注意收集报纸、刊物上与化学相关的新闻报道或资料,剪辑下来,在相关章节及时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思想。例如,讲到"生铁和钢"时,播放1996年我国为纪念钢产量突破一亿吨而发行的邮票;讲到空气时,播放一艘锈迹斑斑的轮船(延伸出问题:如何防止生锈?),城市霓虹灯夜景等,既让学生开阔了眼界,又巩固了学习内容,同时让学生感悟到:"知识就是力量",正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善了我们生活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