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缺陷以及国内現有农村留守儿童公益性建筑设计问题,结合新乡土主义,提出“农村留守儿童‘心灵驿站’”概念,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庇护所。文献研究法、田野考察法、实证性研究法等。总结出农村留守儿童“心灵驿站”设计思路。通过对开封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探索出一套全新的地域性农村留守儿童“心灵驿站”设计原则,以供借鉴。
关键词:开封地区 农村 农村留守儿童“心灵驿站” 概念设计
中图分类号:J76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7-0112-04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不断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加之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限制和对城市消费水平的考虑,外来务工人员多作出子女留守的决定,导致我国出现约697万农村留守儿童。据2018年民政部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留守儿童人数统计,四川、安徽、湖南、河南、江西五省排全国前五,约占全国51.7%,如图1、2。其中,河南省排名全国第四,人数约69.9万。开封市由于毗邻省会郑州,未形成自己的工业体系,交通枢纽中心由于黄河水患而转移,经济逐渐衰落,每年向外输出100万劳动力,农村地区出现大量留守儿童,2015年,开封农村留守儿童20.5万,占河南省29.3%、全国3%,数量庞大。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教育缺乏易出现心理问题,严重者危害社会,如图3。
2012年起,“郑汴一体化”建设不断推进,给开封经济带来回温,为当地农村留守儿童提供资金援助。自2016年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后,开封政府陆续开展农村留守儿童专项工作,学校、社会组织帮扶活动,农村留守儿童公益性建筑应运而生,其初衷是给农村留守儿童建立一个安全、温馨的场所,但仓促的建设暴露出建筑美感欠缺、功能设施不够完善等问题。
因此,本文以开封为例,从开封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切入,初步对如何建设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功能相对完善、注重体验感的公益性建筑进行探索。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一)现状分析
1.普遍拥有监护人,但监护类型多为隔代监护:据分析,隔代监护依然是农村留守儿童普遍监护类型,约占总量的96%。隔代监护模式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整体幸福指数较低,普遍存在消极心理,主要表现为自闭、焦虑、敏感等。隔代监护人普遍年事已高,抚养力不从心,满足温饱即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身体素质较差。加之农村教育条件有限,儿童自制力较差,部分监护人采取放养方式,受教育程度较低。
2.受义务教育人数提升,但高等教育和部分学科普及力度较差:据分析,相较于2016年,全国受教育农村留守儿童人数上升至78.2%,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占总量的71.4%,如图4。自200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起,国家开始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陆续采取提升农村地区教学环境、出资兴建留守儿童寄宿学校等措施。但对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却不容乐观,仅有2.3%的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了包合高中以上的教育。部分地区普及甚广的学科如英语、计算机等,由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欠缺等因素,该类学科难以在农村普及。
3.健康状况得以好转,但心理问题严重:据分析,全国占九成以上的农村留守儿童相较于2016年患病人数减少58.2%,如图5。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却呈逐年递增趋势,2018年占总人数的57.4%。正确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已成为重中之重。
(二)社会问题
1.国家忽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自2004年初,四川某地曝光了一农村留守儿童危害社会事件后,党中央开始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2006年至今,中央多次出台相关文件,如表1,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到日程之上。但国家及社会各界做出的行动大多停留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物质帮扶、教育援助上,对其心理问题关注较少。
2.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率高,如图6。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手机、游戏机等电子产品以及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充斥在其身边,农村留守儿童易深陷其中,轻者影响学习、打架斗殴,严重者易受到不良分子诱惑,走上吸毒杀人的道路。表2为2015年-2018年农村留守儿童部分犯罪事件。
3.农村留守儿童自杀率逐年上升:据不完全统计,2006~2015年农村留守儿童自杀事件共计29起,占农村留守儿童总非自然死亡事件的11.72%,且自杀人数逐年上升。孤独感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自杀的主要原因,多数留守儿童表示“自己一直活在‘一个人的世界’,时常感觉寄人篱下,有时想要逃离这个世界”。
二、开封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一)心理问题
开封地区属于全国欠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多集中在尉氏县、祁县、通许县。经调查发现,开封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患有三大心理问题:
1.抑郁,内心自卑;
2.性格孤僻,人际交流存在障碍;
3.冲动,不正确消费心理。
(二)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1.缺少二代直系亲属抚养:开封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模式六成为隔代监护模式,独自留守模式占三成,缺少二代直系亲属直接抚养,常伴有自卑感、孤独感,部分儿童对父母有怨恨之情。
2.农村留守儿童缺少沟通对象:隔代监护人通常采取简单的抚养方式,缺乏与留守儿童沟通,且不接纳其倾诉内容,导致多数留守儿童内心封闭。
3.隔代监护人文化素养偏低:隔代监护人普遍文化程度较低,不重视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培养,难以给与其正确的价值观。部分监护人采取溺爱、迁就的教养方式,易对留守儿童形成“自我倾向化”人格。
4.父母试图用金钱弥补亲情:部分父母认为自己没有履行抚养权,用来弥补的方式大多只是尽可能多地给予孩子零花钱。在身心尚未成熟、社会经验尚浅和怨恨父母的心理共同作用之下,留守儿童往往形成一种不良的消费嗜好。 (三)解决途径分析
针对开封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众多,河南省、开封市(县)政府、学校、志愿者纷纷采取措施,但由于考虑不全面,尚未彻底解决其心理问题,具体概括为三点:
1.政府投资兴建,但功能尚不齐全:开封政府近年兴建了众多农村留守儿童学校、爱心书屋等公益性建筑,但由于考虑欠妥,建筑安全及功能方面尚有欠缺,地域性不明显,如图7。
2.学校心理辅导室未分类开设,数量不足:学校增设教学设备、投入师资,部分学校开设心理辅导室。但心理辅导室未分门别类开设针对不同心理问题的科室,且心理辅导室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全部儿童的需求。
3.农村留守儿童公益性建筑室外活动区面积较小:社会方面,开封市志愿者多采用捐款资助、实地看望的方式。但农村留守儿童公益性建筑总面积较小,一般只可容纳四五十名农村留守儿童,无室外景观花园、辅助用房。
(四)空间优化策略
针对开封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公益性建筑暴露的问题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缺憾,提出以下四点优化策略:
1.以功能出发:统筹开封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需求,以功能为出发点,增加室外活动场地和辅助用房的面积。
2.彰显地域性:农村留守儿童公益心建筑设计应充满地域性,彰显开封地域文化,使之融入当地环境。
3.符合人机工学:空间尺度应符合儿童身体尺度,以安全为第一考虑要点。
4.立足心理问题:在基本生活需求满足的情况下,应着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针对不同心理问题的儿童开设不同类别的心理咨询空间。
三、开封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灵驿站”设计构想
针对上章提到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公益性建筑的优化策略,本章提出“农村留守儿童‘心灵驿站’”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公益性建筑的发展。
(一)概念界定
本文提出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灵驿站”的概念相当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庇护所,主要功能是对当地6周岁至12周岁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心灵呵护,辅以娱乐、教育功能,主要服务对象为当地农村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也可参与其中,共同游戏、合作互助,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問题。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提出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灵驿站”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农村留守儿童日间照料中心、农村留守儿童学校在功能设置上有些许差别。农村留守儿童“心灵驿站”侧重解决心理问题恢复健康的功能: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农村留守儿童日间照料所则有教育、心理辅导的功能,虽功能全面,但无侧重;农村留守儿童学校则是侧重教育的功能,对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帮助不大。
(二)设计原则
1.安全原则:安全是农村留守儿童建筑设计的首要原则。建筑空间和室内硬装软装尺度都应遵照儿童身体特征;施工用料应使用安全无毒天然易清理的材料;室内家具不宜摆放过多,要有足够供儿童娱乐的场地;室内家具、墙壁颜色应采用柔和的色调,且不同功能空间涂抹不同颜色墙漆;保障室内空间有充足的光照,主要用房应坐北朝南;空间细节都应以保障儿童安全为出发点,墙壁、家具转角处应采用包边的手法。同时还要考虑儿童无障碍设计。
2.功能原则:“以功能为主”是现代建筑设计的理论指导。农村留守儿童“心灵驿站”是一个重点行使心理康复功能,应在设计中重点考虑对当地留守儿童不同心理问题——自闭、自卑、焦虑以及预防心理问题的分析,以此划分功能区。
3.情感原则:农村留守儿童“心灵驿站”设计初衷是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因此在功能设置上,应结合上章论述的使用对象心理问题——自卑、孤僻、冲动、不正确消费心理等。
4.地域及生态原则:为了避免建筑形式的雷同,在设计中应运用新乡土主义的设计手法,从开封当地特色的地域文化内涵出发。建筑材料应尽可能运用开封当地材料,建筑式样不应过于现代感十足,要使之充分融入当地环境。同时,考虑到使用对象为儿童,光照、通风十分重要,空间不易过于封闭,既节省能源,又有利于儿童身体健康。
(三)功能设置
1.整体布局:要想更好地将建筑融入当地环境,应参考选址周边民房建筑布局形式。开封地区风土民居多采用三合院、四合院的形式,房屋普遍为一至两层低层住宅,每栋住宅占地面积较小,无体量庞大的建筑。农村留守儿童“心灵驿站”应借鉴开封地区风土民居院落形制,采用“化整为零”的手法和院落围合的形式,将占地面积2000m2左右的一至两层共计3000m2左右的建筑,从功能出发拆分成若干个小体量建筑,依照基地地形放置。化整为零的手法和院落式的布局既可以削弱大体量建筑带来的沉闷之感,又可以将当地自然风光融入院落之中。
2.功能分区:根据上文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灵驿站”室内空间划分为三个区域:心理辅导区、教学区、生活区,室外空间划分为四个区域:心理辅导区、健身区、种植区、教学区,如图8。
(1)室内
①心理辅导区:该区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灵驿站”核心区域,由咨询室、手作室、发泄屋、体验室和健身房组成。其中,咨询室、手作室解决当地农村留守儿童突出的心理问题——自闭、自卑,让孩子们从手工制作中收获成功、重塑信心;体验室引入AR体验设备,让当地农村留守儿童足不出户便可以到世界各地“观光游览”;增设健身房,非留守儿童也可来此运动,既可增强当地农村留守儿童身体素质,又可陪伴留守儿童共同玩耍,同龄儿童之间的娱乐可缓解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心理感受。
②教学区:教学区与普通学校开设的课程不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学校开设的学科如数学、语文等不作为功能设置考虑对象。该教学区分为普通教室和阶梯教室,普通教室设置微机室、兴趣辅导室,如舞蹈室、乐器室、绘画室、武术室等,增加农村留守儿童特长;阶梯教室设置多媒体室和报告厅,报告厅定期举办文艺汇演(如迎新晚会)、讲座,多媒体教室可用来举行分享留守儿童成长经历会、非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交友会等专题会议,也可用来播放电影、娱乐节目。会议、晚会等项目非留守和留守儿童皆可参加,增加互动。 ③生活区:生活区不作为本次设计的重点,主要布置值班室:晨检室;医务室,用于处理留守儿童突发情况,如受伤、情绪大幅波动;临时看护室,用于接收看护心理问题严重、有轻生倾向的留守儿童:志愿者休息室;食堂。
(2)室外:室外各功能区除了当地农村留守儿童参与,当地非留守儿童也可参与其中,与之进行互动,缓解留守儿童内心孤僻、无倾诉对象的问题。
①心理辅导区:室外心理辅导区针对当地农村留守儿童自闭心理问题,设置参与装置和儿童乐园,非留守儿童也可参加;心灵田园运用最自然原始的“园艺疗法”,种植无毒无害花草,包合温室、操作间、花卉园、药草园以及理疗花园,专业老师提供园艺、植物学知识,同时又可作为观赏花园。留守儿童可在此种植花卉植物,增加与场地的互动,减缓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②健身区:健身区设置跑道、乒乓球桌、篮球场、羽毛球场、健身器械,可增加留守儿童身体素质;留有足够面积的空地,供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做游戏、玩耍。
③种植区:种植区运用体验设计的思维,目的是通过农村留守儿童参与种植蔬果粮食的全过程,让其既体会劳动的辛苦,消除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怨恨父母、挥霍金钱的心理,又能使其参与种植全过程中收获自信心。
④教学区:户外教学区不作为本次设计的重点。该区域与心理辅导区、种植区部分功能类似——教育,专业老师讲解人文地理知识;同时设置新的功能——发泄,宽阔的户外空间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康复有一定益处。
(四)建筑風格定位
地域文化是人的产物,是某区域积厚流光、别具一格的优秀传统文化,是这个区域文明的表现。设计地域性的出现是针对全球化趋势影响下世界各地设计趋于一同而提出的。建筑的“新乡土主义”旨在新与旧的碰撞、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在建筑形式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基础上,注入地方传统文化精髓,就地取材,使建筑融入当地环境,避免建筑造型雷同,如图9。开封地处中原,富饶的建筑原料、平坦的地形、发达的农耕文明、常年水患、四季分明的气候、宋明理学哲学思想以及当地风俗的共同影响下,造就了开封民居房屋低矮、窄巷深院、青砖布瓦、用料简单以及敦厚、方正的风格特点。开封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灵驿站”应结合开封民居房屋特点进行设计。
开封是中国五大古都之一,被誉为八朝古都。朱仙镇木版年画、清明上河图、汴绣、豫剧脸谱等都是在设计中可以借鉴引用的。以朱仙镇木版年画为例,年画颜色多为红、黄、绿、黑、紫五色,饱和度高,对比强烈;年画人物经过抽象夸张,形态生动、传神入画。不论人物、配色都可灵活运用到室内软装,成为点睛之笔。
(五)设计意象展望
根据上文所提出的设计原则、设计构想,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灵驿站”功能区进行了初步布置,以及房屋意向图。
本套设计方案基地选择在开封市祥符区近黄庄、后伍村处,基地地形平坦,北部有河流,如图10。方案总体根据上文分析,分为前导建筑区、室内心理辅导区、室内教学区、生活区、室外教学区、室外心理辅导区、种植区等;主要出入口位于场地东北角,靠近路口,便于使用者出入,主出入口处有缓冲广场;部分建筑物位于场地东部,靠近干道,室外活动区位于场地西南部,远离道路,东部的建筑用来遮挡场地东部干道来往车辆,保证儿童在场地活动中的安全;生活区位于场地北部,靠近河流,增添景色;作为观赏花园的心灵田园位于场地中心,种植区、教学区位于紧靠心灵田园,位于场地南侧,三块区域无明显界限:室外活动区位于场地西侧,场地中央的花园可降低分贝,保障室内儿童的学习与生活。
建筑外观造型取当地民居式样,青砖布瓦,室内借鉴新中式风格,木质材料为主,如图11。
结语
本次研究选取开封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开封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和留守儿童公益性建筑设计问题,提出“农村留守儿童‘心灵驿站’”概念,运用新乡土主义风格,探索出适用于解决开封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场所,初步设计出农村留守儿童“心灵驿站”的雏形,希望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公益性建筑在设计上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思路。
关键词:开封地区 农村 农村留守儿童“心灵驿站” 概念设计
中图分类号:J76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7-0112-04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不断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加之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限制和对城市消费水平的考虑,外来务工人员多作出子女留守的决定,导致我国出现约697万农村留守儿童。据2018年民政部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留守儿童人数统计,四川、安徽、湖南、河南、江西五省排全国前五,约占全国51.7%,如图1、2。其中,河南省排名全国第四,人数约69.9万。开封市由于毗邻省会郑州,未形成自己的工业体系,交通枢纽中心由于黄河水患而转移,经济逐渐衰落,每年向外输出100万劳动力,农村地区出现大量留守儿童,2015年,开封农村留守儿童20.5万,占河南省29.3%、全国3%,数量庞大。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教育缺乏易出现心理问题,严重者危害社会,如图3。
2012年起,“郑汴一体化”建设不断推进,给开封经济带来回温,为当地农村留守儿童提供资金援助。自2016年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后,开封政府陆续开展农村留守儿童专项工作,学校、社会组织帮扶活动,农村留守儿童公益性建筑应运而生,其初衷是给农村留守儿童建立一个安全、温馨的场所,但仓促的建设暴露出建筑美感欠缺、功能设施不够完善等问题。
因此,本文以开封为例,从开封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切入,初步对如何建设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功能相对完善、注重体验感的公益性建筑进行探索。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一)现状分析
1.普遍拥有监护人,但监护类型多为隔代监护:据分析,隔代监护依然是农村留守儿童普遍监护类型,约占总量的96%。隔代监护模式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整体幸福指数较低,普遍存在消极心理,主要表现为自闭、焦虑、敏感等。隔代监护人普遍年事已高,抚养力不从心,满足温饱即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身体素质较差。加之农村教育条件有限,儿童自制力较差,部分监护人采取放养方式,受教育程度较低。
2.受义务教育人数提升,但高等教育和部分学科普及力度较差:据分析,相较于2016年,全国受教育农村留守儿童人数上升至78.2%,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占总量的71.4%,如图4。自200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起,国家开始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陆续采取提升农村地区教学环境、出资兴建留守儿童寄宿学校等措施。但对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却不容乐观,仅有2.3%的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了包合高中以上的教育。部分地区普及甚广的学科如英语、计算机等,由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欠缺等因素,该类学科难以在农村普及。
3.健康状况得以好转,但心理问题严重:据分析,全国占九成以上的农村留守儿童相较于2016年患病人数减少58.2%,如图5。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却呈逐年递增趋势,2018年占总人数的57.4%。正确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已成为重中之重。
(二)社会问题
1.国家忽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自2004年初,四川某地曝光了一农村留守儿童危害社会事件后,党中央开始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2006年至今,中央多次出台相关文件,如表1,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到日程之上。但国家及社会各界做出的行动大多停留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物质帮扶、教育援助上,对其心理问题关注较少。
2.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率高,如图6。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手机、游戏机等电子产品以及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充斥在其身边,农村留守儿童易深陷其中,轻者影响学习、打架斗殴,严重者易受到不良分子诱惑,走上吸毒杀人的道路。表2为2015年-2018年农村留守儿童部分犯罪事件。
3.农村留守儿童自杀率逐年上升:据不完全统计,2006~2015年农村留守儿童自杀事件共计29起,占农村留守儿童总非自然死亡事件的11.72%,且自杀人数逐年上升。孤独感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自杀的主要原因,多数留守儿童表示“自己一直活在‘一个人的世界’,时常感觉寄人篱下,有时想要逃离这个世界”。
二、开封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一)心理问题
开封地区属于全国欠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多集中在尉氏县、祁县、通许县。经调查发现,开封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患有三大心理问题:
1.抑郁,内心自卑;
2.性格孤僻,人际交流存在障碍;
3.冲动,不正确消费心理。
(二)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1.缺少二代直系亲属抚养:开封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模式六成为隔代监护模式,独自留守模式占三成,缺少二代直系亲属直接抚养,常伴有自卑感、孤独感,部分儿童对父母有怨恨之情。
2.农村留守儿童缺少沟通对象:隔代监护人通常采取简单的抚养方式,缺乏与留守儿童沟通,且不接纳其倾诉内容,导致多数留守儿童内心封闭。
3.隔代监护人文化素养偏低:隔代监护人普遍文化程度较低,不重视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培养,难以给与其正确的价值观。部分监护人采取溺爱、迁就的教养方式,易对留守儿童形成“自我倾向化”人格。
4.父母试图用金钱弥补亲情:部分父母认为自己没有履行抚养权,用来弥补的方式大多只是尽可能多地给予孩子零花钱。在身心尚未成熟、社会经验尚浅和怨恨父母的心理共同作用之下,留守儿童往往形成一种不良的消费嗜好。 (三)解决途径分析
针对开封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众多,河南省、开封市(县)政府、学校、志愿者纷纷采取措施,但由于考虑不全面,尚未彻底解决其心理问题,具体概括为三点:
1.政府投资兴建,但功能尚不齐全:开封政府近年兴建了众多农村留守儿童学校、爱心书屋等公益性建筑,但由于考虑欠妥,建筑安全及功能方面尚有欠缺,地域性不明显,如图7。
2.学校心理辅导室未分类开设,数量不足:学校增设教学设备、投入师资,部分学校开设心理辅导室。但心理辅导室未分门别类开设针对不同心理问题的科室,且心理辅导室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全部儿童的需求。
3.农村留守儿童公益性建筑室外活动区面积较小:社会方面,开封市志愿者多采用捐款资助、实地看望的方式。但农村留守儿童公益性建筑总面积较小,一般只可容纳四五十名农村留守儿童,无室外景观花园、辅助用房。
(四)空间优化策略
针对开封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公益性建筑暴露的问题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缺憾,提出以下四点优化策略:
1.以功能出发:统筹开封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需求,以功能为出发点,增加室外活动场地和辅助用房的面积。
2.彰显地域性:农村留守儿童公益心建筑设计应充满地域性,彰显开封地域文化,使之融入当地环境。
3.符合人机工学:空间尺度应符合儿童身体尺度,以安全为第一考虑要点。
4.立足心理问题:在基本生活需求满足的情况下,应着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针对不同心理问题的儿童开设不同类别的心理咨询空间。
三、开封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灵驿站”设计构想
针对上章提到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公益性建筑的优化策略,本章提出“农村留守儿童‘心灵驿站’”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公益性建筑的发展。
(一)概念界定
本文提出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灵驿站”的概念相当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庇护所,主要功能是对当地6周岁至12周岁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心灵呵护,辅以娱乐、教育功能,主要服务对象为当地农村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也可参与其中,共同游戏、合作互助,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問题。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提出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灵驿站”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农村留守儿童日间照料中心、农村留守儿童学校在功能设置上有些许差别。农村留守儿童“心灵驿站”侧重解决心理问题恢复健康的功能: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农村留守儿童日间照料所则有教育、心理辅导的功能,虽功能全面,但无侧重;农村留守儿童学校则是侧重教育的功能,对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帮助不大。
(二)设计原则
1.安全原则:安全是农村留守儿童建筑设计的首要原则。建筑空间和室内硬装软装尺度都应遵照儿童身体特征;施工用料应使用安全无毒天然易清理的材料;室内家具不宜摆放过多,要有足够供儿童娱乐的场地;室内家具、墙壁颜色应采用柔和的色调,且不同功能空间涂抹不同颜色墙漆;保障室内空间有充足的光照,主要用房应坐北朝南;空间细节都应以保障儿童安全为出发点,墙壁、家具转角处应采用包边的手法。同时还要考虑儿童无障碍设计。
2.功能原则:“以功能为主”是现代建筑设计的理论指导。农村留守儿童“心灵驿站”是一个重点行使心理康复功能,应在设计中重点考虑对当地留守儿童不同心理问题——自闭、自卑、焦虑以及预防心理问题的分析,以此划分功能区。
3.情感原则:农村留守儿童“心灵驿站”设计初衷是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因此在功能设置上,应结合上章论述的使用对象心理问题——自卑、孤僻、冲动、不正确消费心理等。
4.地域及生态原则:为了避免建筑形式的雷同,在设计中应运用新乡土主义的设计手法,从开封当地特色的地域文化内涵出发。建筑材料应尽可能运用开封当地材料,建筑式样不应过于现代感十足,要使之充分融入当地环境。同时,考虑到使用对象为儿童,光照、通风十分重要,空间不易过于封闭,既节省能源,又有利于儿童身体健康。
(三)功能设置
1.整体布局:要想更好地将建筑融入当地环境,应参考选址周边民房建筑布局形式。开封地区风土民居多采用三合院、四合院的形式,房屋普遍为一至两层低层住宅,每栋住宅占地面积较小,无体量庞大的建筑。农村留守儿童“心灵驿站”应借鉴开封地区风土民居院落形制,采用“化整为零”的手法和院落围合的形式,将占地面积2000m2左右的一至两层共计3000m2左右的建筑,从功能出发拆分成若干个小体量建筑,依照基地地形放置。化整为零的手法和院落式的布局既可以削弱大体量建筑带来的沉闷之感,又可以将当地自然风光融入院落之中。
2.功能分区:根据上文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灵驿站”室内空间划分为三个区域:心理辅导区、教学区、生活区,室外空间划分为四个区域:心理辅导区、健身区、种植区、教学区,如图8。
(1)室内
①心理辅导区:该区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灵驿站”核心区域,由咨询室、手作室、发泄屋、体验室和健身房组成。其中,咨询室、手作室解决当地农村留守儿童突出的心理问题——自闭、自卑,让孩子们从手工制作中收获成功、重塑信心;体验室引入AR体验设备,让当地农村留守儿童足不出户便可以到世界各地“观光游览”;增设健身房,非留守儿童也可来此运动,既可增强当地农村留守儿童身体素质,又可陪伴留守儿童共同玩耍,同龄儿童之间的娱乐可缓解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心理感受。
②教学区:教学区与普通学校开设的课程不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学校开设的学科如数学、语文等不作为功能设置考虑对象。该教学区分为普通教室和阶梯教室,普通教室设置微机室、兴趣辅导室,如舞蹈室、乐器室、绘画室、武术室等,增加农村留守儿童特长;阶梯教室设置多媒体室和报告厅,报告厅定期举办文艺汇演(如迎新晚会)、讲座,多媒体教室可用来举行分享留守儿童成长经历会、非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交友会等专题会议,也可用来播放电影、娱乐节目。会议、晚会等项目非留守和留守儿童皆可参加,增加互动。 ③生活区:生活区不作为本次设计的重点,主要布置值班室:晨检室;医务室,用于处理留守儿童突发情况,如受伤、情绪大幅波动;临时看护室,用于接收看护心理问题严重、有轻生倾向的留守儿童:志愿者休息室;食堂。
(2)室外:室外各功能区除了当地农村留守儿童参与,当地非留守儿童也可参与其中,与之进行互动,缓解留守儿童内心孤僻、无倾诉对象的问题。
①心理辅导区:室外心理辅导区针对当地农村留守儿童自闭心理问题,设置参与装置和儿童乐园,非留守儿童也可参加;心灵田园运用最自然原始的“园艺疗法”,种植无毒无害花草,包合温室、操作间、花卉园、药草园以及理疗花园,专业老师提供园艺、植物学知识,同时又可作为观赏花园。留守儿童可在此种植花卉植物,增加与场地的互动,减缓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②健身区:健身区设置跑道、乒乓球桌、篮球场、羽毛球场、健身器械,可增加留守儿童身体素质;留有足够面积的空地,供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做游戏、玩耍。
③种植区:种植区运用体验设计的思维,目的是通过农村留守儿童参与种植蔬果粮食的全过程,让其既体会劳动的辛苦,消除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怨恨父母、挥霍金钱的心理,又能使其参与种植全过程中收获自信心。
④教学区:户外教学区不作为本次设计的重点。该区域与心理辅导区、种植区部分功能类似——教育,专业老师讲解人文地理知识;同时设置新的功能——发泄,宽阔的户外空间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康复有一定益处。
(四)建筑風格定位
地域文化是人的产物,是某区域积厚流光、别具一格的优秀传统文化,是这个区域文明的表现。设计地域性的出现是针对全球化趋势影响下世界各地设计趋于一同而提出的。建筑的“新乡土主义”旨在新与旧的碰撞、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在建筑形式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基础上,注入地方传统文化精髓,就地取材,使建筑融入当地环境,避免建筑造型雷同,如图9。开封地处中原,富饶的建筑原料、平坦的地形、发达的农耕文明、常年水患、四季分明的气候、宋明理学哲学思想以及当地风俗的共同影响下,造就了开封民居房屋低矮、窄巷深院、青砖布瓦、用料简单以及敦厚、方正的风格特点。开封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灵驿站”应结合开封民居房屋特点进行设计。
开封是中国五大古都之一,被誉为八朝古都。朱仙镇木版年画、清明上河图、汴绣、豫剧脸谱等都是在设计中可以借鉴引用的。以朱仙镇木版年画为例,年画颜色多为红、黄、绿、黑、紫五色,饱和度高,对比强烈;年画人物经过抽象夸张,形态生动、传神入画。不论人物、配色都可灵活运用到室内软装,成为点睛之笔。
(五)设计意象展望
根据上文所提出的设计原则、设计构想,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灵驿站”功能区进行了初步布置,以及房屋意向图。
本套设计方案基地选择在开封市祥符区近黄庄、后伍村处,基地地形平坦,北部有河流,如图10。方案总体根据上文分析,分为前导建筑区、室内心理辅导区、室内教学区、生活区、室外教学区、室外心理辅导区、种植区等;主要出入口位于场地东北角,靠近路口,便于使用者出入,主出入口处有缓冲广场;部分建筑物位于场地东部,靠近干道,室外活动区位于场地西南部,远离道路,东部的建筑用来遮挡场地东部干道来往车辆,保证儿童在场地活动中的安全;生活区位于场地北部,靠近河流,增添景色;作为观赏花园的心灵田园位于场地中心,种植区、教学区位于紧靠心灵田园,位于场地南侧,三块区域无明显界限:室外活动区位于场地西侧,场地中央的花园可降低分贝,保障室内儿童的学习与生活。
建筑外观造型取当地民居式样,青砖布瓦,室内借鉴新中式风格,木质材料为主,如图11。
结语
本次研究选取开封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开封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和留守儿童公益性建筑设计问题,提出“农村留守儿童‘心灵驿站’”概念,运用新乡土主义风格,探索出适用于解决开封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场所,初步设计出农村留守儿童“心灵驿站”的雏形,希望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公益性建筑在设计上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思路。