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我非常荣幸地成为长沙市芙蓉区政府挂牌督导责任督学,负责芙蓉区第八责任区幼儿园的督导工作。两年来在入园督导过程中,我看到的保育保健管理现状基本是这样的:对保育老师录用的标准很低,甚至有些学历还达不到高中水平,这就导致幼儿园保育老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保育老师基本上被列入“工勤岗”,这意味着她们是整个园所工资最低的群体,很多保育老师存在自卑感;部分园所重教师队伍建设,轻保育队伍建设,重教学工作研究,轻保育工作研究;很多保育老师自身对工作的认识比较片面,重“保”轻“育”;有些保健医生将卫生消毒和内务整理作为评价重点,耗费保育老师大量时间精力,忽略了关注幼儿身心健康、科学护理幼儿,使保育保健指导与管理工作偏离了正常轨道……面对这些现状,我一直在思考可以通过哪些有效策略来促进保育保健工作管理。
(一)提升“入口关”门槛
首先,在招聘幼儿园保育老师的时候,应通过笔试、面试等方式,初步了解个人专业素养,是否有爱心,是否具备护理孩子的能力,等等;其次,新入职的保育老师可统一参加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上岗培训,取得证书后方可正式上岗。另外,如果幼儿园有条件,可以考虑从卫校等专业院校录用专职人员担任保育(保健)岗,因为这类专业院校对学生有较全面的专业培训,可以让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得到有效的保障。
(二)建立多元化的評聘制度
不论是公办园还是民办园,保育老师一般都是签订合同的临聘员工,这种身份也给了保育老师不稳定感。想要更好地稳定保育队伍,必须为她们设置不断进步的台阶:可以根据保育老师的学历、工作经历、工作能力、工作表现、工作业绩等多方面综合考量,将工资待遇和绩效工资进行分级分层,建立保育老师评聘考核制度。例如:工作达到一年的保育老师可以申报“园聘岗”和“主保”岗位;工作两年以上的保育老师可以申报“园聘一级岗”;工作三到五年,表现特别突出的,以及工作五年以上的保育老师可以申报“特聘岗”甚至“特聘提级岗”。大家可以根据自身条件申报自己希望获得的岗位级别,只要考核合格,就可以被幼儿园聘用到新的层级,享受岗位应有的工资待遇,不断提升她们的价值认同感。
(三)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
看上去保育工作每天都是重复劳动,如果总是一成不变,久而久之,保育老师必定会产生工作倦怠感。如何避免这一情况呢?管理者可主动创建一些奖励机制,例如:制订《星级评定奖励制度》,以加分的形式进行日常工作检查与管理,每个月公布星级评分,让大家从分数中找到自己的优点及差距;每个学期末按分数、比例评选“五星级”和“四星级”工作人员,最大限度调动保育老师的日常工作积极性。又如:制订《学习培训制度》,让平常在工作中表现出色、取得成绩的保育老师优先获得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再如:在新冠肺炎疫情还没有得到完全控制之前,可以制订“线上金点子奖励机制”,如果“金点子”被采用,就进行一定的奖励,线上线下结合,不断提升保育老师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时至今日,一些老师心目中仍然认为园本教研是专家的事情,自己只是受训者,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主人翁意识尚未建立起来,保育老师这方面的意识就更加薄弱了。那么,幼儿园应该怎样引领保育老师提升园本教研的意识呢?
(一)挖掘保育老师特长
园本教研需要各个岗位的领头人。保育队伍中,老师们的自然天赋、兴趣与专长各有不同,园长要善于发现保育老师的优势,挖掘她们已有的专长,让其在园本教研中凸显出来。例如:为了优化幼儿一日生活,可以设立“过渡环节教研组”“户外活动教研组”“进餐环节教研组”“离园环节教研组”等,让保育老师自主选择分组,并推选出领头人,大家一起交流、分享,不断总结实用可行的经验,再在全园进行推广。如果条件允许,这些教研活动可以和教师一起开展,进一步做好“保教融合”。
(二)有计划培养青年保育老师
相对而言,青年保育老师的业余时间更为充裕,园领导应鼓励和指导她们加强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工作规程》《保育老师应知应会》等的学习,深入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使其“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引导青年保育老师在驾轻就熟的“普通工作”上深入钻研,有新发现、新思考,能总结新经验,帮助青年保育老师成长为保育队伍中的新骨干;同时,也要为青年保育老师提供更多展示的平台,让她们在一次一次的磨练中对保育保健知识更加运用自如,也更加自信;必要时建立青年保育老师专业成长档案,鼓励并帮助她们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努力,当专业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并取得教师资格证后,可以考虑将她们转聘到教师岗位。
(三)研究“真问题”
很多保育老师“只会埋头做卫生,不会抬头看孩子”。在学期总结述职会上,不少保育老师都是千篇一律地从“不怕脏、不怕累,乐于奉献”的角度陈述自己的工作态度,鲜有保育老师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回顾自己工作的价值。现代保育观与现代教育观的发展应该是同步的,幼儿园应引领保育老师更新传统保育观,学习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角度观察幼儿,把保育工作建立在正确解读幼儿需求的基础上。包括正确解读幼儿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心理需求。如引导保育老师挖掘幼儿一日生活的价值,发现每一件“小事”后面蕴藏的“大道理”。如厕不仅是帮孩子整理衣裤、清洁身体那么简单,还要帮助孩子通过学会自我控制而获得自尊自信;午睡环节不仅是给孩子穿衣、叠被子、梳头发,还要帮助孩子建立对集体生活的适应和依恋,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在这样的解读中,提高保育工作的专业价值。
(一)引导保健医生充分关注幼儿健康
通过优化保健医生一日工作流程(细则),让保健医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跟踪观察幼儿,对全园幼儿的身心状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用专业知识去呵护每一名幼儿,让孩子们更加快乐和阳光地在幼儿园学习和生活。在日常工作中指导保育老师关注全体幼儿,特别是特殊儿童。例如,关注幼儿户外运动量,在保证班级幼儿运动量充足的情况下,照顾好体弱儿;关注幼儿如厕情况,观察孩子小便和大便是否正常,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关注幼儿进餐情况,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对食物过敏的孩子特别留意,等等。
(二)引导保健医生与各部门深度融合
管理幼儿的膳食营养是保健医生的一项工作重点,因此,保健医生应根据季节与幼儿年龄特点制订带量食谱、花样食谱,并定期进行营养跟踪与分析,以保证幼儿的身高体重正常增长和各项身体体检指标达标。保健医生必须与其他部门深度交流融合,才能完成好此项工作:其一,保健医生要深入班级试餐、陪餐,了解饮食是否符合幼儿口味;应指导班级教师科学指导幼儿用餐,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形成正确的饮食观。其二,要定期检查幼儿园食材的质量,保证“入口关”的安全。因此,保健医生更要加强和炊事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指导食堂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安全流程进行操作,并强调菜品“色香味形”俱全,可定期推出新菜品,不断提高幼儿的饮食质量。其三,要指导保育老师在班级群加大对膳食工作的宣传力度,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园的进餐情况,并开展好家园共育。
提升保育老师的地位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在幼儿园里,可以通过培养保育老师的归属感与职业成就感,提升她们自身的内在动力;在家长中,可以通过有效的沟通来赢得家长的理解与信任。最重要的,是全社会要更加重视幼儿园的保育工作,理解保育工作的重要性,让保育老师获得应有的尊重。
一、完善保育保健用人机制
(一)提升“入口关”门槛
首先,在招聘幼儿园保育老师的时候,应通过笔试、面试等方式,初步了解个人专业素养,是否有爱心,是否具备护理孩子的能力,等等;其次,新入职的保育老师可统一参加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上岗培训,取得证书后方可正式上岗。另外,如果幼儿园有条件,可以考虑从卫校等专业院校录用专职人员担任保育(保健)岗,因为这类专业院校对学生有较全面的专业培训,可以让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得到有效的保障。
(二)建立多元化的評聘制度
不论是公办园还是民办园,保育老师一般都是签订合同的临聘员工,这种身份也给了保育老师不稳定感。想要更好地稳定保育队伍,必须为她们设置不断进步的台阶:可以根据保育老师的学历、工作经历、工作能力、工作表现、工作业绩等多方面综合考量,将工资待遇和绩效工资进行分级分层,建立保育老师评聘考核制度。例如:工作达到一年的保育老师可以申报“园聘岗”和“主保”岗位;工作两年以上的保育老师可以申报“园聘一级岗”;工作三到五年,表现特别突出的,以及工作五年以上的保育老师可以申报“特聘岗”甚至“特聘提级岗”。大家可以根据自身条件申报自己希望获得的岗位级别,只要考核合格,就可以被幼儿园聘用到新的层级,享受岗位应有的工资待遇,不断提升她们的价值认同感。
(三)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
看上去保育工作每天都是重复劳动,如果总是一成不变,久而久之,保育老师必定会产生工作倦怠感。如何避免这一情况呢?管理者可主动创建一些奖励机制,例如:制订《星级评定奖励制度》,以加分的形式进行日常工作检查与管理,每个月公布星级评分,让大家从分数中找到自己的优点及差距;每个学期末按分数、比例评选“五星级”和“四星级”工作人员,最大限度调动保育老师的日常工作积极性。又如:制订《学习培训制度》,让平常在工作中表现出色、取得成绩的保育老师优先获得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再如:在新冠肺炎疫情还没有得到完全控制之前,可以制订“线上金点子奖励机制”,如果“金点子”被采用,就进行一定的奖励,线上线下结合,不断提升保育老师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二、加强保育保健园本教研
时至今日,一些老师心目中仍然认为园本教研是专家的事情,自己只是受训者,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主人翁意识尚未建立起来,保育老师这方面的意识就更加薄弱了。那么,幼儿园应该怎样引领保育老师提升园本教研的意识呢?
(一)挖掘保育老师特长
园本教研需要各个岗位的领头人。保育队伍中,老师们的自然天赋、兴趣与专长各有不同,园长要善于发现保育老师的优势,挖掘她们已有的专长,让其在园本教研中凸显出来。例如:为了优化幼儿一日生活,可以设立“过渡环节教研组”“户外活动教研组”“进餐环节教研组”“离园环节教研组”等,让保育老师自主选择分组,并推选出领头人,大家一起交流、分享,不断总结实用可行的经验,再在全园进行推广。如果条件允许,这些教研活动可以和教师一起开展,进一步做好“保教融合”。
(二)有计划培养青年保育老师
相对而言,青年保育老师的业余时间更为充裕,园领导应鼓励和指导她们加强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工作规程》《保育老师应知应会》等的学习,深入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使其“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引导青年保育老师在驾轻就熟的“普通工作”上深入钻研,有新发现、新思考,能总结新经验,帮助青年保育老师成长为保育队伍中的新骨干;同时,也要为青年保育老师提供更多展示的平台,让她们在一次一次的磨练中对保育保健知识更加运用自如,也更加自信;必要时建立青年保育老师专业成长档案,鼓励并帮助她们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努力,当专业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并取得教师资格证后,可以考虑将她们转聘到教师岗位。
(三)研究“真问题”
很多保育老师“只会埋头做卫生,不会抬头看孩子”。在学期总结述职会上,不少保育老师都是千篇一律地从“不怕脏、不怕累,乐于奉献”的角度陈述自己的工作态度,鲜有保育老师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回顾自己工作的价值。现代保育观与现代教育观的发展应该是同步的,幼儿园应引领保育老师更新传统保育观,学习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角度观察幼儿,把保育工作建立在正确解读幼儿需求的基础上。包括正确解读幼儿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心理需求。如引导保育老师挖掘幼儿一日生活的价值,发现每一件“小事”后面蕴藏的“大道理”。如厕不仅是帮孩子整理衣裤、清洁身体那么简单,还要帮助孩子通过学会自我控制而获得自尊自信;午睡环节不仅是给孩子穿衣、叠被子、梳头发,还要帮助孩子建立对集体生活的适应和依恋,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在这样的解读中,提高保育工作的专业价值。
三、重视对外聘保健医生的引领
(一)引导保健医生充分关注幼儿健康
通过优化保健医生一日工作流程(细则),让保健医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跟踪观察幼儿,对全园幼儿的身心状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用专业知识去呵护每一名幼儿,让孩子们更加快乐和阳光地在幼儿园学习和生活。在日常工作中指导保育老师关注全体幼儿,特别是特殊儿童。例如,关注幼儿户外运动量,在保证班级幼儿运动量充足的情况下,照顾好体弱儿;关注幼儿如厕情况,观察孩子小便和大便是否正常,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关注幼儿进餐情况,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对食物过敏的孩子特别留意,等等。
(二)引导保健医生与各部门深度融合
管理幼儿的膳食营养是保健医生的一项工作重点,因此,保健医生应根据季节与幼儿年龄特点制订带量食谱、花样食谱,并定期进行营养跟踪与分析,以保证幼儿的身高体重正常增长和各项身体体检指标达标。保健医生必须与其他部门深度交流融合,才能完成好此项工作:其一,保健医生要深入班级试餐、陪餐,了解饮食是否符合幼儿口味;应指导班级教师科学指导幼儿用餐,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形成正确的饮食观。其二,要定期检查幼儿园食材的质量,保证“入口关”的安全。因此,保健医生更要加强和炊事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指导食堂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安全流程进行操作,并强调菜品“色香味形”俱全,可定期推出新菜品,不断提高幼儿的饮食质量。其三,要指导保育老师在班级群加大对膳食工作的宣传力度,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园的进餐情况,并开展好家园共育。
提升保育老师的地位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在幼儿园里,可以通过培养保育老师的归属感与职业成就感,提升她们自身的内在动力;在家长中,可以通过有效的沟通来赢得家长的理解与信任。最重要的,是全社会要更加重视幼儿园的保育工作,理解保育工作的重要性,让保育老师获得应有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