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9月23日,来自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中国美术学院共38件书画艺术珍品,首次来到杭州市富阳区展出,特别是“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的作品同台展示,引来书画界和文化媒体的共同关注。
究竟是什么力量,吸引了如此众多的艺术精品齐聚一堂。答案很简单,“富春山居”四个字而已。
两幅画:回望山水旧事
对于富阳人来说,黄公望是个特殊的名字。被尊为“元四家”之首的黄公望在中国绘画史上独树一帜,他晚年结庐定居富春江畔,以七十九岁高龄绘就了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记录下了富春江两岸山岭林莽的美景秀色,让富春江为世人所熟知。从此,黄公望的名字就与富阳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他极为喜爱此画,每天不思茶饭地观赏临摹,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幸被其侄子及时从火中抢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称“剩山图”,流落民间后于1956年落户浙江省博物馆;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一度被清廷收藏,半个多世纪前随故宫南迁文物一起辗转到台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600多年后的2011年6月,分隔两岸60余年的《富春山居图》在台湾合璧展出,万众瞩目。
千古艺契,黄公望与富春山水代表了一种悠长而又丰厚的风雅情怀和山水传统。日月盈虚,仁山智水,圣人含道以游,贤者澄怀而居。而两幅画当初“合璧”的意义也早已超越书画艺术范畴,而成为两岸人民在历史、文化、民族层面上的一次“心灵之约”。它们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和分离,也经历了两岸60年不相往来的沉重历史。这幅“死而复生”的名画虽被焚断却未被毁,分隔成一图一卷后仍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其遭遇可以说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体现了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顽强生命力。
所以最近几年来,“富春山水”成了国内外旅游界热搜的名词,而地处杭州西南一隅的富阳,也以富春之名而遐迩海内,成了两岸文化交流、旅游观光的胜地。
但在2012年,一位建筑设计师在饱览富春江风光之后,却发出了一声感叹:“虽然富阳以《富春山居图》闻名,但这里只有山,没有居。”
这位设计师,正是普利兹克奖得主、时年53岁的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
四周年:筑就富春之居
其实,遗憾富春有山没有居的人,不止王澍。早在2011年,赴台北参与“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合璧的富阳代表团,就在思索一个问题:“无用师卷”何时才能“回家看看”?可当时的情况是,富阳区域内并没有可供大型艺术展览的场馆。
巧的是,半年后,在杭州工作的王澍就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邀请王澍老师设计建设一座富春山馆”成为富阳相关部门的想法和目标。
但当时的情况是,请王澍主持设计的邀约已经如雪片般从四面八方飞来,其中不乏海外高端项目,富春山馆作为其中不起眼的一员,一开始并不在王澍考虑之列。“我每年只接两个案例,一个是城市建筑设计,一个是乡村设计。一旦接得多了,就无法保证设计质量,这是我不愿看到的。”王澍说。
“我们没有放弃,一次一次诚邀王澍。他在杭州,我们就去杭州;他在北京,我们就去北京。最终,我们无意间说的一句话打动了王澍,他最终答应主持‘富春山馆’的设计。”富阳区委相关负责人回忆起那句话,“王老师,您就不想在黄公望创作《富春山居图》的地方,造一座美术馆向大师致敬?”
经过实地考察后,王澍认为,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现代建筑在不知不觉中破坏了传统的人文风貌。富阳,也免不了受到影响。“所以,我设计的‘富春山馆’,一定要让‘居’融进‘山’里,把文脉体现出来。”这样的想法,与富阳区委主要负责人的思路不谋而合。于是,一个别具创意的“富春山馆”,在王澍的脑中逐渐成型。没过多久,富阳“美术馆、博物馆、档案馆三馆合一”项目启动,选址在富春江畔、东吴公园旁。投资5亿多元,并且用这块面积近70亩,倚山、面水的“绝版宝地”作为“富春山馆”选址,富阳下了很大决心。要知道,若用作商业用途拍卖,这块地的价值已超过10亿元。
开弓没有回头箭,接下设计富春山馆的重任之后,王澍就开始认真构思谋划,对于一个建筑设计师来说,他的每一件作品,都像自己的孩子。孩子一天天长大,几天看不到就会难受。因此,王澍几乎每周来一次富阳,指导“富春山馆”的建设。他半开玩笑地说,这几年“几乎成了富阳人”。
三间馆:书写建筑之梦
4年多的建设,最终成就了富春山居的梦想。2016年9月24日,“三馆合一”的开篇之作“公望美术馆”终于落成,当我踏进馆里的那一刻,就觉得很“王澍”——穿过竹制材料打造的长廊,以青、灰、白色为主基调的建筑映入眼帘。山坡形状的屋顶,与远处绵延的青山融为一体。墙面上,红色的老瓦被拼成了云朵图案,仿佛天边的云彩。
中国美院的团队用摄像机清晰记录了建设的过程——建筑外立面的石块,全部是由富阳当地的工人手工打造而成。他们用榫头将石头切开,直到呈规则形状后码整齐,再徒手捧着水泥填入墙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题西林壁》里的描绘,正是我对这个美术馆的灵感来源。”王澍说,“富春山馆”按照中国传统的山水序列,不仅在建筑本身的整体构筑中呈现了近山、远山潆洄呼应的构筑法则和“三远”视角,而且与咫尺之遥的富春山水互相辉映。
“我将美术馆设计成了内山和外山,其实站在屋顶,你会看到一整片美术馆都是外山,而顶上那两件小居,正是我心中的富春山居。”
王澍说,已建成的“富春山馆”达到了自己的预期,“我觉得,比起巴黎、罗马的美术馆,‘富春山馆’一点都不逊色。这样土生土长的美术馆,在欧美根本不可能复制,它是唯一的存在。”
更为令人欣喜的是,同样由王澍操刀的“富春山馆”区域的其余两馆——博物馆和档案馆,预计将于2017年建成,届时,一处真正的“富春山居”将展现于世人面前。
一座城:见证文化传奇
“文化的价值,是無法用金钱衡量的。”富阳区委主要负责人说,公望美术馆建成后,人们在家门口就有了与文化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这对于提升整个区域老百姓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具有深远的意义。
其实,作为《富春山居图》实景地、原创地的富阳,这几年来,一直以画为媒、山水传情,深入挖掘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的文化内涵。从2012年起,富陽每年举办“公望富春”文化周系列活动,使城市金名片闪闪发亮。
2013年11月28日,富阳黄公望隐居地被国台办授予“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称号。同日,举办了首届公望富春·海峡两岸书画家作品联展,两岸44位书画家参与作品联展并出版了作品集,在美丽的富春江畔留下了一段脍炙人口的人文佳话。
除此之外,近年来富阳值得纪念的“公望瞬间”还包括黄公望纪念馆正式开馆;发行《富春山居图》个性化邮票;《诗画·富春山居》摄影展台北展出;摄制微电影《如果我在富阳遇见你》和电影《天机·富春山居图》;“同根同源、同诵同书”海峡两岸青少年文化走亲活动……
因为公望,富阳更有故事、更有情怀、更有魅力。因为公望,富阳正在打造智慧山水城、都市新蓝海,描绘富春山居新画卷。
究竟是什么力量,吸引了如此众多的艺术精品齐聚一堂。答案很简单,“富春山居”四个字而已。
两幅画:回望山水旧事
对于富阳人来说,黄公望是个特殊的名字。被尊为“元四家”之首的黄公望在中国绘画史上独树一帜,他晚年结庐定居富春江畔,以七十九岁高龄绘就了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记录下了富春江两岸山岭林莽的美景秀色,让富春江为世人所熟知。从此,黄公望的名字就与富阳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他极为喜爱此画,每天不思茶饭地观赏临摹,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幸被其侄子及时从火中抢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称“剩山图”,流落民间后于1956年落户浙江省博物馆;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一度被清廷收藏,半个多世纪前随故宫南迁文物一起辗转到台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600多年后的2011年6月,分隔两岸60余年的《富春山居图》在台湾合璧展出,万众瞩目。
千古艺契,黄公望与富春山水代表了一种悠长而又丰厚的风雅情怀和山水传统。日月盈虚,仁山智水,圣人含道以游,贤者澄怀而居。而两幅画当初“合璧”的意义也早已超越书画艺术范畴,而成为两岸人民在历史、文化、民族层面上的一次“心灵之约”。它们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和分离,也经历了两岸60年不相往来的沉重历史。这幅“死而复生”的名画虽被焚断却未被毁,分隔成一图一卷后仍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其遭遇可以说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体现了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顽强生命力。
所以最近几年来,“富春山水”成了国内外旅游界热搜的名词,而地处杭州西南一隅的富阳,也以富春之名而遐迩海内,成了两岸文化交流、旅游观光的胜地。
但在2012年,一位建筑设计师在饱览富春江风光之后,却发出了一声感叹:“虽然富阳以《富春山居图》闻名,但这里只有山,没有居。”
这位设计师,正是普利兹克奖得主、时年53岁的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
四周年:筑就富春之居
其实,遗憾富春有山没有居的人,不止王澍。早在2011年,赴台北参与“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合璧的富阳代表团,就在思索一个问题:“无用师卷”何时才能“回家看看”?可当时的情况是,富阳区域内并没有可供大型艺术展览的场馆。
巧的是,半年后,在杭州工作的王澍就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邀请王澍老师设计建设一座富春山馆”成为富阳相关部门的想法和目标。
但当时的情况是,请王澍主持设计的邀约已经如雪片般从四面八方飞来,其中不乏海外高端项目,富春山馆作为其中不起眼的一员,一开始并不在王澍考虑之列。“我每年只接两个案例,一个是城市建筑设计,一个是乡村设计。一旦接得多了,就无法保证设计质量,这是我不愿看到的。”王澍说。
“我们没有放弃,一次一次诚邀王澍。他在杭州,我们就去杭州;他在北京,我们就去北京。最终,我们无意间说的一句话打动了王澍,他最终答应主持‘富春山馆’的设计。”富阳区委相关负责人回忆起那句话,“王老师,您就不想在黄公望创作《富春山居图》的地方,造一座美术馆向大师致敬?”
经过实地考察后,王澍认为,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现代建筑在不知不觉中破坏了传统的人文风貌。富阳,也免不了受到影响。“所以,我设计的‘富春山馆’,一定要让‘居’融进‘山’里,把文脉体现出来。”这样的想法,与富阳区委主要负责人的思路不谋而合。于是,一个别具创意的“富春山馆”,在王澍的脑中逐渐成型。没过多久,富阳“美术馆、博物馆、档案馆三馆合一”项目启动,选址在富春江畔、东吴公园旁。投资5亿多元,并且用这块面积近70亩,倚山、面水的“绝版宝地”作为“富春山馆”选址,富阳下了很大决心。要知道,若用作商业用途拍卖,这块地的价值已超过10亿元。
开弓没有回头箭,接下设计富春山馆的重任之后,王澍就开始认真构思谋划,对于一个建筑设计师来说,他的每一件作品,都像自己的孩子。孩子一天天长大,几天看不到就会难受。因此,王澍几乎每周来一次富阳,指导“富春山馆”的建设。他半开玩笑地说,这几年“几乎成了富阳人”。
三间馆:书写建筑之梦
4年多的建设,最终成就了富春山居的梦想。2016年9月24日,“三馆合一”的开篇之作“公望美术馆”终于落成,当我踏进馆里的那一刻,就觉得很“王澍”——穿过竹制材料打造的长廊,以青、灰、白色为主基调的建筑映入眼帘。山坡形状的屋顶,与远处绵延的青山融为一体。墙面上,红色的老瓦被拼成了云朵图案,仿佛天边的云彩。
中国美院的团队用摄像机清晰记录了建设的过程——建筑外立面的石块,全部是由富阳当地的工人手工打造而成。他们用榫头将石头切开,直到呈规则形状后码整齐,再徒手捧着水泥填入墙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题西林壁》里的描绘,正是我对这个美术馆的灵感来源。”王澍说,“富春山馆”按照中国传统的山水序列,不仅在建筑本身的整体构筑中呈现了近山、远山潆洄呼应的构筑法则和“三远”视角,而且与咫尺之遥的富春山水互相辉映。
“我将美术馆设计成了内山和外山,其实站在屋顶,你会看到一整片美术馆都是外山,而顶上那两件小居,正是我心中的富春山居。”
王澍说,已建成的“富春山馆”达到了自己的预期,“我觉得,比起巴黎、罗马的美术馆,‘富春山馆’一点都不逊色。这样土生土长的美术馆,在欧美根本不可能复制,它是唯一的存在。”
更为令人欣喜的是,同样由王澍操刀的“富春山馆”区域的其余两馆——博物馆和档案馆,预计将于2017年建成,届时,一处真正的“富春山居”将展现于世人面前。
一座城:见证文化传奇
“文化的价值,是無法用金钱衡量的。”富阳区委主要负责人说,公望美术馆建成后,人们在家门口就有了与文化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这对于提升整个区域老百姓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具有深远的意义。
其实,作为《富春山居图》实景地、原创地的富阳,这几年来,一直以画为媒、山水传情,深入挖掘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的文化内涵。从2012年起,富陽每年举办“公望富春”文化周系列活动,使城市金名片闪闪发亮。
2013年11月28日,富阳黄公望隐居地被国台办授予“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称号。同日,举办了首届公望富春·海峡两岸书画家作品联展,两岸44位书画家参与作品联展并出版了作品集,在美丽的富春江畔留下了一段脍炙人口的人文佳话。
除此之外,近年来富阳值得纪念的“公望瞬间”还包括黄公望纪念馆正式开馆;发行《富春山居图》个性化邮票;《诗画·富春山居》摄影展台北展出;摄制微电影《如果我在富阳遇见你》和电影《天机·富春山居图》;“同根同源、同诵同书”海峡两岸青少年文化走亲活动……
因为公望,富阳更有故事、更有情怀、更有魅力。因为公望,富阳正在打造智慧山水城、都市新蓝海,描绘富春山居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